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苑

科技苑

《科技苑》是中央電視台第七套農業節目開辦最早的涉農節目之一,首播:周一至周五 18:30;重播:周一至周六 14:13。欄目以實用技術以政府主管部門在全國推廣的、農民迫切需要的、切實可行的、容易掌握的、周期短見效快的實用技術項目為主,包括種養加、農林水、農業機械化、生態農業與可持續發展等諸多領域的成熟的新技術。目前已在央視網、農視網開通欄目官方網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科技苑
  • 外文名稱:Technology Garden
  • 國家/地區:中國
  • 類型:農業科教類專業節目
  • 主持人陸梅
  • 製作公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
  • 首播時間1996年1月1日
  • 播出頻道CCTV-7
  • 播出時間:每周一至周四18:30
  • 線上播放平台央視網農視網
  • 每集長度:30分鐘
  • 播出狀態:播出中
  • 製片人張生貴
欄目介紹,時間變更,欄目宗旨,欄目口號,欄目內容,觀眾定位,收視狀況,收視表現,節目文稿,精彩內容,

欄目介紹

《科技苑》,是中央電視台第七套農業節目開辦最早的涉農節目之一,節目分農技廣場、科普世界板塊。
科技苑logo科技苑logo
欄目以實用技術以政府主管部門在全國推廣的、農民迫切需要的、切實可行的、容易掌握的、周期短見效快的實用技術項目為主,包括種養加、農林水、農業機械化、生態農業與可持續發展等諸多領域的成熟的新技術。
中央電視台七套農業節目(CCTV-7)於1996年1月1日正式開播。通過亞太1A衛星開路播出覆蓋全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中央電視台七套農業節目官網網站農視網於2013年10月18日正式開通。
科技苑
《科技苑》欄目1995年開播,是中央電視台第七頻道的重點大欄目,也是中央電視台第七套唯一一個專門傳遞農業科技信息、農業科學技術和普及農業科學知識的欄目。內容涵括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食品、飼料工業、農藥植保、化肥、林業、水利、綠色環保等方面。

時間變更

從2015年1月1日起,中央電視台《科技苑》欄目播出時間變更為:
首播:每周一至周四晚18:30~19:00
重播:每周二至周五晚23:42~次日00:12、周六下午14:13~14:43。
您可以登入央視網《科技苑》欄目官方網站查詢更多精彩節目內容
關注科技苑官方微信,精彩內容提前知曉。
時段有變,精彩不變。期待您的關注。
獨播頻道: CCTV-7

欄目宗旨

打造中國農業科教節目第一品牌

欄目口號

揭示農事秘密

欄目內容

實用技術以政府主管部門在全國推廣的、農民迫切需要的、切實可行的、容易掌握的、周期短見效快的實用技術項目為主,包括種養、農林水、農業機械化、生態農業與可持續發展等諸多領域的成熟的新技術。
科技苑科技苑

觀眾定位

具有國中以上文化程度,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業人口,從事農業項目開發的城鎮居民和農村基層工作人員,以及關心農村、農業、農民的相關人士。
製片人:張生貴
主持人:陸梅
特別製作大地之子--中國種業十大功勳人物
2014年5月26日,世界種業大會在京召開。為表彰種業十大功勳人物,農業部安排由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主辦、農民日報社和中國種子協會協辦“大地之子—中國種業十大功勳人物推介活動”。袁隆平、李振聲、李登海、郭三堆、張海銀、傅廷棟、方智遠、謝華安、程相文、程順和等10人獲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種業十大功勳人物”殊榮。這十位種業功勳人物紮根熱土、勤勞苦幹、胸懷祖國、甘於奉獻的“種子精神”,進而鼓勵和引領更多有志之士支持種業、投身種業,為構築民族種業強國夢增添正能量,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農業部發出了向他們學習的號召。
科技苑
幾千年來,溫飽是中國人最現實最基礎的夢想。現在,溫飽夢已經變成現實,我們去追逐小康夢、宜居夢、健康夢、環保夢才有了基礎。溫飽夢的實現,離不開中國種業的發展。
水稻育種學家袁隆平院士講述了他的“田園之美、農藝之樂”。袁隆平說他小時候參觀一個園藝場,看到紅紅的果實,美麗的花朵,讓他萌發了投身農業的夢想。學農之後,袁隆平看到農村貧窮,農業落後,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他將自己所學的紅薯專業轉成了水稻專業。
油菜育種學家傅廷棟院士和蔬菜育種學家方智遠院士,將一輩子的心血傾注在育種事業上。推介活動現場展示的傅廷棟60年的科研筆記,方智遠收藏的1000多種世界各地的甘藍品種,讓觀眾感受到他們執著堅守、刻苦鑽研的優秀品質。
水稻育種學家謝華安院士培育的水稻品種,棉花育種學家郭三堆培育的轉基因抗蟲棉,用自己的責任和擔當,挽救了處在危機中的雜交水稻和中國棉花行業。
小麥育種學家程順和院士培育的揚麥系列小麥品種,曾經四次成為長江中下游更換品種的主體品種;玉米育種學家程相文在50年間繁育了4個國審品種,9個省級品種。他們展現了不斷突破自我的創新精神。
玉米育種學家李登海和著名種子企業家張海銀都是我國種子企業化的先行者,他們開拓創新,為我國的種業市場化、現代化進程做出了突出貢獻。
小麥育種學家李振聲“以興趣始,以毅力終”為主題,講述了他的科研育種經歷,並號召老一輩的育種家要對青年育種工作者“傳、幫、帶”,鼓勵年輕一代要接過接力棒,挑起我們國家民族種業的發展和種業強國夢想的重擔。
來自安徽省阜陽市的種糧大戶葛浩新帶著今年的新麥穗來到晚會現場,感謝程順和培育的小麥品種讓他們增產增收。
活動現場,郭三堆代表種業十大功勳人物,發出了“執著夢想、合作創新、奉獻種業、強國富民”的中國種業精神倡議,為實現民族種業強國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新貢獻。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副部長余欣榮為十位功勳人物頒發了證書。 韓長賦部長在致詞中號召:“全國農業戰線的同志們,向種業功勳人物學習,學習他們執著追求夢想的精神,開拓進取,實現中國種業強國夢,學習他們堅持合作創新的精神,攻艱克難,創造種業新奇蹟;學習他們敢於奉獻種業的精神,無怨無悔為種業發展做出新貢獻,學習他們服務強國富民的精神,胸懷農業發展,心繫農民增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裡主要裝中國糧。”為表彰十位功勳人物的貢獻,支持他們的事業,農業部決定獎勵給每一位功勳人物一百萬科研經費。
農業部相關司局的主要負責人,農民日報社、中國種子協會、全國農技中心、科技發展中心、農乾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種子管理站、北京市農科院以及河北、安徽、北京農民種植大戶、基層代表應邀參加了此次推介活動。
楊洪基、嚴噹噹、蘇揚、張煦超和中央電視台銀河少年藝術團,通過歌曲、舞蹈和詩歌朗誦等形式,表達了對於十大功勳人物和育種工作者們深深的敬意。
"大地之子——中國種業十大功勳人物推介活動"主題晚會將於5月26日晚18:05~19:30在CCTV-7《科技苑》時段首播。5月27日晚23:17~00:42在CCTV-7重播。

收視狀況

CCTV-7的收視狀況(2002年)
(一)中央台七套全國可接收人口約6.48億,居中央級衛視頻道第7位
全國現有12.17億電視人口,能接收到中央台七套節目的為6.48億,約占全國電視人口的53.2%。在14箇中央級衛星電視頻道中列第7位。
中央級衛星電視頻道國內電視人口可接收率比較(%)
(二)中央台七套可接收人口主要分布在華東和中南地區
數據顯示,華東和中南地區分別有2.2億和1.43億觀眾能接收中央台七套,占全國能接收到中央台七套觀眾的33.5%和22.1%,居前兩位;其次是西南地區占18.0%。
(三)中央台七套的可接收人口農村最多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農村能接收到中央台七套的觀眾有2.80億人,占43.2%;地級及以上城市市區中有2.39億觀眾能接收中央台七套,占全國能接收到中央台七套觀眾的36.8%;縣城及鎮有1.29億觀眾能接收到中央台七套,占19.9%。
科技苑科技苑

收視表現

央視索福瑞公司調查
2002年1月-2003年10月
最高收視率0.78,在央視1-12套313個欄目中,排名第47位。
科技苑科技苑
2003年11月-2004年2月
最高收視率0.54。在央視1-12套313個欄目中,排名第88位。
國家統計局美蘭德信息公司調查(2002年):
《科技苑》在中央電視台第七套農業節目的觀眾滿意度排名居第一位,知名度排名居第二位,收視率排名第二位。

節目文稿

循環水養殖大鯪鮃
“懶漢養豬”懶不得
徽州“匠士”
鄧德養孔雀生薑儲存新技術
科技苑科技苑
省飼料的餵食機
竹子搬家
黃炳權的沼氣經
海水養鴨
養好多胎同羊
伴著螃蟹好過冬
土元蟑螂一起養
小鐘養竹鼠
湖南寧鄉豬
太陽能房 讓陽光照亮生活細節

精彩內容

循環水養殖大鯪鮃 多寶魚對水源的要求很高,因此大多數的養殖戶都是採用流水養殖的方式,就是一池水用上幾個小時之後就得換入一池新水。因一次性流水養殖,屬資源消耗型養殖模式。由於開始時投資收益率高,我國大菱鮃養殖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哄而上和盲目無序的狀況。地下水的開採呈現混亂、無序、過度的狀態,井群密度過大,大面積連續抽水導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現枯竭的現象。為了節能減排,能不能讓用完的水循環再利用呢?青島有個叫張和森的人,還真找到了一套循環養殖的辦法。 張和森循環水的思路其實很明確,就是想辦法去除魚的排泄物,將有害物質轉化為無害物質,並將水質調控到最適合多寶魚生長的條件。
科技苑科技苑
“懶漢養豬”懶不得 發酵床養豬法是這兩年剛剛興起的一種新的養豬方法。通過微生物的發酵分解,不僅能省去了清理糞便的麻煩,節約了飼料,而且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豬,因為食用了大量有益菌,不容易得病。所以這種養殖方法有人又把它稱為“懶漢養豬法”。但是最近有的養殖戶卻發現,用這種發酵床養豬法養豬,第一年效果都很好,但是時間一長,就可能出現一些問題。那么究竟是這種養豬方法不完善還是養殖戶操作不當造成的呢?徽州“匠士” 2005年,安徽省南部的一個山區縣城——休寧,39位農村孩子由於製作了八仙桌太師椅,得到了中國首批“匠士”學位。在嘈嘈切切的鋸、斧、刨、鑿聲中,在老師教學生、師傅帶徒弟、師兄教師弟的和諧氣氛中,木工學校的“明日魯班”在迅速成長。這些經過嚴格訓練的農家孩子,將被打造成為擁有過硬技術水平和職業素質的徽州“匠士”。
科技苑科技苑
華州皮影刻匠 2009年是“陽光工程”實施的第五年。五年來,千千萬萬的農民通過陽光培訓擁有了專業技能、拓寬了就業渠道、增加了收入,也就此改變了人生。陝西華縣的皮影歷史悠久,而且被民眾喜聞樂見,但華縣皮影以前的雕刻藝術,主要是為演出用,用量很小。雨田社在陽光工程的扶持下,搞起了皮影雕刻培訓,成為農村的男女青年、殘疾人、下崗的職工、以及返鄉民工一個新的就業渠道。皮影雕刻技能的培訓,不僅解決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再就業問題,也傳承和發展了古老的民間藝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