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仔粿

草仔粿

草仔粿(閩南語之稱法,或稱草粿),台灣客家語稱為艾粄。一種常見的小吃,為閩南地區及台灣中元普渡和掃墓祭拜之米制食品,多攙入鼠麴草而為草色,扁平約巴掌大小,外或有龜印,內以蘿蔔切絲剁碎為包餡,味道鹹,綠色外表,以植物葉為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草粿、艾粄
  • 主要食材:厝角草 ,內餡
  • 口味:鹹
  • 或稱:草粿、艾粄
簡介,做法,更多圖片,

簡介

草仔粿草仔粿
草仔粿(閩南語之稱法,或稱草粿),台灣客家語稱為艾粄,為閩南地區及台灣中元普渡和掃墓祭拜之米制食品,多攙入鼠麴草而為草色,扁平約巴掌大小,外或有龜印,內以蘿蔔切絲剁碎為包餡,味道鹹,綠色外表,以植物葉為墊。
草仔粿,清明節前後,屋前屋後常生一種狀如小湯匙的植物,淺綠色高約30厘米左右,全身有細絨毛。因為生長於屋前屋後的小草,所以民間習慣稱為厝角草學名鼠麴草,特色是纖維特別多,客家人喜將和糯米作成粿食之有淡淡草香,春季採摘後曬乾可以貯存,如果現采現作有綠色呈現而且較有草香。因為含纖維多就算加糯米做成粿也不會造成腸胃負擔。
類似的產品有紅龜粿、麻糬、冰麻糬、炸麻糬。

做法

在此示範的較為簡便作法 粿皮: 到市場買糯米粉加水,和成粉團,取一小塊先入開水煮熟,再將熟麵團與生麵團攪和均勻。 加入糖、油之後再次揉勻。
草仔粿製作中草仔粿製作中
厝角草: 先採洗淨,開水煮沸,燙熟,撈取擠乾或擰乾水分。 放置沾板上以菜刀剁碎,剁碎之後再加入糯米糰再攪拌和勻。
內餡: 一般客家方式是以蘿蔔用切絲或是剁碎的方式,再佐以爆香的蔥花,倒入一起攪拌均勻,加糖、少許醬油、白鬍椒、鹽少許。 (視個人喜好可以另外加減)
將揉勻糯米糰撕成手掌大小,擀平包入內餡,上蒸籠中火蒸約15~20分鐘,熄火待5分鐘後再掀蓋,即可享用。

更多圖片

更多包好的草仔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