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組織

瘢痕組織是指肉芽組織經改建成熟形成的老化階段的纖維結締組織。創傷等情況下,成纖維細胞分裂、增殖,向受損部位遷移,產生細胞外基質,形成瘢痕組織,修復創傷。

其形成是肉芽組織逐漸纖維化的過程。此時網狀纖維膠原纖維越來越多,網狀纖維膠原化,膠原纖維變粗,與此同時纖維母細胞越來越少,少量剩下者轉變為纖維細胞;間質中液體逐漸被吸收,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先後消失;毛細血管閉合、退化、消失,留下很少的小動脈及小靜脈。這樣,肉芽組織乃轉變成主要由膠原纖維組成的血管稀少的瘢痕組織,肉眼呈白色,質地堅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瘢痕組織
  • 外文名:cicatricose
  • 形成:肉芽組織逐漸纖維化的過程
  • 形態:色蒼白或灰白、半透明,
  • 成分:膠原纖維
成分,形態,作用,影響,

成分

形態

肉眼:局部呈收縮狀態,色蒼白或灰白、半透明,質堅而韌,缺乏彈性。
鏡下:大量平行或交錯分布的膠原纖維束。纖維束均質紅染,玻璃樣變,纖維細胞少、核細長而深染,血管少見。
皮下的瘢痕組織皮下的瘢痕組織

作用

①填補創口缺損,保持組織器官完整性;
②保持組織器官的堅固性。雖然沒有正常皮膚抗拉力強,但比肉芽組織的抗拉力強很多,因此這種填補及連線相當牢固。

影響

瘢痕收縮,瘢痕收縮不同於創口的早期收縮,而是瘢痕在後期由於水分的顯著減少所引起的體積變小,肌成纖維細胞收縮引起整個瘢痕的收縮。由於瘢痕堅韌又缺乏彈性,加上瘢痕收縮可引起器官變形及功能障礙,所以發生在關節附近和重要臟器的瘢痕,常引起關節痙攣或活動受限,如在消化道、泌尿道等腔室器官則引起管腔狹窄,在關節附近則引起運動障礙
瘢痕性粘連,發生在器官之間或器官與體腔壁之間的瘢痕性粘連,常不同程度地影響其功能。如器官內廣泛損傷後發生廣泛纖維化、玻璃樣變,則導致器官硬化。
瘢痕組織過度增生,又稱“肥大性瘢痕”。如果這種肥大性瘢痕突出於皮膚表面,並超過原有損傷範圍向四周不規則擴散張,稱為“瘢痕疙瘩(keloid)”又名“蟹足腫”。易見於燒傷或反覆受異物等刺激的傷口,一般認為與皮膚張力及體質有關。那些容易出現瘢痕疙瘩的人的體質稱為瘢痕體質。其分子機制不明,瘢痕疙瘩中的血管周圍常見一些肥大細胞,故有人認為,由於持續局部炎症及低氧,促進肥大細胞分泌多種生長因子,使肉芽組織過度生長,因而形成瘢痕疙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