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計畫

碧山計畫

安徽省黟縣碧山村是眾多著名的徽州古村落之一,這裡“山高田廣,阡陌如繡,白牆黑瓦,鱗次櫛比”,共有面積58.5平方公里。村內現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和祠堂百餘座。在歷史上,它曾經有過顯赫的位置——據《新安志》記載,隋開皇十二年(592年),改新安郡歙州,設州治於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碧山計畫
  • 類型:藝術下鄉
  • 發起時間:2011年6月5日
  • 發起人:歐寧、左靖
背景,啟動,發起原因,主旨,核心,與碧山共同體,啟動時間,相關活動,後續活動,黟縣百工,碧山豐年祭,

背景

徽州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鄉村建築資源和歷史人文資源,是人類多樣化生活的一個不可多得的樣本。在塵囂日上的大都市中已分崩離析的鄉土血脈與宗族體統,在這裡青山綠水的保育下得以倖存。但是,現有的單一旅遊開發模式既不關心農村自然生態的保護和發展,也不致力於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與復興,只是讓更多遊客蜻蜓點水到此一游,觀看毫無生氣的樣本,無法激起對鄉村重建的更多參與。這同時也打破了前來尋訪鄉土中國的人們對鄉村的淳樸想像,讓它的親和力大打折扣。比起村莊的自然凋敝,這更加令人痛心。
在未來五至十年內,回歸鄉居生活、逆城市化將成為中國城市居民的潮流。人們厭倦了城市的喧鬧生活,希望開始實踐新的農業生活方式—或者說在恢復這種生活方式。為此,我們計畫在碧山村創建的“碧山共同體”,起自對農業傳統的憂慮和對過度城化的批判立場,它是一個關於知識分子離城返鄉,回歸歷史,承接本世紀初以來的鄉村建設事業,在農村地區展開共同生活,踐行互助(Mutual Aid)精神,減低在城市中盛行的對公共服務的依賴,以各種方式為農村政治、經濟和文化奉獻才智,重新賦予農村活力,再造農業故鄉的構思。
碧山共同體計畫選擇駐居鄉間,參與者多數與文化和藝術相關,他們對農村和地方生活的融入,在另一層面上又涉及了鄉村建設的議題和實踐。在中國的現實語境下,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對鄉村建設的參與,既要接續民國以來的鄉村建設傳統,又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明自己的方法。這便是碧山共同體計畫為自己訂立的目標。
藝術家們下鄉,在過去被表述為“採風”,即到農村去採集他們的創作靈感。在某種意義上,它是一種對農村的索取,即便時有回贈,也只停留在對某些文化遺產的整理和傳播,而較少在政治、經濟層面對農村社會作出貢獻。碧山共同體動員各地的藝術家們前來碧山,他們一方面展開共同生活的實驗,嘗試互助和自治的社會實踐,同時也著力於對這一地區源遠流長的歷史遺蹟、鄉土建築聚落文化、民間戲曲和手工藝進行普查和採訪,在此基礎上邀請當地人一起合作,進行激活和再生的設計,除了傳承傳統,更希望把工作成果轉化為當地的生產力,為農村帶來新的復興機會。

啟動

2011年 6月5日,藝術下鄉項目“碧山計畫”在廣州時代美術館正式啟動,作為“碧山共同體”的啟動。將舉辦一系列各種形式的活動,來探索徽州鄉村重建的新的可能並尋求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新型的鄉村建設模式。

發起原因

此次活動的發起人歐寧左靖,在2007年第一次造訪徽州農村時,就被這裡的自然風光、文化和歷史遺存吸引,他們計畫在碧山村創建的碧山共同體,希望能推動、改變農村地區的經濟文化生活。對於這個項目,策展人歐寧表示希望通過知識分子回歸鄉村,在當地創建一個共同生活的烏托邦的藝術計畫,“它與我們將要舉辦的其它活動一起來探索徽州鄉村重建的新的可能,並在北京798和上海莫乾山這類城市改造和再生模式之外,試圖拓展出一種全新的徽州模式———集合土地開發、文化藝術產業、特色旅遊、體驗經濟、環境和歷史保護、建築教學與實驗、有機農業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新型的鄉村建設模式。”

主旨

“碧山計畫”是一個關於知識分子回歸鄉村,接續晏陽初的鄉村建設事業和克魯泡特金(Peter Klopotkin)的無政府主義思想,重新激活農村地區的公共生活的構思,它主要是針對目前亞洲地區迫人的城市化現實和全球農業資本主義引發的危機,試圖摸索出一條農村復興之路。

核心

“碧山計畫”的核心是在美術館系統中介紹“碧山共同體:如何建立自己的烏托邦”的概念,為觀眾提供一種新型的鄉村建設思路。作為“行動在大地”的鄉村踐履,“碧山計畫”邀約了國內外的藝術家、建築師、鄉建專家、作家、導演、設計師、音樂人,與致力於鄉土文化研究的當地學者、民間手工藝人和民間戲曲藝人進行廣泛的溝通合作,共同拓展鄉村建設的生存空間。“碧山計畫”展示了外地參與者在自己的創作歷史上與鄉村建設有關的思考,又呈現了與在地參與者兩個月以來的協作實驗。同時,它還在美術館空間搬演與再現了鄉村生產與生活的某些場景。

與碧山共同體

碧山共同體”是策劃團隊反思中國農村現有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做出的一個嘗試。承接晏陽初的鄉村建設事業和克魯泡特金(Peter Klopotkin)的無政府主義思想,通過讓知識分子、藝術家與農村居民共同協作,試圖提供一種新的鄉村建設思路,從而避免農村被簡化為旅遊景點或迅速地被城市吞噬。
“碧山共同體”將成為一個持續項目,長久而漸進地構建新農業生活方式。時代美術館在這過程中,充當一個媒介的角色,通過展示“碧山共同體”的階段性成果、組織研討、再現鄉村生產場景的方式參與到項目當中。
“碧山計畫”在時代美術館的初步展示標誌著以鄉村建設為宗旨的“碧山共同體”的正式啟動。它與舉辦的其它活動一起來探索徽州鄉村重建的新的可能,並在北京798和上海莫乾山這類城市改造和再生模式之外,拓展出一種全新的徽州模式:集合土地開發、文化藝術產業、特色旅遊、體驗經濟、環境和歷史保護、建築教學與實驗、有機農業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新型的鄉村建設模式。

啟動時間

展期:2011年6月5日~2011年6月19日
策展人:歐寧左靖
參展藝術家:陳飛波董文勝,方如金,寒玉(李國玉),胡中權,李沛峰,劉冰鑒梁紹基馬可,歐寧,邱黯雄唐克揚,王音,小馬+橙子,謝英俊鄭小光朱哲琴

相關活動

“碧山計畫”將邀約國內外的藝術家、建築師、鄉建專家、作家、導演、設計師、音樂人,與致力於鄉土文化研究的當地學者、民間手工藝人和民間戲曲藝人進行兩個月的協作實驗,共同拓展鄉村建設的生存空間。同時,還將在美術館等空間搬演與再現鄉村生產與生活的某些場景。
在展覽當天,時代美術館還進行了鄉村電影《硯床》的放映活動,此外包括陳飛波、寒玉(李國玉)、梁紹基邱黯雄謝英俊朱哲琴等多位各個領域的藝術家出席了題為《徽州文化與鄉村建設》的討論會,廣集重新激活農村地區的公共生活的構思。
討論會:《徽州文化與鄉村建設》時間:2011年6月5日16:00
地點:時代美術館一樓
鄉村電影放映:《中國古代農業》(30分鐘),《室外養蠶》(15分鐘),《棉花選種》(15分鐘)時間:2011年6月5日 19:30-21:00
地點:時代美術館一樓
農村題材電影社區展映 時間:2011年6月11/12/18/19日,20:00-22:00
地點:廣州市白雲大道北黃邊北路時代玫瑰園三期北門向榮街
人工導覽服務 2011年6月5-19日,逢周六日15:00 - 15:30

後續活動

黟縣百工

著名詩人祠堂授課本次豐年祭活動中還有一項引人注目的是“黟縣百工” ――以圖片、影像的形式展示當地34項傳統民間手工藝,如養蠶、榨油、黟縣小調、做火桶、打鬥笠等。在開幕當天舉行的“詩歌課”上,著名詩評家徐敬亞、詩人梁小斌、陳東東、肖開愚和冰釋之等人親赴碧山祠堂給學生們上課,交流各自在文學和詩歌上的理念。27日,一場主題為“鄉村中國”的專家研討會在秀里影視村召開,來自大陸和台灣的多位學者就鄉村建設、區域文化和歷史保護等話題各抒己見。

碧山豐年祭

2011年8月26日~28日,由知名策展人左靖歐寧等共同創意、發起的首屆“碧山豐年祭”在黃山黟縣碧山村舉行。這是對6月舉行的“碧山計畫”一次成果展示。借用“豐年祭”這一古老的儀式名稱,期望恢復和重建這種由來已久的鄉村公共生活之一,並賦予它新的內涵。同時,我們也將“碧山豐年祭”作為一種全球化和在地化的交集實驗。
碧山計畫
村民身著原始風味的“稻草裝”表演祭祀舞蹈,集中展示黟縣34項民間手工藝,邀請全國著名詩人在祠堂為當地孩子講解詩歌和文學……
“出地方”祈保平安稻草和玉米堆成的草垛前,近十名漢子赤裸上身,頭戴稻草編織的帽子,身穿稻草編織的草裙,臉上畫著紅綠兩色的油彩,手執刀戟、表情肅穆,隨著音樂節奏一邊舞動,一邊發出莊嚴的呼喊聲……26日上午11時左右,黟縣碧山村祠堂里,正上演著“豐年祭”儀式“出地方”。許久沒有看到這種純正的祭祀舞蹈,圍觀的村民不時發出陣陣喝彩。
“出地方”是黟縣一種特有的揚善懲惡、祈保平安的古老民間信仰活動。“出地方”的 “地方”指的是“無常”,在民間傳說中是人世間正義的使者,為百姓所仰視膜拜,村民通過這種舞蹈來向祖先神靈禱告,祈求保佑農作物順利收穫,並預祝來年五穀豐收、人畜兩旺。 “我們把‘出地方’這一黟縣特有的民間信仰活動作為豐年祭的一種象徵性的儀式,正是為了接續當地的祭祀傳統,期望恢復和重建這種由來已久的鄉村公共生活,並賦予它新的內涵。”
豐年祭”本是中國傳統農耕社會的一種祭祀儀式,用以向祖先神靈禱告,祈求保佑農作物順利收穫。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動員各地的藝術家們來碧山,對這一地區淵源流長的歷史遺蹟、鄉土建築聚落文化、民間戲曲和手工藝進行普查和採訪,並在此基礎上邀請當地人合作進行激活和再生。
碧山豐年祭”將作為一年一度的嘉年盛會永久落戶黟縣碧山村。隨著進入“地方社會”的時間和深度的延長和加大,在今後每年的盛會中,他們將進一步融入當地生活和參與當地建設,將“豐年祭”辦成與鄉土生活緊密相關的真正屬於當地鄉民的嘉年盛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