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

痙,jìng,總筆畫為10畫,釋義為肌肉緊張,不自主地抽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痙
  • 拼音:jìng
  • 部首:疒
  • 部外筆畫:5
詞典解釋,漢字演變,基本字義,拓展信息,常用詞組,病名,古籍解釋,

詞典解釋

痙 拼音:jìng
部首:疒,部外筆畫:5,總筆畫:10
五筆86&98:UCAD 倉頡:KNOM
筆順編號:4134154121 四角號碼:0011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75C9

漢字演變

痙

基本字義

● 痙
jìngㄐㄧㄥˋ 形聲。字從疒從巠,巠亦聲。“巠”義為“繃直”、“筆直”、“僵直”。“疒”與“巠”聯合起來表示“肌肉組織繃緊僵化”。本義:肌肉組織繃緊僵化。
◎ 〔~攣〕肌肉收縮,手腳抽搐的現象。俗稱“抽筋”。
◎ (痙)
English
convulsions, fits
痙 #jìng
【釋義】[痙攣](#jìngluán)肌肉緊張,不自主地抽搐。如胃痙攣等。

拓展信息

痙 <名>
風強病。也稱“痙攣”
痙,彊急也。――《說文》
又如:痙風(痙攣,風病);痙病(風強病,痙攣)
痙攣
痙(痙)jìng痙攣,俗稱"抽筋"。肌肉不自主的收縮運動:膈~攣(呃逆)。腸~攣(腸絞痛)。手足~攣。

常用詞組

痙攣 jìngluán
1. [jerk] 由於反射作用而引起的無意識的抽搐性肌肉運動;指外界刺激產生的痙攣
2. 痙笑 jìngxiào
[risus sardonicus] 由於面肌痙攣而引起的以揚眉、咧嘴為特徵的一種面部表情;指破傷風的痙笑

病名

痙。
出《靈樞·經筋》。又稱痓。以項背強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為主證。《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痙病有虛實之分。實證多因風、寒、濕、痰、火邪壅滯經絡而成。虛證多因過汗失血,素體虛弱,氣虛血少,津液不足,筋失濡養,虛風內動所致。《金匱要略心典》卷上:“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重感寒濕而成痙者,亦有亡血竭氣,損傷陰陽,而病變成痙者。”實證以祛邪為主,可兼扶正。虛證以益氣養血為主,兼予熄風。有剛痙、柔痙、陽痙、陰痙、三陽痙、三陰痙、風痙、風寒痙、風痰痙、痰火痙、濕熱痙、熱甚發痙、血虛發痙虛痙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其頸切《集韻》巨井切,𠀤音涇。《說文》彊急也。《內經》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方書以中寒濕發熱惡寒,頸項強急,身反張如中風狀,或掣縱口張為痙。俗作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