莧(石竹目莧科植物)

莧(石竹目莧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莧,別名:雁來紅、老少年、老來少、三色莧等,拉丁學名:Amaranthus tricolor L.莧科莧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150厘米;莖粗壯,綠色或紅色,常分枝,幼時有毛或無毛。葉片卵形、菱狀卵形或披針形,綠色或常成紅色,紫色或黃色,或部分綠色加雜其他顏色,頂端圓鈍或尖凹,基部楔形,全緣或波狀緣,無毛。喜溫、喜光,最適生長溫度為23~27℃,耐旱、耐鹽鹼,對土壤要求不嚴,原產印度,分布於亞洲南部、中亞、日本等地。有清熱,利竅。治赤白痢疾,二便不通等功效。

圖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莧
  • 拉丁學名:Amaranthus tricolor L.
  • 別稱:雁來紅,老來少,三色莧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石竹亞綱
  • 石竹目
  • 莧科
  • 莧屬
  • :莧
  • 分布區域:原產印度,分布於亞洲南部、中亞、日本等地
  • 英文名:Amaranth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地理分布,分類學,屬下種類,栽培技術,種植方法,田間管理,病蟲防治,採收留種,主要價值,藥用價值,食用價值,觀賞價值,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80-150厘米;莖粗壯,綠色或紅色,常分枝,幼時有毛或無毛。葉片卵形、菱狀卵形或披針形,長4-10厘米,寬2-7厘米,綠色或常成紅色,紫色或黃色,或部分綠色加雜其他顏色,頂端圓鈍或尖凹,具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波狀緣,無毛;葉柄長2-6厘米,綠色或紅色。花簇腋生,直到下部葉,或同時具頂生花簇,成下垂的穗狀花序; 花簇球形,直徑5-15毫米,雄花和雌花混生;苞片及小苞片卵狀披針形,長2.5-3毫米,透明,頂端有1長芒尖,背面具1綠色或紅色隆起中脈;花被片矩圓形,長3-4毫米,綠色或黃綠色,頂端有1長芒尖,背面具1綠色或紫色隆起中脈;雄蕊比花被片長或短。胞果卵狀矩圓形,長2-2.5毫米,環狀橫裂,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內。種子近圓形或倒卵形,直徑約1毫米,黑色或黑棕色,邊緣鈍。花期5-8月,果期7-9月。
莧

生長習性

莧菜喜溫暖氣候,耐熱力強,不耐寒冷。生長適溫為23~27℃,20℃以下植株生長緩慢,10℃以下種子發芽困難。莧菜是一種高溫短日照作物,在高溫短日照條件下,極易開花結籽。在氣溫適宜,日照較長的春季栽培,抽薹遲,品質柔嫩,產量高。莧菜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以偏鹼性土壤生長良好;它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在排水不良的田塊生長較差。有時逸為半野生。
莧

地理分布

原產印度,分布於亞洲南部、中亞、日本等地。
莧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原產印度,分布於亞洲南部、中亞、日本等地。

分類學

莧,別名:雁來紅、老少年、老來少、三色莧等,拉丁學名:Amaranthus tricolor L.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中央種子目莧科莧屬;莧,
莧

屬下種類

.莧 雁來紅(救荒本草)、老少年(盛京通志)、老來少、三色莧(華北經濟植物志要)圖版46:7-10
莧
Amaranthus tricolor L. Sp. Pl. 989. 1753; Bailey, Man. Cult. Pl. 355. 1949; 崔友文, 華北經濟植物志要61. 1953; 侯寬昭, 植物分類學報3: 75. 1954; 廣州植物志145. 1956; 東北草本植物志2: 102. f. 100. 1959; 海南植物志1: 404. 1964;中國高等植物圖鑑1: 606. f. 1211. 1972;秦嶺植物志1 (2): 182. 1974.——A. mangostanus L. Cent. Pl. 1: 32. 1755;崔友文, 同上61. ——A. gangeticus L. Syst. ed. 10. 1268. 1759 et Sp. Pl. ed. 2. 1403. 1763; kom. in Acta Hort. Petrop. 22: 165. 1903; Bailey in Gent. Herb. 1: 21. 1920; 中國北部植物圖志4: 14. pl. 6. 1935;北京植物志上冊, 231. f. 176. 1962.

栽培技術

種植方法

選地勢平坦、排灌方便、肥沃疏鬆的沙壤土或粘壤土,而且喜歡偏鹼性的土壤。一般採用直播,很少育苗移栽,以採收幼苗供食用。早春2~3月播種,多利用大棚和小拱棚栽培;春栽播種(4~5月),多套種在瓜類、茄果類及豆類下,或與其他綠葉蔬菜混播,分期播種,陸續採收。播種前要將菜地深翻,並撒石灰,每666.7平方米撒150千克。整地時施腐熟的人畜糞為基肥,每666.7平方米春播者約3500千克,夏播者1500千克,秋播者2000千克。畦面整細耙平,宜高畦深溝,畦寬1.2~1.5米為宜。每666.7平方米播種量0.5~0.75千克,播種期偏早,播種量稍大。播種後不蓋土或蓋薄土,或覆以細沙或草木灰或人畜糞尿。也可用鎮土代替覆土。
莧

田間管理

播種後視天氣和土壤進行澆水追肥,10天左右出苗。春季氣溫低,水分多,一般應控制澆水,只有在高溫或乾旱時才經常澆水。
莧
從播種到長有2片真葉時,選晴天進行第一次追肥;約過12天后進行第2次追肥,當第一次間拔採收後進行第三次追肥,以後每間拔採收一次追肥一次。追肥以速效氮肥為主,每666.7平方米施尿素10千克左右或2~3成腐熟人糞尿。並及時除去田間雜草。
夏秋季播莧菜只需3~5天出苗,出苗後應及時除草,並加強水肥管理,保持土壤濕潤。在盛夏高溫期,還需覆蓋遮陽網進行降溫保濕,做到晝蓋夜揭,創造有利於莧菜生長的適溫環境,並有利於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在植株高15厘米左右時及時採收(可間拔,也可一次採收)。在採收前15天可追施2~3成腐熟人糞尿,在後期,追肥主要用速效氮肥,並及時澆水。否則急速開花結實,影響品質和產量。
莧菜梗即莧菜的主稈,俗稱老莧菜,種植莧菜梗,是為製作霉菜梗提供原料。為了獲得粗壯的主莖,要採用葉帶毛稈粗壯的青綠色的莧菜梗專用品種;採用育苗移栽,按20×20cm株行距定植,施足基肥,多次追肥,使莧菜梗又粗又綠。由於莧菜梗在不少地方處於零星種植,至今尚無文獻資料明確報導適於作莧菜梗的品種。

病蟲防治

莧菜的蟲害主要有蚜蟲,可用40%樂果1000~2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4000倍液、或滅殺斃6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6000倍液噴霧防治。 莧菜病害有白鏽病和病毒病。白鏽病在發病初期可用58%雷多米爾一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或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0%甲霜鋁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噴霧防治,同時每畝噴施30~50毫升增產菌或植寶素6000~9000倍液,交替使用,效果更好。病毒病可用抗毒劑1號300~400倍液防治,由苗期開始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3~4次,或菌毒清200~500倍液,每7天1次,連續防治3~4次 。

採收留種

莧菜是一次播種、分批採收的葉菜。第1次採收,多與間苗結合。一般在播種後30~40天開始採收,採收時要掌握收大留小,留苗均勻的原則,以增加後期產量。春播收2~3次,秋播收1~2次。畝產量可達1000~1500千克,春播產量高,秋播產量低。收穫種子成熟後立即採收。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根、果實及全草入藥,有明目、利大小便、去寒熱的功效。
莧
種子
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
陶弘景:莧實當是白莧,所以雲細莧亦同,葉如藍也。細莧即是糠莧,食之乃勝,而並冷利。被霜乃熟,故云十一月采。藥方用莧實甚稀。
別名:莫實、莧子、莧菜子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收地上部分,曬後搓揉脫下種子,揚淨,曬乾。
性狀:性狀鑑別:種子近圓形或倒卵形,黑褐色,平滑,有光澤。氣微,味淡。
性味:甘;性寒
歸經:肝;大腸;膀脫經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通利二便。主青盲翳障;視物昏暗;白濁血尿;二便不
莧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或研末。
各家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青盲,明目,除邪,利大小便,去寒熱。
2.《名醫別錄》:主白翳,殺蛔蟲。
3.《日華子本草》:益精。
4.《本草圖經》:主翳目黑花,肝風客熱等。
莧
5.《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治傷風咳嗽。
6.《本草綱目》:莧實與青葙子同類異種,故其治目之功,亦相仿佛也。
莖葉
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
1.《蜀本草》:《圖經》說有赤莧、白莧、人莧、馬莧、紫莧、五色莧,凡六種,惟人、白二莧實入藥用,按人莧小,白莧大,馬莧如馬齒,赤莧味辛,俱別有功,紫及五色二莧不入藥。
2.《本草圖經》:人、白二莧,亦謂之糠莧,亦謂之胡莧,亦謂之細莧,其實一也,但人莧小而白莧大耳。霜後方熟,實細而黑。紫莧莖葉通紫,吳人用染菜瓜(一作染爪)者。諸莧中此無毒。赤莧,亦謂之花莧,莖葉深赤。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莧
性味:甘;性微寒
歸經:大腸;小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通利二便。主痢疾;二便不通;蛇蟲螫傷;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或煮粥。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液熏洗。
注意:
1.脾弱便溏者慎服。
2.《本草求原》:脾弱易瀉勿用。惡蕨粉。
3.《隨息居飲食譜》:痧脹滑瀉者忌之。
各家論述
1.陶弘景:赤莧:能療赤下。
2.《唐本草》:赤莧:主赤痢,又主射工沙虱。
莧
3.孟詵:補氣除熱。
4.《本草拾遺》:紫莧:殺蟲毒。
5.《日華子本草》:通九竅。
6.《本草圖經》:紫莧:主氣痢。赤莧:主血痢。
7.《滇南本草》:治大小便不通,化蟲去寒熱,能通血脈,逐瘀血。
8.《本草綱目》:六莧,並利大小腸。治初痢,滑胎。
9.《本草衍義補遺》:莧,下血而又入血分,且善走,與馬齒莧同服下胎,妙,臨產時者食,易產。
出處:《本經》
別名:莧菜(李當之《藥錄》),青香莧(《湖南藥物志》)。
來源:為莧科植物莧的莖葉。春、夏採收。
化學成份:葉含維生素C,嫩葉含99~121毫克%,較老葉含119~178毫克%。
性味:甘,涼。
①陶弘景:冷利。
②《唐本草》:赤莧:辛,寒。
③《日用本草》:甘,寒,無毒。
④《飲膳正要》:味苦,寒,無毒。
功能主治:清熱,利竅。治赤白痢疾,二便不通。
①陶弘景:赤莧:能療赤下。
②《唐本草》:赤莧:主赤痢,又主射工沙虱。
③孟詵:補氣除熱。
④《本草拾遺》:紫莧:殺蟲毒。
⑤《日華子本草》:通九竅。
⑥《本草圖經》:紫莧:主氣痢。赤莧:主血痢。
⑦《滇南本草》:治大小便不通,化蟲去寒熱,能通血脈,逐瘀血。
⑧《綱目》:六莧,並利大小腸。治初痢,滑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煮粥或搗汁。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脾弱便溏者慎服。
①《本草求原》:脾弱易瀉勿用。惡蕨粉。
②《隨息居飲食譜》:痧脹滑瀉者忌之。
附方:
①治產前後赤白痢:紫莧葉(細銼)一握,粇米三合。上先以水煎莧葉,取汁去滓,下米煮粥,空心食之。(《壽親養老新書》紫莧粥)
莧
②治小兒緊唇:赤莧搗汁洗之。(《聖惠方》)
③治漆瘡瘙癢:莧菜煎湯洗之。(《綱目》)
性狀鑑別
莖長80~150cm,綠色或紅色,常分枝。葉互生,葉片皺縮,展平後呈菱狀卵形至披針形,長4~10cm,寬2-7cm,先端鈍或尖凹,具凸尖,綠色或紅色、紫色、黃色,或綠色帶有彩斑;葉柄長2-6cm。穗狀花序。胞果卵狀矩圓形,蓋裂。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
莖含亞油酸(linoleic acid)為主要成分的不飽和脂肪酸及棕櫚酸(palmitic acid)。葉中有莧菜紅甙(amaran-thin),棕櫚酸,亞麻酸(linolenic acid),二十四烷酸(lignocericacid),花生酸(arachic acid),菠菜甾醇(spinasterol),單半乳糖基甘油二酯(monogalactosyldiglyceride),二半乳糖基甘油二酯(digalactosyldiglyceride),三半乳糖基甘油二酯(trigalacto-syldiglyceride),三醯甘油(triglycerides),甾醇(sterols),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維生素(vitamin)A、C、B和核黃素(ri-boflavine)。地上部分含正烷烴(n-alkanes),正烷醇(n-alka-nols)和甾醇類(sterols)等。全草揮髮油分析存在56個化學成分,包括15個醇(alchols),5個酯(esters),13個醛(aldehydes),8個酮(ketones),3個碳氫化合物(hydrocarbons),9個酸(acids)和5個其他成分。
藥理作用
本品石油醚提取物中的正烷烴類、正烷醇類、16-三十一烷酮、甾醇類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草綠色鏈球菌(皆為革蘭陽性菌)、大腸桿菌、綠膿假單胞菌和克雷白桿菌(皆為革蘭陰性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其中,16-三十一烷酮及甾醇類的抗菌作用強於正烷烴類。

食用價值

莖葉作為蔬菜食用;

觀賞價值

葉雜有各種顏色者供觀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