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激流三部曲之三(巴金))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巴金))

《秋》是中國作家巴金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是激流三部曲之一,這部長篇巨製蜚聲海內外,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描繪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變舊生活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
  • 作品別名:激流
  • 創作年代:1940年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巴金
  • 字數:426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高覺慧,高覺民,高覺新,淑華,淑英,克明、克安、克定,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秋》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也是最後一部,主要講的是高家大家庭最後的結局:覺新的妻子瑞鈺難產死去,兒子海臣也因抽風死了。覺民和琴小姐結婚,搬到了外面。淑英在他們的幫助下逃走。高家三老爺克明在女兒走後,終於醒悟,而他的兩個弟弟卻如同往常,他倆總是在家打架,有時還吵著要分家。最終,克明被他的兩個弟弟氣得去世。高公館被賣掉了,高家家業被搞得四分五裂的,人人相視如同敵人一般。

創作背景

1929年7月,巴金的哥哥李堯枚自川來滬看望巴金,談了家庭里的種種事情,氣憤而又苦惱。巴金告訴他,要寫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說。作者不要單給他們的家庭寫一部特殊的歷史,他所要寫的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歷史,這裡面的主人公應該是那些家庭里常常見到的,他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走到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他要寫包含在那裡面的傾軋、鬥爭和悲劇,他要寫一些可愛的年輕的生命怎樣在那裡面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這就是《秋》的創作動機。

人物介紹

高覺慧

他是一個新人的典型,這個形象是活生生的,富有真實感的,他身上的那些長處和短處都是那個時代的先進青年所特有的。他愛國,追求科學與民主,因而他不信神,反對專制主義。他平時不乘轎子,並能愛上婢女鳴鳳,歸根結蒂還是出於民主精神的指導。但是,他並不是已經徹底樹立了無產階級世界觀、徹底背叛地主階級的英雄,他的思想里仍然有不少剝削階級的東西,比如,他對鳴鳳的愛情就遠不及鳴鳳對他的愛那么堅定和忠貞。

高覺民

覺新的二弟,他的性格其實是介於覺新與覺慧之間的,為人沉穩卻又嚮往新生活。曾經的他也一樣的迷茫過,但他最終選擇了抵抗。他積極參加社團工作,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談天說地。他是一個熱心腸的人,當他二妹淑英遇到困難時,不顧一切地幫助她,挽回了一個在懸崖邊徘徊不知所措的青年,讓她接受新的生命,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在那個社會裡,做到這些都需要勇氣的,但他做到了。與表妹琴相愛。

高覺新

高家的長房子孫,他是高家上上下下的希望,但是“雙重”性格使他既在幻想改變摧殘人生的舊勢力,又在舊禮教面前唯唯諾諾,對立的矛盾讓他生活得苦不堪言。雖不滿舊家庭的專制,但處在長房長子這樣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禮教較多約束,使他養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順從的性格,導致他的思想與行動總是矛盾,結果就是奉行“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

淑華

高家三小姐,長房的女兒。心直口快、愛說愛笑,有著強烈的反抗意識,也有天真的一面。不過總是無意間說出傷人的話。喜歡拿覺民與琴打趣。同時也經常和親哥哥覺民、堂弟弟覺英拌嘴皮子。同時她也有做姐姐的責任感,對覺英頑劣的性子很不滿,時常斥責他。

淑英

高家二小姐,三房的女兒。原本是一個跟淑華一樣心直口快,愛說愛笑的女孩兒,因為近年來發生的事情(如嫂嫂瑞珏的死,爺爺的死),尤其是要嫁給陳克家的二兒子陳文治的事情,使她變得多愁善感、慢條斯理。對於要嫁給陳文治的事情,她雖然不滿卻也無可奈何。她剛開始很消極,覺得只能認命。但是在表姐琴,堂哥哥覺民覺慧的鼓舞以及新雜誌的薰陶下,尤其是表姐蕙的慘死終於有了逃出家庭的決心。最後在劍雲、琴、覺民、覺慧、覺新的幫助下逃到了上海,得到了覺慧很好的照顧,逃離了悲慘的命運

克明、克安、克定

三兄弟是高老太爺的繼承人,但具有不同的性格。克明的作風比較正派,克安、克定是地主階級"坐吃山空的敗家子"典型,在父親的蔭庇下,吃喝嫖賭、抽大煙、捧戲子,揮金如土,把父親的那種淫穢的行徑完全繼承、效法了下來,平時對高老太爺敬重的唯恐不周,但高老太爺剛剛去世,這些人就為財權族權爭鬧不休,演出了一幕幕的醜劇。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秋》,表現了舊家庭分崩離折,“樹倒猢猻散”的結局。這主要是通過對高家第二代,第三代的道德加速腐化以及整個高家已後繼無人的描寫顯示出來的,作品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到第三代的命運上,描寫了周枚與高淑貞的悲劇以及覺英、覺群的墮落。在這裡,著重抨擊了專制主義假手封建禮教腐蝕、摧殘青少年的罪惡。隨著第二代家長克明的死亡,整個大家庭的重擔已經找不到任何人來承擔了,因為就連長房的承重孫覺新也起來反抗,《秋》的主題可以說著重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精神支柱的崩潰。
《秋》從季節上來看是淒涼的,它往往能給人一種悲涼的感覺,它常常代表事物的衰亡,這是詩歌散文中是經常見到的。那么,本小說在寫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秋天,是不是也意味著它的衰亡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這種衰亡,儘管身在其中的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情願,但歷史的潮流是勢不可擋的,革命的激流是永遠向前的,這一點任何人也無法改變!舊世界的衰落,意味著一個新世界的到來,讓那個沒落的家隨著秋天的落葉一起隨風而逝吧!迎接我們的,必將是一個嶄新的未來。
巴金創作這部作品是為了向讀者展示一股由愛與恨,歡樂與受苦所組織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的在動盪,作品表達的正是這樣一股生活的激流:一方面隨著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垂死的封建統治力量瘋狂地吞噬著年輕的生命,另一方面深為革命潮流所吸引的青年一代開始了覺醒、掙扎與鬥爭的悲壯歷程。

藝術特色

《秋》以家庭生活題材為主,具有強烈的自傳性和題材的多樣性。這一特點體現了巴金的創作個性:偏愛並擅長表現家庭生活題材,縮影式地折射出時代的風貌。《秋》這部小說語言樸素、明朗、歐化,親切自然,本色而熱情。而悲劇性的故事通過鮮明的語言敘述出來,就表達出了真摯而強烈的感情,從而形成獨特的美學特徵。
巴金在青年時代是一個狂熱的無政府主義者,對政治抱有強烈的參與意識,他的小說創作與其說是文學活動不如說是社會活動或政治活動。《秋》是巴金用來批判封建宗法專制制度的一件利器,於是他選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氣的覺慧作為執行批判的代理人,偶爾敘述主體有所變換,但大多數時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來審視這個即將崩潰的家族,用他的視角對全書中的人物進行描述和品評,借他的思想獨白來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見解。
巴金創作《秋》有明確的社會功利目的,即抨擊中國社會中強大的封建宗法專制制度,並力圖為青年們指出一條生存的道路。小說正是寫給以他的大哥為代表的身受封建專制之害的青年們的,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可以說是中國文學“文以載道”傳統的另一表現。因此,在某種意義上,《秋》是一部帶有強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說。

作品影響

在《秋》所塑造的眾多人物形象群體中,高覺慧無疑是最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個。他是一個新人的典型。 他從樸素的對勞動者的愛和對封建制度的恨出發,走到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和民主主義的面前,最後又走向社會鬥爭。作者通過這個思想發展過程,展示了近百年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所共同經歷的思想歷程。《秋》是20世紀20年代國中國社會變動的一份珍貴的藝術記錄。作為向封建勢力討還血債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運的號角,它對於三、四十年代許多知識青年衝出舊家庭的藩籬,走向革命,起到啟蒙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激動著許多中國的和外國的青年的心。
《秋》是巴金呼籲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鮮明的一面旗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和起著巨大的作用。《秋》不僅是巴金文學道路上樹起的一塊豐碑,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現實主義傑作之一。

作者簡介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男,漢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無黨派人士。30年代是巴金小說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這期間,他先後完成的長篇小說有《死去的太陽》、《海底夢》、《砂丁》、《春天裡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時創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還創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其中短篇小說集有《復仇》、《光明》、《電椅》、《抹布》、《將軍》、《沉默》、《神·鬼·人》、《沉落》、《發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說題材非常廣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寬。它們廣泛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傾訴了民眾的呼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