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境界論:平常心

禪門境界論:平常心

《禪門境界論:平常心(佛家的十堂心理輔導課)》內容簡介:佛門平常心、煩惱的根源是什麼、執著是個貶義詞、戒除分別心、憤怒是一種毒、情為何物、境隨心轉等內容。《禪門境界論:平常心(佛家的十堂心理輔導課)》的譯者胡因夢老師在《禪門境界論:平常心(佛家的十堂心理輔導課)》的序言裡如是寫道。她說的這種狀態,就是在培養出平常心之後,我們應有的生命態度和內心感受。

基本介紹

  • 書名:禪門境界論:平常心
  • 出版社:中國物資出版社
  • 頁數:215頁
  • 開本:16
  • 作者:馬超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474462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禪門境界論:平常心(佛家的十堂心理輔導課)》是由馬超著,中國財富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目錄

第一講佛門平常心
第二講煩惱的根源是什麼
第三講執著是個貶義詞
第四講戒除分別心
第五講憤怒是一種毒
第六講情為何物
第七講夢一般的顛倒生活
第八講境隨心轉
第九講一念迷,轉念悟
第十講全無閒事掛心頭
後記

後記

以佛學佛法的智慧來解決心理病痛,化解生活中的煩惱,應對情緒危機,這個理念我們並不是頭一次聽說。在很多關於佛學與心理分析的書籍——如巴里·馬吉德所著的《平常心:禪與精神分析》——都有過把佛學和心理學相結合,來對治人們的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機的理論說明,並用具體的事例來加以闡釋。
佛家最為關注的,就是人的本心自性。因此,也把佛學稱為“心學”“內學”,因為它主要就是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探索人們心靈深處的秘密,並從心靈出發,來滅除種種煩惱,達到心靈的解脫和寬適。
佛家有言: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說這世間以及出世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因為心的造作而化現出來的,所以,不必執著,也不必留戀,因為所有的一切不過是因緣聚合,但各種條件散盡,事物也會發生改變。因此,各種事物現象的本身是沒有主宰的,它們也並非是常住不變的,這就是所謂的無常。
那么,我們該如何尋求心靈的解脫呢?
我們只需心不散亂地安住於本來的境界之中,您會發現,平常心並無任何神秘和特殊的地方,它只是我們心性的本來面目!一旦我們放下執取,連修持這個概念也不再執取,我們的顛倒夢想、一切煩惱便會自然瓦解。外境怎樣,於我清淨之心又能如何?
這樣的心理狀態便是覺——也即平常心。
蓮花生大師說,我們那光明燦爛的覺性有各種各樣的名稱:“有人稱它為心,或心性;有人稱它為梵,或大我;有人視它為無我的教義;有人直稱它為心而已;有人稱它為般若,或圓滿智慧型;有人稱它為如來藏,或佛種;有人稱為大手印;有人稱為唯一本體;有人稱為法界;有人稱為阿賴耶,或一切種;有人只稱它為平常心(覺)。”。
想要獲得開悟,其實也不過是清除掉過去的心念,不要留纖毫痕跡;打開自己的心靈,義無反顧地向著未來走去,而不要受到眼下一切境遇的干擾,不論是順境還是逆緣,都不做停留;再有,就是以一顆不造作的心觀察並體悟當下的心境。這樣平實無奇的修行,就是生活本身。
假如您已經明白了平常心的真相,那么請把它作為自己最親密的伴侶,讓它隨時進入到你的生活中來,讓自己時刻活在對平常心的觀照之下。我們當以自己這顆本然天真、沒有造作的心看待世界,看待眾生,能夠在種種不安和變動之中穩住我們那顆動盪不安的心,放下計較、放下功利,我們的生活定然會晴空萬里、雲淡風輕。把平常心作為一種生活的藝術,經由體悟我們的心,來找到煩惱的根源,而這個過程本身就需要我們以開放的胸懷來面對世界。來吧,朋友,當你願意打開你的心靈,窗外的景色會讓你感到心曠神怡!
我並非心理學專業人士,書中所說到的那些處理負面情緒、清除心中煩惱的辦法,只是希望能為朋友們提供一點參考。真心希望大家能生活得更好更幸福,不論你是否有信仰,也不論你的信仰是什麼,我都祝願你能在平和的心境中創造生命的奇蹟,體悟當下的快樂!
感謝初景波博士一直以來的幫助、鼓勵和支持,感謝出版社的編輯朋友們為本書付出的心血,感謝我的父親母親對我給予的關愛,感謝那些關心我的老師和同學們,感謝子陽居士,感謝我的摯友,是你說過“當我們開始努力前行時,遠方已不再遙遠,起點成了終點,終點亦是起點”,是你的話一直在鼓勵著我!謝謝!感恩你們,感恩生命!
馬超
2012年9月

序言

當我們在生活里遇到各種挫折和困難時,經常能聽到周圍朋友的勸慰“別太在意了,保持平常心吧!”很多勵志類讀物也經常提到“平常心”這三個字。可是,這平常心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生活狀態和人生境界呢?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又該通過怎樣的方法來保持平常心態呢?
其實平常心並不是人們所想的那般神秘,但是它也絕不是稀鬆平常到不加體認就能獲得。說它不神秘,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通過一定的修習而獲得這種超然平和的心態;說它不平常,是因為平常心並非是今天想要就能得來,或者我們想要在某件事情上保持平常心就一定能控制住自己的壞情緒。
作為一種人生境界和良好的心理狀態,保持平常心,不僅能有效地對治各種煩惱和痛苦,減輕壓力,而且還可以激發出自身的潛能來。君不見,不論是在賽場上,還是在自己身邊,凡是那些心態良好,能把競爭比賽等閒視之的人,往往就能取得較好的成績,而那些把比賽和競爭整天掛在心上的人,往往難以發揮出真實的水平來,甚至因為一時的緊張或壓力而導致一生的遺憾。
平常心是清淨心,平常心是慈悲心,平常心是喜悅心。正所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當我們心中“閒事”過多時,自然會覺得身心沉重而疲累,難以享受到生活的樂趣和人生的快樂。有時我們過於認真,對某件事認真,對某個人認真,但最後往往是自己把自己搞得既喪失了生活的勇氣,也消磨了前進的鬥志,或者因情所困,或者為名利而受傷。但是假如我們能看得開些,總不忘記告訴自己一句“這些都是很平常的”,我們也不會因為一時的執著而失去寶貴的自由和心靈的舒適。
佛家有言:放下了,即是得到了。我們放下的是執著,是惱恨,是不甘心,可得到的卻是大自在、大智慧,是真正灑脫的人生境界,是真正暢快的心靈感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寫道:“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榘。”要做到心無掛礙,就必須把修行落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修行來培養平常心,把生活中的挫折困苦都當做是對心的磨鍊。不經過一番風雨的人,是不可能真正體會到平常心的深層境界的。所以,感謝生活中的挫折和困苦吧,感謝那些我們看不順眼的人,或者看我們不順眼的人吧。所有的障礙,只不過是對人生的考驗,是老天為了讓我們活出生命的真正意義而故意安排的。
“心理上如果不再企圖掙扎抗拒負面的感受,心量就會因此而拓寬,對空性的體悟也會深化,進而領會苦的真諦,發現我們與生俱來的慈愛與悲心”。《平常禪:活出真實的自己》一書的譯者胡因夢老師在該書的序言裡如是寫道。她說的這種狀態,就是在培養出平常心之後,我們應有的生命態度和內心感受。
平凡之中自有偉大之處。平常心在某些時候也可以理解成一種開悟的境界。禪宗講求人生中的一切都應該自然,不做刻意追求,這也正是平常心內在意蘊的體現。在禪宗里有個十分著名的命題,即:“擔水砍柴,無非妙道。”在如此平常的事情中,卻也能悟出禪意來,可見,越是稀鬆平常之事,越有助於我們體悟生活,越能培養出我們的平常心來。
但願我們能在平常的生活中活出不平常的人生,以平常的心態欣然迎接生命的挑戰。如若我們能在當下就感悟到平常心,並且把平常心套用到實際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我們不僅將生活在幸福和喜悅之中,也可以把自己的幸福和喜悅帶給身邊的朋友,您說是吧?
馬超
2012年8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