經濟歷史學派

經濟歷史學派(Historical school)是以德國為主的經濟學學派,雖然該學派主張以研究歷史作為研究人類知識和經濟的主要來源,因為他們認為文化的特性是無法全球化的、而且也會隨著時間地點而改變。這種概念拋棄了將經濟學理論視為是普世定理的概念。他們認為經濟學應該要經歷嚴格的分析研究、而非哲學的邏輯推理。經濟歷史學派的特色是重視實際現實,而非自我設計的數學模型。經濟歷史學派在工業化時期也極為關注社會改革和大眾生活的改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歷史學派
  • 代表人物:威廉·羅塞爾
  • 學術貢獻:有關產品分配的理論
  • 國家:德國
  • 派別經濟學學派
  • 時代:19世紀
發展史,代表人物,理論爭議,分析的框架,學術貢獻,學派特點,李斯特經濟學說,舊歷史學,

發展史

代表人物

最年長一代的由威廉·羅塞爾(Wilhelm Roscher)、卡爾·克尼斯(Karl knies)、布魯諾·希爾德布蘭德(Hildebrand)領導,年輕的一代由古斯塔夫·施莫勒(Gustav von Schmoller)、布連塔諾(LujoBrentano)等人領導,最年輕的一代,則由馬克斯·韋伯和維爾納·松巴特(Werner Sombart)領導 。
經濟歷史學派經濟歷史學派

理論爭議

19世紀末期,經濟歷史學派與新興的奧地利經濟學派在研究方式和理論上爭論不休。當時德國歷史學派控制了大部分的德國學術界,許多歷史學派的經濟學家成為了普魯士教育部長弗里德里希·阿爾陶夫(FriedrichAlthoff)的顧問。普魯士是當時德國的學術中心,同時也支配了德語國家的學術界。隨著一些在德國留學的美國經濟學家,歷史學派的影響在還遠至美國,直到1900年為止。
經濟歷史學派經濟歷史學派
或許是因為在英語國家知名度不高,經濟歷史學派在現代英美的經濟學界不太受重視,歷史學派在經濟思想史上也是受到批評最多的學派之一。不過,無論是在理論貢獻和實際運作上,經濟歷史學派都成了後來社會市場經濟的基礎,其經濟模型支配了幾乎整個歐洲。
雖然不如德國的知名,英語國家的經濟歷史學派的確存在,這個學派受到了弗蘭西斯·培根奧古斯特·孔德、赫伯特·斯賓塞等人的大量影響。這個學派後來猛烈批評古典經濟學在研究上的演繹方式,尤其大衛·李嘉圖更成為他們攻擊的主要對象。這個學派強調將歷史的經驗與當今的情況混合。阿諾爾德·湯因比便是這些學者之一。

分析的框架

奧地利經濟學派反對以觀察的方式來研究經濟學,主張觀察法只能在一些可控制實驗要素(如隔離的實驗室)的自然科學領域才能適用,這是無法適用於複雜萬分的人類行為的。相反的應該以隔離人類行動的邏輯過程的方式來研究—也稱作人類行為學。路德維希·馮·米塞斯便常被誤以為是創造「人類行為學」一詞的人。
經濟歷史學派經濟歷史學派
奧地利學派認為企業家精神是發展經濟的主導力量,主張私人財產是為了有效運用資源所不可或缺的,並主張政府對於市場過程的干預將會導致不良後果。
如同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奧地利學派否定有關生產成本的理論—亦即被稱為勞動價值的理論。相反的他們認為價值是由個人的主觀偏好所決定的,這項由門格爾在1世紀前提出的心理學觀點也象徵了奧地利學派的成立。奧地利學派認為供給和需求是取決於個人的各種決定,亦即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的原則,強調經濟的決定是由個人而非集體所達成的,同時也包括邊際主義的理論,以此來比較成本利潤的增長改變。
當代的新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則更徹底的採納了經濟上的主觀論,並反對許多新古典主義的公式。舉例而言,新古典主義將經濟公式化為一個平衡的系統,亦即供給和需求是互相平衡的,而奧地利學派則強調經濟的活動性質、和其不斷違反平衡的本質。
奧地利學派的核心理論可以總結為邊際主義經濟的主觀論方式,並專注於與觀察法完全相反的理論。奧地利學派完全專注於產品的機會成本上,反對平衡成本的不利或無用之處。奧地利學派宣稱每個人在互相自願的交換貿易下能達成更好的結果。
對於機會成本的重視與他們對於金錢的時間價值的解釋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於產品會因為短缺而在未來和現今受到限制,在投資和時間之間的密切關係也必然存在。這表示了商業周期是由經濟體系里的錯誤協調所主導的,並非是因為商業刺激的情報錯誤所造成,而是因為在一個經濟體系里的人們由於貨幣的誤導而作了錯誤的時機決定。這表示了,要避免經濟不平衡的正確方式應該是讓人們購買正確的產品,而不是控制人們購買產品的時間點。

學術貢獻

一些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貢獻包括:
有關產品分配的理論,主張價格是由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排序」所決定的,而消費者排序最高的產品便會被加以生產。
經濟歷史學派經濟歷史學派
強調研究「選擇」的重要性,認為研究「時間」是不可靠的。
在根本上反對以數學方式來研究經濟學,認為應該探索的是經濟的本質而非特定數量的經濟數字。這被視為是革命性的理論,這種方式顛覆了以均衡和完全競爭為研究方式的主流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歐根·博姆-巴維克根據馬克思的轉形問題(Transformationproblem)理論反過來質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站不住腳。奧地利學派也認為資本家並不會剝削勞工,相反的,他們認為資本家給予勞工的薪資是高於勞工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價值的。
歐根·博姆-巴維克的資本理論,主張資本密集度是和生產過程中的迂迴效果(Roundaboutness)相等的。
歐根·博姆-巴維克證明了邊際效用的法則,如同門格爾所公式化的一般,這必然等同了古典經濟學的成本法則。這個法則後來由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一名學生喬治·瑞斯曼發展健全。
強調價值上的機會成本和保留需求,拒絕將供給視為是影響價值的獨立因素之一。
馮·米塞斯和哈耶克對於商業周期的理論,認為經濟上的蕭條是由跨期決策(intertemporal)的生產結構—亦即政府的貨幣政策所設定的利率所造成的,因為這種結構違反了個人選擇的時間偏好。
哈耶克的跨期決策平衡(Intertemporalequilibrium)概念(約翰·希克斯將這個理論用在他所著的ValueandCapital一書中,這本書大幅影響了二戰後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發展)
馮·米塞斯和哈耶克將價格視為是達成市場上的分散性知識(Dispersedknowledge)的媒介。
針對利率時間偏好理論(timepreferencetheory),以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choice)理論來解釋借方和貸方的時間選擇—而不是付給生產要素的價格。
強調在進行經濟決策上的不確定性,而非依賴於某個宣稱掌握了所有可能情況的「經濟人」或理性的決策者。事實上,完美的知識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意味著所有的經濟行動都存在著風險。
奧地利學派馬克思學派之間的經濟計算理論之爭,奧地利學派認為馬克思學派是錯誤的,因為如果沒有貨幣的存在便不可能正確的計算生產中的機會成本,同樣的社會主義也不可能達成資本主義里的計算準確性。

學派特點

李斯特經濟學說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 年) 李斯特是19 世紀上半葉德國資產階級最著名的思想家,歷史學派的直接先驅者。德國工業資產階級保護關稅派的權威。他特彆強調生產力的發展, 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論述了經濟發展階段和所應採取的經濟政策的關係、自由貿易保護關稅的關係,主張在當時的德國實行保護髮展政策;提出了發展生產力的一系列措施; 特別重視根據本國的特點和具體情況,來發展自己國家的民族經濟,等等。他的經濟學說具有鮮明的特點,就是反對英法古典經濟學說,強調政治經濟學的民族性。他極力要建立一種新的學說體系,即“國家經濟學”。他提出這種學說不是建立在空洞主義之上的,而是以事物的本質、歷史教訓和國家需要為依據的。

舊歷史學

派威廉·羅雪爾(1817—1894 年)是歷史學派的創始人。歷史學派的思想家們繼承了以李斯特為代表的反對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傳統。他們把李斯特所發動的對“世界主義’的批判,引向對古典學派方法論的否定。歷史學派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他們不象當時英國的李嘉圖反對派那樣,討論李嘉圖理論的矛盾,而是把批判的矛頭集中在古典經濟學所採用的抽象演繹法。首先,他們指責古典學派依以為出發點的概念的抽象性和片面性,例如,把經濟關係的分析建立在利己主義這個抽象概念上,而忽視了精神、道德因素以及利他主義動機等等的作用,以致“ 把政治經濟學變成一部單純的利己主義的自然歷史”。其次,他們批評古典學派從抽象概念出發,用演繹的方法推導出一些基本命題,並把它們宣布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經濟規律。最後,他們指出,古典學派的“世界主義” 就是建立在這種抽象演繹法的基礎之上的,因而它也是“絕對主義’或“永恆主義” 的。針對古典學派的方法論,歷史學派提出了自己的“ 歷史的方法”他們認為, 事物是互相聯繫的有機體,因此只能用綜合的方法,用歸納的方法來研究經濟現象, 事物是發展和變化的,因此經濟規律只具有相對性,只能從歷史的類比中去發現它。歷史學派區別於其他學派的最基本的特徵,正是這種“ 歷史的方法”。可以認為,歷史學派是在批判英國古典經濟學方法淪的基礎上形成的。事實上,資本主義發展起步較晚的德國,能在短時期內超過英法等國,重要因素之一正是德國資產階級強化國家政權並依靠它來推行有利於本國經濟發展的政策。由此就不難理解,歷史學派始終反對英法經濟學家所鼓吹的自由放任政策,而主張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實行保護和統制政策。舊歷史學派提出了自己的“歷史的方法”他們認為,事物是互相聯繫的有機體,因此只能用綜合的方法,用歸納的方法來研究經濟現象,事物是發展和變化的,因此經濟規律只具有相對性,只能從歷史的類比中去發現它。舊歷史學派區別於其他學派的最基本的特徵,正是這種“歷史的方法”。舊歷史學派是在批判英國古典經濟學方法淪的基礎上形成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