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

真正的、現代意義上的管理,都要通過管理模式來進行。管理模式是在管理理念指導下建構起來,由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管理程式組成的管理行為體系結構。創業型管理模式是與人類二次創業時期相對稱的,以知識管理為主導、以機會管理為核心的管理模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管理模式
  • 外文名:Management model
  • 實質:僱主對待雇員的參考
  • 重要標誌:對環境的適應性
  • 觀念G管理模式
  • 模型:IOS-X作業系統
  • 中國管理模式:對稱文化 對稱管理模式
定義,什麼是科學的管理模式,中國管理模式,其他具體管理模式,C管理模式理論,以人為本,定義分析,主要分類,考慮因素,新理念,新管理模式,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

定義

真正的、現代意義上的管理,都要通過管理模式來進行。管理模式是在管理理念指導下建構起來,由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管理程式組成的管理行為體系結構。創業型管理模式是與人類二次創業時期相對稱的,以知識管理為主導、以機會管理為核心的管理模式。

什麼是科學的管理模式

好的管理模式的重要標誌是其對環境的適應性。用G管理模式的觀念是其具有根據場態進行場變的特性。於是G管理模式將IOS模型發展成IOS-X作業系統模型。
管理模式應具有極強的適應性,這樣,這種管理模式才能真正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保障。總經理把企業管理模式分為5類,以下是相互間之間的比較。
管理模式書籍管理模式書籍

中國管理模式

對稱關係是宇宙的最深層本質,對稱規律是社會的最根本規律,對稱原理是科學的最基本原理。科學的管理模式就是對稱管理模式-----主體與客體相對稱、主體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管理模式。
中華傳統文化最大的特色是對稱文化。對稱文化:天與人、義與利、道與德、理與氣、名與實、形上與形下、德治與法治、出世與入世的對稱。對稱文化:民主與法制的對稱、公平與效率的對稱、人的理性與非理性的對稱、個人與企業的對稱、民間與政府的對稱。中國管理模式就是對稱管理模式。
全球性金融危機說明:經濟是微觀經濟與巨觀經濟的統一,經濟管理是微觀管理與巨觀管理的統一。隨著生產社會化、經濟巨觀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要求的社會管理科學化,管理模式將逐步整體化。作為整體的管理模式,就是管理的綜合性、整體性、一般性、人類性,就是管理學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的統一在管理實踐中的具體化。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統一的管理模式就是對稱管理模式。
根據五度空間理論,空間與層次是時間的展開,空間上並列的不同管理模式,體現了管理思想的不同層次與時間發展的不同階段,中國管理模式和西方管理模式的橫向交替,體現了人類管理模式巨觀層面的縱向發展;古代中國管理模式——古典西方管理模式——現代西方管理模式——當代中國管理模式是人類管理模式發展的最大圓圈,人類管理模式發展的其他層面的圓圈都必須首先放在這個圓圈中才能得到合理定位。古代中國管理模式整體上屬於人類管理模式發展史的第一階段,蘊含了人類管理模式發展的全部萌芽。如果把古代中國管理模式排除在人類管理模式發展史之外,認為西方管理模式才是人類管理模式的源頭,西方管理模式才是人類管理的標準模式,其結果就是把人類管理模式發展史的小圓圈變成中圓圈,中圓圈變成大圓圈,一方面不適當地人為提高了西方管理模式在人類管理模式發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西方管理模式看成管理的標準模式、唯一模式,另一方面否認了中國管理模式的合法性,以致不能正確把握人類管理模式的發展方向。中國管理模式作為對稱管理模式,既是中國“天人合一”、“內聖外王”、“義利統一”、“無為無不為”傳統管理模式的現代發展,又是人類管理模式發展鏈條中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相互關係發展的必然結果。

其他具體管理模式

1.親情化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模式利用家族血緣關係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即內聚功能,也就是試圖通過家族血緣關係的內聚功能來實現對企業的管理。從歷史上看,雖然一個企業在其創業的時期,這種親情化的企業管理模式確實起到過良好的作用。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尤其是當企業發展成為大企業以後,這種親情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就很快會出現問題。因為這種管理模式中所使用的家族血緣關係中的內聚性功能,會由其內聚性功能而轉化成為內耗功能,因而這種管理模式也就應該被其他的管理模式所替代了。我國親情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在企業創業時期對企業的正面影響幾乎是99%,但是當企業躍過創業期以後,它對企業的負面作用也幾乎是99%。這種管理模式的存在只是因為我們國家的信用體制及法律體制還非常不完善,使得人們不敢把自己的資產交給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使用,因而不得不採取這種親情化管理模式。
2.友情化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模式也是在企業初創階段有積極意義。在錢少的時候,也就是在哥們兒為朋友可以而且也願意兩肋插刀的時候,這種模式是很有內聚力量的。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尤其是企業利潤增長到一定程度之後,哥們兒的友情就淡化了,因而企業如果不隨著發展而儘快調整這種管理模式,那么就必然會導致企業很快衰落甚至破產。
3.溫情化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模式強調管理應該是更多地調動人性的內在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很快地發展。在企業中強調人情味的一面是對的,但是不能把強調人情味作為企業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原則。人情味原則與企業管理原則是不同範疇的原則,因此,過度強調人情味,不僅不利於企業發展,而且企業最後往往都會失控,甚至還會破產。有人老是喜歡在企業管理中講什麼溫情和講什麼良心,認為一個人作為企業管理者如果為被管理者想得很周到,那么被管理者就必然會有很好的回報,即努力工作,這樣企業就會更好地發展。可見,溫情化管理模式實際上是想用情義中的良心原則來處理企業中的管理關係。在經濟利益關係中,所謂的良心是很難談得清楚的。良心用經濟學的理論來講,實際上就是一種倫理化的並以人情味為形式的經濟利益的規範化回報方式。因此,如果籠統地講什麼良心,講什麼人性,不觸及利益關係,不談利益的互利,實際上是很難讓被管理者好好乾的,最終企業都是搞不好的。管理並不只是講溫情,而首先是利益關係的界定。有些人天生就是溫情式的,對利益關係的界定往往是心慈手軟,然而在企業管理中利益關係的界定是“冷酷無情”的,對利益關係的界定,到一定時候“手不辣”、“心不狠”是不行的。只有那種在各種利益關係面前“毫不手軟”的人,尤其對利益關係的界定能“拉下臉”的人,才能成為職業經理人。例如,如果有人下崗的時候哭哭啼啼,一個人作為管理者心軟了,無原則地可憐下崗者而讓他上崗了,那這個人就完全有可能成不了職業經理人。
4.隨機化管理模式
在現實中具體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民營企業中的獨裁式管理。之所以把獨裁式管理作為一種隨機化管理,就是因為有些民營企業的創業者很獨裁。他說了算,他隨時可以任意改變任何規章制度,他的話就是原則和規則,因而這種管理屬於隨機性的管理。另外一種形式,就是發生在國有企業中的行政干預,即政府機構可以任意干預一個國有企業的經營活動,最後導致企業的管理非常的隨意化。可見,這種管理模式要么是表現為民營企業中的獨裁管理,要么是表現為國有企業體制中政府對企業的過度性行政干預。現在好多民營企業的垮台,就是因為這種隨機化管理模式的推行而造成的必然結果。因為創業者的話說錯了,別人也無法發言矯正,甚至創業者的決策做錯了,別人也無法更改,最後只能是企業完蛋。
5.制度化管理模式
所謂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經確定的規則來推動企業管理。當然,這種規則必須是大家所認可的帶有契約性的規則,同時這種規則也是責權利對稱的。因此,未來的企業管理的目標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為基礎,適當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幾種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制度化管理比較“殘酷”,適當地引進一點親情關係、友情關係、溫情關係確實有好處。甚至有時也可以適當地對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關係做一點隨機性的處理,“淡化”一下規則,因為制度化太呆板了。如果不適當地“軟化”一下也不好辦,終究被管理的主要對象還是人,而人不是一般的物品,人是有各種各樣的思維的,是具有能動性的,所以完全講制度化管理也不行。適當地吸收一點其他管理模式的那些優點,綜合成一種帶有混合性的企業管理模式。這樣做可能會更好一點。這恐怕是中國這十幾年來在企業管理模式的選擇方面,大家所得出的共識性的結論。
6.系統化管理模式
企業的系統化標準化統籌化的管理是通過完成企業組織機構戰略願景管理、工作責任分工、薪酬設計、績效管理、招聘、全員培訓、員工生涯規劃等七大系統的建立來完成的。
這樣的好處是有利於企業的快速擴展,因為在你用這一套系統打造完一個企業管理的標準模版的時候,旗下的分公司或者代理都能簡單的複製,就這降低了擴展的難度。這就是企業組織系統最大可利用性。

C管理模式理論

所謂C管理模式,就是構建一個以人為核心,形神兼備、遵循宇宙和自然組織普遍法則,能夠不斷修正、自我調節、隨機應變的智慧型組織,並將中國人文國學(為人處事之道)與西方現代管理學(做事高效高量之法)相互融合,進行企業人性化管理的一種新型企業組織管理運營模式
這種以人為運營核心的、具有更大的能動性和更強的應變能力的企業組織,簡稱為“智慧型組織”,由於它是繼金字塔型機械式組織A管理模式)、學習型扁平式組織(B管理模式)之後出現的第三種組織模式,並且是在西方先進的現代管理學的基礎上,融入了中國國學之大智慧的組織類型,因而取“CHINA”的第一個字母“C”,為這個智慧型組織命名為“企業C管理模式”。
“以人為核心”是構建智慧性組織的基本,是C管理模式的關鍵.
“以人為本”運營智慧性組織,是C管理模式的原則.
“道法自然”,遵循自然組織的普遍規律和基本法則,是C管理模式的特徵.
是指從管理思想管理理論管理原則、組織結構(包括職能結構部門結構、責權結構)、運行機制及運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個管理體系的總稱。模式,是指某種事物的結構特徵與存在形式。儘管“模式”一詞無論在實務界還是理論界都已經使用得相當廣泛,但將其作為研究問題的一種新思路、新方法,仍然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探索。管理模式指管理所採用的基本思想和方式,是指一種成型的、能供人們直接參考運用的完整的管理體系,通過這套體系來發現和解決管理過程中的問題,規範管理手段,完善管理機制,實現既定目標。

以人為本

人本管理的內涵
無論何種管理學派,它都首先對企業中的人作為一個基本的價值傾向性判定,然後再確定管理途徑和手段。人的因素當作了管理中的事實的首要因素和本質因素。人本管理,首先確立人在管理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繼而圍繞著調動企業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去展開的企業的一切管理活動。通過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活動和以儘可能少的消耗獲取儘可能多的產出的實踐,來鍛鍊人的意志、腦力、智力和體力,通過競爭性的生產經營活動,達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強人的體力,使人獲得超越受縛於生存需要的更為全面的自由發展。
人本管理的方式
主客體目標協調(組織目標和個人需要) | | 激勵 | | 權變領導 | | 管理即培訓(管理過程中進行員工的職能培訓) | | 塑造有助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和人的自有全面發展的環境氛圍。 | |企業文化對職員的整合 | | 企業利益、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有益組合 | | 企業人完成社會角色
個人和組織
分析並創造企業人的心智模式、創造能力、行為模式和自我管理,發揮其在個人自由全面發展中的作用。在人本管理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塑造環境,從而主導個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心智模式是個人在相關的外部事物變化時,為謀求生存和發展,利用已有的信息和經驗,作出第一反應,或採取積極步驟進一步攫取外部信息,把握客觀事物的變化規律,應對外部世界的挑戰,以主動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把握自己的命運的思維定勢決定的思想、心理、行為的轉換方式。
創造能力的訓練,實質上是個人潛能的開發和對職能的開發。行為模式是行為動因與行為表現之間的關係。自我管理則是企業人對自己本身、對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為表現進行的管理。企業人通過自我管理,可以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到企業的人本管理的一切工作中去並在工作中發揮其聰明才智和創造性,進而使自己得到全面的發展。
人本管理對組織結構、組織形態、組織體系營運的最本質要求就是要充分發揮組織中所有成員的聰明才智,以保障組織整體的高效能。通過果斷、足夠、合理的授權,使組織趨於扁平化,達到集權和分權的平衡和適宜,有助於獲得組織的理想的權力結構。組織修煉的重要一環是最佳化組織政策的設計與營運,這是組織發展和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從組織發展的內容看,組織往往通過塑造企業文化、錘鍊工作團隊、確立集權與分權的平衡與適宜以及溝通與互動作用的營運機制來實現組織發展的。
人本管理的環境 人本管理的實施是在一個現實的企業環境乃至社會環境中進行的。文化氛圍的塑造、工作環境的改善和生活環境的修正,是我們研究人本管理環境的目的和實施人本管理的途徑與手段。
重視文化氛圍的塑造以取得人本管理的預期成效,是由文化所特有的功能、力量、作用所使然。企業文化氛圍的塑造,目的在於強調成員在企業組織的一切活動中的中心地位。它有別於其他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的地方,就在於它用“軟”的,無形的方式去影響和管理企業和企業人。文化氛圍的塑造反映了對人本管理理想、境界的追求。
Z文化之所以幫助日本企業取得巨大成就,關鍵在於企業領導著充分理解並運用了企業文化這個“軟性的”威力巨大的管理手段。中國企業文化氛圍的塑造應在考慮、調動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文化的激勵、規範、整合、導向和輻射等作用。
菲德勒的權變領導模型認為,重視人本主義和人際關係溝通的領導方式,可以在中等有利的工作環境下取得很好的績效。豪斯則認為,領導者的作用就是掃除部屬目標道路上的障礙,以幫助部屬實現目標並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人本管理的原則
將人本管理的理念和管理對策滲透到企業的各項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中去,使企業的一切工作在人本管理的理論體系和基本架構框架內進行,即讓人本管理統領企業的一切工作。為了使企業的一切工作取得預期績效,我們認為,人本管理必須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第一、 堅持企業組織首要的管理是對人的管理的原則  從管理的內容看,人本管理強調的是了解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工作中的人際關係溝通和互動作用,著眼於企業人的集體意識的培育和對企業及團隊重大決策的參與,以及根據企業人的工作績效和企業內外環境,對企業人進行激勵和實行權變領導。
從管理的關係來看,企業人在管理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因而企業人分為管理主體人和管理客體人,但是,這種不同的角色都以對方的活動作為自己活動的存在前提。從人本管理的本質來看,人本管理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哲學和管理制度。
第二、重視人的需要,以激勵為主的原則,將側重於使企業成員受到尊敬、獲得自我實現的滿足,即保障員工參與企業的重大問題的決策,在團隊中與領導協商制定團隊目標和個人目標,實施目標管理
第三、堅持創造更好的培訓、教育的條件和手段,最佳化和完善企業人心智模式的原則。設立這一原則是基於“管理即培訓”的基本理念,企業組織為員工提供的培訓不僅是著眼於員工對高崗位的適應性,而且更著眼於員工對企業外部環境的適應性。
第四、人本管理組織的設計與構造應遵循統一有效、幅度合理、職權和知識相對應、直線主管和幕僚相結合、集權和分權的平衡與適宜、組織和地位彈性的原則。
第五、人與組織共同發展的原則。設定這一原則是基於人本管理不是企業管理的額外工作而是讓人本管理統領企業一切工作,使企業組織在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同時取得預期發展績效的考慮。

定義分析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人性假設的基礎上設計出的一整套具體的管理理念、管理內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論體系並將其反覆運用於企業,使企業在運行過程中自覺;加以遵守的管理規則。
管理模式是從結構上講,是管理方法思路性的、框架性的高度概括,往往抽象為幾個字,從管理模式上無法看出管理者的具體管理方法、思想。比如,A管理模式(現在正在推廣的一種管理模式),雙重管理模式,網路管理模式,僅從字面上看不出到底是什麼內容。
管理機制側重於管理對象間的內在牽制和約束,通過這種機制可以使管理制度、方法、方案等得到很好的執行,有的人將管理機制稱為管理系統的運行機理。舉個小例子,公司大院的衛生總是被破壞,由辦公室負責這事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因為辦公室人員大部分時間在室內工作,完成室外的任務有時間上的制約。這時是一種管理方法上的失誤,也是管理機制欠缺。如果讓保衛人員負責衛生的督察,情況就是另外一種了。保衛人員的工作場所大多在室外,讓他們監督衛生保持狀況,起到了良好效果。衛生系統由原來的涉及到辦公室人員和破壞人員,變成了保衛人員和破壞人員,這就是一種管理機制上的變化。但是不能稱之為管理模式的變化。模式是巨觀的說法。
管理的中心任務就是對人的管理。管理的模式決定了管理的內容,從管理先驅羅伯特·歐文創立企業管理制度開始,到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再到管理理論的林立,管理的模式也經歷了多次變化。
模式是某種事物的標準性形式或固定格式,與管理模式有關英文的表達有:Management System (管理交流)和Management Model(管理模型)。
給管理模式的定義是從特定的管理理念出發,在管理過程中固化下來的一套作業系統。可以用公式表述為: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系統結構+操作方法,可簡單表述為:
管理模式=理念+系統+方法
MS=f(i)+f(o)+f(s) (IOS模型)
其中MS:Management System
I:Idea/Ideology
O:Operation/Organization
S:Stratagem/Strategy
管理模式,通俗地講就是一個企業在管理制度上和其它企業不一樣的地方,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說包括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兩個方面,也就是企業在管理規章制度和企業文化上最基本的不同特徵。一般來說,不同的國家的企業有不同的管理模式,而且同一企業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在理論上比較公認的管理模式有日本管理模式和美國管理模式等。不同管理模式決定其管理特徵的差異性,如美國管理模式的特點是鼓勵個人英雄主義及以能力為主要考核特徵的模式,它在管理上的主要表現就是規範管理、制度管理和條例管理,以法制為主體的科學化管理。而日本管理模式的特點則是團隊精神為核心的年功序列制、稟議決策制等為特徵,重視人際關係、以集體利益至上、家族主義等情感管理為主的特徵。

主要分類

管理模式大致可分為:傳統/ 等級模式、人際關係模式、系統模式和現代人本主義管理模式。
1)傳統/等級模式側重於組織內管理體制和管理技術的提升與完善,強調組織內正式或非正式團體的建設,目的在於提高組織的效率,對員工實行平等式的管理。
2)在系統模式下,管理的側重點轉向於注重組織的整體性和目標性,強調人與人之間、人與部門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整體協調,對員工實行協作互動式管理。
管理模式分類管理模式分類
3)人本主義管理模式則強調以人為中心,強調個體在組織中的作用,管理的中心任務是圍繞如何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而開展的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目的在於使組織更富有活力,對員工實行民主的、開放的管理。

考慮因素

(一)企業管理的內容和範疇
管理涉及到生產力、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三個層面的內容。具體講,生產力包括自然界與人類之間的相互關係,技術與技術之間的相互關係;生產關係亦稱經濟關係,包括產權關係,人與人之間的勞動協作關係,產品的終了分配關係;上層建築方面包括企業的價值取向;企業文化層面和企業制度層面的具體內容。從以上可以看出企業管理包含內容十分豐富和廣泛。
(二)文化基礎
管理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文化現象。一個國家的管理是與該國傳統文化緊密相聯的。管理的文化基礎具體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任何管理都植根於一種文化之上,社會文化背景是管理賴以生存的土壤、環境,有什麼樣的社會文化環境,就要求有什麼樣的管理行為和方式與之相適應,因為社會文化環境是客觀的,相對穩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管理植根於文化之上如果能適應它,符合它的特徵及要求,則管理效果就好,管理效率就會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就會提高;如果管理不適應文化,則管理效果差,甚至導致管理失敗。另一方面,可以發展利用文化,把文化背景、文化特點、文化內容借用來作為具體的管理手法以利用文化本身的系列內涵建立相應的管理方式。現代管理學研究的興趣越來越集中於管理文化研究,認為借用文化作為管理不失為最有效的管理辦法之一。
(三)國情基礎
由於管理的主要內容是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具體地表現為社會制度、文化資源、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歷史、地理、民族、科學技術、生產狀況等方面,而這些內容各國都不盡相同。特別是前面談及傳統文化對企業管理的這擔具體內容影響更為巨大。因此,任何一個國家的企業管理都建立在本國國情基礎之上,被本國人民理解、接受。由生產關係和傳統文化決定了
不同國家企業管理的特殊性,這也正是企業管理生命力的重要表現。(四)先進性和前瞻性
管理模式關聯管理模式關聯
建立管理模式一方面要以現階段生產力條件為基礎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利用管理科學理論的現有發展成果,特別是較前沿的一些理論和思想觀念,比如創新管理理念、知識是最為重要的資源理念、企業再造理論、學習型企業組織理論、快速反應理念、組織結構倒置理論、跨文化管理理念、管理終極目標理念、戰略彈性管理理念等一系列理論和理念。通過對它們的貫通運用能大大提高管理操作模式的先進性和前瞻性,使其有較長時期的生命力。

新理念

變是永恆的不變,任何已有的和常規的管理模式都將被創新的管理模式所取代,管理創新是管理的主旋律,“今天不同於昨天,而明天又將不同於今天,全部過去的一種協力的結果,明天也將是這樣”---雷恩《管理思想的演變》。應該在不斷的發展中完善,改進管理模式,不能固守陳規,應緊緊關注當前管理髮展的動態與趨勢,修正管理模式。
(一)知識已經成為最為重要的資源
世界經濟已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發展到了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社會的發展使得知識已成為最為重要的資源,知識在創造社會財富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知識已成了創造物質的重要工具。
(二)企業再造是一場管理的革命
90年代以來,西方已開發國家興起了一場企業再造革命,被喻為是從“毛毛蟲”變“蝴蝶”的革命,也被認為是繼全面質量管理的第二次管理革命,企業再造有兩個方面和傳統的管理模式不同:一是從傳統的從上至下的管理模式變成信息過程的增值管理模式;二是企業再造不是在傳統的管理模式基礎上的漸進式改造,而強調從根本上著手。
(三)學習型組織是未來企業的模式
學習型企業組織是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中首先提出的,他認為要達到學習型組織需要有這幾個方面紮實的基礎:系統思維自我超越、改變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望和團隊學習
(四)組織結構的倒置--將來組織中權力的大規模轉移
傳統的組織結構是金字塔式的,最上面的是企業的總裁,然後是中間層,最後是基層。指揮鍵從上到下,決策來自最上層,下面是執行層。但是,接觸市場最多的是基層。在多變的時代,顧客的個性化日益突出,就要求將上述金字塔式結構倒置,應為:顧客--一線工作人員--管理人員。現在決策由一線工作人員決定,而上層領導變為支持服務。
(五)跨文化管理--處理好異文化之間的交融與衝突
企業競爭的全球化必然帶來管理活動的國際化,管理活動受人們的價值觀、倫理道德、行為準隊社會習俗的全面影響,當其與不同的文化相結合,就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文化和管理風格,中國應該如何建立既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又吸納人類一切先進又化成果的管理文化模式,是一個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新管理模式

第一,更加關注人而不是關注職務。現在管理的基本是從崗位分析出發,我想如果要做到人性化的管理,可能出發點要更加偏重於人一些。
第二,與業績相比要更加關注能力,短期行為與長期利益結合。
第三,與薪酬相比更加關注發展,物質與精神兩手抓。

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

歐美高等院校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及其啟示
在高校智慧財產權市場化的背景下,智慧財產權的取得、轉讓和許可實施日益頻繁,完善高效的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就成為了高校健全智慧財產權管理工作、規範智慧財產權市場化行為的關鍵,成為了高校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高校智慧財產權管理體系處於發展初期階段,各高校的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不盡相同,也存在著不少問題。通過對我國高等院校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的現狀進行分析,在對歐美高校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及經驗的比較研究之上,提出我國高等院校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問題的解決之道。
:二i.高等院校船識產權管理模式
隨著工業化和市場經濟的大規模發展.高等院校作為擁有高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推廣能力的技術航母.正在積極地發揮著它對技術進步和人類發展的重要作用。伴隨著21世紀的到來,我國高等院校的創新能力和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進人了空前高漲的發展時期。以專利申請量為例,截止到2008年我國高校累計發明專利申請量為121 413if-,實用新型申請量為43 756件.外觀設計申請量為11 977件.三種專利合計申請量為178 684件.從1998年開始我國高校的專利申請量就以每年不低5=20%的速度在高速增長.。而2008年我國高校三種專利的申請量為45 145件,較2007年增長了38 I%。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為30 808件,較2007年增長了33 9%.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為9 362件.比2007年增長了46 8%.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量為4 97 5件.比2007年增長了50 7%”1。目前高校智慧財產權的市場化發展要求高校建立完善的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更好地管理智慧財產權這一無形資盤
一、我國高校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在智慧財產權的管理模式上,由於程國高校智慧財產權管理納人學校原有的行政管理體系中是近幾年的事情,犬部分高校仍處於制度的建立和管理架構的創建過程中。目前.我國高校智慧財產權營理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由於諸多條件的限制,仍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還需要進一步的改善。
(一)智慧財產權管理機構不健全。缺乏智慧財產權管理專業人才
目前,穩國高等院校的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仍然處在初級階段,目前大約有40%的大學仍然沒有建立智慧財產權管理的專職機構,以掛靠式管理模式為主。形式大於內在;而在其他採用獨立管理模式(包括集中管理模式和分散管理模式)的大學,集中管理模式過於粗疏,執行力
不足,很難將學校的智慧財產權政策具體落實到每個院系和科研單位,分散管理模式
又呈條塊分割.1辦調力差,各部門耳;{能模糊。雖然有統籌管理韌.構.但其整體沒有
形成有機的管理體制。這導致工作效率低下、運作不暢。由於缺乏專業的管理人員.科技主管機構往往會把智慧財產權管理局限在成果管理的層面,而不能對智慧財產權產生、評估許可轉化等進行多方面、全方位的統籌考慮”1。有時這還會造成高忮智慧財產權流失等嚴重的同題。
(二)高柱智慧財產權管理中技術轉移工作不夠完善
技術轉移工作已經成為國際高校智慧財產權管理的重要部分。然而,目前我國的高校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並沒有以技術轉移作為工作重心.而是圍繞著論文數量、專利申請量、職稱評定、各類獎項{果趣申請等展開工作。這導致大量技術成果通過學術論文或學術會議被公開,喪失了獲取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機會。在技術轉移過程中也存在問題:高校的很多技術都沒有體現出智慧財產權的價值.而作為技術轉移的廉價附帶技術轉移了出去。
(三=)高校的技術成果存在問題
我國高校的技術成果存在“過高”和“過低”兩個問題。“過高”可分為三個萬面:一是指高校承擔著很多理論性研究,形成的技術成果大多偏重理論,市場化條件差;二是指高校承擔的技術研發多屬於高、精、尖技術.企業的接受和轉化能力不足.造成這類技術實施困難;三是指高校的不少研究項目都是綜合技術.只有對市場非常熟悉的資耀技術轉讓人員.才能夠提煉出適宜產業化的技術。所謂“過低1主要指高校的研發單位人員流動大,項目持續期短.很璀對一項技術進行持續的深入研究。正是由於我國智慧財產權制度建立較晚,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仍處於初級階段,已不能適應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以及世界經濟發展壘球化的需要,改革目前高校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已是當務之急。在這方面,經濟已開發國家智慧財產權橫式建設的發展和宴戰為我們提洪了很好的經驗。
二、歐美國家高等院校的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
歐美各高校的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都是以技術轉移為主要內容。近年來.以技術轉移為中心,智慧財產權管理工作隨著技術進步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管理範疇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歐美高等院校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一般由三大部分構成,即行政決策機構、執行協調機構和校內糾紛解凌機構(詳見圈一)。
r-)行政決策機摘行政決策機構主要承擔制定本枝智慧財產權管理基本政策的職能.如哈佛大學
的智慧財產權管理政第就由“啥佛大學董事會”制定並承擔修改和解釋的權利,加州大學則由大學董事會授權校長制定井修改與智慧財產權相關的政策[41。由此可見.智慧財產權管理體制的行政決策機構是高等院校的最高投利機構。智慧財產權作為高等院校的無形齎產,關係到高等院校的發展和綜合競爭力,而智慧財產權管理所涉及的內容也十分複雜,包括研發需要的資金來源和組成方式,研究方向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否符合本校的發展方向.技術轉移的比例和方式.科技成果的投屬問題.技術轉讓和許可及收益的取得和分配,智慧財產權是否涉殛商業秘密,以及對發明創造承擔單位的獎蹴制等同題。智慧財產權的重要蛙和所涉政策的高度決定了只有學校最高權利機構才能散出決定。為了確保智慧財產權政策制定及恪改的完善性.監督此類政策的實施,各高等院校還設立了政策監督諮詢機構.這些機{勾是在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體系中獨立設立的相關委員會,監督智慧財產權政蕞的執行.並提供政簟的修改和補充方面的建議。例如.美國喬冶城大學由校長任命成立智慧財產權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主管技術許可的副校長、校財務主管、枝法律事務主管以及11名教師組成,定期集中召開會議,魚責對高等院校的智慧財產權政策的制定和悟改.以及解釋提供諮詢和建議“1。這些機構的成立及運營確保了高等院校智慧財產權政策的客觀性和專業牲.井保障了高校智慧財產權政策的持續性發展。通過政策監督咨I旬機構,高等院校董事會可以獲得具體執行部門的實際工作情況,了解井及時更新待解決問題的信息.因而可以做出更為積極有效的決策。
(二)執行協溯怕
執行協調機{勾主要承擔貫徹實施高等院校智慧財產權政策的職能,由於智慧財產權政策的實施需要多個部門的配台.所以該職能往往由獨立機構承擔。目前主要有三種智慧財產權政箢實施執行機制的組織形式。
1內設機構的組織模式內設機構組織模式包括內設統一管理模式和內設分散管理模式。
(1)內設統一管理模式。有的高等院校在枝內設定了對相關知i}{產權事務進行統一管理的行政機{句.例如麻管理工學院內部設定的“技術許可Z^公室1,該辦公室由貧責大學實施智慧財產權政策職能的校長或副校長直接領導.下設專利事務處、商標事務處和著作權畢務處三個部門.其職能幾乎涵蓋了全校的智慧財產權事務。這種管理模式的優點是有利於政鍍的集中藩宴.宴現政策實施的統一性;缺點是機構規模會隨著所承擔的管理事務增多而日益龐大,從而增加了大學的行政成本。
(2)內設分散管理模式。很多高等院校在校內設定不止一個行政機構,分別對專利、商標、著作權進行管理,例如楊伯翰大學設有“技術轉移辦公室”,處理專利申請、專利保護、專利轉讓和許可等方面的事務,還設有“著作權許可辦公室”和“創作作品辦公室”負責校內著作權的登記、保護與轉讓。這種分散的管理模式與上述統一管理模式沒有根本的區別,但是容易造成各為其政的局面,這不利於工作的協調性和統—性。然而,內設機構是圍繞著“技術轉移”來設立的。根據美國專利法的“先發明原則”,不少大學要求校內人員將其發明創造對學校的相應部分進行“申報”,如果學校採取的分散式管理模式,那么這類管理機關應包含申報信息管理、技術評估管理、技術許可及轉讓管理、收益分配的管理等相應部門,以系統管理技術轉移的各個方面:發明資金來源的審核、發明內容的解釋和分類、發明實驗驗證的判斷和蒐集、發明的評估、專利申請的管理、技術許可或轉讓管理以及技術轉移收益的分配等。這}羊管理的優點在於學校可以對本校的技術成果進行系統有效的管理,對技術轉移的收益進行有效合理的分配和利用。針對具體實施中出現的各部門管理許可權交叉環節,高校可以制定有針對性的具體操作規章,增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能力。
2.夕h設機構管理模式外設機構管理模式包括外設基金會管理模式和外設公司管理模式。
(1)外設基金會管理模式。這些基金會往往由大學校友和大學董事出資設立,實際上由大學控制和運作,大學通過它們對本校的智慧財產權事務進行管理。成立於1925年的“威斯康星校友基金會”是此類基金會的代表。大學智慧財產權決策部門對基金會的掌控能力、基金會自身的運作能力以及基金會與大學相關部門的協調能力是這種管理模式發揮應有職能的前提。這一管理模式的優點在於利用了原有的資源,減少了大學內部行政成本,加強了管理的專業性和時效性,有禾I}於技術海眵。
(2)外設公司的管理模式。某些高校通過由高校設立的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研究開發公司對本校的智慧財產權事務進行統一管理。該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劍橋大學設立的全資公司“劍橋有限公司”15】。這種管理模式的優點在於:研發公司作為獨立法人而存在,它在商業運作上具有先天優勢,非常有利於智慧財產權的轉讓和許可。
3.委託外部專業公司管理模式有的高校委託社會上獨立的商業公司代為管理本校的智慧財產權事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的“學院許可公司”,這是一所從事商標管理和開發的專業公司,至今已有100多所高校委託其代為管理這些大學的商標轉讓和許可的事務。這種模式最具優勢之處在於整合了最具商業效率的社會資源,利用一個現有的商業平台進行技術轉移,這遠勝於各高校各自為戰的局面。實際上。外設機構和委託外部專業公司管理模式都將智慧財產權管理工作設定在學校以外。這兩種管理模式是技術轉移活躍的高校的首選。以專利為例,大學通過上述的外設管理機構以對外許可的方式將自己的專利技術市場化,美國大學專利許可的對象近70%是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中有不少是基於這項專利技術而成立的新倉Ⅱ公司,一般在技術許可的過程中,大學會給被許可方3-6個月的時間便於對方進行市場可行性調查,籌集資金並尋找合作夥伴,在這段時間內,外設管理機構可以利用自己豐富的市場資源為被許可方介紹風險投資,甚至介紹合作夥伴以協助完成技術轉移。圈校內糾紛解決機構針對高校內部智慧財產權管理執行工作中必然涉及的政策解釋、權屬糾紛、技術轉讓或許可的獎勵等方面產生的糾紛,歐美大學設立了糾紛解決機構,該徹構的組成包括兩種模式。
1.兼任糾紛處理職能的機構很多高校的政策監督諮詢委員會同時兼任校內智慧財產權糾紛的處理機構,如哈佛大學的“智慧財產權委員會”同時也解決因政策解釋引發的爭議和糾紛。處理糾紛的機構本身就是制定政策的諮詢建議單位,對政策的理解要優於其他棚構。
2.專設的糾紛處理機構有的高校設立了專門的糾紛解決機構。例如,劍橋大學由大學董事會設立“大學技術仲裁員小組”並任命一名主席,對提交的糾紛由主席指定一名仲裁員進行聽證並做出裁決,不服仲裁員的仲裁時,參與方可提出抗訴,由教務主任、理事會根據具體情況組成3-4人小組,做出具有約束力的裁判。專門機構的獨立性確保了裁判結果的客觀性與公正性,也對鼓勵創新和建立公平合理的智慧財產權管理機制起到了保護和推動的作用。綜上所述,歐美高等院校的智慧財產權管理體製成熟嚴謹,設立了完善的行政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執行協調機構和糾紛處理機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這對管理體系鬆散的中國高校而言具有很強的借鑑意義。此外,歐美高等院校
在智慧財產權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視技術轉移工作,特別是內設執行機構更有利於當今技術轉移活躍的高校。歐美高校智慧財產權市場化程度遠遠高於中國,其外設機構和委託外部專業公司管理模式能夠增強高校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拓寬科研經費來源。
三、對我國高等院校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的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智慧財產權制度得到了全面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高校的智慧財產權能力建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但是,我國智慧財產權工作尤其是高校的智慧財產權工作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智慧財產權的總體狀況與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還不相適應。比較分析歐美高校的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我國高校在智慧財產權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必須
加強建設。針對本文提出的我國高校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在對歐美已開發國家(以英國、美國為代表)的高校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筆者認為,要完善我國目前的高校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當務之急是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完善高校智慧財產權管理工作體制
由於我國高校智慧財產權管理體制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導致決舅謄陰構的管理過於制和經費的限制,不太可能仿效國外高校設立一整套完備的智慧財產權管理體制,分散式的管理模式可能會長期存在。這就需要有一個比較“集權”的統籌部門來進行規劃和協調。筆者建議,該部門的工作人員應有明確分工,按院系劃分工作人員具體負責範圍,工作人員要做到深入一線,對相關工作進行具體指導,同時可以將某些具體工作委託給外設的專業公司進行代管,但必須簽署具體契約,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
(二)將技術轉移確定為我國高校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的工作重心
目前,我國的高校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並沒有以技術轉移作為工作重心,而是將提高專利申請量或專利授權量作為主要工作內容,這是由國家乃至高校本身的考核評價體系所決定的,在考評體系中,專利申請量或授權量是評定職稱或獲得科技成果獎項的主要考核指標。這一考體系制約了技術轉化的發展,導致在技術成果形成的早期階段,包括項目選題、研發方向、實驗階段、技術披露和專利申請以及專利權維護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在選題立項階段偏重理論研究,較少考慮實際情況和市場化因素;很多專利技術都停留在實驗室階段,難以形成產業化政府在高校科研經費中的投入呈逐年上升趨勢,而企事業單位的投入反而穩中有降。歐美高校的科研經費來自政府的投入不足30%,其他70%來自於企業、研究機構自身和社會民間的贈予。因此,大力提高高校技術成果的產業化轉移是增加科研經費投入的主要措施。
(四)建立健全高校的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平台
高校以專利技術成果為主體的智慧財產權要實現儘快轉移轉化,首先要在體制上適應這種需要,建立健全高校的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平台,並且使這個平台與企業的研發中心接軌,使高校在研發上與企業研發建立有機聯繫。目前,國家在7所高校成立了國家技術轉移中心1,這些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形成了各有優勢和專長的
技術轉移平台,全國的高校可以通過這些平台進行廣泛的技術開發、推廣和孵化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