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魚

玉魚

玉魚,刻玉為魚,是一種珍玩和佩飾。1.美玉雕成的魚形珍玩。2.玉制的魚形佩飾。3.傳說吳楚七國反時,楚王戊太子適朝京師,未從坐,死於長安,天子斂以玉魚一雙。見唐韋述《兩京新記》後因以“玉魚”指殉葬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玉魚
  • 出土地點:河南省三門峽虢國墓地
  • 館藏地點: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 所屬年代:西周
  • 類別:玉器
  • 出土時間:二十世紀後半葉
概念,斷代問題,新石器時代,商代,西周,東周秦代,漢代唐代,宋代,遼金,元代,明代,清代,結語,示例介紹,

概念

玉魚,刻玉為魚,是一種珍玩和佩飾。馮贄《雲仙雜記》:“貴妃(楊貴妃)苦熱,肺渴,每日含一玉魚,藉其涼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魚袋》:“《六典》符寶即載隨身魚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銀,佩以為飾。”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諸將》詩:“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

斷代問題

新石器時代

(以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為例)
新石器時期的魚形玉器數量不多,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時期和西遼河上游流域的紅山文化只有少量發現。
良渚文化的魚形玉器:浙江餘杭反山墓M22出土的玉魚【1】,玉質沁為黃白色,圓雕魚形,造型生動,橫截面呈橢圓形,圓眼,魚尾部分叉,腹下有兩個小孔。
紅山文化的魚形玉器:阜新胡頭溝墓地M1出土的綠松石雕魚【2】。
新石器時代的魚形玉器,樸實簡練、較為生動,誇張抽象地模仿魚的自然形態。由於新石器時期出土玉魚的數量稀少,相關資料不足以使筆者對其作出系統的探討,相關內容容予另述。

商代

以莊重的青銅器聞名的商代,其青銅工具在制玉工藝中得到套用,使琢玉技術顯著提高.商代,是古代魚形玉器製作的鼎盛期之一。筆者所收集的相關資料中有明確出土單位或地點的商代魚形玉器分別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墓葬【3】、湖南寧鄉黃材三畝地【4】、山西靈石旌介村商墓【5】、山東益都蘇埠屯第一號奴隸殉葬墓【6】和山東滕州前掌大墓葬【7】等商代墓葬遺址。商代魚形玉分有片雕和半圓雕兩種。
筆者按整體造型對片雕類進行劃分,可以分為三型:
A型 直條形,長度一般在3到8厘米。可分為兩個亞型:
Aa型 魚身略寬。現舉兩例Aa型玉魚:
標本一:河南安陽小屯西北地出土,M11:13【8】,魚身較直,陰刻直線表現鰭、尾,以眼為孔,長約3厘米。
標本二:山東滕州前掌大商墓M206出土【9】,深綠色,有暗褐色沁。雙面雕,分尾平直。唇部有一圓孔。長7.45、寬2.2、厚0.24厘米。
Ab型 魚身狹長。現舉兩例Ab型:
標本一:山東益都蘇埠屯第一號奴隸殉葬墓M1:51【10】, 魚身細長,體扁平,大圓眼。用陰刻直線表現魚鰭。近口處有一小圓孔。長7.2厘米。
標本二:山東省滕州市前掌大墓葬M13【11】出土,青色,有灰白色沁。雙面雕,分尾細長平直。圓睛,口大張,口內有一圓孔。長6.2、寬0.8、厚0.3厘米。
B型 璜形,拱背跳躍,吻部斜伸向前下方、分尾斜向後下方。可分為兩個亞型:
Ba型 身體相對較寬,彎成的弧度約在60°到100°之間。魚尾與A型相似,背鰭和兩個腹鰭都用排列整齊的等距平行直陰刻線表現。僅見少數精雕玉魚上有鱗片出現。舉兩例。
標本一:山西靈石旌介村商墓M1:44【12】, 淺綠色,扁平體,呈彎曲狀,以孔代眼,雕刻刀法簡練。長5.3厘米。
標本二;山東省益都蘇埠屯墓葬出土【13】,魚身有陰刻彎形鱗片,以陽線雙鉤飾魚尾,頭尾各有一孔。長9、寬1.7??2.3、厚0.2厘米。
Bb型 身體較長,彎成的弧度約在120°到180°之間,部分玉魚甚至超過180°。山東滕州前掌大商墓M119出土兩件玉魚【14】屬於此型,標本M119:5、標本M119:6:淺黃色,帶有褐色沁點,陰刻線雙面雕,魚身彎曲似璜形,作魚躍狀,闊嘴、弧背,嘴部有一穿孔,尾部扁薄似刻刀。上,長7.1、寬1.3、厚0.2厘米,下,長8.7、寬1.4、厚0.2厘米。
Bb型玉魚中不乏精雕作品:出土於殷墟婦好墓的一件【15】,腹鰭凸出背鰭雕作扉棱狀。湖南寧鄉黃材三畝地出土的三件魚形玉器【16】,身部和尾部都分別用雲紋和三角形紋裝飾。
C型 魚身圓肥寬闊呈扁圓形。寬度在2到3厘米,魚鱗是用兩到三排小弧線表現。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一件玉魚【17】可歸為此型:
墨綠色,身體圓肥,分別用陰刻弧線和直線表現鱗、鰭和尾,口部有一孔。長7.11、寬2.78、厚0.41厘米。
半圓雕,扁圓柱體。較厚,邊沿光滑,立體感較強。出土于山東滕州前掌大商墓M213的一件玉魚【18】屬此類型:
淡青色,半圓雕、雙面雕,頭寬尾窄,魚身遍布弧線形魚鱗,圓睛,長5.35、寬1.2、厚0.54厘米。
從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商代魚形玉器多出土於商晚墓葬遺址。筆者據現有之資料將商代魚形玉器的基本特徵概括為:
1 片雕類從整體造型來看共有直條形、彎弧形和扁圓形三型。造型生動、誇張。
2大圓眼(以孔代眼)。魚吻部分為:吻部前伸且上下外凸呈“T”形、上吻向上翻、上吻向下卷三種。
3背鰭和兩個腹鰭都用排列整齊的等距平行直陰刻線表現。
4尾部有三種,為斜刃刻刀型尾、微分叉尾和勺形尾。
5多素麵,少數精雕玉魚身上有弧線形鱗片。
6鑽孔在眼部或者嘴部。
7 A、C型長度在5到8厘米,A、B、C形寬度在0.7到3厘米、厚度在0.2到1厘米。

西周

西周時期是中國古代魚形玉器製作的又一個高峰。在北京琉璃河燕國墓地【19】、北京昌平白浮墓【20】、河北元氏西張村墓葬【21】、山西天馬??曲村晉侯墓地【22】、陝西寶雞弓魚國墓地【23】、陝西長安灃西鄉【24】、陝西長安張家坡【25】、陝西岐山賀家村西周墓【26】、甘肅靈台白草坡【27】、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28】等西周墓葬遺址皆有西周玉魚出土。出土的數量大,造型各異。按照雕刻技法分類有片雕和圓雕兩類。
1、片雕,筆者按整體造型將片雕類分為兩型:
A型 直條形,與商代A型玉魚大體相似。較商代不同的是:有的玉魚上下邊沿斜磨,從而立體感增加。A型可分為兩個亞型:
Aa型 魚身相對較寬。與商代Aa型相似.現舉兩例西周Aa型玉魚:
?陝西長安張家坡西周墓M170齣土【29】,標本M170:233。綠色。長條形。圓眼,尾部呈斜刃狀,口部有一孔。長6.6厘米。
?陝西岐山賀家磚廠墓葬M7【30】,青玉,微泛黃,扁平體,魚身較直。其上吻向上微翹,下唇凸出尖角。尾部分叉,兩面削薄呈刀刃形。長7.2、寬1.9、厚0.25厘米。
Ab型 魚身相對較為狹長。造型與商代Ab型相似,開始出現長度超過10厘米的玉魚。出土於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的兩件玉魚【31】屬此類型:
標本M3:35
2件基本相同。黑色,頭部鑽一孔,背、腹有鰭,尾部有缺口象徵尾鰭。長10.8厘米。
B型 弧形,可分為兩個亞型。
Ba型 與商代B型相近。分別出土於山西省洪洞縣永凝堡西周墓葬和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孟姑墓M2006的兩件玉魚可歸為此型:
?永凝堡西周墓葬【32】 標本BM5:12 青綠色,體扁平,磨光,刻有嘴、尾、眼,口部打孔。尾呈三角形,有缺口。
?虢國孟姑墓【33】 標本M2006:91 雜玉質,玉沁蝕成白色,雙面雕,陰線刻出圓眼、鰓、鱗及尾紋。嘴部一行三孔,尾部一孔。長7.1、寬2.5、厚0.4厘米。
Bb型 ?形,迄今僅見一件,出自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M2009【34】,青玉,淺豆青色,魚體有沁色,雙面雕,魚體呈團曲狀,“臣”字眼,魚雙唇分別向上下彎曲,魚尾分叉,頭部有一打孔。直徑4.8、厚0.3厘米。
2、圓雕,例如,出土于山西曲沃晉侯墓地M92的四件圓雕魚形玉【35】。標本M92:67,四件,青玉,呈墨綠色。一面平齊另一面圓凸,每兩魚可合為圓柱體。魚嘴有小孔。長11.6厘米。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發現,西周的魚形玉器一定程度上承襲商代的風格,但也有創新和發展。筆者就現有的相關資料總結西周玉魚的特點:
1 西周玉魚製作較商代較為規矩、精美。有圓雕和片雕兩種,其中以片雕作品為多。魚眼和弧線形魚鱗多用“一面坡”技法斜磨。
2 魚眼有兩種:圓眼和“臣”字眼。上吻向上微翹下唇凸出尖角的玉魚數量增加。魚鰭用排列整齊的等距平行直陰刻線表現。
3 西周的Ab型較商代Ab型更長,有的Ab型玉魚長度超過10厘米。
注釋: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隊:《浙江餘杭反山良渚墓地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1期。
【2】方殿春、劉葆華:《遼寧阜新縣胡頭溝紅山文化玉器墓的發現》,《文物》1984年6期。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1980年。
【4】喻燕姣:《略論湖南出土的商代玉器》,《中原文物》2002年10期。
【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靈石縣文化局:《山西靈石旌介村商墓》,《文物》1986年11期。
【6】山東省博物館:《山東益都蘇埠屯第一號奴隸殉葬墓》,《文物》1972年8期。
【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滕州前掌大商代墓葬》,《考古學報》1992年3期。
【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76年安陽小屯西北地發掘簡報》,《考古》1987年4期。
【9】見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第四卷58頁,科學出版社,2006年。
【10】同【6】注
【11】見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第四卷152頁,科學出版社,2006年。
【12】同【5】注
【13】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州市博物館:《青州市蘇埠屯商代墓發掘報告》,《海岱考古 第一輯》1989年。
【1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山東省滕州市前掌大商周墓地1998年發掘簡報》,《考古》2000年7期。
【15】見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第五卷35頁,科學出版社,2006年。
【16】同【4】注
【17】見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第五卷66頁,科學出版社,2006年。
【18】見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第四卷46頁,科學出版社,2006年。
【1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工作隊、琉璃河考古隊:《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發掘簡報》,《考古》1984年5期。
【20】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北京地區的又一重要考古收穫,昌平白浮西周木槨墓的新啟示》,《考古》1976年4期。
【21】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元氏縣西張村的西周遺址和墓葬》,《考古》1979年1期。
【22】北京大學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五次發掘》,《文物》1995年7期。
【23】寶雞市博物館:《寶雞弓魚國墓地》,1988年。
【24】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報告 1955??1957年陝西長安縣灃西鄉考古發掘資料》,1963年。
【2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張家坡西周墓地》,1999年。
【26】陝西周原考古隊:《陝西岐山賀家村西周墓發掘報告》,《文物資料叢刊 8》1983年。
【27】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隊:《甘肅靈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學報》1977年2期。
【2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三門峽虢國墓地(第一卷)》,1999年。
【2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陝西長安張家坡M170號井叔墓發掘簡報》,《考古》1990年6期。
【30】見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第十四卷57頁,科學出版社,2006年。
【31】同【20】注
【32】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洪洞縣文化館:《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2期。
【3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上村嶺虢國墓地M2006的清理》,《文物》1995年1期。
【34】見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第五卷152頁,科學出版社,2006年。
【35】同【22】注
【36】李曉峰、伊沛揚:《濟南千佛山戰國墓》,《考古》1991年9期。
【37】河南信陽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光山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發掘報告》,《考古》1984年4期。
【38】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侯馬上馬墓地發掘簡報(1963??1986年)》,《文物》1989年6期。
【39】見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第十卷64頁,科學出版社,2006年。
【40】見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第十卷91頁,科學出版社,2006年。
【41】見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第十五卷81頁,科學出版社,2006年。
【42】周南泉:《古代玉器系列講座 秦代玉器初探(一) 》,《收藏家》2000年12期。
【43】湖北省博物館:《襄陽蔡陂戰國墓發掘報告》,《江漢考古》1985年1期。
【44】湖北省宜昌地區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系:《當陽趙家湖楚墓》,1992年。
【4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庫區考古發掘隊、淅川縣博物館:《淅川下寺春秋楚墓》,1992年。
【46】南陽市文物工作隊:《南陽市彭營磚瓦廠戰國楚墓》,《中原文物》1994年1期。
【47】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寶雞福臨堡東周墓葬發掘記》,《考古》1963年10期。
【48】陝西省雍城考古工作隊 吳鎮烽尚志儒:《文物資料叢刊 3》,1980年。
【49】大葆台漢墓發掘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葆台漢墓》,1989年。
【50】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定縣北莊漢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64年2期。
【51】李德文:《巢湖市放王崗西漢呂柯墓葬》,《中國考古學年鑑 1997》1999年。
【52】麥英豪:《廣州華僑新村西漢墓》,《考古學報》1958年2期。
【53】南京市博物館:《南京北郊東晉墓發掘簡報》,《考古》1983年4期。
【54】魏達議:《記廣元宋墓腰坑出土文物》,《文物資料叢刊 7》1983年。
【55】定縣博物館:《河北定縣發現兩座宋代塔基》,《文物》1972年8期。
【56】見常素霞:《中國古代玉器圖譜》218頁,河北美術出版社1999年。
【57】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發掘簡報》,《文物》1987年11期。
【5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大學歷史系、固安縣文物保管所:《河北固安於沿村金寶嚴寺塔基地宮出土文物》,《文物》1993年4期。
【59】黑龍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隊:《黑龍江畔綏濱中興古城和金代墓群》,《文物》1977年4期。
【60】見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第二卷225頁,科學出版社,2006年。
【61】見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第十四卷222頁,科學出版社,2006年。
【62】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嘉定法華塔元明地宮清理簡報》,《文物》1999年2期。
【63】無錫市博物館:《江蘇無錫市元墓出土一批文物》,《文物》1964年12期。
【64】見楊伯達:《中國玉器全集》484頁,河北美術出版社2004年。
【65】見國家文物局揚州培訓中心:《斑斕璀璨??中國歷代古玉紋飾圖錄》86頁,國家文物局揚州培訓中心編印1989年。
【66】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京郊發掘團通訊組:《北京西郊董四墓村明墓發掘記》,《文物參考資料》1952年2期。
【67】見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第七卷219頁,科學出版社,2006年。
【68】上海博物館:《上海浦東明陸氏墓記述》,《考古》1985年6期。
【69】見國家文物局揚州培訓中心:《斑斕璀璨??中國歷代古玉紋飾圖錄》86頁,國家文物局揚州培訓中心編印1989年。
【70】見國家文物局揚州培訓中心:《斑斕璀璨??中國歷代古玉紋飾圖錄》87頁,國家文物局揚州培訓中心編印1989年。
【71】見國家文物局揚州培訓中心:《斑斕璀璨??中國歷代古玉紋飾圖錄》87頁,國家文物局揚州培訓中心編印1989年。
參考文獻:
①國家文物局揚州培訓中心:《斑斕璀璨??中國歷代古玉紋飾圖錄》,國家文物局揚州培訓中心編印1989年。
②常素霞:《中國古代玉器圖譜》,河北美術出版社1999年。
③楊伯達:《中國玉器全集》, 河北美術出版社2004年。
④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年。
⑤楊伯達:《古玉鑑定(隋唐至明清)》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6年。
⑥於寶東:《遼金元玉器研究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7年。
⑦楊進萍: 《話說玉魚》,《收藏家》2005年7期 。
⑧丁哲:《中國古代魚形玉器的造型特徵》,《收藏界》2010年5期

東周秦代

在筆者所收集的相關資料中,有明確出土單位或出土地點的東周、秦代的魚形玉器數量較少。現分述如下:
1972年山東濟南千佛山戰國墓出土一件玉魚【36】,標本JCZ72:041 青中泛紅色。形似商代Ba型玉魚。雙面雕,呈跳躍狀,陰刻線表現圓眼、魚鰭。尾部略微分叉。嘴部有一孔。長4.7、寬1.4、厚0.5厘米。
1983年河南光山黃君孟夫婦墓出土春秋玉魚4件【37】:
? 標本G1B:2-3。一對,玉料呈青褐色,半透明,有光澤。雙面工,體扁平,近半月形。背與腹雕琢有齒脊形鰭。魚身琢有雙陰線勾雲紋和鱗紋。魚的上鰭下方有一孔。長6.1、寬1.2、厚0.15厘米。兩件形制、紋飾、尺寸相同。
? 標本G2:25B22-23。2件。其一,玉料呈翠綠色,局部有黑色沁,半透明。體扁平,長條形。頭部前端微向上翹,以陰刻細直線琢出頭、鰓、嘴和兩行並列的環帶紋鱗甲,魚鰭、魚尾皆用細密的陰刻直線表現。嘴部打一孔。長5.9、寬2.4、厚0.15厘米。兩件形制、紋飾、尺寸大致相同。
山西侯馬上馬墓地出土兩件魚形玉【38】。標本M1004:46,灰綠色,兩面飾蟠螭紋。長10.8、寬2.9、厚0.4厘米。標本M1004:47,黃褐色,有光澤。兩面飾蟠螭紋,有一豎孔,長7、寬2.9、厚0.5厘米.
湖北隕縣肖家河出土一件玉魚【39】,灰褐色。圓弧形頭,頭部一個鑽孔表現魚眼。魚身及尾兩面飾淺雕谷紋和斜線紋。長7、寬1.3、厚0.4厘米。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玉魚【40】,灰白色,器彎曲呈“C”形,呈跳躍狀。魚嘴斜平,尾尖岐,橫截面為八棱形。素麵。共有三個孔。兩端距6.6、身寬1.9厘米。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墓地出土的一件玉魚【41】,玉料大部呈白色,尾部呈黃色,有白色沁。體扁平,呈弧形;圓弧形頭。以小三角形缺口為嘴,陰刻圓眼,頭身以陰刻粗線區分。尾部分叉,陰刻直線表現魚鰭、尾。長6.6、寬1.5、厚0.15厘米。
秦代玉魚僅見陝西西安阿房宮遺址出土的一件【42】:玉料呈碧色。體扁,兩面紋飾相同。三角頭,口微張,寬尾。陰刻細線表現尾、鰓和圓眼。工較粗。長12.8、厚0.8厘米。
此外,湖北襄陽蔡陂戰國墓【43】、湖北當陽趙家湖楚墓【44】、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45】、河南南陽彭營磚瓦廠戰國楚墓【46】、陝西寶雞福臨堡東周墓【47】、陝西鳳翔八旗屯秦國墓葬【48】等東周??秦代遺址墓葬皆有魚形玉器出土。
由此可見,東周、秦代製作的魚形玉器數量上較商代、西周為少,形態各異,紋飾繁簡不一、雕工有粗有精,較商、西周玉魚造型有較大的發展。魚的頭部以圓弧形、三角形為主。圓眼。魚身常有較為複雜的紋飾出現,如捲雲紋、蟠螭紋,尤以戰國時期玉魚紋飾最為精美。

漢代唐代

漢代至唐代是中國古代魚形玉器製作的低潮期。考古出土的漢代魚形玉器極為少見,僅在北京大葆台西漢墓【49】、安徽巢湖放王崗西漢呂柯墓【50】、河北定縣北莊漢墓【51】、廣州華僑新村西漢墓【52】等漢代墓葬遺址有零星出土。
在筆者所收集的相關資料中,僅有一件南京北郊出土的東晉魚形琥珀墜【53】。未見有出土的唐代玉魚形玉器。

宋代

有宋一朝的玉器開始向世俗方向發展,魚形玉器開始大量製作。自宋以降考古出土的玉魚較少,筆者將結合較多的傳世玉魚以探討。雖然傳世玉器非墓葬出土,但有的傳世品價值遠遠超過出土玉器,是出土玉器研究的重要補充。
四川廣元宋墓腰坑出土造型大致相同的玉魚兩件【54】:皆是陰刻圓眼,厚唇微張。腹鰭圓雕,魚鰭用陰刻直線條表現。尾部寬,背鰭和尾部皆呈鋸齒形。魚身素麵無魚鱗。背鰭打孔。魚身扁寬略肥。整體頗具動感。
河北定州靜志寺塔基地宮出土水晶質魚一件【55】:無色透明,晶瑩剔透。整體圓雕而成,魚頭大目圓,嘴微張,上有一孔。格線紋表現魚鱗,魚尾舒挺。用陰刻線表現魚的細部形態,形象生動,極具神韻。長7.5、寬3.5、厚0.5厘米。
清宮舊藏宋代玉魚一件【56】:魚身細瘦,昂首翹尾、活潑動感。素麵。小點眼,厚唇微張,魚鰓用一道陰刻弧線表現。尾部略分叉,細部用較多的陰刻線條修飾。鰭尾邊沿為鋸齒形。身旁有蓮花水草等物陪襯。
可見,宋代的魚形玉器根據魚身的肥瘦可以分為A、B兩型:A為魚身較肥的,以廣元和定州出土的玉魚為代表。B為魚身較瘦的,以清宮舊藏的玉魚為代表。宋代魚形玉器從上述幾件玉魚及更多筆者收集的相關資料分析總結宋代的玉魚具有以下的特徵:
1造型大都寫實且有較強的動感
A型玉魚整體雖非呈彎曲跳躍狀,魚鰭、魚尾卻也似來回擺動,整體造型以靜寓動。
B型玉魚具有強烈的動感,昂首翹尾、身體彎曲。
2魚眼
A型多為陰刻圓眼和凸圓眼
B形多為小坑點眼和細小的陰刻圓紋眼
3魚鰭、魚尾
A、B兩型的腹鰭皆圓雕或半圓雕凸出體外,背鰭和尾端呈鋸齒形,鰭尾細部都用陰刻線條表現。
4魚鱗
A型或為素麵或為格線紋鱗
B型常見多為素麵
5陪襯
陪襯物多為蓮花、水草等物。

遼金

遼金元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該時期玉器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在玉器的製作題材上也是非常隨意自然,粗獷豪放,不受任何程式化的束縛。玉器的造型具有濃郁的遊牧民族生活氣息和自然情趣。迄今為止出土的遼金時期的魚形玉器較為少見。
遼代玉魚主要出土於內蒙古奈曼旗青龍山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其中有組玉佩、魚形盒、雙魚玉佩等【56】:
? 龍、鳳、魚形組玉佩,一組6件
龍、鳳、魚、摩羯組玉佩,其中有兩件魚形玉,一為荷葉雙魚形玉墜、另一為蓮花臥魚形玉墜。皆為片雕,採用鏤空技法。魚體較為細長,頭部呈三角形,陰刻小圓紋眼。格線紋鱗,鰭尾皆呈鋸齒形。
?雙魚玉佩,兩組4件
第一組 一對,白色,圓雕,魚體稍彎曲。用陰刻線表現魚的圓眼、腮、鰭、尾。魚嘴部各打有一孔。長10.5厘米。
第二組 一對,白色,圓雕,預提扁寬。用陰刻線表現魚的圓眼、鰓、鰭、尾。魚嘴部各打有一孔。長10.5厘米。
河北固安於沿村金寶嚴寺塔基地宮出土金代魚形玉片四件【57】,整體呈魚形,均用薄玉片磨製而成。大的長5.3厘米,小的長4.6厘米。
黑龍江綏濱中興金代墓群出土一件玉魚【58】:標本M7:38,黑褐色,半透明。形似一條鯉魚,陰刻圓眼,口微張,銜水草,格線紋。魚藏匿在一枝大蓮葉之下。用陰刻線表現荷葉的葉脈。長5.74、寬3.15、厚1.45厘米。
綏濱奧里米金代石槨墓出土玉魚一件【59】:青色,魚頭部前伸,深陰刻圓眼,下腹斜弧,背鰭呈三角形,尾部上翹,一枝荷葉在背鰭之上,魚身有兩個鑽孔。長6.12、寬3.69、厚0.35??0.51厘米。
陝西西安未央區范家寨村出土一件荷葉魚形玉墜【60】,玉呈灰白色,體呈長方形,正面為一條浮雕魚在荷葉上銜一水草莖幹。荷葉片內卷,兩面都以細線陰刻葉脈。魚身較直,鑽環狀孔表現魚眼,格線紋鱗。長3.7、寬2.7、厚1.6厘米。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遼金時期的魚形玉器主要有以下幾點特徵:
1圓雕、片雕、鏤雕技法巧妙結合,碾琢工藝非常精湛。
2遼代玉魚常以左右對稱的雙魚造型出現;遼金時期的玉魚(尤其為金代)多以水草荷葉作為陪襯,皆以細線陰刻荷葉葉脈。金代多雕作鯉魚。
3魚眼
遼代以陰刻細紋眼為主;金代魚眼大多用刻痕較粗深的陰刻圓圈表現。
4魚鱗
常見為兩種,素麵和格線紋鱗,其中金代魚鱗刻痕粗重。

元代

筆者在所收集的相關資料僅見兩處元代墓葬有魚形玉器出土:
? 上海嘉定法華塔元明地宮出土玉魚一件【61】
鱖魚形,圓雕。大圓凸眼,厚唇微張,格線紋鱗;扇形寬尾,上面的陰刻線條根根挺拔;腹鰭凸出體外。
? 江蘇無錫元代錢裕墓出土玉魚一對【62】。
鱖魚。鱗、鰭、尾皆用陰線刻成,線條精細,刀法嫻熟,形態逼真。圓眼,格線紋鱗,扇形寬尾。長4.7、寬2厘米,長4.8、寬3.2厘米。
相對出土玉魚,元代傳世玉魚數量較多。下為清宮舊藏元代玉魚一件【63】:
?玉質三分之二呈黑色,圓雕,體闊,鱖魚形。重環眼,收腹鰭,擺尾。格線紋鱗,腹鰭和尾部用陰刻線條修飾,背鰭雕出脊骨紋。長7.3、寬4.3、厚2厘米。
?元代傳世玉魚拓片【64】
綜合出土玉魚和大量傳世玉魚可以發現元代玉魚紋飾多用重刀雕刻,雕工粗獷,氣魄豪放;造型較為固定,趨於寫實。具有以下特徵:
1魚身寬闊平扁,多雕作鱖魚形。
2尾部寬呈扇形,內有鋸齒形紋或數道陰刻長線條修飾。背鰭雕出脊骨紋。
3厚唇,口微張
4魚眼,雙眼皮眼(在眼睛的上部或者眼眶的側面有半個彎月形的眼眶)和減地浮雕而成的環形眼
5魚鱗
格線紋鱗、刀法深峻、粗獷、有序。

明代

明清兩朝是中國古代城市經濟高度發展的繁榮時期,社會經濟繁榮,城市手工業、商業迅速發展,市民階層在迅速擴大的同時,玉器的需求量也逐步增加。玉器製造業相當發達。
明代的魚形玉器存世量大,種類很多,造型各異。
1951年北京西郊董四墓村明墓M1出土玉魚兩件【65】:
?白玉質,溫潤細膩有土銹。透雕魚銜水草,陰刻圓眼,長背鰭,雙叉尾。魚身光素,造型簡練,靜中寓動,琢制較細膩。長7.1,寬3.7厘米。
?白玉質,溫潤,夾有絮狀斑紋。雙面雕,魚體肥厚。雙砌技法琢魚嘴,管鑽魚眼,魚體各部分先以陰刻線雕刻再碾琢,展示出圓潤的線條。扇形魚尾及背鰭皆琢刻成鋸齒形,背鰭上有一孔。長6.3、寬3.6厘米。
上海麗園路明朱察卿墓出土的玉魚【66】。白色,有褐斑。圓雕。魚口微張銜蓮梗,蓮梗甩向魚身的一側,蓮梗上有一彎曲的蓮葉。所有的魚鱗都表現為在水裡遊動而張開著,尾部分叉作甩水狀。雙線鱗片。背鰭下有一孔。長5.1厘米。
1969年上海浦東陸琛墓出土的兩件玉魚【67】。閉嘴厚唇,菱形鱗。尾上翹,分鰭呈弓形,背鰭凸起如波浪紋,腹下分水鰭前伸,線條陰刻精細。長6.4、寬2.7厘米。
明代玉魚拓片【68】
筆者根據手頭現有之資料,結合大量出土和傳世的明代玉魚,對明代魚形玉器的時代特徵做出概括:
1雕琢粗獷渾厚、輪廓清晰。
2魚身開始在腮旁至尾部有一道陰刻的長線。腹鰭較長,超出體外;尾部有三種,扇形、鋸齒形和分叉甩水狀尾。魚身上開始有“米”字紋、“水”字紋等紋飾出現。
3魚眼
有兩種,一為陰刻圓眼(多為管鑽製成,刻痕粗深),另一為雙眼皮(半月形眼眶較元代玉魚更大)。
4魚鱗
種類較多常見的主要有:格線紋鱗、葉形魚鱗、雙鉤鱗紋和素麵等。

清代

清代玉器迅速發展,形成了古代玉器史上的最高峰。這一時期的魚形玉器也是中國古代魚形玉器發展的巔峰時期。魚形玉器數量極多,種類各異,以配飾和陳設品為主,其中玉佩飾以雙魚玉佩和魚銜蓮玉佩最為常見。雕工精美,陰刻和陽起兩種線條共同運用,圓雕、透雕和片雕等技法巧妙結合。生動寫實、紋飾繁瑣,充滿濃厚的民俗氣息。
拓片1【69】
拓片2【70】
清代魚形玉器的造型特徵是:
1魚種多為鱖魚、鯉魚、鯰魚。魚鱗、魚鰭、魚睛的種類繁多。
2陽起線條運用較多,玉魚立體感很強頗為寫實。
3魚鰓開始用鋸齒狀紋來表現。魚的尾部美化誇張。
4魚鰓旁至尾部常有一道陰刻的長線。魚身上的“米”字痕刻痕粗深。
自新石器時期始直至清代,魚形玉器逐漸形成造型由誇張到寫實、雕作由粗到精、紋飾由簡約到繁瑣的基本發展軌跡。探究魚形玉器同其他文物一樣,需要結合大量考古資料且從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時代特點著眼,這主要包括“料、工、形、紋”四個方面。此外,古代魚形玉器在整個製作歷史上有承上啟下的聯繫,還需要我們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附:歷代魚鱗、魚睛演變圖

結語

魚,是中國玉器常見的題材之一,是中國玉器重要的組成部分。概括歷代魚形玉器的時代特徵,探究其發展演變規律,將會使我們能夠準確的對古代魚形玉器以及用魚作為主要裝飾紋飾的其他類型的古器物進行斷代和鑑定。

示例介紹

玉魚
【簡介】:
通長5.8厘米,寬2.6厘米,厚0.2厘米。
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呈土黃色。玉質細膩,半透明。魚呈彎曲形,頭、眼、鰭、鱗俱全。口部有一圓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