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山(湖北省荊州市鳳凰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鳳凰山位於湖北省荊州市城北約五公里處的楚故都紀南城的東南隅,是一處南北走向的平緩崗地。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陷楚國都城紀南城後,這裡便淪為廢墟並成為秦漢時期的一處貴族墓地。經過考古鑽探,已發現秦和西漢時期的古墓180多座,168號西漢墓就是其中的一座。

1975年,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博物館等單位對其進行了科學發掘。墓葬為豎穴土坑墓,葬具為一槨二棺,槨室分為頭廂、邊廂和棺室三部分,棺室與另外兩室之間有門窗相通。墓內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屍和竹牘“告地書”、筆、墨、天平衡桿以及漆器、銅器、陶器、竹器、絲麻織物、木俑等五百餘件珍貴文物。根據墓中出土的竹牘記載,古屍名為“遂”,江陵西鄉市陽里人,生前爵位為五大夫(西漢二十等爵的第九級),死亡年齡約60歲,下葬時間為西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距出土時已有2142年。出土時古屍外形基本完整,身長1.66米,體重52.5公斤。皮膚、肌肉等軟組織均有彈性,四肢大小關節亦可活動,32顆牙齒齊全且牢固,鼻道暢通,左耳鼓膜猶存,腦殼完整,腦膜血管清晰,內臟器官齊全,骨骼正常,皮下膠原纖維保存良好,與新鮮組織非常接近,體內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保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鳳凰山
  • 位於:湖北省荊州市
  • 原來叫:無名山
  • 地勢:平緩崗地
紀南城北鳳凰山,關沮鎮鳳凰山,名字來源,發掘文物訊息,

紀南城北鳳凰山

根據學者的初步研究,鳳凰山168號漢墓古屍得以保存完好的原因主要是深埋、密封和棺液的防腐作用,所明我國人民二千多年前在醫藥、防腐等技術方面已有較高的水平。
鳳凰山西漢男屍與長沙馬王堆西漢女屍屬同一類型,兩具古屍相比,男屍的下葬年代早,保存情況亦好一些。這一重大考古發現,對研究中國古代尤其是西漢時期的科學、經濟、歷史、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沮鎮鳳凰山

鳳凰山位於長湖之濱,關沮鎮鳳凰村境內,有鳳凰公墓和鳳凰森林公園,曾出土過大量文物。
鳳凰山城門巍峨壯觀,險峻奇秀,山城形似城池,冤若城牆,中間南北懸門,城門上有疊層樓閣,兩側城牆形如長城,全城門由高低山峰環繞,山城西北角下有一峽谷,山澗小溪,蜿蜒十里許,兩側翠松懸崖,林濤陣陣,山水相映,構成一幅幅賞心悅目的美麗畫卷。

名字來源

坐落在海子湖南畔的鳳凰山原來叫無名山,很久以前海子湖叫三海,即上海、中海和下海。在海的附近有三座山,除無名山外,還有北岸的孫家山和大山子。傳說有一天從西南飛來了一對十分美麗的鳳凰在無名山落籍。這以後,周圍百姓年年豐收,歲歲有餘、更奇怪的是這座山不斷地長大,長高。山上鳥語不斷,花果滿枝。但好景不長,從遠方來了兩個獵人,他們找到了鳳凰巢,又進行追捕,鳳凰飛走了。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恩愛吉祥的鳳凰鳥就把無名山改名為鳳凰山了。

發掘文物訊息

繼江陵雞公山舊石器遺址發現之後,荊州市又有一重要考古發現。記者昨悉,荊州市文物普查小組在沙市區關沮鎮發現鳳凰山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該遺址距今5—10萬年,是荊州迄今發現的最大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
該遺址位於關沮鎮鳳凰村九組境內,緊臨長湖之濱。高地為南北向,四周緩坡而下。前些年鳳凰山北端曾發現古墓群,在地面上也散見零星的宋明時代文物。
近日,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沙市分組在實地調查時發現,鳳凰山崗地為紅黃色土壤結構,地層結構較為完整。為尋求崗地內的文物遺物,普查人員沿著崗地的湖濱採取拉網式調查,終於在湖岸之濱找到了極為豐富的各時期的楚式鬲、孟河大量的簡、板瓦殘片。在崗地和湖水的交接部位,發現了遺存的大量石器。按出土的文物遺物分析,鳳凰山可能為古人類的活動場所。
目前,文物部門已獲得各類石器標本50餘件。在這些石器中,有石核、石片、尖狀器等。無論石塊還是石器,皆具人工打制的特點,使用痕跡清晰,多為雙面打制。石器取材亦十分講究,全為具有光環面的礫石,石質細膩,色澤艷麗。石質硬度較高,至今有些石器仍遺存銳利的刃部。
據了解,鳳凰山舊石器遺址面積約6萬平方米。隨著發掘工作的展開,該遺址將為研究古人由山洞走向平原及人類在江漢平原生存的歷史,提供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