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布萊爾

托尼·布萊爾

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1953年5月6日出生於蘇格蘭的愛丁堡,父親是律師,母親是教員,他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杜倫(Durham)度過的。布萊爾在有“蘇格蘭的伊頓”之稱的費茨中學接受教育,後來又在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學習法律,並獲得學位。

布萊爾先後擔任工黨黨魁、樞密院成員、財政副發言人、貿工副發言人、能源和就業事務副發言人、英國首相、議員、中東問題特使、現任哈薩克斯坦總統經濟顧問。

布萊爾對法律、工會、稅收、貿易、能源、就業、犯罪等問題感興趣;喜歡讀書,愛好網球和音樂;著有《新英國,我眼中的年輕國家》等書。

英國有關伊拉克戰爭的調查報告——齊爾考特(Chilcot)報告2016年7月6日公布於眾。齊爾考特說,“伊拉克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的這種說法站不住腳”,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對伊戰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布萊爾則在報告出爐後表示,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海珊政權當時必須被推翻,當時自己的選擇符合英國最大利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托尼·布萊爾
  • 外文名:Tony Blair
  • 國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
  • 出生地:蘇格蘭
  • 出生日期:1953年05月06日
  • 職業政治家律師首相
  • 畢業院校: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法律系
  • 信仰天主教
  • 主要成就英國首相(1997-2007)
  • 代表作品:《新英國,我眼中的年輕國家》
  • 所屬政黨:英國工黨
  • 血型:O型
人物經歷,政治生涯,早期生涯,擔任黨魁,首相生涯,重返政壇,施政理念,國會關係,媒體關係,與布朗關係,對美關係,與工黨關係,個人生活,家庭情況,與鄧文迪緋聞,宗教信仰,主要作品,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53年5月6日,出生於蘇格蘭首都愛丁堡。
托尼·布萊爾托尼·布萊爾
1954年-1957年住在澳洲。
1958年1月,梅澤爾帶著托尼回到英國。
1961年,進入切里斯特教會學校,同學們稱為“布萊爾二世”,第一學期未的考試後跳入三年級。
1965年,遷往離德漢姆市一英里外的郊區,當過學校模擬選舉中保守黨的候選人。
1966年,進入費茨公學。
1971年,從費茨公學畢業。
1972年,考入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攻讀法律學位。
1975年6月,離開大學。同年,成為工黨黨員。同年成為切爾西區工黨黨團秘書。
1977年,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後回到英國,成為艾爾文的律師事務所工作。
1979年,同切麗·布斯結婚。
1980年11月,第一次參加工黨議員候選人選舉失利。
1981年2月,當選為支部書記。同年秋天,補缺為選舉中的提名做議員候選人,失利。
1982年4月1日,地方選舉中,打敗三人,成為工黨候選人。
1983年5月18日,被提名為塞奇菲德區工黨候選人。6月,當選為工黨候選人。
1984年11月,成為影子內閣
托尼·布萊爾托尼·布萊爾
1985年3月6日,首次在新聞媒體上亮相。
1985年,長子尤安出生。
1987年,二子尼古拉斯出生。
1987年,競選影子內閣失利,成為影子內閣貿工部長副手。11月24日,寫文章的同電台直播下議院辯論。
1988年,開始給《時代》周刊寫文章。5月,安吉·亨特成為托尼顧問。11月,參加影子內閣競選,排第九,成為能源部長。
1989年,大女兒凱薩琳出生。
1990年,布萊爾同布朗訪問澳大利亞。
1992年7月8日,影子內閣選舉中,排第二,任內務部長。同年年任內政事務發言人。
1993年1月,前往美國學習。
1994年當選工黨領袖,成為工黨歷史上最年輕的領袖。同年被女王封為樞密院成員。
1995年初切麗被選為英國王室法律顧問。
1995年11月27日,作為工黨領袖的布萊爾被諾森比亞大學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1996年4月,來到美國。4月12日,同柯林頓會談半個小時。11月,李嵐清訪問英國,托尼送《新英國》。
1997年5月,工黨在英國大選中以壓倒多數的選票擊敗連續執政達18年之久的保守黨。年僅44歲的布萊爾出任政府首相,成為20世紀以來英國最年輕的首相。
1997年7月1日,出席香港回歸。9月6日, 出席黛安娜王妃葬禮。10月21日,在唐寧街會見了董建華
1998年秋正式訪問中國。
1999年12月31日,出席“千年穹頂”千年盛典。
2000年5月20日,利奧出生。
2001年6月在大選中再次獲勝,連任首相,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連任的工黨首相。
2002年8月,承認建造千年穹頂是個錯誤。
2004年,因心臟問題住院。
2005年英國大選中,布萊爾獲得連任,是英國歷史上首位三次當選的工黨首相。7月,幫助倫敦贏得申奧主辦權。同年,托尼·布萊爾曾參與動畫《辛普森一家》的演出。
2006年8月,在曼徹斯特工黨大會上宣布一年後退位。10月24日,在倫敦唐寧街10號會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10月31日,英國下院首次就伊拉克政策舉行辯論。11月3日,與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的會面中提出新的國際氣候問題合作的提議。
2007年5月10日宣布辭去工黨領袖職務。6月27日正式卸任首相;同日,中東問題有關四方(聯合國、歐盟、美國和俄羅斯)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聲明,宣布任命布萊爾為中東問題特使。
2007年6月28日,世界經濟論壇宣布,布萊爾成為該組織董事會成員,並主持2008年的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年會
2008年1月,布萊爾任瑞士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顧問。
2009年2月,布萊爾創建諮詢公司“托尼·布萊爾協會”,主要“提供商業諮詢、政治體制改革”等方面的諮詢服務。
2011年,哈薩克斯坦政府聘請了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擔任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的經濟問題顧問。
2016年7月6日,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倫敦召開記者會對英國公布伊拉克戰爭調查報告予以回應。他承認,發動伊戰時所依據的情報評估是“錯誤”的,最終後果也比想像中更加“血腥和曠日持久”。
2017年5月1日,英國前首相布萊爾表示,為了對抗脫歐,決定重新投入國內政治。

政治生涯

早期生涯

布萊爾在1975年加入工黨,1982年代表工黨在一個傳統的保守黨選區比肯斯菲爾德(Beaconsfield)參選國會議員失敗。在1980年代早期,布萊爾在工黨內被認為是“軟左派”(soft left)。
托尼·布萊爾托尼·布萊爾
1983年他當選為塞奇菲爾德(Sedgefield)選區國會議員,並連任至今。1983年和1987年工黨兩次在大選中敗於柴契爾夫人之後,布萊爾站在黨內改革派一邊。他與改革派領袖尼爾·基諾克(Neil Kinnock)合作,成為影子內閣的一名成員,將工黨改造成一個更溫和的政黨。當基諾克因1992年工黨選舉失敗而辭職之後,布萊爾繼續在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的影子內閣中任內政大臣。

擔任黨魁

1994年史密斯心臟病發去世,布萊爾與影子內閣的另一名成員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做成一項政治交易,由布萊爾擔任工黨領袖,而布朗則將擔任未來工黨政府的財政大臣。布萊爾與布朗一起改造工黨,修改其黨章,去除了有關國有化的政策,而更強調自己善於財政議題(當時的保守黨政府無法解決經濟問題),並將自己稱作“新工黨”。

首相生涯

工黨本身的改革,加上保守黨政府關於歐盟政策的分歧,以及一系列腐敗醜聞的影響,“新工黨”在1997年的英國大選中獲得了一邊倒的巨大勝利。布萊爾在1997年大選完結時,他取得了歷史上英國首相最高的支持率。
布萊爾在1997年5月2日正式出任英國首相,後來他兼領的職務還包括有第一財政大臣、公務員事務部部長、英國工黨黨魁、以及英格蘭東北部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作為英國內閣的閣臣,他也是樞密院顧問官。布萊爾卸任後,首相與黨魁之職由其財相布朗接任,而布萊爾則隨即獲中東問題有關四方委任為中東問題特使。
1998年12月26日布萊爾成為第一位在愛爾蘭議會發表演說的英國首相。
在2001年英國大選中,布萊爾成為第一位贏得第二任的工黨首相。
911事件後,布萊爾宣布與美國站在一起,在阿富汗戰爭之前他參與了一系列穿梭外交,幫助鞏固了國際反恐聯盟
布萊爾是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有關進攻伊拉克計畫的堅定支持者,雖然這項計畫具有很高的爭議性。布萊爾很快成為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經常與持堅定反戰立場的法國總統席哈克發生摩擦。布萊爾被認為比布希更善於演說,他在戰爭爆發前發表了多篇演說,強調推翻薩達姆政權的必要性。
雖然薩達姆被指控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美英發動戰爭的最主要理由,布萊爾也強調薩達姆踐踏人權的記錄,以此來為戰爭辯護。在2003年的美伊戰爭中,英國軍隊也參與其中。戰後至今也沒有在伊拉克發現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因此在英國國內造成了針對首相的很多爭議,其中很多是來自工黨黨內的。
2003年8月1日布萊爾成為歷史上任期最長的工黨首相。
2004年1月27日和1月28日兩天,由於工黨內部的反對,他的高等教育法案有可能沒有辦法通過二讀--這是他上任後首次面臨此類政治危機。最終,關於調漲大學學費的法案以5票優勢獲得通過。
在2006年5月, 《每日電訊報》曾報導布萊爾的支持度跌至只有26%,比起當年威爾遜將英鎊貶值後,以及卡拉漢在"不滿足的冬天"期間所得的支持率還要低,這表示布萊爾成為了戰後最不受歡迎的工黨英國首相。
布萊爾政府奉行的對美國亦步亦趨的外交政策及追隨美國出兵伊拉克,不僅造成工黨政府聲望和執政能力下降,也使工黨內部要求布萊爾早日下台的呼聲日趨高漲。因此,布萊爾2007年5月10日宣布辭去工黨領袖職務。
布萊爾於2007年6月27日向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正式遞交辭呈,從而結束自己長達10年的首相生涯,正式離任。

重返政壇

2016年11月,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正式宣布重返英國政壇。他將在英國議會中開設一個新的機構,專門研究脫歐問題的相關政策。布萊爾先後曾擔任工黨黨魁、樞密院成員、議員、中東問題特使等職務,於1997年至2007年曾連續3次連任英國首相。

施政理念

布萊爾執政後,提出了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三條道路”新理念,致力於公共服務改革,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公正。在政治方面,他推動權力下放,理順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選舉成立了蘇格蘭和威爾斯地方議會;推動北愛爾蘭衝突各方達成和平協定,成立北愛地方議會,組建北愛自治政府等。在經濟方面,布萊爾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使英國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失業率通貨膨脹率都處於較低水平。在國際舞台上,布萊爾帶領英國政府,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展開全方位外交。他主張英國積極參與歐洲一體化進程,並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積極鞏固與美國的特殊關係;重視改善歐盟與俄羅斯的關係。

國會關係

布萊爾任內曾對下議院的議事程式作了不少改革。他上任後的第一項改動就是將以往在每星期二和四,每次長15分鐘的首相答問環節進行合併,變為每星期只在星期三舉行,但時間則延長至30分鐘。布萊爾表示這樣是為了讓答問環節更具效率,但批評者卻反駁他這樣做只為方便準備問題答案。除首相答問環節外,布萊爾又會在每月舉行一次新聞發布會,讓記者就不同問題作發問,而氣氛也要比國會辯論融洽。

媒體關係

布萊爾應付媒體的技巧遠高於他在國會辯論的能力。他在電視鏡頭面前,總顯露出政治領袖應有的魅力、往往給予觀眾現代、不拘謹和善於表達之感覺。或許世人對布萊爾留下最深刻的電視講話,就是他在1997年8月對查爾斯王妃黛安娜之死所發表的演說,當中他以“人民王妃”形容黛安娜,及後即廣為人們所競相採用。

與布朗關係

早在約翰·史密斯於1994年去世後,布萊爾與戈登·布朗兩人曾同被視為新黨魁的熱門人選,而他們兩人亦曾許下諾言,答允互相合作。最初,由於布朗認為自己資歷較高,布萊爾理應會讓路給他,但後來兩人卻發現布萊爾更取得公眾的支持。到1994年5月30日,布朗向布萊爾答應不競逐黨魁之職,而據知布萊爾則答應擔任黨魁一定時間後就會退位(一說8年),以作回報,但是布萊爾卻在公開場合,多次否認二人中間有任何交易。有關的傳聞後來更在2003年9月被英國第四台拍成電視劇。
布萊爾和布朗布萊爾和布朗

對美關係

在美國總統柯林頓任內,布萊爾已經與他建立了友好的關係,此後喬治·W·布希雖然接任美國總統,但布萊爾仍與他建立起強而有力的政治同盟,並積極在外交政策上連成一線。不過,前南非總統曼德拉說過布萊爾猶如布希的外交部長。此外又有人直指布萊爾是"布希的捲毛狗",反映出布萊爾在外交政策上有盲目附和美國的感覺。就連美國國務院官員肯德爾·邁爾斯(Kendall Myers)也指出布希對待英國首相的態度某程度上使他感到"蒙羞",他認為兩人的聯盟是單向的,布希沒有回報布萊爾,兩者之間也不是互惠互利。
布萊爾與胡錦濤布萊爾與胡錦濤

與工黨關係

布萊爾在任後期遲遲未交代下台的確實時間,使他受到了英國傳媒和國會議員的批評。據報,有內閣閣揆相信布萊爾遲遲不交代下台時間,是因為他有意第四度角逐大選。在2006年暑假,布萊爾一家曾到加勒比海渡假,返國後他表示希望各界停止對他的下台時間作揣測,結果激起不少工黨忠實支持者的不滿。

個人生活

家庭情況

夫人:切麗·布斯·布萊爾(王室法律顧問,倫敦經濟學院的法律學優等生,是一名律師、公眾和就業法律專家,1980年同布萊爾結婚)。
布萊爾全家布萊爾全家
育有三子一女:長子尤安·布萊爾(Euan),次子尼基(Nicky),女兒凱薩琳 (Kathryn),三子利奧 (Leo)。
他的夫人和孩子都是天主教徒。

與鄧文迪緋聞

據美媒訊息,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透過發言人否認其與新聞集團傳媒大亨默多克之妻鄧文迪的緋聞。
自媒體曝出默多克法院申請與鄧文迪離婚後,2013年6月12日開始美國紐約出現布萊爾與鄧文迪的緋聞。布萊爾發言人明確否定了該項緋聞,並且表示布萊爾不會再公開回應任何有關默多克離婚相關的問題。
在華裔闊太鄧文迪突然與其丈夫離婚之後,所有人的目光都盯上了英國的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因為鄧文迪與其個人之間累計長達數百頁的電郵無比的肉麻,令人心跳加快。儘管隨後布萊爾的身邊人士一個勁兒地予以否認,並且堅稱他(布萊爾)是被動的,但老默多克與其絕交則說明了一切。

宗教信仰

布萊爾在公開場合甚少談及他的宗教信仰,但他曾被認為是一位盎格魯-天主教徒(即英國聖公會高教派的成員)。高教派是一個容納羅馬天主教的基督教派別,而布萊爾的妻子切麗·布斯·布萊爾本人就正是一位羅馬天主教徒。布萊爾平時在倫敦一般會與家人到天主教的西敏大教堂參與彌撒,但是當地的樞機主教休姆卻批評他不是天主教徒,卻在彌撒中領聖餐
托尼·布萊爾和夫人切麗托尼·布萊爾和夫人切麗

主要作品

自傳《旅程:布萊爾回憶錄》、《新英國,我眼中的年輕國家》、《布萊爾演說集》等書。

人物評價

對布萊爾的批評主要集中於他與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的關係,以及他對中東,包括伊拉克戰爭、2006年以黎衝突和以巴衝突所采的政策。此外他亦被批評以"政治化妝"的手法扭曲新聞,誤導國民。布萊爾也是歷史上首位遭警察問話的在任英國首相。
托尼·布萊爾托尼·布萊爾
喬治·沃克·布希:美國在最近幾個星期內對托尼·布萊有了更深的了解,美國方面了解了他是一個言而有信的人,他是一個勇敢的人,一個有遠見的人。美國方面為有他這樣一個朋友而感到驕傲。
路透社:布萊爾執政十年政績顯著。他執政時期,英國經濟成長、失業率下降,教育和醫療經費增加。
戴維·卡梅倫布萊爾是一位好黨首,但不是一位好首相。
若澤·曼努埃爾·杜朗·巴羅佐:布萊爾帶領英國融入歐盟,並積極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他支持建設一個開放、革新和強大的歐洲。他說,布萊爾給歐洲帶來了活力和很多新思維,並在歐盟擴大、歐盟共同能源政策、抑制全球氣候變化、消除非洲的貧困等領域留下了可觀的遺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