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痙攣

腸痙攣(enterospasm)又稱腸絞痛,只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腸痙攣是由於腸壁平滑肌強烈收縮而引起的陣發性腹痛,是小兒急性腹痛中最常見的情況。臨床表現為突然發作的陣發性腹痛,部位以臍周為主,疼痛輕重不等反覆發作,可自愈。緩解時腹軟、無包塊、無壓痛及其他病理體徵。在小嬰兒,可從哭吵的程度和強度了解是否存在腸痙攣:主要表現為持續,難以安撫的哭鬧不安,可伴有嘔吐,面頰潮紅,翻滾,雙下肢蜷曲等症狀,哭時面部潮紅,腹部脹而緊張,雙腿向上蜷起,發作可因患兒排氣或排便而終止,在小嬰兒則可反覆發作並呈自限過程。

基本介紹

  • 別稱:腸絞痛
  • 多發群體:幼兒
  • 常見發病部位:臍周
  • 常見病因:腸道氣體過多、腸道動力增強、胃腸道激素、飲食因素等
  • 常見症狀:臍周陣發性腹痛,輕重不等,反覆發作,伴嘔吐、面頰潮紅、翻滾等
病因,常見疾病,鑑別診斷,檢查,治療原則,

病因

1.胃腸道因素 
(1)腸道氣體產生過多:腸道氣體有四大來源:吞下的氣體;中和胃酸產生;從血中彌散而來以及細菌發酵產生。
(2)腸道動力增強。
(3)胃腸道激素。
(4)飲食因素:一些研究顯示,母乳餵養兒發生腸痙攣與母親飲用奶有關,食物過敏可能是腸痙攣發生的一個原因。
(5)其他因素。
2.非胃腸道因素。

常見疾病

小兒蛔蟲性腸梗阻、中暑痙攣、鋇中毒、兒童腹痛、嬰兒腸痙攣、痙攣性腸梗阻等。

鑑別診斷

應與腸套疊,急性闌尾炎,膽囊炎,膽石症,急性腹膜炎,急性胃腸炎或腸道感染,胃十二指腸潰瘍病急性穿孔,腸蛔蟲病與膽道蛔蟲,泌尿繫結石等鑑別。

檢查

1.體格檢查。
2.實驗室檢查:常規進行血常規、糞便常規、生化全項、腹部立位片等檢查。

治療原則

首先要排除引發腸痙攣的器質性疾病,給予針對病因的治療。及時就醫,以免延誤診療。對症治療可採用三級治療方案。
1.第一級治療
可用熱水袋捂嬰兒腹部;家長給予支持和關心;服用二甲基矽油。二甲基矽油是種非吸收性藥物,通過改變氣泡表面張力,使氣泡融合或彌散,促進氣體排出,對人體無副作用。其他減少腸道氣體的藥物,如活性碳、α-半乳糖苷酶能吸附氣體或幫助消化高纖維素食物,減少發酵產氣,但目前對腸痙攣的療效尚不肯定。
2.第二級治療
即藥物治療。應根據醫師處方,給予解痙藥(如西托溴銨)阻斷平滑肌的毒蕈鹼型受體,還可直接作用於平滑肌,解除平滑肌痙攣。
3.第三級治療
改變飲食。哺乳婦女不食用牛奶、奶製品、魚和蛋;人工餵養給予豆奶或水解酪蛋白的奶方,能明顯改善嬰兒腸痙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