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

結腸

結腸在右髂窩內續於盲腸,在第3骶椎平面連線直腸。結腸分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4部,大部分固定於腹後壁,結腸的排列酷似英文字母“M”,將小腸包圍在內。結腸的直逕自其起端6cm,逐漸遞減為乙狀結腸末端的2.5cm,這是結腸腸腔最狹細的部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結腸
  • 外文名:colon
  • 位置:右髂窩內
  • 結構: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等
  • 俗稱:大腸
  • 酷似字母:M
分布,左結腸動脈分支,分布到結腸的動脈,

分布

(1)升結腸:下端接盲腸,上緣在肝下與橫結腸相連,長12~20cm;前面及兩側有腹膜遮蓋,使其固定於腹後壁及腹側壁;前方有小腸及大網膜和腹前壁;後方借疏鬆結締組織與腹後壁相連,由上向下有右腎,腰背筋膜,內側有十二指腸降部、右輸尿管,手術分離較困難。
(2)橫結腸:是結腸最長最活動部分,長40~50cm,在肝曲與升結腸相接,在脾曲與降結腸連線,脾曲位置一般較肝曲為高,橫結腸上方是胃,下方是小腸,後方借結腸系膜附著胰腺,前方被大網膜所覆蓋。橫結腸活動度較大,有時可降至盆腔。
(3)降結腸:上自脾曲與橫結腸相接,下在髂嵴水平與乙狀結腸相連,長20cm,前面及兩側有腹膜遮蓋,後方借疏鬆結締組織與左腎下外側、腹橫肌腱膜起點及腰方肌相接觸。自左季肋部及腰部沿左腎外側緣向下,至左腎下極,略轉向內側至腰肌側緣,然後在腰肌和腰方肌之間下行至髂骨骨嵴水平而移行為乙狀結腸
(4)乙狀結腸:在盆腔內,位於降結腸和直腸之間,上段較短,稱為髂結腸,下段較長,稱為盆結腸,長度差異較大,為20~70cm;腸管呈“乙”字形彎曲而得名。乙狀結腸系膜多較長,活動度大,有時可發生腸扭轉,系膜的後面附著於腹後壁,後面有開口向下的乙狀結腸間隱窩。在纖維結腸鏡檢查時應根據其形狀,順其自然彎曲進鏡。

左結腸動脈分支

行程變化較大,有12例占17%左結腸動脈脈升支較短末達到脾曲。結腸脾曲的緣動脈主要由中結腸動脈的右支末端或副中結腸動脈左支末端形成。此時中結腸動脈左支較長,越過脾曲與左結腸動脈的升支在升結腸的起始或上1/3處吻合成緣動脈。此吻合處全長外徑較小,為0.8-1.0mm,我們把吻合處血管外徑小於1.0mm稱為吻合不良。結腸脾曲處有20例占28%緣動脈吻合處外徑小於1.0mm,且從緣動脈發出的分布到結腸脾曲的終動脈長支和短支數較其它區少。此時結腸脾曲的血液供應較差。除此之外在回結腸動脈升支與右結腸動脈降支間有14例占20%左右吻合不良。右結腸動脈升支與中結腸動脈右支之間有11例占15%左右吻合不良。中結腸動脈左支與左結腸升支間吻合不良有20例占25%。直腸上動脈與最下乙狀動脈間末形成吻合支有49例占7000,故乙狀結腸與直腸交界處血供較差。緣動脈吻合處血管外徑平均為1.4±0.4mm。

分布到結腸的動脈

源於緣動脈,是終動脈,分長、短兩組分支與腸軸呈垂直方向進人腸壁。長支發出後很快分為前後兩支,沿結腸的系膜緣前、後經漿膜層與肌層之間走行至對系膜緣,穿過肌層達黏膜下層。前、後兩支在對系膜緣處的吻合極不充分,即使有吻合,吻合處的血管極細,因此對系膜緣處血供較差。短支大都起於長支,小部分起於緣動脈,但分布到結腸去的短支數目較多,短支發出後即刻在結腸系膜帶附近穿人腸壁,主要分布到結腸系膜緣附近的前後壁。結腸系膜緣附近的腸壁主要由長支和短支共同分布的,因此血供較豐富。除了在黏膜下層外,動脈終支之間很少發現有吻合支。右半結腸的長支、短支數目較多於左半結腸,因此右半結腸的血供較左半結腸豐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