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水門

西水門

西水門曾是嘉陵江邊的一個建築。是在西水門舊址上完成的,碼頭立於嘉陵江畔,人們便以水為號,稱之為“嘉陵碼頭”。於1935年重慶城區行政區劃重組中徹底滅跡,現在已少有人再去翻閱它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水門
  • 地點:嘉陵江邊
  • 滅跡:1935年
  • 動工:1927年2月動工
漫漫歲月,長河落日,歷史有時也會患一種選擇性的失憶症。年代渺邈,史載零星,人事難詳,了無痕跡,“話說重慶十七門”,餘下的西水門留給我們的印象是如此模糊,沒有軼聞趣事,少景觀無名氣,真不知該從何說起。然而,缺了一門經屬遺憾,西水門必須說說才行,即便是浮光掠影。
西水門在千廝門與朝天門之間,距千廝門較近,城門面朝嘉陵江,有城門的形制卻是常年不開的閉門。位於重慶城北面靠東的這道古城門,何以名叫西水門呢?
明代重慶衛指揮使戴鼎築石頭城,講究道家之說,布局九宮八卦,他在給每道城門厘名定號時頗費了一番思索,或沿襲舊名如太平門、洪崖門、千廝門;或借景取義如鳳凰門、翠微門;或彰顯官氣如朝天門、金紫門;或按地利方位如東水門、南紀門。西水門之得名,是因此門正處於東水門的右面,民俗有面南背北左東右西之習,西水對東水,恰好龍鳳之儔,天成一對。
沒有多少流風餘韻的西水門,實在少了些令人回憶的軼事,就連昔日那首《重慶歌》里,也只好編了一句閒娛的歌謠:“西水門,溜跑馬,快若騰雲”。這歌謠雖然純為湊趣而起,但是總算道出了一句老實大白話。
明清兩朝,重慶城中,達官貴人們出門,多以轎馬代步,騎高頭大馬者很是威風。科舉時代,十年寒窗的莘莘學子,一朝金榜題名,隆重掛紅,“打馬遊街”,那算是一件極為風光的事兒。老百姓無馬可騎,然又心生羨慕,咋辦?有心計的人便弄來些馬兒供人騎玩,生意居然不錯。但老百姓騎馬玩是要選擇地方的,生意人就在山崖邊、平壩處、渝水旁,特地劃出一條路線來,專供人們騎馬溜玩。
嘉陵江邊的西水門,西接千廝門東抵朝天門,這一帶地勢平陽視野開闊,閉門內外商戶人家相對較少,好一個天然溜馬場自便形成了。溜馬,一為玩樂,二為健身,溜,既指滑刷順當,又喻騎馬前行的時速程度,還含有嬉戲好玩之意。溜跑馬,重慶人呼之為“騎溜溜馬”。
騎溜溜馬者,大多為閒玩的鄉民百姓。偶有騎術嫻熟,揚鞭飛奔的勇士,縱馬奮蹄,一騎絕塵,身手矯健,扣人心弦,煞是精彩。隔河從江北城岸邊遠遠望去,煙波江上,淡霧裊裊,橫浮低垂,駿馬飛馳,穿雲破霧,亦真亦幻……跑馬溜溜的西水門,似也令人神往。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8年),巴縣知縣孔毓忠將巴縣城區(今渝中區境內)改編為二十九坊十五廂,西水門城內劃為西水坊,城門外沿江地帶編為西水廂。孔大老爺以為:古城十七門都應納入坊廂編制,地處渝水之濱,地鄰朝天門,跑馬溜溜的西水門,終是不該隱姓埋名偏廢湮沒。
時光流逝,白駒過隙,轉眼到了1926年。是年2月,重慶商埠督辦潘文華鑒於城區人口密集,為籌備重慶建市,他提議:擴建城區,修築碼頭,折圍建市。此議經督辦公署行政會議通過,隨即便被提上了重慶市政建設的議事日程。
從1927年2月動工,到當年7月完工,嘉陵江邊的碼頭建成。碼頭新建,船隻靠岸,貨物裝卸,順當方便。新建的碼頭,是在西水門舊址上完成的,碼頭立於嘉陵江畔,人們便以水為號,稱之為“嘉陵碼頭”。
西水門消亡了。西水坊、西水廂也於1935年重慶城區行政區劃重組中徹底滅跡。淒艷晚霞,無情墜落。生命星光,悄然熄滅。隱遁入歷史塵埃中的西水門,定格成滄桑黃卷中那一行行淡淡的殘痕,已少有人再去翻閱它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