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行為與非正式組織研究

組織行為與非正式組織研究

本書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研究範疇的創新性、研究內容構成了完整的學科體系、體現了中國文化背景、研究方法具有創新性和本書部分研究內容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關注。

基本介紹

  • 書名:組織行為與非正式組織研究
  • 作者:徐碧琳,陳頡
  • ISBN:9787505880528
  • 定價:42.00元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6-1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述評,

內容簡介

本書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研究範疇的創新性。與一般組織行為著作不同,本書嵌入了非正式組織視角,重新審視了組織環境中人的心理與行為規律,這種審視更接近組織中人的真實行為狀態,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套用研究篇還關注具體的管理對策與建議的研究,對於管理實踐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2)研究內容構成了完整的學科體系。本書的研究包括個體層面的,如對行為與認知、工作動機的研究,也包括群體層面的,如群體與團隊、內聚力、組織衝突,還包括組織層面的,如組織情境與激勵系統、組織領導力、組織變革、組織行為矯正等。這些內容既有層次之分,又能相互支撐,構成了完整的組織行為與非正式組織研究體系。
(3)體現了中國文化背景。本書的理論研究篇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對非正式組織進行的實證研究。在套用研究篇是以中國文化為背景展開的管理對策討論。以往有關組織行為學的理論研習過程中,基本上是以介紹西方研究成果為主。本書的出版,將改變這一局面,具有創新性。
(4)研究方法具有創新性。本書採用了規範的“理論分析一提出假說一檢驗假說一結果討論”實證研究方法完成的理論研究,這在我國同領域的研究中尚不多見。
在研究中,對中國國內20家涉及七個行業的企業進行了大量的訪談和問卷調查,收回問卷2600餘份,建立了翔實的資料庫。在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檢驗了所提出的基於中國文化背景的理論假說。
(5)本書部分研究內容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關注。部分研究成果被El、SCl、ISTP收錄。圍繞非正式組織對決策的影響,與英國諾丁漢大學商學院相關同行開展了合作研究,國際合作研究一併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70510107041),同時,獲得了天津市高等學校“十一五”綜合投資規劃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的支持。
本書適合組織理論與組織行為方向的研究同行、本科生、研究生閱讀。同時,適合那些希望提高管理水平的職業經理人閱讀。

圖書目錄

上篇 理論研究篇
第1章 導論
1.1 研究背景與研究內容
1.2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3 創新性研究與後續研究
第2章 研究的理論基礎
2.1 國內外相關研究回顧
2.2 群體動力學理論
2.3 非正式組織運行機理
2.4 非正式組織的研究趨勢
第3章 非正式組織的文化基礎
3.1 企業文化與社會文化
3.2 非正式組織的文化基礎
第4章 非正式組織的成因
4.1 非正式組織成因相關理論與研究回顧
4.2 非正式組織成因理論假設
4.3 實證分析
4.4 研究結論
第5章 非正式組織的識別
5.1 群體特徵相關理論
5.2 非正式組織特徵變數的理論假設
5.3 實證分析
5.4 研究結論
第6章 非正式組織的演化
6.1 非正式組織演化的機理
6.2 非正式組織演化理論假設
6.3 非正式組織演化路徑模型實證研究
6.4 研究結論
第7章 非正式組織的功能
7.1 非正式組織功能國內外相關研究
7.2 非正式組織功能理論假設
7.3 實證分析
7.4 研究結論
第8章 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的互動關係
8.1 非正式組織與群體動力
8.2 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互動關係理論假設
8.3 實證分析
8.4 研究結論
下篇 套用研究篇
第9章 人性假設
9.1 X理論與Y理論
9.2 社會人”假設與非正式組織
9.3 人性假設的演進與發展
第10章 個體行為
10.1 個性與行為
10.2 能力與行為
10.3 價值觀與行為
10.4 個體行為與非正式組織
第11章 認知與行為
11.1 認知:知覺與行為
11.2 歸因與印象管理
11.3 非正式組織與認知系統
第12章 工作動機
第13章 群體與團隊
第14章 組織內聚力
第15章 組織衝突
第l6章 組織領導力
第17童 組織情境與激勵系統
第18章 組織變革
第19章 組織行為的矯正
參考文獻
後記

述評

從古典管理理論的組織論開始,學者們熱心於研究為實現目標而明確規定各成員相互關係和職責範圍的正式組織。在20世紀三十年代以後,隨著行為科學的出現,人際關係理論的誕生,人們才逐漸意識到存在於企業中的非正式組織對組織活動、組織目標實現的影響。
非正式組織的內涵
在我國理論界所探討的非正式組織在西方被稱為“informal group”,即“非正式群體”。在組織行為學中,組織和群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根據羅賓斯的觀點,組織是一種有意協調的社會單元,由兩個以上的人組成,在一個相對連續的基礎上運作,以達到共同的目標或一系列目標。而群體是為了實現某個特定的目標,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個體的組合。很顯然,組織的範圍要大於群體。
從這些定義可以看出,目前理論界並沒有一個有關非正式組織的完全一致的定義,但其基本內涵是基本一致的,只是描述上存在差異。大部分研究都認為非正式組織是伴隨著正式組織而出現的一種必然的組織形式現象。然而,這一現象更多的是從成員或群體間的互動所形成的規範與價值標準和正式組織所要求的行為間的差異所產生的一種社會心理過程。因此,要準確描述非正式組織,需要增加心理的、社會的限制條件,剔除看似形成原因的伴生因素。我們認為,組織學家戴維斯給出的概念較為全面,他把非正式組織描述為:“非正式組織並不是由正式組織建立或需要的,但由於人們互相聯繫而自發形成的個人和社會關係的網路”。
非正式組織的研究內容
在非正式組織初期的研究,主要把握和探討非正式組織的本質特徵,著重對非正式組織的成因、內部運行機制與功能進行描述,出現了非正式組織結構理論、人際吸引理論、意見溝通理論、團體合作理論,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對非正式組織進行了研究和探索。主要的研究內容與結論可概括為三個方面:
1、非正式組織的成因及分類。根據梅奧的觀點,非正式組織是因滿足員工的社會需要而自發形成的,在滿足社會需求時遵循的是效率邏輯。我國學者宋思根認為,非正式組織在滿足社會需求時遵循的是情感邏輯,非正式組織是出於政治、友誼或共同興趣的原因而形成的。主要觀點有:組織成員需要的多層次性;非正式組織的不完全性;非正式組織自身的特點。以上的研究缺乏實證支持,徐碧琳、宋愛玲通過實證研究證實情感需要、價值觀體系以及個體偏好是非正式組織形成的三大因素。
2、非正式組織的運行基礎。非正式組織的運行基礎包括:非正式組織的結構、群體規範、非正式組織的權力與領導、溝通機制。要搞清非正式組織的運行機理,就必須研究非正式組織的這些基本問題。組織行為學認為,行為規範與標準是指導、約束群體行為的基本綱領。非正式組織中並沒有成文的規章制度,人們的行為主要是由心理默契的行為規範與標準來約束群體行為。這種非正式規範在大多數非正式系統里對員工的情緒狀態具有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從而影響生產效率。非正式組織的非正式溝通具有及時性、內容廣泛、方式靈活等特點,受到研究者的重視。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戴維斯的研究,對非正式溝通網路的形態和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發現有四種不同的非正式溝通形態:單線式的溝通形態、輻射式的溝通形態、隨機式的溝通形態、群集式的溝通形態。隨後,對非正式溝通的研究不僅僅局限在對非正式溝通在組織內部信息溝通的優劣勢分析上,逐步集中到跨企業和跨文化的領域內。
3、非正式組織的功能。像正式組織一樣,非正式組織也有積極的作用和消極的作用。與對正式組織的分析相比,非正式組織的消極作用得到了更多地關注。例如,與組織目標相衝突、限制產出、從眾、阻礙進取、抵制變革,都是常被提到的非正式組織的消極作用。但組織分析者已經開始認識到其積極作用的一面。如,巴納德認為非正式組織創造正式組織產生的條件,並使人們形成一定的態度、理解、風俗、習慣和習俗;非正式組織賦予組織活力;為員工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情緒釋放渠道;非正式組織對組織目標、組織結構、組織制度具有影響,能夠增加工作人員的信心,減少曠工現象;還能夠加強協作,提高效率。
非正式組織的研究趨勢
通過前面對非正式組織研究內容的總結,不難發現前期的研究者已經注意到了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的緊密關係,注意到了非正式組織正負兩方面的功能,並且提出了一些如何通過完善正式組織的功能來減少非正式組織負面影響的建議。由於中西方社會和文化的差異,以及我國社會對非正式組織在觀念上存在著偏見,非正式組織的研究在我國相對滯後,主要的理論和研究成果均借鑑於國外。迄今為止,國內對於非正式組織的研究還處在初步階段,還只是套用外國的理論來解釋我國的非正式組織存在的一般狀況和問題,缺乏本土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範圍還只是局限在對非正式組織本質特徵的研究,缺乏對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互動的深入研究。
在以往,對非正式組織的研究著眼點落在群體內部,範圍限制在企業及企業活動上,研究集中在對非正式群體與個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研究上。在這個層次上,可以把非正式組織看成員工追求社會需求所形成的個人的集合。研究者從單個組織的成員出發,通過組織成員特定的心理或感情需要來研究非正式組織行為。同時,運用心理學的研究結果,研究非正式組織對員工個體行為的影響,並且研究方法以理論演繹為主,在我國尤其明顯。
綜觀非正式組織研究的發展,其研究發展趨勢可概括為兩方面:
1、非正式組織的動力開發。隨著組織的多樣化趨勢和群體動力學的發展,對組織中工作群體間的互動分析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在群體層次上,組織行為學運用社會學、心理學的知識和理論來研究組織中的工作群體,研究群體間如何相互影響、協作並富有成效地進行工作。同樣,非正式組織的研究方向也應在開發非正式組織的動力上。具體內容包括:非正式群體凝聚力、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的衝突、非正式組織的群體壓力等。研究方法以實證分析為主,同時要考慮到文化因素對非正式組織動力的影響。
2、以系統的方法研究非正式組織。把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看作是完整的系統,不再簡單的把組織區分為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從而只注重改進某一方面而忽視了整個系統。而是要突破傳統的企業研究局限,在更大的範圍內研究非正式組織,把非正式組織擴大到非正式關係範疇內,對非正式制度進行研究。運用系統論、權變論和行為論的研究結果,探索社會非正式關係與其環境之間是如何相互依存的,及非正式關係的演變。內容包括:非正式信息溝通網路、非正式領導力、非正式關係的變革與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