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蝕(天文現象)

日蝕(天文現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日蝕,又叫做日食,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蝕現象。

在民間傳說中,稱此現象為天狗食日。日食只在朔,即月球與太陽呈現合的狀態時發生。日食分為日偏食日全食日環食全環食。觀測日食時不能直視太陽,否則會造成短暫性失明,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永久性失明

2016年天宇將發生兩次日食。[1] 兩次日食的時間分別為3月9日的日全食和9月1日的日環食。台北時間2017年8月22日,日全食將掃過美國全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食
  • 外文名:solar eclipse
  • 別稱:日蝕
  • 自然現象:月地日在一條直線上,月球居中
  • 原    因: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簡介,相關記載,

簡介

【日蝕】
地球進入月球的本影中,太陽被遮蔽的情形。當太陽、月球和地球在同一條直線上時便會發生。
日蝕
月球每月都會處於太陽與地球之間,不過日食並不能每月看到,這是因為白道(月球的軌道)平面對地球軌道有5°的傾角。月球可能時而在黃道之上或時而在黃道之下,故其陰影不能落在地球上。只有當太陽、月球和地球在一直線內,才能產生日蝕。如果地球的某一部分在月影之內,即發生日蝕;日蝕有全蝕、偏蝕、環蝕三種。
地球上的某些地方正位於月球的影錐之內(即在基本影之內)這些地方就能觀看到日全蝕。
日蝕
錐外虛影所射到的地方(即半影內的地方)則看到偏蝕。月球離地球較遠的時候,影錐尖端達不到地面,這時從圓錐的延長線中央部分看太陽的邊緣,還有狹窄的光環,這就是發生的環蝕現象。
環蝕在亞洲,一百年中只能遇見十幾次,在一個小地區欲見環蝕者,數百年也難得有一次機會。月影投到地面上,急速向西走,所以某一地點能夠看見的全蝕時間非常的短,最長不過七分半鐘,平均約3分。
日全蝕帶的寬度,平均約160公里。在某一地點能夠看見日全蝕的機會,非常的少;平均360年只有一次。日全蝕的機會雖少,而需要觀測和研究的問題甚多。例如日月相切時刻的測定。愛因斯坦引力說的證明等等。

相關記載

日食。
《史記·天官書論》:“蓋略以 春秋 二百四十二年之間,日蝕三十六。”
《宋書·禮志一》:“合朔之時,或有日掩月,或有月掩日。月掩日,則蔽障日體,使光景有虧,故謂之日蝕。”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上:“僕射 蘇威 有鏡殊精好,曾日蝕既,鏡亦昏黑無所見。”
郭沫若 《蘇聯紀行·七月九日》:“五時日蝕,蝕自第一象限起,最後才如新月。”
參見“ 日食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