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

凡是各種原因如老化,遺傳、局部營養障礙、免疫與代謝異常,外傷、中毒、輻射等,都能引起晶狀體代謝紊亂,導致晶狀體蛋白質變性而發生混濁,稱為白內障,此時光線被混濁晶狀體阻擾無法投射在視網膜上,導致視物模糊。多見於40歲以上,且隨年齡增長而發病率增多。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cataract
  • 就診科室:眼科
  • 多發群體:40歲以上人群
  • 常見病因:與遺傳,免疫與代謝異常,外傷,中毒等有關
  • 常見症狀:視物模糊,怕光、看物體顏色較暗或呈黃色等症狀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凡是各種原因如老化,遺傳,局部營養障礙,免疫與代謝異常,外傷,中毒,輻射等,都能引起晶狀體代謝紊亂,導致晶狀體蛋白質變性而發生混濁,導致白內障。本病可分先天性和後天性:
又叫發育性白內障,多在出生前後即已存在,多為靜止型,可伴有遺傳性疾病,有內生性與外生性兩類,內生性者與胎兒發育障礙有關,外生性者是母體或胎兒的全身病變對晶狀體造成損害所致,先天性白內障分為前極白內障,後極白內障,繞核性白內障及全白內障。
2.後天性白內障
出生後因全身疾病或局部眼病,營養代謝異常,中毒,變性及外傷等原因所致的晶狀體混濁,分為6種:①老年性白內障,最常見,又叫年齡相關性白內障,多見於40歲以上,且隨年齡增長而增多,與多因素相關,如老年人代謝緩慢發生退行性病變有關,也有人認為與日光長期照射,內分泌紊亂,代謝障礙等因素有關,根據初發混濁的位置可分為核性與皮質性兩大類。②並發性白內障(並發於其他眼病)。③外傷性白內障。④代謝性白內障。⑤放射性白內障。⑥藥物及中毒性白內障

臨床表現

單或雙側性,兩眼發病可有先後,視力進行性減退,由於晶體皮質混濁導致晶狀體不同部位屈光力不同,可有眩光感,或單眼復視,近視度數增加,臨床上將老年性白內障分為皮質性、核性和囊下三種類型。
1.皮質性白內障
以晶體皮質灰白色混濁為主要特徵,其發展過程可分為四期:初發期,未成熟期,成熟期,過熟期。
2.核性白內障
晶體混濁從晶狀體中心部位即胚胎核位置開始出現密度增加,逐漸加重並緩慢向周圍擴展,早期呈淡黃色,隨著混濁加重,色澤漸加深如深黃色,深棕黃色,核的密度增大,屈光指數增加,病人常訴說老視減輕或近視增加,早期周邊部皮質仍為透明,因此,在黑暗處瞳孔散大視力增進,而在強光下瞳孔縮小視力反而減退,故一般不等待皮質完全混濁即行手術。
3.後囊下白內障
混濁位於晶狀體的囊膜下皮質,如果位於視軸區,早期即影響視力。

檢查

應了解玻璃體、視網膜、視乳頭黃斑區和視神經是否正常及脈絡膜有無病變,對白內障術後視力恢復會有正確的評估,可藉助A型及B型超音波了解有無玻璃體病變、視網膜脫離或眼內腫物,亦可了解眼軸長度及脫位的晶體位置,視網膜電圖(ERG)對評價視網膜功能有重要價值,單眼白內障患者為排除黃斑病變視路疾患所致的視力障礙,可作誘發電位(VEP)檢查,此外亦可套用視力干涉儀檢查未成熟白內障的黃斑功能。

診斷

世界衛生組織從群體防盲,治盲角度出發,對晶狀體發生變性和混濁,變為不透明,以至影響視力,而矯正視力在0.7或以下者,方可診斷白內障。

治療

1.藥物治療
目前國內外都處於探索研究階段,一些早期白內障,臨床用藥以後病情會減慢發展,視力也稍有提高,白內障的早期進展至成熟是一個較漫長的過程,它有可能自然停止在某一發展階段而不至於嚴重影響視力。早期白內障可口服維生素C、維生素B2、維生素E等,也可用一些藥物延緩病情發展。通常一些中期白內障患者,用藥後視力和晶狀體混濁程度也可得到一定改善。但成熟期的白內障,藥物治療則無實際意義。
2.手術治療
(1)白內障超聲乳化術 為近年來國內外開展的新型白內障手術。使用超音波將晶狀體核粉碎使其呈乳糜狀,然後連同皮質一起吸出,術畢保留晶狀體後囊膜,可同時植入房型人工晶狀體。老年性白內障發展到視力低於0.3,或白內障的程度和位置顯著影響或干擾視覺功能,患者希望有好的視覺質量,即可行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手術。其優點是切口小,組織損傷少,手術時間短,視力恢復快。
(2)白內障囊外摘除 切口較囊內摘出術小,將混濁的晶狀體核排出,吸出皮質,但留下晶狀體後囊。後囊膜被保留,可同時植入後房型人工晶狀體,術後可立即恢復視力功能。因此,白內障囊外摘出已成為目前白內障的常規手術方式。

預後

掌握手術適應證、選擇正確的手術方式、減少手術中和術後併發症的患者,預後好,病人經抗炎治療恢復正常的視覺功能。避免劇烈遠動,尤其注意避免眼部及眼周圍頭部的碰撞傷。術後3個月後,有些患者需要做驗光檢查,有殘留的屈光不正,需要配鏡矯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