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浮泉

白浮泉

白浮泉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北昌平縣化莊村東龍山東麓,又名龍泉。白浮引水工程的源頭。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為引水濟漕,解決大都城的漕運,上奏元世祖引白浮泉水作大運河北端上游水源,至元二十九年(1292)白浮堰建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浮泉
  • 地理位置:北京市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天生白浮泉
泉水介紹,白浮泉與白浮堰,天生白浮泉,神秘古山洞,驚世白浮堰,地圖信息,

泉水介紹

白浮泉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北昌平化莊村東龍山東麓,又名龍泉。白浮引水工程的源頭。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為引水濟漕,解決大都城的漕運,上奏元世祖引白浮泉水作大運河北端上游水源,至元二十九年(1292)白浮堰建成。白浮泉又名龍泉,當年建有水池,將水圍起,流水出處有青石雕刻的九個龍頭,取名九龍池。水自龍口噴出,有"九龍戲水"“九龍噴玉”之稱。都龍王廟位於龍山之巔,明洪武年間建,明清時是著名的祈雨之所,香火鼎盛。廟坐北朝南,由照壁、山門、鐘鼓樓、正殿及配殿等建築組成。院內明、清碑刻5通,是研究當時民俗風情的重要實物資料。

白浮泉與白浮堰

天生白浮泉

昌平州的東南有一座孤山。此山不高,但名稱就有多個:龍泉山、龍山、神山,還稱鳳凰山、白浮山、神嶺山。《光緒順天府志》引《明一統志》:“考神嶺山,即神山也。”
此山引人,是這裡源源不斷的泉水。水量大,且穩定。村子叫白浮村,泉也稱為白浮泉了。泉水發自龍泉山的東北麓,半山腰有一塊盆地,清澈的泉水從山根處的碎石間奔涌而出,形成一潭清水。《日下舊聞考》載:“潭東有泉出亂石間,清湛可濯。”明初在泉上修建了九龍池,池壁用的花崗岩,龍頭用漢白玉雕刻,嵌入石壁。泉水便從九個龍口中流出了。
有了泉水,也就有了這座山上的人文景觀。
離泉不遠處有龍泉寺。《昌平州志》:“龍泉有二。一在州東都龍王祠下,一在州西神嶺山下,亦有龍潭。”寺內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正殿內供奉著彌勒佛。
寺後有七十六級台階,筆直,可達山頂,上有都龍王廟。都龍王廟建於元代。寺院不大,有50米見方。正殿配殿格局規整。東西兩邊建有鐘樓鼓樓。正殿門口的楹聯:九江八河天水總匯;五湖四海飲水思源。橫批都龍王祠。寺內供的是人面龍王。大殿兩側的牆上繪有《東遊巡蹤》彩色壁畫。現在,色彩暗淡,墨跡不清。
為何叫都龍王祠?當地人有兩種說法:此廟是北京規模最大的龍王廟,再是統管所有龍王。道教有諸天龍王,四海龍王,五方龍王的說法;佛教也有無量諸大龍王,如毗樓博義龍王,婆竭罹龍王等記述。於此可知在元代,泉之重要,山之重要。

神秘古山洞

此山常能形成獨特的小氣候,都龍王廟的意義進一步擴大,歷朝都有修護。明代洪武八年曾重修。
光緒年間也有記載。《光緒昌平州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述。李鴻章上書皇帝,奏章中說:據昌平知州吳履福稟稱,“該州白浮村鳳凰山,舊有都龍王廟,每遇水旱祈禱輒應。”而今年春夏以來,天久不雨,莊稼都生了蟲子。這裡的人們“詣山虔禱,旬日間甘霖大霈”,被蟲吃的莊稼也“得雨復生”。秋天收成很好,鄉民共同慶賀。當地官民準備自籌資金,重修廟宇,希望能御賜匾額。臣李鴻章核實了此事,“早晚秋禾,皆得及時補種,實屬御災捍患,功德及民。”他也懇請皇上“天恩俯準”,能頒發匾額一方。
光緒皇帝看罷李鴻章的奏摺,回復了《上諭》,並果真“恭書匾額一方,交李鴻章祗領,敬謹懸掛昌平州鳳凰山龍王廟。匾額四字為:祥徵時若。
因此,遇到乾旱少雨,便由地方官紳或耆老率領,每戶出一男丁,抬三牲厚禮,上香祈雨。每年農曆六月十一至十三日,龍泉山還有廟會。內容豐富,不僅可看州官到都龍王廟上香的全過程,還有戲曲、花會表演、購物等。早年山腳下曾有戲樓。坐南朝北,10米見方,高5米,樓頂為單檐起脊。戲台5米見方,前面有木製護欄。
龍泉山神奇,也就有一些傳奇故事。山半腰曾有一古洞,且載入志書。《日下舊聞考》引自《畿輔山川志》:“龍泉山在州東南五里,山頂有都龍王祠。山半一洞,嘗有人附石而下,初狹漸廣,行里許,水聲砰訇,不敢前。洞北麓有潭,深不可測。”在《光緒昌平州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述。古洞自清末便沒了記載。為何消失?這引起人們的種種猜測和想像,也引出了一些故事:說是八國聯軍火燒頤和園後,和尚保護國寶,拉回三車藏在山洞裡。後來慈禧張榜要殺死護保之人,於是和尚便把古洞堵上了。如今無人知道洞在何處。
按廟內乾隆十七年制的《都龍王廟置田碑記》載:龍泉山上有三個寺廟:“一白衣庵,一龍泉寺,其峰頂側都龍王廟焉。”早年,人們來龍泉山遊山玩水。白浮泉、上寺、下寺、戲樓和古洞,成為人們喜愛的景觀,昌平州人遊覽的佳境。《光緒昌平州志》所載,時人評選的燕平八景,白浮泉名列其中,有《龍泉噴玉》詩為證:“憑虛■薄瀉飛泉,矯矯翔龍出九淵。峭壁危崖愁絕倒,瓊珠玉粒訝空懸。風定澗頭聲細細,雨余谷底水涓涓。怪來爽氣清人骨,過客臨流思欲仙。”

驚世白浮堰

元代,大都的空氣濕潤,地下水非常豐沛。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派郭守敬巡察水利。他經過詳細勘測,發現了白浮泉的利用價值,回來後,便把多年對水利調查研究的成果,歸納為11項建議,向朝廷稟報。第一條便是徹底改變大都地區的水源問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上自昌平縣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而南,過雙塔、榆河、一畝、玉泉諸水,經甕山泊至西水門入都城”。《元史·河渠志》:“南匯為積水潭,東南出文明門(今崇文門),東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最後“入於潞河,以便漕運。”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高興,對這一方案給以極高的評價,立即表示:“當速行之”,並下了一道特殊的命令:“丞相以下皆親操畚鍤倡工”,多大的領導也要帶頭幹活;且“待守敬指授而後行事”,一切還要聽從郭守敬安排。這給郭守敬以極大的支持。
引水方案有幾個重大的技術問題:如直奔東南引向大都,有沙河、清河兩條大河當道,且河谷低下,難以逾越;如向西行,那裡是西山,京都西高東低。在一般人眼中,“神山、白浮皆在州之東南,地勢西高東下”,水怎么會逆流而上呢!
面對這種複雜的地形條件,郭守敬運用早年在治理黃河時總結出的理念:也就是今天的海拔高度理論。經過實地測量,他得出了白浮泉地勢要高於西山山麓。按今天的測量,白浮泉的海拔為55米,瓮山泊的海拔為40米。時人不能知道海拔概念,而感嘆:“守敬乃能引之而西,是不可曉。”
這一結論強力支持著郭守敬的觀點。他把泉水引向西山,然後大體沿50米等高線南下,避開河谷低地,再向東南注入瓮山泊。瓮山泊又名七里泊,清代向東南開拓,改名為昆明湖,用它作為河水漲落的調節水庫。沿渠修築堤堰——白浮堰。《天府廣記》載:“郭守敬所築堰,起白浮村至青龍橋,延袤五十餘里。”河渠沿大都北部的山腳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沿途又攔截了沙河、清河上游的水源,匯聚西山諸泉,使水量大增。河水再向東南流入高梁河,進入積水潭,並以此為停泊港。積水潭東側開河引水,向東南流,再經金代的閘河故道向東至通州。“全長一百六十四里又一百四步”,真乃北京水利史上的驚世傑作。從此,北京有了供水的命脈。

地圖信息

地址:北京市昌平區龍山度假村(白浮泉路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