琮(中國古代玉制禮器)

琮(中國古代玉制禮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是中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琮
  • 含義: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
  • 作用:祭祀
簡介,形態,發展,考古發現,名琮介紹,
琮是中國古代用於祭祀的玉質筒狀物,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在玉器中,琮是用於祭地的玉器,《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簡介

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的石峽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很多。

形態

石器時代發現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為產於江浙一帶的透閃石質玉石,質地不純,以青色居多,部分黃色,土浸後呈霧狀乳白色。除少數作圓筒狀外,多製成規整的內圓外方形。琮體切割規整,中孔為管鑽對穿而成,中接處常留有兩層。玉琮的形體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飾有獸面紋,紋飾以四角線為中心,分成四組,隨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紋飾分數組飾於琮上。部分玉琮在主體獸面紋外,用細陰紋刻細"神人"圖形和雲雷紋,陰線用利石刻劃而成,線條堅挺。浙江杭州反山遺址出土的神獸紋玉琮為現今所見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稱為琮王。

發展

商周時期玉琮數量不多,從出土的實物看,這一時期琮的形體普遍較矮小,多光素無紋。玉琮切割規整,中孔較大,琮體較新石器時略薄。殷墟婦好墓曾出土了兩件有紋飾的玉琮,一件上下各飾一組弦紋,四角有凸棱,側面飾豎道弦紋,該造型很少見。春秋戰國時期玉琮的造型與西周相近,形體較小,戰國部分玉琮刻有細緻的獸面紋,勾雲紋等紋飾。漢代玉琮已不再製造。
宋以後出現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飾當時流行的紋飾。明末至清代的偽古玉,以仿商周素麵矮體玉琮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時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習慣的不同,偽品多數顯得圓滑有餘而古意不足,熟舊的程度更難做得逼真。

考古發現

杭臨平玉架山發現良渚文化時期完整的環壕聚落遺址,考古專家認為,這一發現突破了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完整環壕聚落的現有認識,為進一步研究良渚文化小型完整聚落提供不可多得的個案資料。聯合考古隊在玉架山遺址已清理良渚文化墓葬186座,共出土陶、石、玉器等各類遺物2000餘件(組)。其中,貴族墓地位於土台的中心區域,已發掘10座規格較高的出土玉琮、玉璧等玉器的墓葬。樓航認為,玉架山遺址周邊地區近幾年開展過多項考古工作,有跡象初步表明,臨平山的西、北部地帶在良渚文化時期存在過一個較高等級的聚落。
玉琮 良渚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

名琮介紹

玉琮 良渚文化
白玉質,有淺黃色斑,器高一節。邊棱處隱起人面像,眼圓,有重圈,嘴闊。用弧線勾畫出圓胖臉型的兩頰輪廓。頭上以陰線刻變形的冠狀裝飾。知此寫實的人物畫像,在良渚玉器中是比較少見的,良渚玉器的琢治是依重竹片、竹筐、皮革、石英顆粒、鯊魚牙等非金屬工具完成的。因此,在鋸切時往往在器表留下弧線琢痕;鑽孔採用圓管對鑽技術,孔徑外大內小,並留有旋紋;孔內常常留有台痕,獸面紋上的重圈眼是田八九條直線環接而成,外圈則是由小圓管琢磨而成的。
周 高11.6厘米
估價:RMB18000一25000青玉,多沁蝕,分別以四稜角為中線,刻3組簡化神獸墳。《同禮》上說:倉璧禮天,黃琮禮地。琮是一種祭祀用具。有學者認為,玉琮的功能
周 高11.6厘米周 高11.6厘米
遠遠超山了祭祀土地。玉琮通過很小的體積,把中國上古時期的世界觀包括在其中。瓊的內圓外方表示天和地,中間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間的溝通,從孔中穿過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即天梯,在絕大部分琮上有動物圖像,表示巫師通過天地柱在動物的協助下溝通天地。因此,可以說玉琮是中國古代世界觀和通天行為的很好的象徵物。
玉琮 周 高6厘米
估價:RhIBl2000一22000
青白玉,多黑褐色沁。大孔,矮射。外壁平素無紋,此器是同代玉琮的典型模式,玉質潤澤,做工精良,琢磨光滑。後人出於惜愛之情,特配以蓋、托。
玉琮 周 高6厘米玉琮 周 高6厘米
白玉雲紋琮 明4.5X4.5厘米
估價:RMB25000
白玉琢制,矮射,孔大壁薄,委角,外壁陰線刻勾連雲紋。料好質精,雖系仿古器,但做工及紋飾明顯帶有時作玉特色,其風格與早期玉琮迥然不同。
玉琮 商 長6.6厘米
估價:RMB30000一50000
玉質全部浸蝕,射較矮,通體素麵無紋,稜角分明,是商代典型玉琮造型。
玉琮 商 長6.6厘米玉琮 商 長6.6厘米
薛家崗文化 玉兩節琮
尺寸:高2cm 寬1.8cm 孔徑0.8-0.9cm
薛家崗文化 玉兩節琮
玉料牙白色。體為方筒形,中央有一垂直圓孔,兩端各有一圓環形口,外圍四邊中部有切口,橫分為上下兩節。
此琮是薛家崗文化遺址發現的兩件琮形器之一,亦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玉琮,為研究玉琮發展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據載,玉琮為“外方、內圓、牙外”形。古代通常認為天圓地方,琮是仿地而作的祭地禮器,但考古界對早起玉琮的演變與用途,均有不同看法。這琮矮且小,與後來的典型玉琮不同,推測早期的玉琮很可能是一種方形勒佩,並非禮器。
薛家崗文化 玉兩節琮薛家崗文化 玉兩節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