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莧

白莧

白莧,拉丁文名:Amaranthus albus. 莧科莧屬一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莖上升或直立,從基部分枝,分枝鋪散,綠白色,有不明顯稜角,無毛或具糙毛。葉片倒卵形或匙形,頂端圓鈍或微凹,具凸頭,基部漸狹,邊緣微波狀,無毛。花簇腋生,或成短頂生穗狀花序,胞果扁平,倒卵形,黑褐色,皺縮,環狀橫裂。種子近球形,黑色至黑棕色,邊緣銳。花期7-8月,果期9月。

圖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莧
  • 拉丁學名:Amaranthus albus L.
  • 別稱:糠莧、細莧、野莧、豬莧、假莧菜、綠莧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石竹目
  • :莧科
  • :莧屬
  • 分布區域:原產北美,現在黑龍江,河北,新疆等地大量存在。
  • 英文名:Tumble weed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植物危害,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莖上升或直立,從基部分枝,分枝鋪散,綠白色,有不明顯稜角,無毛或具糙毛。葉片倒卵形或匙形,長5-20毫米,頂端圓鈍或微凹,具凸頭,基部漸狹,邊緣微波狀,無毛;葉柄長3-5毫米,無毛。花簇腋生,或成短頂生穗狀花序,有1或數花;苞片及小苞片鑽形,長2-2.5毫米,稍堅硬,頂端長錐狀銳尖,向外反曲,背面具龍骨;花被片長1毫米,比苞片短,稍呈薄膜狀雄花者矩圓形,頂端長漸尖,雌花者矩圓形或鑽形,頂端短漸尖;雄蕊伸出花外;柱頭3。胞果扁平,倒卵形,長1.2-1.5毫米,黑褐色,皺縮,環狀橫裂。種子近球形,直徑約1毫米,黑色至黑棕色,邊緣銳。花期7-8月,果期9月。
白莧白莧

生長環境

一年生草本植物。常於瘠薄幹旱的沙質土壤上生長,於旱田、休閒地、路邊及荒地常見。莧菜喜溫暖,較耐熱,生長適溫23~27℃,20℃以下生長緩慢,要求土壤濕潤,不耐澇。在無霜期內可分批播種,陸續採收。
白莧白莧
生田野間。分布我國南北各地。生在人家附近、路旁及雜草地上。

分布範圍

產黑龍江、河北、新疆。原產北美,傳布於歐洲、蘇聯高加索、中亞、遠東地區及日本。
白莧白莧

植物危害

為害特點:一般性雜草。危害中耕作物及牧草。
白莧白莧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主根圓錐形。全體紫紅色或棕紅色。莖長40-80cm,分枝較少。葉互生,葉片皺縮,展平後呈卵形至卵狀矩圓形,長2-9cm,寬2.5-6cm,先端圓鈍而微凹,具
白莧白莧
小芒尖,基部近楔形;葉柄長3-6cm。穗狀花序腋生。胞果扁球形,不裂,極皺縮,超出宿存花被片。種子細小,褐色或黑色,略有光澤。氣微,味談。
【採集】春、夏採收。
【化學成分】葉含維生素C35.1毫克%。
【性味】甘淡,涼。
①《本草圖經》:"大寒。"
②江西《草藥手冊》:"甘淡,涼。"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治瘡腫,牙疳,蟲咬。
①盂詵:"莧:補氣,除熱,通九竅。"
②《綱目》:"利大小腸。治初痢,滑胎。"
白莧白莧
③江西《草藥手冊》:"清熱,解毒,利屎,止痛,明目。"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兩。外用:煎水洗,搗敷;或煅研外擦。
白莧白莧
【選方】
①治瘡腫:野莧、龍葵。煎水洗。
②治走馬牙疳:野莧根煅存性,加冰片少許,研勻擦牙齦。
③治蛇咬傷:野莧全草,搗敷患處。(①方以下出江西《草藥手冊》)
④治蜂蠆螫傷:野莧,挼擦之。(姚僧坦《集驗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