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腐病

環腐病

環腐病又稱,俗稱轉圈爛、黃眼圈,是一種維管束病害,在馬鈴薯生長期和貯藏期均能發生危害。播種後發病造成種薯和芽苗腐爛,使田間缺苗斷壟;成株期發病使病株萎蔫死亡或矮小黃化,產量大減;貯藏期發病使塊莖繼續腐爛,嚴重時甚至造成爛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腐病
  • 外文名:Ring rot
  • 別稱:輪腐病
症狀,病原,侵染途徑,防治方法,選擇抗病品種,嚴格檢疫,選用無病種薯,切刀消毒,消毒盛放容器,藥劑浸薯,藥劑防治,

症狀

馬鈴薯環腐病是一種細菌性維管束病害,其症狀特點是病株地上部分發生萎焉和地下塊莖維管束呈環狀腐爛。
病薯播種後,病重者不能出土,輕者植株矮小,生長緩慢,生長期發病田間表現有兩種症狀,即枯斑形和萎焉形。枯斑形多在植株基部複葉的頂上先發病,葉尖和葉緣及葉脈呈綠色,葉肉為黃綠或灰綠色,具明顯斑駁,且葉尖乾枯或向內縱卷,病情向上擴展,致全株枯死;萎焉形初期則從頂端複葉開始萎焉,葉緣稍內卷,似缺水狀,病情向下擴展,全株葉片開始退綠,內卷下垂,終致植株倒伏枯死。中期發病從下部葉片開始黃化、枯萎,最後自下而上發生萎焉枯死,但葉片不脫落,莖稈仍呈綠色,維管束黃色至黃褐色,有時擠壓有斑型症狀,下部葉片端緣呈褐色,葉脈間失綠,產生明顯的斑駁,以後葉尖枯乾並向上蔓延,最後全株枯死。
新收穫的病薯和健薯,外表上無明顯區別,但儲藏後病薯薯皮變暗,臍部紅褐色。縱切病薯可見維管束有不同程度的乳黃色病變腐爛,重者呈環狀或半環狀,用手擠壓薯塊,可見維管束中有乳白色或黃色菌濃溢出,皮層與髓部易於分離。

病原

菌源為馬鈴薯環腐細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 Sepedonicum Davis et al.)棒菌桿菌屬。菌體形狀變化很大,多為棒狀。無鞭毛,單生或偶爾成雙,不形成莢膜芽孢,好氣。在培養基上菌落白色,薄而透明,有光澤,人工培養條件下生長緩慢,不能再水中遊動。格蘭氏染色陽性,生長最低溫度1~2℃,最高溫度31~33℃,生長適溫為20~23℃,致死溫度56℃,生長最適PH值8.0~8.4,環腐病菌有生理化現象。

侵染途徑

帶菌種薯是主要初侵染源,採用切塊播種時,切刀傳病是擴大再侵染的主要途徑,切一刀病薯能傳染20~40個健薯。病菌只有從傷口浸入,潮濕時也可從皮孔侵入。病菌可以在盛放種薯的容器上存活,這些容器也是薯塊感病的來源之一。環腐病細菌在土壤中不能長期存活,前一年收穫遺留田間的病署不能成為次年初侵染源,故連作不增加發病率和發病程度。有時害蟲為害,可將病株內細菌傳到健株上而發病,但是這種再侵染的病株很少傳入地下部分使薯塊帶病。侵染晚的則不表現症狀。氣流灌溉水或雨水液可將當年早期病署腐爛放出的細菌傳到健薯或健株根莖上,造成感染。帶菌種薯的細菌隨養分和水分的流動沿維管束依次向上進入新芽、莖、葉柄和葉內,形成系統侵染,病菌破壞輸到組織阻塞養分和水分的流通,造成地上部分卷葉、矮化和萎焉。當匍匐莖長出時病菌又沿匍匐莖的維管束進入新生薯塊,但種子不帶菌。病害發病適溫為18~23℃當土溫超過31℃時病害的發生受抑制,此外土壤潮濕粘重有利於發病,室內通氣不良和高溫高濕,病菌通過塊莖皮孔和傷口再侵染,可造成爛窖現象。病害發生的最適溫度18~24℃,16℃以下症狀出現少,當土溫超過31℃時細菌生長受抑制,病害發生輕。貯藏期溫度也是影響發病的一個重要因素,時間證明20℃以上貯藏發病提高20%,1~3℃低溫儲藏平均發病率在10%以下。

防治方法

選擇抗病品種

只要做到種薯不帶菌,就能達到徹底防治的目的。選擇較抗病的品種鄭薯5號、津引8號、荷蘭3號、中薯3號、晉薯二號,長薯四號等。

嚴格檢疫

調種要嚴格進行產地檢疫,種薯檢驗,禁止從病區調種。

選用無病種薯

整薯播種:為避免切刀傳染,採用小種署播種的辦法試驗證明小整薯播種能提高出苗率70%~95%,減輕發病率50%~80%,增產20~30%,但小整薯必須是上一年從無病留種田中選出的抗病性,農藝性狀好的標記好的健株單收單藏的種薯。
選種曬種:淘汰病薯,播前將種薯堆放在室外晾曬,催芽促使病署出現明顯症狀,加以淘汰。另外也可肖尾檢查維管束顏色,淘汰病薯。
夏播(或晚播):留種夏播(或晚播)生長期短種署被侵入機會少,可減輕病害發生。
環腐病菌不侵染種子,可利用自交或雜交實生苗所結薯塊獲得無病種薯。

切刀消毒

環腐病主要通過切刀傳染所以切薯要做好切刀消毒,切薯時要準備兩把切刀,一盆藥水,在淘汰外表有病薯塊的基礎上先削去尾部觀察,有病的淘汰,無病的切種,切一薯塊換一把刀,消毒藥水可用0.1~0.2%升汞液、5%石碳酸、0.1%高錳酸鉀、0.5%食鹽水、5%來蘇兒、75%酒精。

消毒盛放容器

盛放容器可通過蒸煮,高溫消毒或硫酸銅液處理,農機具可用漂白粉溶液或福馬林液消毒。

藥劑浸薯

環腐病菌存在於維管束中,一般藥劑很難殺死薯塊內部的病菌,生產中常用200 mg/kg土黴素液、鏈黴素液或升汞液浸薯塊。薯塊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浸種5分鐘或80%乙蒜素乳油1500倍、新植黴素2000倍液、47%加瑞農(春雷黴素+氧氯化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10分鐘。儘可能採用整薯播種,有條件可利用雜交實生苗。

藥劑防治

在發病初期用硫酸鏈黴素或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25%絡氨銅水劑5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400~500倍液、50%百菌通可濕性粉劑4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灌根,每株灌對好的藥液0.3-0.5 L,隔l0天1次,連續灌2~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