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岐街道(石岐區)

石岐街道

石岐區一般指本詞條

石岐街道,又稱“石岐區”,廣東省中山市市區。是中山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位於廣東省中南部,轄區總面積22.72平方公里(2012年),石岐地處市城區中心,東至起灣道與東區街道接壤,南到白石涌與南區街道毗鄰,西臨石岐河與西區街道相望,北至東明北路的橫河與港口鎮相連。

2012年末,石岐街道轄19個社區,共有常住人口20.33萬人,戶籍人口17.02萬人。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2.37億元,比2011年增長6.5%;固定資產投資額42.93億元,增長11.1%。

石岐街道內有鐵城東門城牆遺址、月山公園、白衣古寺、西山寺等歷史文物古蹟43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岐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廣東省中山市
  • 下轄地區:桂圓社區、太平社區19個社區
  • 政府駐地:中山市石岐街道辦事處康華路18號
  • 電話區號:0760
  • 郵政區碼:528400
  • 地理位置:廣東省中山市中部
  • 面積:22.72平方公里
  • 人口:戶籍人口17.02萬人(2012年)
  • 方言粵語-廣府片-石岐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阜峰花塔、中山公園、逸仙湖公園、西山公園、孫中山紀念堂等
  • 車牌代碼:粵T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計畫生育,體育事業,社會保障,交通,民俗文化,旅遊景點,西山寺,中山市博物館,孫中山紀念堂,獅山海蝕遺址,

歷史沿革

石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那時,珠江口外古伶仃洋上,有一個四季常綠的島嶼,人們把它叫做“香山”(今五桂山),範圍大約包括從現今石岐以南直到澳門以北的丘陵地帶。大約從新石器時期開始,這裡就是古越人的生息之地。近年博物工作者在野外考古發掘時,在這裡找到多處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其中就包括石岐的白水井。
石岐街道
據《香山縣誌》明嘉靖本,香山島在春秋戰國時期原為百越的海嶼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屬南海郡地,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屬南海郡之番禺縣地;晉鹹和六年(331年),屬東官郡地,隋開皇十年(590年),東官郡改為寶安縣,香山島屬寶安縣地。
至德二年(757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香山島地處邊隅,經濟落後,人煙稀少,因此東莞縣在香山只設定鄉級的行政編制,取名文順鄉,鄉的駐地設在濠潭(今珠海市山場)。但在另一方面,香山卻是邊防重地,因此朝廷特意在在香山的濠潭設定了香山鎮,那是戍邊的軍事機構,鎮將的品級與縣令相等。
唐、宋以前,香山島與珠江口北岸的廣州之間,橫亘著石岐海(今已淤狹成岐江)。海邊有一條名叫石岐的小漁村,石岐往北大約一公里處,有一個七山環抱的小村莊,名叫仁厚村,與漁村石岐一起,統歸“仁厚里”管轄。
到了北宋,香山島上的農漁業逐漸發展,並出現了一批曬鹽、采銀、養蠶繅絲的場坊,於是,香山自行立縣的呼聲日高。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廣東運判徐九思與進士梁杞(邑人)聯名上本請求建縣,但只允設定香山寨,仍隸屬東莞,寨址設在山場。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東莞縣令姚孝資採用進士陳天覺(邑人)的建議,再次向朝廷請求建縣並終獲詔準。以原東莞縣香山鎮(五桂山周圍)為基礎建立香山縣,並劃南海、番禺、東莞、新會4縣的部分海島歸香山,稱為香山縣,隸屬廣州。同年,以寨官暫代縣令職務的陳天覺決定在香山島北端石岐山(今稱煙墩山)往東,直到七星峰(今石岐孫文中路西段、民生北路、拱辰路一帶)之間的土地上興建縣城。據說,建城時,陳天覺曾下令“布鐵沙於地以地”,所以民間把這座新縣城稱為“鐵城”,縣署則修建於仁山腳下(今石岐孫中山紀念堂公園內)。從那時候起,石岐基本上都是香山縣(1925年後改為中山縣、中山市)的行政機構所在地。立縣初,香山縣共設定10個鄉,縣治所在地稱為“仁厚鄉”(包括今天的石岐直到南區、深灣一帶)。
元初,香山縣改屬廣州路。
明初,香山縣仍屬廣州府。明洪武十四年,香山縣改劃為11個坊、都。原來的仁厚鄉分劃為仁厚坊和良字都,仁厚坊相當於現今的石岐,良字都相當於現今的南區。
道光七年(1827年),香山全縣11個都合併為9個都,仁厚坊與良字都合併,改為仁良都。光緒初年(約於1880年)改都為鎮,全縣設定9個都、鎮,仁良都仍沿舊稱。宣統二年(1910年)改鎮為區,香山全縣設定9個區,仁良都改為第一區(包括今石岐、港口、環城、石鼓一帶)。
民國元年(1912年),廣東省撤銷廣州府,香山縣直屬廣東省長公署管轄。石岐仍為香山縣縣城。
民國十四年(1925年)4月15日,按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經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府批准,香山縣改名為中山縣,以紀念孫中山。
民國十五年(1926年)8月,中山縣公署改稱中山縣政府。
民國十八年(1928年)2月,國民政府第19次國務會議確定中山縣為全國模範縣,實行模範縣制(特別縣)。
民國十九年(1930年)5月,在縣長黃居素和縣訓政實施委員會主席唐紹儀的主持下,縣政府從第一區石岐移駐第六區唐家。同年7月,全縣調整行政區域,區的名稱改按地方命名,石岐定名為石岐鎮。
民國二十年(1931年)9月,全縣9個區恢復按數字編列的名稱,仁良區改為第一區(駐石岐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0月,縣政府由唐家遷返石岐,駐鄭氏三公祠(今蓮塘路)。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7日石岐淪陷。淪陷期間,中山縣三大勢力鼎立:日軍在石岐湊合汪偽縣政府;國民黨的縣政府流亡於鶴山縣沙坪;共產黨則在五桂山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中山縣行政督導處。
日本投降後,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7日,國民黨縣政府從第二區谿角鄉移駐石岐鎮,駐學宮(今孫文中路中山市人民醫院內)。隨後,在全縣9個區普遍設立區署,第一區駐石岐鎮。1949年12月,石岐改為區級鎮。
建國後,1952年11月17日,中共粵中區委、粵中行署決定改石岐鎮為石岐市,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1953年3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准設立石岐市(省轄市),以中山縣石岐鎮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由粵中行署領導。石岐建市後,分設民生、煙墩、蓮峰、中區、太平、岐江上、岐江下、水上、郊區9個辦事處,又從中山縣劃出長洲、後山、柏山、張溪、基邊、員峰等6個小鄉歸入石岐市郊區。
1957年6月,石岐市郊區改稱環城鄉。
1958年8月,環城鄉改為石岐市郊區公社。同年12月31日,經廣東省人民委員會第二屆第二次全體委員(擴大)會議通過,1959年3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石岐市,將原石岐市的行政區城全部劃歸中山縣。
1958年12月石岐市改為石岐公社,石岐市郊區公社併入環城公社。
1959年10月,石岐公社改為石岐鎮;12月,經廣東省人民委員會確定為縣級鎮,仍稱中山縣石岐鎮,屬中山縣和佛山專區雙重管轄。
1969年1月,經佛山地區革命委員會批准,石岐鎮歸併中山縣,撤銷石岐鎮建制,由中山縣城建街道戰線管理石岐鎮的工作。
1971年8月,恢復石岐鎮建制(公社級)。
1983年12月2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中山縣,設立中山市(縣級),以中山縣的行政區域為中山市的行政區域。翌年1月1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委託佛山市代管中山市。
1984年2月,撤銷石岐鎮,改為中山市市區。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中山市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由廣東省人民政府管轄。
1996年9月,中山市人大常委會根據市人民政府的提請作出決議,同意將中山市城區的中區、岐江區、蓮峰區、煙墩區街道辦事處合併,設立中區街道辦事處;同意郊區、環城區街道辦事處分別更名為北區、南區街道辦事處。
2000年4月,中山市人大常委會作出決議,同意撤銷中區、北區街道辦事處,成立石岐區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石岐街道轄民族、迎陽、博愛、東明、湖濱、民權、鳳鳴、太平、仙湖、民生、悅來南、蓮新、桂園、宏基、蓮員、康華、大信、蓮興、東港灣19個社區。(2012年)中山市石岐街道辦事處駐康華路18號。
石岐街道(石岐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岐街道位於北緯22°32′4″ 和東經113°22′46″之間,原名石岐鎮,位於廣東省中山市中部。面積22.7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中山市石岐街道地形平面輪廓似一個緊握而向上舉的拳頭,南北狹長,東西短窄。

氣候特徵

中山市石岐街道處於北回歸線以南,熱帶北緣,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氣候溫暖。太陽輻射角度大,終年氣溫較高,全年太陽輻射量為105.3千卡/平方厘米,其中散射輻射量為57.7千卡/平方厘米,平均直射輻量為45.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太陽總輻射量最強為7月,可達12千卡/平方厘米,最弱為2月,只有5.6千卡/平方厘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石岐街道的西江和北江多年平均徑流總量2241億立方米,占珠江平均徑流總量3290億立方米的68.1%。
動物資源
截至2014年,石岐街道存在的動物以爬行類、兩棲類、鳥類和鼠類為主;水生動物有魚類、甲殼類和多種貝殼。

人口民族

2012年末,石岐街道常住人口20.33萬人,戶籍人口17.02萬人。全街道以漢族為主體。

經濟

綜述

2012年,石岐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2.37億元,比2011年增長6.5%;固定資產投資額42.93億元,增長11.1%;三次產業比重為0.2:22.4:77.4。
2012年,石岐稅收收入39.48億元,比2011年增長2.7%。其中,國稅收入20.9億元,增長2.8%;地稅收入18.57億元,增長2.6%。財政支出7.86億元,比2011年增加1.48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支出7.68億元。財政收入8.02億元,增加4596萬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73億元。

第一產業

2012年,石岐街道農業總產值4132萬元,比2011年下降16.8%。蔬菜種植面積850畝,魚塘1400畝。區辦事處與19個社區、5個資產公司簽訂“三防”責任書。申報支農專項資金13項。

第二產業

2012年,石岐街道工業總產值101.25億元,比2011年增長10.44%。28家規模工業企業總產值87.75億元,增長11.08%,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87%。工業企業投入技術改造資金1.1億元。實現個體工商戶轉型為企業(簡稱“個轉企”)466戶。

第三產業

2012年,石岐街道出口總額19.46億美元,比2011年下降2.58%。進口總額1.49億美元,下降9.3%。契約利用外資6257萬美元,增長22.4%。實際利用外資3530萬美元,增長15.9%。有外貿出口公司41家,出口生產企業29家,來料加工企業4家,來料加工繳費收結匯169萬美元。簽約境內市外項目2個,投資總額11.5億元。簽約外資項目3個、商業服務業項目3個、房地產項目2個、增資擴產項目1個。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中山市的最高學府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中山電視大學、香山專修學院以及市內的絕大多數名校名園都坐落於本街道。轄區內有中學8所,國小18所,幼稚園40所。其中省一級中學4所,省一級國小4所, 省一級幼稚園4所,市一級中國小 10所,市規範學校4所,等級學校覆蓋率為100%。石岐連續多年獲得“中山市鎮區教辦推進素質教育目標管理綜合評估先進鎮區”、“中山市國中教學質量評價先進鎮區一等獎”、“中山市成人文化先進鎮區一等獎”、“中山市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先進鎮區”等榮譽稱號。

醫療衛生

2012年,石岐有藥品連鎖企業、藥品零售藥店180間,醫療機構32間,保健品經營企業307間。衛生監督公共場所386戶次,監督覆蓋率95%。完成從業人員健康體檢2.52萬人。發出餐飲服務許可證438份,檢查餐具單位320間,合格率85%。食材抽檢64份,均合格。開展節前食品安全檢查5次,配合工商執法部門開展專項整治工作4次,查處無證商鋪33間,查處未取得健康證從業餐飲行業人員236人。

計畫生育

2012年,石岐戶籍人口出生1566人,計畫生育率87.55%,落實計畫生育措施987例,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23:71;流動人口(居住半年以上)出生518人。徵收社會撫養費1187萬元。大信、蓮員、蓮新、鳳鳴、仙湖、桂園、民生、民族、民權、悅來南、博愛、東港灣12個社區無政策外出生人口。為已婚育齡婦女開展計畫生育服務6.61萬人次。全年征訂計畫生育報紙雜誌12種,發放“節育獎”25萬元、查環查孕補助113萬元、獨生子女保健費82萬元。兌現獨生子女父母獎勵金,辦理1.77萬人次申請,市區二級發放獎勵金1346萬元。

體育事業

截至2007年,石岐街道共有各類體育場館180多個,總面積超過23萬平方米。全街道主要體育設施有石岐區文化體育公園、岐頭文化體育公園、張溪康樂中心、石岐區龍舟賽場、石岐區體育公園等,石岐已有18個社區建成社區全民健身苑,全區內小型全民健身苑達20多個,社區全民健身苑覆蓋率達95%。

社會保障

石岐街道在2010全年為304戶675人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救濟,為116名優撫對象、1300名殘疾人解決了困難補助,為3.5萬名職工購買了社會養老保險。

交通

石岐街道周邊有105國道和環珠三角高速公路(G94)、京珠高速公路(G4W)與橫跨岐江兩岸的東明大橋、青溪大橋和外環路相連線。在境內,廣珠輕軌中山北站,距市政府僅5公里,距中山港只有15公里,距珠海、澳門57公里,距廣州50公里。
道路交通
軌道:城際軌道中山北站(石岐站)(可到達目的地:廣州南、珠海(珠海北)、經小欖站到達新會站
城際巴士:在中山國際酒店對面的中山交通大廈中山汽車總站(可到達香港、澳門、廣州、東莞、珠海、深圳等地)。

民俗文化

代表香山850多年文化的歷史人文遺蹟幾乎都坐落在石岐。共有歷史文物古蹟43處,其中省級文物2處,市級文物11處,不可移動文物30處。區內分布有鐵城東門城牆遺址、月山公園、三山古廟、白衣古寺、西山寺等充滿古樸風韻的歷史遺蹟;還有南洋風格的孫文西路步行街,永安居(永安百貨的員工宿舍)、蕭家大宅、鄭藻如故居等具有歷史價值的特色建築;商業文化博物館、收音機博物館等自然聚集的博物館群也座落在區內;石岐名人薈萃,誕生了各個領域的弄潮兒,如明朝儒學集大成者黃佐、“中國現代音樂之父”蕭友梅、“粵樂宗師”呂文成等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著名的“四大百貨”也是從石岐起步,繼而名揚全國。
石岐街道(石岐區)

旅遊景點

西山寺

西山寺位於石岐孫文中路,沿著西山公園蜿蜒的石階向上,轉右便是仁壽禪林,俗稱“西山寺”,始建於明代,初為鄉賢毛可珍讀書之處,後經多次增建重修,改為寺院,是一座具有四百年歷史的寺院。寺院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韋馱殿及迦藍殿等五座殿堂,塑有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韋馱佛及迦藍菩薩等七座佛像金身,每逢初一、十五,有信徒參加誦經。
西山寺西山寺

中山市博物館

中山市博物館位於中山市城區中心。該館成立於1984年,隸屬市文化局,中山博物館館址是1921年興建的僑立醫院,為中西合壁的庭院,主樓三層,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辟展室6間,基本陳列為《中山歷史文物展》、《中山市革命鬥爭史》、《中山市華僑史》。樓下為臨時展廳。
中山市博物館中山市博物館
館藏文物近8000件,主要是中山市出土的新石器時期至晚清的歷史遺物及革命文物、華僑文物等。

孫中山紀念堂

孫中山紀念堂位於石岐孫文中路,又稱“仁山玉宇”,由已故中山市榮譽市民郭得勝先生捐資興建並於1983年4月落成,建築面積8400平方米,紀念堂外觀莊嚴宏偉、富麗堂煌,建築既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又充滿了時代的特色,鳥瞰成“中”字,平視成“山”字。紀念堂主樓南面鑲嵌孫中山先生手跡藍底金字“天下為公”四個大字,兩側是幽廊曲徑和園林小景。
中山紀念堂中山紀念堂

獅山海蝕遺址

獅山海蝕遺址位於沙溪聖獅村西面,據中國科學院廣東地理研究所已故中山籍地理專家何大章等考證,該遺址是中山境內尚存二處海蝕遺址之一,屬5000年前地殼變化而形成的古海地貌,屬白堊紀紅砂岩礫石地質,其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台等在珠江三角洲現存海蝕遺址中,是最完整的地質標本。該遺址現存面積75畝,約5000平方米,海拔為29.4米,山下原有明閣和三仙娘小廟,現明閣已毀,只存1990年重修的小廟一座,廟內有清光緒甲午年(1894年)科舉人彭炳綱(聖獅人、中山著名教育家和書法家)手書“松風水月”木匾一塊。
獅山海蝕遺址獅山海蝕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