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條道路

第三條道路

第三條道路不只單單是走在中間,或只是一種妥協或混合出來的東西,第三條道路的提倡者看到了雙方主義互有不足之處,所以偏向某一極端也不是一件好事,第三條道路也正是揉合了雙方主義的優點,互補不足而成的政治哲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三條道路
  • 特式:揉合雙方主義優點的政治哲學。
  • 起源:1900年代庇護十一世提出
  • 目的:有一個真正全力為民服務的政府
特式,起源,批評,參考,發展,

特式

第三條道路主要內容為:在社會民主主義的基礎上,肯定自由市場的價值,強調解除管制、地方分權(非核心化)和低稅賦等政策。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德國總理格哈特·施洛德以及西班牙總理薩帕特羅等人的政策就體現了“第三種道路”的核心理念。
在比爾·柯林頓領導下的美國參議院中間黨派,強調政府在財政上的保守、用一系列所謂“工作福利”的政策來代替舊有的“高福利”政策以及對於自由市場的維護功能。但是同時,這些政治家避免將自身與純粹的“自由放任主義”經濟學和其他自由主義相混同。
一般認為,第三條道路不是一種意識形態,因為其不涉及到政治運動。試圖將第三條道路政治化的努力被稱為激進中間派(英語:radical centrism)。

起源

這個名稱最早於1900年代庇護十一世提出,他認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也不合適,希望找到走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中間的“第三條道路”,其後不斷有人開始在這條道路上不停鑽研,但當時這個概念還是相當模糊。
1938年,英國保守黨代表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寫了一本名為《中間路線》(The Middle Way)的著作,其後他在1957年至1963年就任英國首相也是套用這個政治理念來管治英國。
在1950年代,這種觀點被德國秩序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威廉漢姆·勒普克所發展完善為社會市場經濟
在1960年代,著名的捷克經濟學家奧塔﹒塞克(Ota Sik)對理論化整套第三條道路作出重大的貢獻。
到了1990年代,柴契爾政府和隆納·雷根政府,將經濟上緩和管制、個人主義以及全球化等理念融合進主流的左翼思想,許多政治家傾向於用“第三條道路”來形容這種新政。而這個名稱也經常被作為新自由主義社會經濟政策的別稱。就這樣,這個理念成為現代歐洲民主社會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思想。尤其對於一些社會民主黨派和美國民主黨成員來說,這個理念是其核心思想。
曾任英國首相的工黨領導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受到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影響,他在競選期間以“第三條道路”作出競選口號,結果使工黨在野18年後,終於在1997年贏得了大選,重新上台,故他被視為體現“第三條道路”理念的表率者。有些人卻誤以為“第三條道路”是由托尼·布萊爾提倡或創造的,其實是錯誤的。

批評

第三條道路也經常被評論為原有的“帶有少數社會主義性質的資本主義取代社會主義制度”的社會民主主義觀念,以及社會民主黨派為了贏得選舉而選擇的一種手段。批評家認為第三條道路理論最終是以勞動階層和窮人的犧牲來換取大企業的利益和社會福利。在現實政策中,英國的托尼·布萊爾和德國的格哈特·施洛德是實行這種政策的典型政治家。
無論在東德、東歐或其他地區國家,其結論都是一致的,即人民都希望有一個真正全力為民服務,保護人民,以民為中心的政府。我們必須留意,這種情況在過去是不可能的。以歐洲為例,東歐企圖避開一個由政府主導的社會;西歐則試著躲避一個由市場主導的社會。所以無論東歐或西歐彼此都在尋求一個最有活力和能力的政府,一個最可以平衡兩者,支持人民生活最大福祉的政府。過去十年的經驗里,東歐各國發現雖然擁有了自由思想與輿論,卻仍無法壓抑或摒棄官僚積習。這正是“第三條路”主要的討論問題。
1、在當代是指一種適應科技、經濟、社會、階級和生存環境等各方面全球性變化的“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主義政治哲學或理論。它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德國社會民主黨理論家伯恩斯坦那裡。此後經常被社會民主黨人和歐洲社會主義者所使用,以顯 示自己的觀點與美國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差異。即在傳統的左派與右派之間,不放任自流也不像左派過分干預,是中間偏左的一種道路(偏向干預),出現在90年代。
2、第三條道路概括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外其他選擇的思想。它將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另外一種意識形態,該意識形態吸引了來自不同傳統——包括法西斯主義、社會民主主義以及近來的後社會主義——的政治思想家。現代形態的第三條道路是老式的社會民主主義及新自由主義的替代選擇。前者之所以遭到排斥,是因為它嵌入到了國家主義結構中,這種結構難以適應以知識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的現代經濟;而後者遭到拒絕,是因為它造成了混亂,損害了社會道義基礎。第三條道路蘊涵的關鍵價值是機會、責任和共同體。雖然第三條道路有時被人說成是“新”的社會民主主義,但支持者認為,第三條道路採用市場和私人部門的解決辦法,和社會主義傳統不再有任何瓜葛。

參考

^'Convergence of parties to the centre-ground fosters voter apathy' 'The Vibe' article ^ MacMillan H (1978) The Middle Way, EP Publishing Ltd. ISBN 0 7158 1333 1^布萊爾與“第三條道路”

發展

第四條道路,是從經濟危機原理出發而得出的新的社會制度選項,是以設立貢獻等級制度鼓勵富人捐贈來解決貧富分化和社會購買力不足問題。相對於第三條道路使用高稅收和積極財政來解決社會購買力不足的方案更加優越和更加直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