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奧斯丁文集(201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簡·奧斯丁文集(201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簡·奧斯丁文集》是201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簡·奧斯丁文集
  • 作者:(英)簡·奧斯丁(Jane Austen)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4月1日
  • 開本:32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02012266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1.《傲慢與偏見》的初稿寫於1796年10月至1797年8月,原名《初次印象》,十幾年後,經過改寫,換名為《傲慢與偏見》,於1813年1月28日出版。這部小說以愛情糾葛為主線,描寫了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對他有偏見的伊莉莎白之間的感情糾葛,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婚姻觀,強調經濟利益對戀愛和婚姻的影響。小說情節富有喜劇性,語言機智幽默,是奧斯丁小說中受歡迎的一部。奧斯丁曾自稱:《傲慢與偏見》是她“寵愛的孩子”。
  美國著名文藝評論家埃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1895—1972)曾說:“一百多年來,英國文學史上出現過幾次趣味革命,文學口味的翻新影響了幾乎所有作家的聲譽,唯獨莎士比亞和簡·奧斯丁經久不衰。”
  奧斯丁所著六部小說,經過兩百年的時間檢驗,受到一代代讀者的交口稱讚,部部堪稱上乘之作。尤其是這部膾炙人口的《傲慢與偏見》,實屬世界文庫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難怪毛姆將其列入世界十大小說名著行列。
  2. 《理智與情感》是簡·奧斯丁的第一部小說,其初稿是1796年寫成的書信體小說《埃麗諾與瑪麗安》,後改寫成《理智與情感》,則是1797年11月的事。此後十餘年,《理智與情感》變得無聲無息,直至1811年3月,奧斯丁才在書信中透露:她在倫敦看該書的校樣。該書於當年10月30日出版。
  小說圍繞著兩位女主人公的擇偶活動展開,著力揭示出當時英國社會,以婚配作為女子尋求經濟保障、提高經濟地位的不良風氣,以及重門第而不顧女子感情和做人權利的醜陋時尚。小說中的兩位女主人公均追求與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與溝通,要求社會地位上的平等權利,堅持獨立觀察、分析和選擇男子的自由。在當時的英國,這幾乎無異於反抗的吶喊。
  如同書名所體現的那樣,故事集中表現了“理智”與“情感”的矛盾衝突。女主人公埃莉諾既重感情又有理智,代表了作者在這個問題上的理想,即人不能沒有感情,但感情應受理智的制約。
  3.《愛瑪》於1814年1月21日開始動筆,1815年3月29日完稿,1815年底或1816年初出版。跟奧斯丁的其他幾部小說一樣,《愛瑪》也是一部愛情小說,只是故事發展並不那么曲折多磨,既沒有驚險駭人的情節,也沒有聳人聽聞的描述。與奧斯丁其他幾部小說中沒錢沒勢的女主角不同,愛瑪是一位有錢有勢的紳士的女兒,有點自命不凡,喜歡隨心所欲,自己打定主意終身不嫁,卻熱衷於亂點鴛鴦譜。在鬧出許多笑話,吃了不少苦頭之後,愛瑪自己卻墜入了情網。
  不少評論家之所以把《愛瑪》視為奧斯丁成熟的作品,除了小說在描寫世態人情方面所具有的深度之外,很大程度上還歸功於小說中反覆出現的心理描寫。作者藉助心理描寫來展開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這在當時的創作界尚不多見。難怪維吉尼亞·沃爾夫感嘆說:奧斯丁若是多活20年,她就會被視為詹姆斯和普魯斯特的先驅!
  4. 《曼斯菲爾德莊園》開始創作於1811年2月,亦即《傲慢與偏見》出版兩年之前,完成於“1813年6月之後不久”,據推測應在1814年5月底面世。
  與奧斯丁的其他幾部小說一樣,《曼斯菲爾德莊園》以男女青年的戀愛婚姻為題材,但情節更為複雜,突發性事件更加集中,社會諷刺意味也更加濃重,揭示了英國上流社會的矯揉造作和荒唐可笑。從出版時間來看,《曼斯菲爾德莊園》只比《傲慢與偏見》晚一年,但兩部作品的筆調和氛圍卻大不相同。《傲慢與偏見》既輕快又明暢,《曼斯菲爾德莊園》則顯得比較凝重,帶有更明顯的道德說教色彩,但在心理描寫和敘事技巧上有重大突破,是英國小說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表明簡·奧斯丁創作《曼斯菲爾德莊園》時,已是一個相當成熟的女作家。
  5. 奧斯丁於1798年開始寫作《諾桑覺寺》初稿,1799年完成後,便將其擱置了幾年。1803年,又修訂了一遍,並取名為《蘇珊》,於當年春天以10英鎊的價格將著作權賣給了倫敦出版人,但不知什麼原因,該書一直沒有出版。1816年,其兄亨利·奧斯丁買回《蘇珊》舊稿,讓奧斯丁重新修訂。1817年12月底,《諾桑覺寺》與《勸導》合集出版。
  故事講述的是,痴迷於哥德式恐怖小說的鄉村牧師之女凱瑟琳,有時把現實生活也當成傳奇故事中的虛擬世界。她被帶著去社交場合見世面,結交了虛情假意的索普兄妹,並與正直英俊的富家子弟亨利一見鐘情,隨後受亨利的父親蒂爾尼上將盛情相邀前往他家做客。在諾桑覺寺這座幽深、古老的宅子裡,凱瑟琳腦海里浮現出恐怖小說中的可怖情景,並因此鬧出一幕幕可笑的歷險記。嫌貧愛富的蒂爾尼上將聽信索普讒言,冷酷地對凱瑟琳下了逐客令。但是兩位青年戀人並沒有屈服,經過一番周折,他們終於結為伉儷。
  同奧斯丁的其他幾部小說一樣,《諾桑覺寺》也是一部充滿幽默情趣的喜劇作品,人物一個個寫得有血有肉,活靈活現,對話鮮明生動,富有個性,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難怪評論家常拿她和莎士比亞相提並論。
  6.《勸導》於1815年8月8日開始動筆,1816年7月18日完成初稿,8月6日定稿。該書描寫了一個曲折多磨的愛情故事。貴族小姐安妮·埃利奧特同青年軍官弗雷德里克·溫特沃思傾心相愛,訂下了婚約。可是,她的父親沃爾特爵士和教母拉塞爾夫人嫌溫特沃思出身卑賤,沒有財產,極力反對這門婚事。安妮出於“謹慎”,接受了教母的勸導,忍痛與心上人解除了婚約。八年後,在戰爭中升了官、發了財的溫特沃斯艦長休役回鄉,隨姐姐、姐夫當上了沃爾特爵士的房客。他雖說對安妮怨忿未消,但兩人不忘舊情,終於歷盡曲折,排除干擾,結成良緣。
  《勸導》的意義並不限於它那動人的愛情描寫,也不限於它那關於愛情與謹慎的道義說教,更重要的是,它還具有比較深遠的社會意義,它對腐朽沒落的貴族階級、對貴族世襲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從藝術手法來看,《勸導》並不追求情節的離奇,而是以結構嚴謹、筆法細膩著稱,許多細節描寫,乍看平淡無奇,可是細細體會,卻感到餘味無窮。

作者簡介

簡·奧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英國小說家。十一二歲時,便開始以寫作為樂事。由於她居住在鄉村小鎮,接觸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以及他們恬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此她的作品裡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一反常規地展現了當時尚未受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衝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和田園風光,並通過喜劇性的場面嘲諷人們的愚蠢、自私、勢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點。她的作品從一個小視窗中窺視到整個社會形態和人情世故,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
  主要代表作有《理智與情感》(1811)、《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菲爾德莊園》(1814)、《愛瑪》(1815)、《諾桑覺寺》(1818)和《勸導》(181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