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希克斯

約翰·希克斯

約翰·希克斯(John R. Hicks )(1904年4月8日—1989年5月20日),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一般均衡理論模式的創建者。

13~17歲時的約翰在利明頓的格雷弗萊爾斯中學學習。17歲時,希克斯獲取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克利夫頓學院和巴里奧學院學習數學。1923年,他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數學學位考試後,轉入對“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的學習,1925年獲碩士學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希克斯
  • 外文名:Hicks,John Richard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瓦爾維克郡
  • 出生日期:1904年4月8日
  • 逝世日期:1989年5月20日
  • 職業:經濟學家
  • 畢業院校牛津大學
  • 主要成就: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創建一般均衡理論模式
人物生平,開創性理論,學術貢獻,人物著作,

人物生平

約翰·希克斯(Hicks,John Richard),(1904年4月8日—1989年5月20日)。1904年4月8日,英格蘭的瓦爾維克郡的土地上又新增了一名小小的嬰孩,他的父母給他起名約翰。
約翰·希克斯約翰·希克斯
經濟學在牛津大學非常具有“社會性”,比較聯繫社會的實際。這門學科啟發了希克斯對勞動問題的研究興趣。1925~1926年,他曾在G.D.H.科爾指導下研究勞動經濟學。
1926~1935年,希克斯到倫敦經濟學院任助教,後來又任講師,其間於1932年獲取倫敦大學博士學位。同年,他出版了《工資理論》一書。在倫敦經濟學院期間,希克斯又學到了許多經濟學方面的知識,逐漸從一個經濟學知識貧乏的初學者,成長為一名頗有理論建樹的經濟學家,並發表了他的第一批學術成果,其中包括使他出名的與羅伊·艾倫合寫的文章《價值理論的重新審視》(1934)。後來他又寫了《對於簡化貨幣理論的建議》(1935)的文章。
在此期間,1935年,希克斯曾與凱恩斯有所接觸。當時,凱恩斯的《通論》還沒有出版,而希克斯的思想傾向已發生變化,他用自己的方法,獨立地從對自由市場機制迷戀的學院傳統中解脫出來了。
1935年夏天,希克斯離開倫敦經濟學院來到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任研究員和大學的講師,直到1938年。這一時期,他在劍橋大學的主要成果是寫了《價值與資本》一書。此外,他還為凱恩斯的《通論》寫了兩篇頗具影響的書評,其中《凱恩斯先生與古典學派》一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39年初,《價值與資本》出版後,希克斯又到了曼徹斯特大學,成為首任斯坦利·傑文斯政治經濟學講座教授,並在那裡度過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年代,直到1946年。其間,1942年,他成為英國科學院院士。1943~1945年,他擔任曼徹斯特統計學會主席。這一時期,希克斯主要的貢獻在消費者剩餘和福利經濟學方面。此外,他還寫了《社會結構》一書。該書後來多次再版,並被譯為多種文字。
從1946~1952年,希克斯任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的高級研究員,並參加了該學院的組建工作。其間,1950年曾任奈及利亞的稅收分配委員會委員,1951年曾任皇家利潤稅和收入稅方面的委員會成員。1952~1965年,他任該院“德拉蒙德講座教授”,負責組織研究生教學的工作,並任萬靈學院專職研究員,直到退休。此外,他還參加了厄休拉關於公共財政的著作以及其他著作的寫作。
這一時期,他主要出版了《經濟周期》(1950)、《需求理論的修正》(1956)兩本書。1961~1962年,他出任英國皇家經濟學會會長。1964年他因其學術貢獻而被授予勳爵稱號。此後,他繼續以自己的方式進行經濟學的研究。他對凱恩斯體系的靈活對待,意外地導致了“新的分析概念”。他認為,“這也許對改進人們對世界上已發生的和正在發生的情況的理解,增添了一些動力”。
從1965年以後,希克斯一直在寫他後期的著作。雖然他已退休,但仍被允許在牛津大學萬靈學院繼續做研究員的工作,直到1971年。

開創性理論

希克斯是個體經濟學一般均衡理論的創建者。一般均衡理論原本具有規範分析的特性,但在其最著名的著作,1939年出版的專著《價值與資本》一書中,希克斯拋棄這一傳統而賦予這一理論一種強大的經濟實質性。他就商品、生產要素、信任和貨幣的整體性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均衡模型。該模型的編制中有多項創新,包括進一步完善了原有消費和生產理論,闡明了多市場的穩定性的條件,把靜態分析方法的適用範圍擴大而把多時期分析包括在內,採用了基於利潤最大化的假設條件的資本理論。由於深深根植於消費者行為理論和企業家行為理論之中,與該領域以前的模型相比,希克斯的模型也就為研究外生變數變化的結果提供了大得多的可能性,而且希克斯也就得以提出了很多與經濟有關的定理。他的模型還成了溝通一般均衡理論與通行的商業周期理論的極重要的一個環節。
從一般均衡理論到福利理論只不過是很短的一步,然而就在其中的幾個瞬間,希克斯闡述了他的上述成就中有關福利經濟的幾個結論。希克斯對於福利經濟理論最著名的貢獻在於:他對不同的經濟狀況進行比較使用標準的分析及對消費者剩餘這個概念的修正。在其新的形式下,這個概念對成本效益分析使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外,希克斯在貨幣理論和商業周期理論領域亦有重大的建樹。

學術貢獻

一個開拓者
希克斯是總量經濟學微觀化的最早開拓者。1936年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從而創立了以國家干預經濟為其靈魂的總量經濟學。戰後,總量經濟學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並一躍升為主流經濟學。但是,在巨觀與個體經濟學之間,無論就其基本命題,分析方法,還是政策含義,都存在著深刻的差異和矛盾,兩者的內容相互隔絕。這種矛盾與隔絕,深刻地反映了在社會資源配置的過程中,表現為市場機制與國家調節之間的矛盾,這引起了西方眾多經濟學家的高度重視,並引發出一系列的理論探索。他們力圖使微巨觀理論相互溝通,相互協調;力求重構巨觀經濟理論,使之重建在個體經濟學的基礎之上。這個現今仍未結束的總量經濟學微觀化的理論探索過程,構成了戰後,尤其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總量經濟學發展的主線。西方學者認為,如果說凱恩斯學說的基本命題和政策含義有可取之處,重構其微觀基礎,只會使其更準確,更實用。總量經濟學微觀化可以更深刻地體現國家干預與市場調節之間的關係;把國家干預建立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可以更有效地把握國家調節的任務、範圍和力度。
在總量經濟學微觀化的理論研究中,從薩繆爾森開始,許多學者做出了貢獻。約翰·希克斯是這一領域的先驅。希克斯在《通論》出版後不久發表的兩篇書評,特別是他在1939年出版的專著《價值與資本》,開了總量經濟學微觀化研究的先河。他的這些論著構成了這一研究的最早嘗試。
希克斯成為總量經濟學微觀化的最早開拓者,不是偶然的。首先他對微觀經濟理論有深刻的理解。在《價值與資本》中,他對微觀理論的諸方面做了精湛的闡釋。他提出了無差異曲線的新方法和替代效應的概念,使一般均衡論獲得了重要的發展。可以說,個體經濟學,只是到了希克斯手中,才有了更為成熟的理論體系和方法。對總量經濟學微觀化的微觀理論準備來說,至此,才有一個較好的基礎和較高的起點。其次,他對瑞典學派所擅長的一般均衡的巨觀動態分析方法亦有研究。最後,他對凱恩斯理論所持的獨立的立場,亦有助於他儘可能客觀地評價其理論。希克斯1936年應約發表了關於《通論》的第一篇書評《凱恩斯先生的就業理論》(書評1),但由於倉促寫成,他的許多想法未得到充分的表達。幾個月後,他就感到有必要重寫,於是有了1937年的第二篇書評《凱恩斯先生與“古典學派”——一個受啟發的解釋》(書評2)。兩年後,他出版了《價值與資本》,對凱恩斯理論作了進一步的研析。以上著述較充分地體現了他對總量經濟學微觀化的基本見解,亦較充分地體現了他對國家干預與市場調節的基本見解。這些見解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IS-LM分析
希克斯在書評2中,提出了著名的IS-LM分析,即運用一般均衡思想對《通論》的部分內容作了重新表述,這個表述長期以來一直是總量經濟學教科書中的標準內容。
希克斯作此分析的目的是比較凱恩斯與新古典的異同。他在討論前作了一些假定。這裡LL曲線(即後來的LM曲線)和IS曲線分別表達了均衡的貨幣供求和投資等於儲蓄情況下的收入與利率的對應關係。兩條曲線的交點分別對應著均衡的利率和收入水平。在IS-LM曲線圖中,LL曲線的左邊幾乎是水平的,這是由於有流動陷阱,利率不能進一步下降造成的。在曲線的斜段,貨幣供給增加,利率會下降,這又與新古典理論相一致。因此,可以說,LL曲線成功地把流動陷阱說融入新古典理論,使之成為新古典理論的一個特例。“凱恩斯承認IS-LM分析是他的觀點或他的觀點的核心的相當好的表述”,但希克斯則認為這只是對凱恩斯部分理論的概括,並不能代表他的全部觀點。因為他始終覺得流動陷阱說誇大了市場機制的局限性,忽視了自身的微觀基礎。
預期理論
對於凱恩斯的預期理論,希克斯在書評1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這是凱恩斯在理論上的一大貢獻,“大概是本書最具革命性的內容了”。這是因為,雖然預期的思想在瑞典學者的著作中已有所見,但是,作為分析的主要方法加以運用,凱恩斯還是第一人。他認為,由於引入了預期的概念,就有可能用一般均衡的方法來說明非自願失業的問題。有了預期概念,現行的供求就可以認為總是均衡的。因為凡是沒有銷售掉的存貨,都可以看成是在現行價格上寧願以後再賣的將來供給部分。人們願意將多少數量的商品推遲到將來出售,這取決於他們對將來價格狀況的預期。現在不再是資源決定供求和價格,而是偏好、資源與預期決定供求和價格。因此,雖然分析方法還是均衡的方法,現在的均衡卻不再意味著充分就業,不意味著經濟一定處於正常發展時期了。這樣,希克斯就把凱恩斯的非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方法結合起來了。
在凱恩斯看來,由於存在預期,有不確定性,因此會造成資本效率遞減,有效需求不足,需要國家進行干預。希克斯同意在動態經濟中,由於人們的預期彼此不符及對預期的反應不同,經濟常會失衡。但是,他也認為,經濟本身有力量去糾正這一情況,失衡不是常態,因為有穩定因素起作用。
剛性工資說
希克斯認為,工資剛性對於凱恩斯理論來說是“他的體系的基石”。對此,希克斯自己有不同的看法。首先,他承認由於各種原因存在著工資和其他商品價格的剛性。他提出這是多種商品都具有的特點,不是工資所特有的。第二,他同意在預期彈性為1時,剛性工資有很好的穩定作用。因為,在此情況下,如果工資以外的其他商品價格以同一比例上漲,則勞動的實際價格下降,這會增雇勞動,減少其他商品消費。顯然,這具有穩定經濟的作用。如果固定價格商品不是勞動,情況會不同。當它的供給價格相對上升時,除了有減少其他商品消費的直接影響外,還會有它的替代品的價格上漲的間接影響。因此,只有當直接影響超過間接影響時,價格剛性才會有助於穩定。因此,失業是一個特別重要的穩定因素,因為此時沒有間接影響。價格體系的向上的不穩定可以受到利率運動的抑制,向下的不穩定由於流動陷阱而得不到利率的抑制,在經濟體系內惟一可靠的遏制因素是工資剛性。只要堅持預期彈性為1的假定,以上的結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並不認為應堅持這一假定。他問道:“假如一切預期彈性都等於1,何以工資會固定不變?”他以為工資之所以固定不變,就是因為制定工資的人對穩定的貨幣有信心,即對穩定的物價有信心。一旦他認為物價會變化,工資就會隨行就市,工資剛性就會消失。因此,他認為,工資剛性並不是特別的規律,工資的變動與其他商品的變動相比較僅有很少的差別,最終還是市場的供求決定價格。工資剛性不過是價格剛性的一種情況;而價格剛性又不過是對供求決定價格的一種偏離。彈性是可調的,剛性並不永存。他始終不同意凱恩斯的工人只考慮名義工資,不考慮實際工資的說法。在他看來,工資剛性說不過是價格決定的一個特例,仍可用一般均衡理論說明之。
通特之爭
凱恩斯強調他的理論是“通論”,適合於一般情況,新古典則是特例,只適合於充分就業時期。因為,在他看來,非自願失業的存在是常態。因此,市場機制有局限性。希克斯的看法恰恰相反,他認為凱恩斯說明的情況是特例,而一般均衡才是常態。他強調的是新古典理論所具有的一般性。他們爭論的實質不在於市場機制是否有局限性,要不要國家干預,而在於市場機制為主還是國家干預為主,國家干預要不要建立在市場機制基礎上。希克斯認為凱恩斯理論是特例的理由有三:首先,凱恩斯的研究方法與新古典理論並無大出入。這個看法對他來說幾乎是根深蒂固的。英國經濟學家A?庫丁頓曾評論道:“他的判斷是凱恩斯在表述他的理論時被誤導為對古典體系的攻擊和與古典體系相衝突……他指出,儲蓄與投資決定國民收入,資產擁有決定利率的觀點,並不是新理論。只不過是可供選擇的分析方式,它與以前正常採納過的方式,有一個相同的結論。”他的評論相當準確地指出了希克斯的理論傾向。
其次,凱恩斯研究的是蕭條時期的巨觀經濟,因此他的理論不是“通論”而是特例,是蕭條經濟學。他以開發中國家有儲蓄障礙,常常需要強迫儲蓄為例,指出凱恩斯忽略了這一重要的問題。但是,“他這樣做是有道理的。這是因為當人們所研究的是怎樣從蕭條中復甦時……不去考慮儲蓄障礙是相當保險的。然而,這一點正好說明凱恩斯的理論並不是一般理論”。
再次,凱恩斯理論沒能完全建立在微觀基礎上是和大蕭條的經濟背景分不開的。例如,當時工資雖有下降,但失業仍在增加,凱恩斯不由得得出存在非自願失業的結論;大蕭條時,金本位制極受打擊,貨幣供給的閘門開始打開,但是,經濟復甦依然姍姍來遲,此時,他自然容易把注意力從貨幣措施方面轉到了更直接的經濟干預形式上。由於他對現實極為敏感,發覺在大蕭條時期,市場機制的有效不再是事實。“我確信他這樣看是正確的。至於他用這一眼光去看待範圍如此廣大的問題是否正確,那完全是另一個問題。”
深入研究經濟史
希克斯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他於1969年出版了《經濟史理論》。他說,世界經濟史可看成“是一個單一的過程——具有一個可以認識的趨勢(至少到目前為止)的過程”:這就是由習俗經濟和命令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新石器時代的和中世紀初期的村社經濟都是由習俗支配運行的,酋長或國王只是傳統本身的東西。命令經濟常是由軍事統治建立的,而由官僚制度完成,具有支配經濟作用。中世紀的封建主義實際是這兩種經濟的混合。由習俗經濟、命令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換是漸進的、各地區不同步的、曲折乃至有反覆的,但總要發生。這種轉變的起點是商業的專門化,專業商人的出現。他們要求保護財產權和維護契約,這是舊制度無能為力的。於是,重商主義時期在歐洲出現了城邦制度。城邦和商業競爭,導致殖民主義擴張,接下去,就是“市場滲透”階段。希克斯用歷史回顧法從四個方面詳述了這種“滲透”,即“適應市場經濟的貨幣、法律、信用制度的確立;政府財政和行政管理的改造;領主制破壞、貨幣地租和農業的商業化;自由勞動代替奴隸勞動、勞動力市場的出現。這一切,導致工業革命”。希克斯是在經濟史理論上首先全面論述市場經濟的。他還用他在《價值與資本》(該著作使他獲得諾貝爾獎)中提出的理論來解釋工業革命,其性質不過是資本由在商業和手工業的流動狀態進入固定狀態。
對福利經濟學的貢獻
希克斯對福利經濟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對福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的貢獻:這主要反映在希克斯對序數效用論和無差異曲線分析方法的推廣和運用方面。他不僅把帕累托的管理理論和方法介紹到英語國家,而且以他自己重新分析和改進的序數效用理論、邊際替代率、消費可能曲線、無差異曲線分析方法、消費者均衡和生產者均衡條件的決定、需求定理等以及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的分析,大大推動了福利經濟學的發展。
其次,對消費者剩餘的重新解釋,推動了福利經濟學的分析。希克斯對消費者剩餘的重新檢驗和探討,澄清了基數效用論條件下運用它進行福利分析的麻煩,也消除了理論界的有關疑慮及爭論,從而為加強福利經濟學分析工具的可靠性做出了貢獻。
第三,對福利經濟學補償原則的補充。帕累托認為,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時候,任何微小的改變都不可能是所有人偏好的全部增加或減少。但是,如果有人福利增加,也有人福利減少,就比較難判斷社會福利是否也達到最大化。希克斯認為,如果經濟政策的改變可以使一些人受益,另一些人受損,但可以通過稅收或價格政策,是受益者補償受損者而有福利剩餘。那么,社會福利就增進了,這種政策的改變就是適當的。

人物著作

1972年,希克斯因其在一般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理論上的貢獻,被授予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他一起分享該項榮譽的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肯尼斯·J·阿羅)。該項殊榮是對希克斯學術成就的肯定和最高評價,也為希克斯經濟思想進一步擴大影響開闢了道路。此後,希克斯又進入了學術創作的“第二青春期”,又寫作了五本著作,編輯了三卷論文集以及一些論文。
《工資理論》(1932);
《價值與資本》(1939);
《需求理論的修正》(1956);
《經濟史理論》(1969);
《動態經濟學方法》(1985)。
1989年,85年高齡的希克斯與世長辭,為其經濟學家的畢生努力畫上句號。就在這一年他還出版了他最後的著作《貨幣的市場理論》,發表了《總量經濟學的一致》、《規模收益不變的假定》兩篇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