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甸鎮

禾甸鎮

禾甸鎮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境北部,是全縣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禾甸鎮東接東山鄉,南連雲南驛鎮、劉廠鎮,西與沙龍鎮、祥城毗鄰,北與米甸鎮連線,自然風光優美,素有“漁鎮米之鄉”的美譽。距祥雲縣城21KM,距大理市區63K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禾甸鎮
  • 別名:禾豐,禾秀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雲南省大理州祥雲縣
  • 電話區號:0872
  • 郵政區碼:672108
  • 地理位置:祥雲縣境北部禾甸壩
  • 面積:306平方千米 
  • 人口:44214人(2017年) 
  • 方言:白族話、祥雲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機場:大理機場
  • 火車站:祥雲站
  • 車牌代碼:雲L
概況,沿革,簡介,自然地理,人口民族,資源環境,農村經濟,政務工作,基礎建設,文化教育,特色產業,

概況

禾甸鎮位於祥雲縣東北部。面積306平方千米,人口44214人(2017年)。轄大營、檢村、新興苴、新興底、舊邑、茨芭、上赤、大棚、下蓮、新澤、黃聯、溫水1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禾甸街,距縣城25千米。祥香公路貫穿全境。名勝古蹟有檢村西漢石棺墓群遺址。

沿革

禾甸鎮歷史上稱禾秀、禾豐。1950年設禾甸分區,1953年改為第四區,1958年改先鋒公社,1962年與米甸合併為第四區,1969年析建為禾甸公社,1983年改稱區,1988年設鄉。1997年,面積318平方千米,人口4.2萬,轄檢村、大營、溫水、黃聯、新澤、下蓮、舊邑、大羢、上赤、茨芭、新興苴、新興底12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檢村。2000年撤鄉設鎮。2017年,面積30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4214人。
[郵編]672108 [2007年代碼]532923107:~201大營村 ~202檢村村 ~203新興苴村 ~204新興底村 ~205舊邑村 ~206茨芭村 ~207上赤村 ~208大棚村 ~209下蓮村 ~210新澤村 ~211黃聯村 ~212溫水村

簡介

有可耕地面積50177畝,其中水田38059畝,旱地12118畝,人均耕地面積1.07畝。境內土壤為紅壤土,適宜栽種的糧食作物有水稻、包穀、蠶豆、大麥;經濟作物有烤菸、蠶桑、亞麻。
有鎮衛生院1所,村合作醫療站12個,有線電視覆蓋10個村委會,全鎮社會文化公益事業蓬勃發展。

自然地理

境內四面環山,是一個典型的“四山包一壩,中間一條河”的高原盆地,禾米河橫穿南北,祥姚路直貫東西。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最高海拔野貓山2886米,最低海拔蓮花湖1946米,主要山脈多集中在東部,境內屬溫帶半乾燥區氣候,年均氣溫14℃,年均降雨量800毫米,冬春多風。轄區內有新興苴、許長兩座水庫,可蓄水1890萬立方米,境內的蓮花湖為縣內最大的自然湖泊,湖面20平方公里,有萬壽寺、小雞山等風景名勝。西漢時,滇東的“僰人”不斷遷入境內,8世紀中葉南詔國統一洱海地區,境內大部分白蠻被遷徙走,剩下部分在禾甸地區定居下來,成為今天的禾甸白族先民。
禾甸鎮禾甸鎮

人口民族

全鎮轄12個村民委員會,89個然村,11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1627戶,常住人口44214人(2017年),世居白、漢、彝、苗、傈僳五個民族。
禾甸鎮禾甸鎮

資源環境

禾甸鎮位於祥雲縣東北方,全鎮國土面積306平方千米,主要種植水稻、烤菸、蠶桑、玉米、亞麻等作物。鎮內有新興苴、許常兩座大型水庫,小型水庫若干座;小壩塘上百座,有水面面積38059畝,有禾米河流經境內。禾甸鎮生物資源豐富,植物資源主要有:雲南松、華山松、核桃、竹類、桉樹等;野生藥材主要有:防風、刺黃蓮、首烏;野生動物主要有:穿山甲、雉雞、錦雞、麂子等。境內還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和林下野生菌、松茸等可開發利用的寶貴資源,另外還有許多含豐富礦物質的山泉可待開發。
新興苴水庫新興苴水庫
禾甸鎮從90年代起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利民工程,全鎮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81678.73畝,森林覆蓋率接近60%。對農業種植,經濟果木栽培、野生菌加工、火腿加工、煤炭企業、桑條加工企業等給予優惠扶持,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小煤窯進行了關閉整頓。禾甸的生活、生產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農村經濟

2006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252萬元,比上年增長17.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5048萬元,比上年增長15%;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2609萬元,比上年增長21.29%;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8595萬元,比上年增長19.99%;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7.32%、9.94%、32.74%。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258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85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551萬元。
桑園桑園
禾甸鎮歷史上稱禾秀、禾豐。總面積306平方千米,境內四面環山,是典型的“四山包一壩、中間一條河”的高原中山斷盆地。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東邊最高峰野貓山海拔2886米,東北最低點清澗美水庫海拔只有1973米,禾米河為主要河流,流經境內18公里,注入魚泡江,西部的蓮花湖為縣內最大的自然湖泊。
全鎮有人口47000多人,其中83.5%為白族,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鄉鎮。禾甸,她有著和平、吉祥的名字,世居的白族兒女心地善良、純樸,有著誠摯的愛心和勤勞的雙手。出土的西漢石棺墓群、明清時期的火葬石,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的萬壽持和城塘觀音山,說明禾甸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禾甸鎮耕地寬廣,有可耕地面積50199畝,主要以烤菸、蠶桑為經濟支柱產業。禾甸鎮處於東風水庫和許長水庫下游,水資源十分豐富,農業發展潛力較大,是祥雲縣的糧食主產區之一,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祥姚公路、禾莊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田間溝路交錯,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全鎮以烤菸、蠶桑、生豬養殖、勞務輸出四大經濟支柱主產業為龍頭,全鎮年種植烤菸16000多畝,產值達2200多萬元;蠶桑種植24342畝,產值達13000多萬元;生豬養殖出欄30000多頭,產值40000多萬元,勞務輸出收入1000多萬元,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達20000多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05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00多元,糧食總產2000多萬公斤,人均有糧426公斤。

政務工作

中共禾甸鎮委員會由7人組成,其中黨委書記1人,副書記3人。政府機關設有黨政辦公室、經濟辦公室、法律辦公室、計畫生育辦公室、企業辦公室、民政辦公室、宣傳辦公室、婦聯辦公室、共青團辦公室、武裝部辦公室,設有農業綜合服務站、林業站、文化站、計生服務所、水保站、勞動保障工作站等政府職能部門。
領導班子簡介:暫無

基礎建設

1、水利:2006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53.99萬元,新建小水窖、小水池149個,三面光溝2807米,新增蓄水43萬立方,建成高穩產農田2000畝,增加有效灌溉面積1400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00畝。全鎮有高穩產農田24969畝,有效灌溉面積33127畝。
2、五通情況:全鎮除大營村的世伯么、李子箐兩個自然村未通電和公路外其餘87個自然村都已實現了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廣播電視。程控電話3180戶,閉路電視6700戶,占總戶數的55.33%,農村用電量702萬千瓦時。
3、能源建設:建有沼氣池573戶,完成“一池三改”1285 戶,有小水窖855口,安裝太陽能656戶。
4、集貿市場:建有綜合市場1個,大牲畜市場1個。5、街道情況:集鎮主幹道已全部實現了硬化,道路排水通暢,路燈裝備齊全,基本實現了街道綠化。
禾甸鎮禾甸鎮
6、環衛設施:有公廁34個,垃圾坑15個。

文化教育

禾甸鎮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積極引導、支持和鼓勵社會辦學,逐步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多元辦學體制,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鞏固了基礎教育成果。
鎮內有縣鎮中學各一所,國小44所,在校生6078人,教職工367人,基本實現“普九”義務教育。
2006年4月新建禾甸完小“中日友好僑心樓”,校舍面積754平方米,總投資51萬元。2006年全鎮共建有1個鎮級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室、15塊籃球場、1個鎮級圖書室和7個村級圖書室、1個鎮級黨員活動室和12個村級黨員活動室,並成立了16個文藝宣傳隊。各種文化娛樂設施充分發揮其作用,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民眾的業餘文化和精神生活。同時,積極組織開展“2131”農村電影放映工作,2006年全年共放映電影500場次,不但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而且進一步提高了農民民眾的生活質量和整體素質,對於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黨的政策,維護禾甸的社會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特色產業

烤菸、蠶桑是禾甸的兩大特色支柱產業。2006年,禾甸鎮種植烤菸13750畝,菸葉產量201.32公斤,實現產值2100多萬元。烤菸特產稅是禾甸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2002年禾甸被評為“烤菸生產一等獎”。禾甸境內有禾甸、下赤兩個菸葉收購站,2006年共收購菸葉201.32萬公斤,烤菸已成為禾甸的一項經濟支柱產業。多年來禾甸鎮各級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加大協調力度,努力克服乾旱缺水等各種不利因素,牢固樹立烤菸富民、富鎮的思想觀念,著力抓好科技興煙措施的全面落實,努力培育烤菸生產基地,穩步壯大烤菸產業,始終把烤菸生產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重頭戲抓好抓實,在水改旱輪作、農家肥堆捂、預整地、移栽、揭膜、中耕管理等技術環節上取得新的突破,提高了菸葉的產量和質量,使禾甸的烤菸生產上了一個新台階。
蠶桑是禾甸的新興支柱產業,是禾甸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禾甸從1998年試種植蠶桑,取得了較好的效益,以後逐步推廣發展,到2006年已發展到24820畝,基本形成了下蓮、大棚、上赤、茨芭、新興苴、和溫水、新澤、黃聯兩大蠶桑帶。全鎮有蠶桑工作站一個,蠶繭收購站兩個,多年來,禾甸鎮通過加大科技宣傳力度,強化管理意識,加大桑區水利工程建設力度,進一步最佳化結構,提高桑葉產量、質量和養蠶水平,有力的促進了經濟效益的增長,使廣大桑農切實得到了實惠。2006年養蠶戶3444戶,養蠶張數18700張,產繭量77.29萬公斤,總產值2177.28萬元,被評為“鮮蠶繭收購工作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