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派(豫劇旦角流派)

王派(豫劇旦角流派)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派是豫劇十二大名旦之一王秀蘭創立的豫劇旦角藝術流派。王秀蘭是豫劇藝術改革的先驅,是最早上演時裝戲的藝術家之一。王秀蘭一聲上演了近200部戲,為觀眾塑造出許多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藝術風格,王派藝術以樸實無華、端莊素雅著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派
  • 劇種:豫劇
  • 創始人:王秀蘭
  • 行當:旦角
  • 特點:樸實無華、端莊素雅
  • 代表劇目:《西廂記》、《秦雪梅》等
簡要介紹,藝術特色,代表劇目,流派傳承,

簡要介紹

王秀蘭豫劇祥符調名旦,“汴京三王”之首,和陳素真常香玉司鳳英馬雙枝、史彩雲、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姚淑芳李景萼桑振君被譽為豫劇十二大名旦。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王秀蘭開始享譽藝壇,1940年她同常香玉在西安同台演出《西湘記》、《二度梅》、《桃花庵》、《秦雪梅》等劇目,豫西、祥符風格相得益彰,斐聲豫陝。王秀蘭表演風格端莊大方,溫文爾雅,行腔正宮大調,音色甜潤,表演穩健灑脫,不枝不蔓,在古城開封藝壇上獨領風騷數十年。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她和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王敬先王素君一起聯袂演出,珠聯璧合,“汴京三王”傳為佳話。

藝術特色

王派的藝術風格用一句話概括起來說即:鉛華盡洗 、樸實自然。王秀蘭扮起戲來規規矩矩、深沉含蓄、寧缺毋濫、絕不譁眾取寵;行起腔來本本分分、不蔓不枝、酣暢淋漓、更無刻意要“彩” 。其藝術所達到的境界,於樸實中見機巧,於清淡中見醇厚,故撲而不拙,淡而不平。王派的念白功力,在豫劇界有口皆碑。青衣念白,如鳳鳴玉碎,高雅而純正;閨門旦念白,如鶯啼燕囀,親昵而嫵媚;花旦念白,若雛鷹幼犢,活潑而天真;老旦的念白則如空谷沉雷,深沉而蒼勁。高低抑揚,錯落有致;輕重徐疾,相間得體。
《彩樓配》王秀蘭飾柳迎春《彩樓配》王秀蘭飾柳迎春
王秀蘭在表演上的最大特點是樸實無華,深沉含蓄,從人物出發,體驗得真執,體現得真實,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看她的戲,常常令人覺得她就是劇中人,劇中人就是她。
王金豆借糧》中的劉氏嫂子,是王秀蘭的拿手作品。她準確把握住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善於用深邃細緻的獨特感情去體驗人物,真切生動的塑造出了這個人物。伴著歡快的音樂,劉氏嫂子邁著輕快的碎步上場,走至舞台中心,稍做停頓,隨之用眼神報以嫣然的一瞥一顧,唱“今天本是臘月二十九,是個小進,到明天就是一個大初一”時,眼神流露出喜悅神態,使人一望便知劉氏嫂子就是個熱心、善良、爽快能幹的內當家。
王秀蘭特別重視眼神的運用。在她的表演藝術中,很善於用眼睛給人物以風采,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劉氏嫂出場就能得到碰頭彩。再如“包餃子”一場,她那揉面、擀麵皮等一系列動作,準確利落,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到廚房去取用具的幾次上下場,各自不同的身段設計,顯出她對戲曲程式運用的得心應手。
唱念藝術是王秀蘭藝術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王秀蘭嗓音寬厚宏亮,音色質醇甜美,唱腔深沉含蓄,剛柔相濟,吐字清晰。極擅於以唱腔表達不同人物的內心和情緒變化,做到寓情於聲,以聲傳情,聲情並茂。她不僅能一氣呵成幾十句的唱腔,數百句的二八、流水、慢板等板路的唱段也得心應手,對飛板、滾白、垛子等散板唱腔的運用更是熟稔。這些板式節奏比較自由,很能發揮她在吐字、行腔、收韻以及氣息運用等方面的技巧。
例如在《秦香蓮》闖宮一折中,秦香蓮面對負心的陳世美回憶訴說了三年前夫妻珍重告別之情,公婆慘死之狀,力圖打動丈夫回心轉意的一大段飛板轉滾白,她唱得如泣如訴,唱中帶說,說中帶唱,字字泣血,聲聲帶淚,十分感人。尤其唱到最後一句“我那去世的公婆哇”時,王秀蘭採用了重噴口,一字一字垛上去,到“哇”字高腔時,先用顫抖的悲音(祥符調的寒韻)滑上去拖腔,而後用哭泣抖顫音滑下來,尾音回歸胸腔,又用了一個哭音結束。把秦香蓮溫柔、善良、飽受凌辱的悲痛情緒表達的淋漓盡致,催人淚下。在《鍘美》中,秦香蓮控訴陳世美忘恩負義的一大段唱和《闖宮》一折卻截然不同,形成鮮明對比。她以一瀉無餘的氣勢,把秦香蓮的滿腔激憤抒發得痛快淋漓,剛勁利落,激越的感情如瀑布奔騰而下,令人拍手叫絕。
王秀蘭宗祥符調,但又不拘泥門戶,勇於探索,融會貫通,充實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她把能低回委婉的豫西調下五音揉進高亢激越的祥符調中,使整個唱腔剛柔相濟,起伏跌宕。
王秀蘭的念白也是一絕。其念白不僅吐字清晰,字真情切,而且氣韻飽滿,頓挫有致。不論是念韻白,或是道方言話白,王秀蘭講究字的“五音四呼”,注重以字帶韻,以情帶聲。她還十分強調研究和把握人物的出身、性格、情感,並曉之以情,這樣念出來的戲文才能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如她在《秦香蓮》一劇“闖宮”一折里那一大段勸夫的念白和“公堂”一折的“滾白”。如泣如訴,淒楚動人。再如《紅燈記》中李奶奶痛說革命家史,這大段方言話白,王秀蘭念得層次分明,起伏有力,時而如泣如訴,十二激情昂揚,字字如珠落玉盤,把老人對革命的愛和對敵人的很一吐而盡。

代表劇目

20世紀40年代初期,王秀蘭與常香玉二人合作長達四年,輾轉於陝西、甘肅、河南等地,這一時期,王秀蘭的主演節目有《鳳儀亭》、《三上轎》、《三上關》等。
1945年9月,王秀蘭和常香玉在寶雞分手,回到開封,成為20世紀40年代中州劇壇明星,也開始了創建自己藝術風格的歷程。這期間,王秀蘭主演了《西廂記》、《玉虎墜》、《二度梅》、《藍橋會》、《販馬記》、《秦雪梅》、《孟姜女》、《蝴蝶杯》、《抬花轎》等戲。
開封解放後,王秀蘭和前輩藝人張子林、馮煥卿(藝名洋人)、趙清和、楊金玉高興旺和後來的姚淑芳、王敬先、張桂花、陳慧秋、陳敏秋、王素君等長期合作,演出了《秦香蓮》、《陳勝王》、《九件衣》、《掃穴犁庭》、《正氣圖》、《洞庭英雄》、《卷席筒》、《小兒黑結婚》、《不能走那條路》、《野火春風斗古城》等劇目。
從1952年開始,王秀蘭和著名刀馬旦、花旦王敬先和名小生王素君開始合作,演出的《天河配》、《王金豆借糧》、《陳妙常》大受歡迎。
王秀蘭一生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舞台藝術形象。演得最多、最成功的有兩類,一類是婀娜多姿的聰慧少女和端莊典雅的少婦,如紅娘、崔鶯鶯、秦雪梅、劉翠屏、王寶釧、孟姜女、柳迎春等;一類是純樸善良命運悲苦的下層勞動婦女,如秦香蓮、崔金定、趙五娘等。中年以後,又在《對花槍》、《忠良譜》、《三關排宴》、《楊門女將》中成功塑造了薑桂枝、岳母、佘太君等老旦形象。
解放後在現代戲方面,王秀蘭也做了很好的嘗試,獲得成功。她塑造的小芹、李雙雙、楊香草、金環(《野火春風斗古城》中角色)、《沙家浜》里的沙奶奶、《紅燈記》里的李奶奶、《商店風浪》的女經理等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流派傳承

王秀蘭一生只傳藝,不收徒。原河南省豫劇二團台柱之一的張桂花,其嗓音、扮相均酷似王秀蘭,也曾多次向王秀蘭講明要拜師的意圖,卻被她拒絕,反讓其拜在自己恩師王蘭亭的足下。雖然如此,王秀蘭仍將自己的拿手好戲《六部西廂》、《秦雪梅》等,傾囊相授。
王秀蘭一生音像資料不多,又乏傳人傳承,風姿綽約的王派藝術頻於滅絕的竟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