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3:去國還鄉

碧山3:去國還鄉

基本介紹

  • 書名:碧山3:去國還鄉
  •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 頁數:235頁
  • 開本:16
  • 品牌:金城出版社
  • 作者:左靖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5508094, 978751550809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成為一位改良主義者的同時,也並不妨礙你成為一位個人主義者。救活鄉村,其實就是救活自己。去國還鄉,在我看來,正是走在尋找我們傳統家園的路上。我們的家園在哪裡?最重要的還是在每個有著傳統文化精神且富有創造力的人身上。去國還鄉,實際是在尋找我們自己,只要前仆後繼的人還在,我們的家園就不會消亡。

作者簡介

左靖,1970年11月生。策展人,出版人,《碧山》雜誌書主編。現居黟縣、北京和合肥。2002年參與創辦中國第一個三年展——中國藝術三年展(後更名為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創辦《當代藝術與投資》雜誌。2011年和歐寧發起碧山共同體計畫,開始致力於鄉村建設。他曾擔任南視覺美術館(南京)執行館長、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北京)藝術總監。作為藝術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學教授紀錄片和當代藝術課程;作為獨立電影的推廣者,他曾擔任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和中國紀錄片交流周的策展人,並發起、創辦“藝術空間放映聯盟”(ISAAS)和“中國獨立影像*館”(CIFA);他曾經策划過很多當代藝術展覽,其中包括“未來考古學”第二屆中國藝術三年展、“詩意現實:對江南的再解讀”、“趣味的共同體”、“在瓦倫西亞55天:中國當代藝術展”、“我的大學:劉大鴻與雙百工作室”等,並為藝術家顏磊、王音、董文勝、高世強等策划過個展。他曾應邀在奧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藝術中心和博物館策劃展覽。他還曾主編《工作坊:藝術家是如何工作的》、《另類的表述者:他們的行為、舞蹈和錄像》、《紀錄何為:對大師與他們作品的凝視》等等。他目前的工作領域包括鄉村建設、獨立電影和當代藝術。

媒體推薦

由於Mook這種形式它是介於書跟雜誌之間的,所以它的製作周期可能比雜誌還要長,那么裡面可以容納的文字量更大,也會有很多人開始想在形式上設計上為它付出更多的心血,做出來的成品非常的精美非常的好看,比方說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這本《碧山》。
——梁文道(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2013年6月25日)
《碧山》第02期是“去國還鄉”……《碧山》剛出2期,可能是當下將內容與閱讀體驗結合得最完美的讀品,……在今天,人人心中都會有一個回鄉的夢想,都有一種找尋自己根脈的衝動,至於為什麼被窒息被中斷,恐怕只有乞靈於萬能的“呵呵”了。
——唐山(《新京報》2013年6月22日)
前述錢理群先生的講話稿,被收入了最新出版的《碧山02:去國還鄉》一書。這本書明白無誤的點明了“還鄉”的主題。都市人的鄉村田園夢想,在鄉村普遍衰敗化的當下,無異於可笑可嘆的幻想。但這並不意味著讓這樣的夢想變成現實的可能性。由此提出的第二個重要問題在於,發生這種轉變的鄉村,究竟是為了滿足都市人“逃出圍城”願望,並在此過程中通過發展“農家樂”等低產值附屬產業,讓農民變得更富裕一些;還是根據每個地方鄉村的歷史沿革、文化基因等具體情況,尊重農民意願並爭取其最大限度的參與,文化理念上則致力於“復舊”?《碧山02:去國還鄉》書中《郝堂素描》、《精神返鄉:渠岩與許村的故事》等案例文章給出了後一種選擇的實踐說明。
——鄭渝川(書評《去國還鄉,該要一個怎么樣的鄉村》,新華網 2013年6月17日》
家園之說,這兩年似乎受到的重視越來越多,談論的人也在增加,但與此相反的是,家園變成越來越稀缺的詞語,精神的棲息地,變成了垃圾場。這種反諷看上去更像是一場行為藝術。但也正因這樣,藝術家左靖所主編的《碧山02:去國還鄉》成了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註腳。
——朱曉劍(書評《走在尋找傳統家園的路上》,《春城晚報》2013年6月23日)
最具人文范兒 代表:《碧山》《漢品》
最近新出的雜誌書越來越傾向於專業化,但從內容到品位上都足夠專業和深度,且充滿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追思。比如以探尋傳統建築為主的《漢品》,以及以書院為主體的《碧山》。人文精神在這些雜誌里具體而不抽象,完美但不矯情,皆因用心二字。
——《那些有范的雜誌書》(《城市快報》2012年12月30日)
在現代化過程中被割裂的和轉嫁的,零落於現實的粗糲,究竟能不能在當下逐漸彌合……似某國人記憶中的“原風景”,早就並非僅隱約浮現在“鄉愁”身後的思戀。知識分子和農村相互“需要”的關係,鄉村建設如何最終成功地建立起“民主”“自治”……閱讀大量越後妻有的材料檔案後,萬幸得見碧山計畫,期待能從中延展開去。對彌足珍貴過去的回顧與現行的不懈嘗試,一併,擲地有聲!若鄉村的溫情仍舊一息尚存,那么,城市呢?
——Maryjanesue(芝加哥藝術學院)

圖書目錄

碧山03:去國還鄉續
卷首語從美濃到許村左靖
卷一專題
鄉土中國:起源、生成與形態——以世界史的視野梁鴻
台灣,從農民運動到社造運動鐘永豐
文明的對話張建平
曉莊之後有育才吳浩
自然農人筆記賈瑞明
傳統不是一種宗教——“清明計畫·畲忘錄”張鳳英
尋找文化保育之道莫夜
大禮堂邵譯農+慕辰
卷二行動民藝
黟縣百工(三)陳明惠
卷三傳承與表現
送不出去的信物胡曉媛
二十四節氣·時與地二邱志傑
卷四鄉土建築與保護
從一個血緣村落看宗族制度在宗祠建築上的體現(下)李秋香
卷五故土殘調
楠溪江的消逝與重構陳杰
卷六讀影
手持DV的賈之坦吳文光
卷七品書
從熱愛家園到經營家園的實驗傅舒蘭
卷八觀展
回望華北農村1947—1948寧文

序言

從美濃到許村(注1)

左靖

七月里,懷揣著諸多“去國還鄉”的疑問,我和我的《碧山》雜誌書同仁,從南到北,遊歷了台灣的一些鄉村。

第一站是美濃,因為美濃有太多的引力。少年時代看李行導演的《原鄉人》,無法忘懷那段情節:鐘平妹扛著“盜來的”原木在山間奔走,因林警的追逐,跌倒在溪水中;前年,第一屆碧山豐年祭,鐘永豐、吳音寧介紹發生在美濃和其他鄉村的社會運動;去年,碧山豐年慶取消,在豬欄三吧,來自美濃的林生祥為安撫失意的人群,娓娓淺唱《我莊》(注2):東有果樹滿山園,西至屻崗眠祖先……這一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起自於1990年代初“反水庫運動”的美濃黃蝶祭,到今年已經是第十八屆,為當代鄉村建設之別開生面者。

在我看來,美濃的鄉村建設之所以能綿延不絕,關鍵在於有著一大批前赴後繼、熱愛家鄉的人士。已故美濃的精神領袖、作家鐘鐵民寫道,“農村的發展不要再朝向大眾化、都市化的路子去走,農村要享有高層次、精緻的生活品質,就應該設法保持農村的清純的景觀,突顯傳統文化的特色。讓農村永遠是人們心靈中的歸宿、感情中的故鄉”。雖無法自外於社會進程,但美濃人仍然能夠開創出獨特的繼承客家傳統的自治模式。在現代化全球化的籠罩下,以及黨派政治的擠壓下,他們努力地進行自我組織,創設青年人返鄉平台,在水資源守護、生態和文化環境保護、在地知識記錄和促進另類發展方面,老中青三代同在社區事務中發揮著積極作用。特別是,在客家社會的傳統之下,他們往往幾代人安守鄉土,用自己的知識與技能,才華與感情固執地抵擋著現代化洪流對於鄉村的洗劫。美濃本土文化的堅守不是由外界力量的簡單切入,而是從這塊善於汲取各種養料的土地上頑強地生髮出來,這使得整個社區的發展有著強大的可持續性的力量。例如,即便是20年來反水庫運動以階段性的勝利告終,但美濃人絲毫不敢懈怠(美濃水庫興建案至今仍未撤銷),他們正在籲求當局在黃蝶翠谷建立“美濃國家自然公園”,為的就是最後斷絕政府“建水庫”的念想。

隨後我們到了彰化的溪州鄉、南投埔里鎮的桃米村,雖然時間很短,但也獲得不少經驗。台灣的鄉村建設(他們稱“社區營造”或“社會運動”)在政黨輪替的政治格局中也並非一帆風順,但參與者多有著一顆堅持不懈的心。由於政治環境的相對寬鬆,台灣的社造或社運的基礎較大陸雄厚,方法的多樣和施展的空間也遠非大陸可比。

8月初,因為答應參加由渠岩策劃的“魂兮歸來:2013中國和順第二屆鄉村國際藝術節”,我又風塵僕僕地從台灣鄉村奔赴以“文藝鄉建”著稱的山西許村。在由我主持的鬼叔中導演的風土電影放映會上,我放言,碧山計畫做到的,許村計畫都做到了;碧山計畫沒有做到的,許村計畫也做到了。這並非是過謙之辭。雖然,與美濃經驗不同,許村鄉建完全是由外界的力量切入,但,幸運的是,這個力量遇到了它所適合植根的泥土。幾年來,在當地鄉紳(注2)范乃文先生的遊走下,渠岩的重建鄉村的構想逐漸為鄉人和政府接受並得以實施。范先生是前政府官員,許村人氏,在官場和鄉里均屬德高望重之人。渠岩在藝術上的成就和人脈上的廣闊,以及在知識分子與政府兩個不同場域之間的收放自如,使得范先生拳拳服膺並引之為知己。渠范兩人,一人主外,一人主內,很難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儘管我匆匆得出的這個結論有過於簡單化之嫌,但想想碧山計畫目前的舉步維艱,似乎事實確是如此。

從美濃到許村,不同的政經文化環境,有著不同的鄉建模式,明眼人不難看出其中的委曲與局限。本輯《碧山》承接“去國還鄉”的話題,除繼續討論各地的鄉村建設外,還推出了“中國鄉村建設地圖”,圖中所收錄的50餘鄉建個案,只是當前我們的目力所及,定有諸多遺漏。自2000年以來,鄉村建設在中國漸呈燎原之勢,但與1930年代相比,無論在參與的人數還是在試驗區的規模上,均屬小者。去國還鄉,或利或弊,得失幾許,還有待於漫長的歷史檢驗。

2013年8月,台北-北京

注1:關於美濃和許村這兩個地區的鄉建實踐,請參見《碧山02:去國還鄉》。
注2:《我莊》,“我莊”即指美濃。
注3:此處鄉紳是指真正意義上的鄉紳:一是“厚德長者”,在鄉里具有崇高的威望;二是其社會地位足以在鄉村社會的組織運作中負有決定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