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部論

文章出自《黃帝內經》

題解:本篇論述了三陰、三陽經脈在皮膚上的分布,所以篇名為“皮部論”。其內容有十二經脈在皮部分屬的部位、名稱,及如何從皮部絡脈顏色的變化診斷疾病;外邪侵襲人體,由表向里傳變的次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部論
  • 出處文章:《黃帝內經》
概述,原文,注釋,譯文,

概述

文章出自《黃帝內經》

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 ,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少陽之陽,名曰樞持,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少陰之陰,名曰樞儒,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心主之陰,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太陰之陰,名曰關蟄,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府,廩於腸②③胃 。邪之始入於皮也,氵斥然起毫毛 ,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下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破,毛直而敗。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帝曰:④善 。

注釋

①結絡:結,聚結;絡,絡屬。
②廩:王冰注:“積也,聚也”。
③氵斥然:王冰注:“惡寒也”。
④不與:《甲乙經》作“不愈”。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人的皮膚上有十二經脈分屬的部位,脈有經脈與絡脈,筋有聚結與絡屬,骨有長短大小。它們所產生的疾病各不相同,根據經脈所分屬的部位,來判斷疾病上下左右病位、陰陽屬性以及疾病起始與終結的各種情況。希望聽您談一談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說,想要知道皮膚的分屬部位,應當以經脈為綱領,所有的經脈都是這樣。陽明經的陽絡叫害蜚,手足陽明經診視方法相同,即觀察它們所屬的分部有浮絡浮現,都屬陽明經的絡脈。如果這些絡脈的顏色青色居多,為痛證;黑色居多,為痹證;黃紅色,為熱證;白色居多,為寒證;假若五色並現,為寒熱兼挾的病證。絡脈中的邪氣盛滿了就進入到經脈,因為絡脈在外屬陽,經脈在里屬陰。少陽經的陽絡叫樞持,手足少陽經的診視方法相同,即觀察它們所屬的分部有浮絡浮現,都屬少陽經的絡脈。絡脈中的邪氣盛滿了,就進入到經脈。太陽經的陽絡叫關樞,手足太陽經的診視方法相同,即觀察它們所屬的分部有浮絡浮現,都屬太陽經的絡脈,絡脈中的邪氣盛滿了,就進入到經脈。少陰經的陰絡叫樞儒,手足少陰經的診視方法相同,即觀察它們所屬的分部有浮絡浮現,都屬少陰經的絡脈,絡脈中的邪氣盛滿了,就進入經脈。進入經脈則是從陽部注於到經的,其外出則是從陰注入骨。厥陰經的陰絡叫害肩,手足厥陰經的診視方法相同,即觀察它們所屬的分部有浮絡浮現,都屬厥陰經的絡脈,絡脈中的邪氣盛滿了,就進入經脈。太陰經的陰絡叫關蟄,手足太陰經的診視方法相同,即觀察它們所屬的分部有浮絡浮現,都屬太陰經的絡脈,絡脈中的邪氣盛滿了,就進入經脈。十二經脈都分屬於皮膚的各個部分。正因為這樣,所以說,許多疾病的產生,必然是先從皮毛開始,外邪傷了皮毛,肌膚腠理張開,肌膚腠理一張開,邪氣就進入到絡脈,邪氣內留而不除,於是進入經脈;邪氣內留而不除,於是便內傳於腑,積留於腸胃。邪氣剛傷及皮膚時,寒冷戰慄,毫毛豎起,腠理開泄;邪氣進入絡脈的時候,絡脈盛滿,顏色改變;邪氣進入經脈的時候,經脈氣虛,經氣內陷;邪氣停留於筋骨之間的時候,如果寒盛便出現筋脈攣急,骨骼疼痛;如果熱盛,於是筋弛緩骨痛,肌肉破裂敗壞,皮毛枯槁。黃帝問道,先生所說的皮膚上的十二分部,它們發生病變後各是什麼樣子呢? 岐伯回答說,皮膚是絡脈分屬的部位,邪氣侵襲皮膚時,肌膚腠理開泄,肌膚腠理開泄,邪氣侵入絡脈,絡脈邪氣盛滿了,就內注於經脈,經脈邪氣盛滿了,就內藏於臟腑。所以說,皮膚分屬於十二經脈,邪在皮膚時治療不愈,就內傳而成大病,黃帝說,講得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