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山遺址

田螺山遺址

田螺山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的田螺山周圍,其現存海拔最高度約5米,是浙江省新近發現和發掘的又一處重要的河姆渡文化遺址。遺址總面積約3000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超過3米,分為6個文化層,距今年代約為5500--7000年。出土文物中包括無數的植物遺存和動物遺骸及紡織工具等。

該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環境保存最好、地下遺存相對完整的一處史前村落遺址,對於充實和完善河姆渡文化內涵,推進河姆渡文化考古研究的整體局面提供了寶貴契機。它的發現完成了河姆渡文化早期遺址在姚江流域空間分布“由點到面”的歷史跨越,對研究河姆渡文化的時空分布格局和社會規模具有突破性的價值。其多層次的乾欄式建築以及埠頭、獨木橋等遺蹟對河姆渡文化聚落研究具有關鍵的價值。地層堆積和文化內涵,解釋了河姆渡文化早晚期遺存面貌較大差異而文化核心相對穩定的特徵,從而可以有效地平息學術上對河姆渡遺址早晚期遺存的文化屬性的爭論。

2004年8月,該遺址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景區簡介,河姆渡遊客越來越少,三大原因造成人氣不足,餘姚欲申報世界遺產,田螺山申遺潛力很大,關於遺址保護與展示,揭開河姆渡起源之謎,田螺山目前屬河姆渡文化,訪孫國平,各路記者圍搶孫國平,村民湧入小房屋,考古發現,發掘模式成典範,

景區簡介

2001年初,當地一家私營熱處理廠為解決生產用水在打井時從2、3米深的地層里挖出了許多陶片、動物骨骼、木頭等地下文物,隨後報告文物部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專業人員立即趕到現場查勘,初步認定其文化內涵與河姆渡遺址相似,年代不晚於河姆渡文化第二期。為推動河姆渡文化的深入學術研究並為遺址保護工作找到可靠依據,2003年田螺山遺址的發掘被正式列入浙江省學術考古重點計畫,並報國家文物局批准。2004年2月18日至6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專業人員對田螺山遺址開展了第一期30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的考古發掘。100天的考古發掘表明,已出土可復原陶器和較完整的骨角牙、陶、石、玉、木類器物在600件以上,器物形制與河姆渡遺址幾乎一模一樣。由此斷定它是同屬於河姆渡文化類型的一處原始聚落,距今約有6500多年的歷史。發掘出土的多層次的成片乾欄式建築柱坑遺蹟以及有序的村落設施布局形態,向人們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河姆渡文化研究視角,即田螺山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環境保存最好、地下遺存比較完整的一處依山傍水式的史前村落遺址。六種厚薄不一墊板式的建築基礎營建方式,其技術水平在河姆渡乾欄式建築文化中堪稱最為先進。
田螺山遺址田螺山遺址
“我們這裡完全有資格申報世界遺產。”昨天下午,在聽完考古專家孫國平的介紹後,餘姚市委書記蘇利冕信心百倍地說。
30多年前,考古專家在姚江邊上發掘出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遺址,第一次宣告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30多年後,考古專家在姚江邊又發掘出田螺山遺址,宣告至少與河姆渡遺址同時期,有可能更早。(後經考察,距今約有6500多年的歷史)
昨天,當人們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一睹這一重大發現時,記者悄悄地來到距田螺山遺址約7公里的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探訪這個已有11年館齡的史前博物館現狀。

河姆渡遊客越來越少

“到博物館來參觀的人越來越少了。”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熊巨龍說。對此,熊巨龍舉了一組數字:2000年參觀遊客近9萬人,2001年8.5萬人,2002年近8萬人,去年只有6萬人。他估計,今年的遊客不會超過6萬人。“但博物館的日常開支不會變,每年固定支出150萬元左右。現在的門票價25元/人,收支勉強還能平衡。如果要大修,還不知要花多少錢。按理說,博物館應該是公益的,但我們目前還不能向人們免費開放。”

三大原因造成人氣不足

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已經寫入歷史教材,但為何遺址博物館卻人氣如此不足呢?熊巨龍講述了幾大原因。
首先是交通上的不便,雖然遺址距杭甬高速不到3公里,但由於姚江阻隔,車輛到景區得繞道餘姚,行程多出近30公里,而且遺址與其它景區相距甚遠,很難實現資源共享。其次是體制上的缺陷,由於博物館是文化事業單位,在經營體制上有限制,沒有其它景點來得靈活,所以旅行社多不願意合作。三是博物館自身的原因,博物館、遺址附近沒有其它配套設施,展示的文物也純粹是平面的,比較嚴肅、古板,不夠生動。當越來越多的景點撲入人們的視野時,光臨博物館的人減少就在情理之中了。

餘姚欲申報世界遺產

但是,當田螺山遺址現世後,一切都變得前景廣闊起來。昨天下午,餘姚市委書記蘇利冕在聽了孫國平的介紹後,顯得非常興奮,他馬上召開會議布置有關工作。“田螺山遺址是長江流域史前文化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遺址。我們想結合已發掘的河姆渡遺址,完全可以申報世界遺產。”他告訴記者,餘姚下一步將給省、國家有關部門打報告,請專家來作“專項論證”和“專項規劃”。
田螺山遺址田螺山遺址
“3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的認識不同了。我們要吸取河姆渡遺址保護開發過程中不足的教訓,進一步規範、完善、提高、充實河姆渡田螺山遺址的內容。遺址不單具有學術價值,更具文化價值、經濟價值,我們要將這裡建成一個集考古、文化、休閒旅遊於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蘇利冕說,田螺山的地理位置太好,就在61省道邊上,距古慈城只有5公里,很適合開發旅遊項目。

田螺山申遺潛力很大

孫國平說,從客觀上看,田螺山遺址“申遺”的潛力很大。因為這裡的遺存很豐富,儘管它在內涵上與河姆渡遺址差不多,但它的布局更完整。據他們探測,在田螺山周圍的公路兩側,有很相似的環境條件,可以說明這地下有豐富的遺存。“接下來的發現會更精彩!”孫國平說,“但是,申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主觀上來說,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關於遺址保護與展示

河姆渡遺址,人們看到的發掘現場實際是經過復原的,遺址已抬高了2米,與地面持平。所以,來參觀的人們很難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遺址,剛發掘出來的田螺山遺址的保護展示將會怎樣?昨天,記者就此事採訪了孫國平。
“野外遺址的保護與展示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國外都沒有成功的經驗。因為遺址發掘要往地下3-5米,由於地勢的原因,坑裡要滲水,滲出來的地下水沒法處理。至於發掘出來的文物要更好地展示,就必須要有資金的保證。在日本,挖出來的文物遠不及我們的多,但他們通過高科技手段展示,使人們看起來一點也不枯燥,感覺很好。”孫國平認為,田螺山遺址要更好地保護和展示,國家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揭開河姆渡起源之謎

田螺山遺址的歷史至少與河姆渡同時期,距今約7000年。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考古專家正式向外界宣布。新聞發布會上,考古專家還詳細地介紹了這次田螺山考古的幾個重大發現。
重大發現一:木炭可能揭開河姆渡起源之謎
“通過發掘並結合鑽探手段,在距地表5米以下的深度里,在一般以為是生土層的青灰色淤泥下,我們發現了一些微粒木炭。這一信息,為我們在姚江流域尋找早於距今7000年的古人生活遺存、揭開河姆渡文化起源之謎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線索。”負責田螺山遺址考古發掘的孫國平研究員告訴記者,在發掘過程中,他們也發現了當時人類活動的一些蛛絲馬跡,下一步考古發掘的重要目標,就是尋找田螺山人7000年前的活動。
田螺山遺址田螺山遺址
重大發現二:布局講究的古建築和古埠頭
在考古發掘坑中,記者看到最多的是一排排整齊排列的木樁,專家稱,這些木樁是當時乾欄式建築的重要構件,距今6000多年,保存如此完好的中國南方乾欄式建築,以及建築旁同樣保存完好的古埠頭讓專家們很是興奮,因為這對研究新石器時代南方地區木構建築的時代特徵和文化傳統具有重要價值。
據專家判斷,建築的偏西北方向應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埠頭。古埠頭的發現意義同樣重大,“如果確定這是古埠頭,此次發掘就達到了發掘前構想的研究河姆渡文化聚落形態的目的。”
重大發現三:6000年前海平面快速上升
專家告訴記者,發掘區內東西兩部分早晚堆積的落差明顯,通過底層關係的直接判斷和出土文物的參照對比,專家們發現,早晚期遺存面貌差異較大有地理環境方面的原因,即在距今6000年前後,確實發生了長期的水災或海平面的快速上漲。“根據現在的研究發現,人類能正常生活的地方應該高于海平面兩米,也就是說,當時的海平面曾快速上升過。”
想像:7000年前古人的吃穿打扮
昨天上午,記者有幸一睹田螺山考古工作者3個多月發掘的所有文物,這些文物囊括了當時田螺山人吃穿住行以及娛樂的所有器物。從中,我們不難想像7000年前古人的日常生活。
出土文物中包括無數的植物遺存和動物遺骸,植物遺存有橡子芡實菱角、酸棗、薏米、稻米、葫蘆、蕨菜等,動物遺骸有狗頭骨、牛頭骨、鯨魚肋骨、梅花鹿、四不象鹿、水鹿、龜鱉甲、鮪魚脊椎骨、犀骨等。可見,當時的田螺山人吃得已經比較豐富了。
此次儘管沒有穿戴方面的遺存出土,但卻發掘出大量的紡織工具,有長約8厘米、製作非常精美的骨針,打磨精緻的圓形紡輪等,從這些紡織工具中,可以想像當時田螺山人是怎樣去縫製衣物的。
專家還向記者展示了刻有精細花紋的骨哨和骨笄。據介紹,骨哨是狩獵、招集族人時候用的,也或者是一種娛樂工具,骨笄則是女性頭上的飾品,在同時期考古發掘中很少見到。像此類的出土文物還有石球、陶製玩具以及玉珠等,足以證明當時的田螺山人已經具有較高的審美取向了。

田螺山目前屬河姆渡文化

劉軍是浙江考古研究所原所長,曾參與河姆渡遺址發掘考古工作,並任考古領隊;今年5月份,劉軍在田螺山遺址發掘現場呆了一個星期。他親歷了河姆渡遺址的挖掘過程,又目睹了田螺山遺址的挖掘現場。昨日,記者就田螺山遺址與河姆渡遺址的價值比較等問題採訪了劉軍。
記者:現在很多媒體稱田螺山遺址是“第二河姆渡”,您對它的價值如何評判?
田螺山遺址田螺山遺址
劉軍:我們當時發掘河姆渡遺址到第三、第四層時,就發現了古器、石器和生活用具等,田螺山遺址目前已經挖到第八層,但還沒發現河姆渡遺址第一層的文化堆積,那些堆積具有崧澤文化特徵。因此,我認為田螺山遺址現在還歸屬於河姆渡文化
但田螺山遺址也有補充河姆渡文化的地方,如果其第五層下的早期木構建築能夠搞清楚,對研究新石器時代南方地區木構建築的時代特徵和文化傳統具有重要價值,也超越了河姆渡遺址的價值。
記者:這次田螺山遺址的挖掘面積為300平方米,據考古隊預計整個挖掘將在6月底前後結束。您認為考古隊結束這次挖掘工作之後,接下來重點應該在哪?
劉軍:我認為300平方米的挖掘面積不能解決什麼問題,田螺山遺址應分期分批地進行挖掘,整個挖掘時間要看挖掘過程如何。
田螺山遺址中有大量木構建築,這些木構建築在南方特別容易腐爛,因此如果要長期保護田螺山遺址,必須要用科學方法,而且需要大量的經費。這就要向國家文物局提出保護申請,國家通過對這一價值的分析來決定需不需要採取保護措施。第一次挖掘完成之後,考古隊會根據觀察、照相、繪圖等,把資料保存下來,進行室內研究,通過大量研究來儘量恢復遺址的本來面目。

訪孫國平

各路記者圍搶孫國平

昨天的田螺山遺址現場可謂人山人海,從四面八方趕來的村民個個露出好奇的神色:“這裡的文物聽說比河姆渡的還多呢。”
儘管早就說好新聞發布會在上午9時舉行,但很多媒體還是早早就來了。孫國平早就等在現場。來得早的就趕緊提問,孫國平還發給大家一些照片和資料。後來,圍的人越來越多,二三十名記者“搶”著孫國平:“孫老師,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遺蹟?”“孫老師,那根大木頭是乾什麼的?”……扛攝像機的幾個來遲了,有點急,怕採訪不到孫國平,趕緊擠進來好說歹說要“搶”孫國平。現場本就路窄,記者加上村民,這么多人一下子就圍得水泄不通。

村民湧入小房屋

在距遺址現場數百米的民房裡,堆著好幾大屋子的文物。當現場記者的問題應付得差不多時,孫國平手一指,“看寶貝去,那裡有600件文物呢”。於是,浩浩蕩蕩的隊伍就湧向小屋。到了門口,孫國平一看不對,屋子太小,這么多人進去可不就亂套了嗎?可是來不及了,門口好幾個工作人員拚命攔,人群還是一擁而入,擋也擋不住。最後,幸虧附近的派出所民警和當地政府出面,才漸漸穩住場面。

考古發現

田螺山遺址
2001年底發現的田螺山遺址位於餘姚三七市鎮相岙村,西南距河姆渡遺址約7公里。遺址總面積3萬多平方米,在已經發掘的800多平方米的遺址區內,
出土了多層次乾欄式建築及墓葬、食物儲藏坑等遺蹟,2000多件陶、石(玉)、骨(角、牙)、木等遺物,大量的動物骨骸、稻穀穀殼、炭化米粒、菱角橡子、葫蘆等遺存。田螺山遺址是迄今發現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地面環境最好、地下遺存較為完整的古村落遺址。目前已經建成田螺山遺址發掘現場展示館。
田螺山遺址田螺山遺址
1、象田螺山遺址為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屬於河姆渡文化類型,遺址總面積近30000平方米。該遺址位於餘姚三七市鎮相岙村,甬余公路北側,其西距餘姚市區和東距寧波市區都為20多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2001年初,當地一家熱處理廠在打井過程中偶然發現了該遺址。2004年2月至6月,在浙江省文物考古所主持下,由浙江省、寧波市和餘姚市的專業人員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取得了豐碩的考古成果。首先,該遺址的發掘進一步探明了河姆渡文化早期遺址在姚江流域分布的基本規律,有助於推進河姆渡文化的聚落研究。第二,遺址中出土了多層次的以一系列以柱坑為主要形式的乾欄式建築遺蹟,真切地反映出以挖坑、墊板、立柱為特徵的建築基礎營建技術的階段性特徵和發展水平,並出現了多重墊板的建築基礎營建方式,對研究
木構建築技術和生態環境的發展、演變過程有特別重要的價值。第三,在距地表5米多深的田螺山西南坡基岩表面,發現了少量木炭顆粒,為在姚江流域尋找距今7000年以前的古人生活遺存、揭開河姆渡文化的起源之謎找到了寶貴的線索。第四,出土器物十分豐富,種類繁多,展示了先民多姿多彩的生產生活場景。這次發掘共出土各類文物760多件,質地有陶、石、玉、骨、角、牙、木和蘆葦等,以及大量動植物遺存。出土文物密度之大,甚至超過了河姆渡遺址。總之,田螺山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大大豐富和深化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在河姆渡文化考古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田螺山遺址田螺山遺址
2、田螺山遺址周邊環境優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環境條件最好、地下遺存比較完整的一處古村落遺址,是繼河姆渡鯔山遺址以後,河姆渡文化的又一重要發現。鑒於其重要的考古文化價值,省考古所將繼續考古發掘工作。餘姚市人民政府已制訂了田螺山遺址的保護開發方案,計畫在近年建成遺址現場展示館,努力打造文化旅遊精品。

發掘模式成典範

田螺山遺址考古工作已持續近10年,計畫於2013年上半年結束。田螺山遺址的精細發掘模式已經成為我國考古界的典範。
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螺山遺址考古隊以及浙江省博物館文物保護實驗室組成的專家組對田螺山遺址現場進行了考察,察看了現場木構件保存現狀,討論下一步木構遺蹟的現場保護問題。
據悉,田螺山遺址考古工作計畫於2013年上半年結束,如何做好現場保護成為將來的工作重點。田螺山遺址的有機質遺蹟非常豐富,尤其是木構乾欄式建築遍布整個現場,為了展示需要,保留的樁木底部埋於泥土、上部露頭於空中,處半乾半濕的狀態,保護技術難度極大,至今未有國內外任何經驗可以借鑑,是一個全新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