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飲食

畲族飲食

日常主食以米為主,除米飯外,還有以稻米製作成的各種糕點,畲家常食的米飯有秈、粳、糯三種。番薯也是畲族農家主食之一。冬粉是畲家招待客人製作點心和菜餚的重要原料。畲族大都喜食熱菜,一般家家都備有火鍋,以便邊煮邊吃。除常見蔬菜外,豆腐也經常食用,農家招待客人最常見的佳肴是“豆腐釀”。肉食最多的是豬肉,一般多用來炒菜。竹筍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斷的蔬菜。有飲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產的烘青茶為主。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釀製的糯米酒為主。景寧山區還有一種綠麯酒。白酒有明燒和暗燒兩種。典型食品有:鹵姜;鹹菜,畲族風味菜,常用辣椒、姜、蘿蔔等醃製而成,稱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間稱牯角;烏飯,三月三的節令食品,是烏飯樹(畲語稱烏枝)的嫩葉搗細,用汁浸糯米,煮熟後即成烏黑髮亮的烏飯。據說吃了烏飯即不怕螞蟻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畲族飲食
  • 性質:飲食習慣
  • 常食食物:米飯、竹筍、甘薯
  • 人群:畲族
各類食品,烏米飯,菅葉粽,糍粑,竹筍,畲族綠麯酒,日常食俗,禮祭食俗,

各類食品

平時畲族飲食和當地漢族相同,主食大米和甘薯米,雜糧有麥、高粱、小米、玉米、鴨爪稗以及南瓜、馬鈴薯、芋頭等。副食有竹筍、蔬菜、野菇、野菜、魚、肉、蛋等。節日食品較有特色,主要有烏米飯菅葉粽糍粑等。
除常見蔬菜外,豆腐也經常食用,農家招待客人最常見的佳肴是“豆腐娘”,即先把黃豆洗淨用水浸漲,再用石磨(有的地方已改用電磨)磨成漿,再用溫火燒熟,配以輔料,其味道非常鮮美。還有用辣椒、蘿蔔、芋頭、鮮筍和姜做成的鹵鹹菜,其中以鹵姜最具特色。用以做菜的竹筍雷竹金竹、烏桂竹石竹、牡丹竹、蛙竹等十餘種之多。
肉食最多的是豬肉,一般多用來炒菜。飲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產的烘青茶為主。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釀製的糯米酒為主,大戶畲族還有一種珍貴的景寧畲族綠麯酒,但通常用以敬待重要貴賓或重要節慶時才飲用,平常人家不多見。典型食品有:鹵姜;鹹菜,畲族風味菜,常用辣椒、姜、蘿蔔等醃製而成,稱為糟辣椒糟姜等。

烏米飯

烏米飯為農曆三月三食用。烏米飯的製法,是用山上的一種野生植物烏稔樹杜鵑科烏飯樹)的葉子,放到石臼舂碎後,貯到布袋裡,連袋放到鐵鑊里,加適量的水熬湯,讓它釋出紫黑色的湯汁來,而後去掉袋裡葉渣,將精選的糯米泡進湯進汁里,幾小時後,撈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烏米飯色澤烏黑髮藍,香軟可口。由於烏稔能起開脾、防腐作用。故將烏米飯放在通風陰涼處,數日不腐。食用烏米飯有準備春耕,迎接豐收的象徵意義。

菅葉粽

菅葉粽俗稱“菅粽”,通常在端陽節和龍節時食用。將精選優質糯米倒入黃鹼水裡浸泡若干小時,拿兩片菅葉對摺成一條槽底,而後舀鹼水泡過的糯米放葉槽中,成為一條20厘米長玉米棒子狀的菅葉粽,放到鍋里煮十餘小時遂成。每逢端午節,菅粽供敬祭祖宗外,還用以饋贈親友。

糍粑

畲族過年、做“七月半”和冬節都要制糍,取意時(糍)來運轉,生活年年(粘粘)甜。糍粑的做法是:將浸泡一天后的糯米濾乾水,放到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搗爛,捏成小團或餅狀食用。畲粑,即畲族糍粑,是畲族男女老少皆宜的一種特色小吃。買畲族糍粑的小販騎著裝著糍粑的小車穿越在大街小巷,用當地方言編出一段段押韻的吆喝聲。看著小販將熱乎乎的白色糍粑,裹上由白糖、紅糖粉、花生碎混合均勻的蘸料,食慾立刻被激起。將其咬在口裡,又軟又粘,米香夾著甜味,親切的口感讓你吃完一口還想接著下一口。

竹筍

竹筍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斷的蔬菜。竹筍除鮮吃外,還可製作乾筍長期保存。製作乾筍時先將鮮筍煮熟,撕成兩半,曬乾或熏乾即可。在景寧一帶的畲家製作乾筍時,先將鮮筍切成片,加鹽猛火炒熟,再用文火焙乾,裝入竹筒內,用竹殼封口倒置,民間稱這種乾筍為“撲筍”。

畲族綠麯酒

畲鄉諺語“無酒難講話”,說的是畲民熱情好客,善飲酒,常以自家釀製的美酒待客。客人一到畲家,主人一般不先泡茶,而是恭恭敬敬地用雙手捧上一大碗米酒請客人品嘗,這是畲家最高的待客禮節。畲家一年四季,家家均釀有米酒,建房時有“上樑酒”;生日時要吃“生日酒”;定親時要喝“定親酒”;嫁女時要吃“嫁女酒”;娶親時要吃“討親酒”,真可謂無酒不辦事。畲族米酒,通常普通家庭家家戶戶都會釀造。
畲族飲食
而以神秘存在於畲族名望家族中的景寧畲族綠麯酒配製技藝,從唐永泰二年至今,已傳承1200多年,則堪稱珍貴,其釀造工藝非常講究,但下料配方一直由畲族雷氏後人世代單傳,秘不外宣。其製法選用66味上等天然草本、野果,加釀造酒、蒸餾酒、綠曲、赤糖等輔料,經八步(選藥、炮製、另煎、鼎合、封壇、泉浸、地養、茅縮)共三十六道工序精心配製。綠麯酒體在色澤上呈現出自然純淨的金黃兼翠綠,酒液瑩澈透明,如深山碧玉;清新淡雅的山草香輕柔飄逸,入口順滑,風格獨特,整體以越上乘品質。1984年經國務院公布成立全國唯一的景寧畲族自治縣,畲族後人為紀念先祖,整合專家學者、族人釀酒師等經過長期地挖掘、整理、研發,將畲族綠麯酒進行了綜合的質量評定和品牌提升,並取名“百歲門1984畲族綠麯酒”,以傳承養生文化和宏揚民族精神。

日常食俗

畲族的日常主食以米為主,除米飯外,還有以稻米製作成的各種糕點,常統稱為“餜”。畲家常食的米飯有秈、粳、糯三種。從黏性上分,糯米最黏,粳米次之,秈米基本無什麼黏性,但秈米出飯最多,畲家食用的米飯以秈米最為普遍。秈米也常被用來製作粉乾,即將秈米磨成粉,加餿飯揉成團蒸熟,再用粉乾機壓擠成絲狀,再蒸透即可食用。也可曬乾長期保存,粉乾味素可口,適於怕油膩者食用。秈米加部分魚米磨成粉可蒸成各種糕。將米粉調成糊狀,蒸成水糕。如加入紅糖蒸熟稱勺糖糕或紅糕;加入鹼水蒸熟稱黃糕;只加鹽稱白糕,統稱水糕,蒸好後可以存放,糖糕表面加上芝麻、花生等,晾硬存放,吃時再蒸軟。黃糕可用灰鹼水浸泡保存,食用時雜以其他菜餚加湯煮食。
粳米主要用來製作年糕,製作時先把粳米粉揉成團蒸熟,放入年糕擠壓機加壓即成;也可選用一種當地產的特殊灌木燒成灰,用水出鹼水,把魚米放入水中浸漲,去水後倒入甑中蒸透,再放入臼中舂成團,搓成500—1000克長扁形餜;也可用酒炒軟僅為旅行和勞動中的食品,冷時不硬,可以隨時食用。糯米多用來釀酒,打糍粑。用糯米糍粑是先把糯米蒸熟,然後置入臼內舂成團,搓成月餅大小的餅子。蘸紅糖和芝麻粉趁熱吃,香甜細軟。民間有“冷粽熱麻糍”之說,意為糍粑只有熱吃才有味道。除米飯外,番薯仍是畲族農家主食之一。番薯除直接煮熟外,大都是先切成絲,洗去澱粉,曬乾踏實於倉或桶內,供全年食用;也有先把番薯熟煮,切成條曬成八成乾長期存放。煮熟曬乾的番薯大都作為乾糧,直接食用。民間有的人把生番薯切成片,放入滾水中煮成八成熟,撈出風乾或曬乾,再用沙炒或油炸,過年過節常吃,並用來招待客人。番薯絲洗出的澱粉經過幾次過濾後,曬乾,少部分用作乾澱粉做菜,大部分用來做冬粉,做法是把乾澱粉用水拌成糊,用蒸籠蒸熟,冷卻變硬後刨成絲,曬乾即成。冬粉是畲家招待客人製作點心和菜餚的重要原料。

禮祭食俗

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如:三月三吃烏飯,清明節吃清明餜,端午節包粽子等,但不論過什麼節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畲家有句俗語:“大人生日一臼餜,小孩生日一雙蛋。”
畲族婚禮別具情趣,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岳家款以飯。就餐時,餐桌上不陳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則唱《筷歌》,要酒則唱《酒歌》,司廚也要以歌相和,其物應聲而出,席畢新郎還需把餐桌上的東西一件件唱回去。
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有一種說法:“喝一碗茶是無情茶。”還有說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過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說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是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乾菜等零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