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丹鎮

烏丹鎮

烏丹鎮南距赤峰市紅山區85公里。全旗土地總面積1868.42平方公里,人口38198人(2017)。翁牛特旗境內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遺物大型碧玉龍,被中國史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把中華文明史向前追溯了1500多年,翁牛特旗又被稱之為“玉龍之鄉”。全旗人均土地42畝,人均草場24畝,是全國500家產糧大縣(旗)之一。翁牛特旗境內主要河渲有少郎河、葦塘河、五分地河、四道杖房河、羊腸子河,分屬西拉木倫河老哈河兩大水系。烏丹鎮是赤峰市與北部的旗縣區交通等的必經之地,當地人身處紅山文化的發源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烏丹鎮
  • 外文名稱:ᠪᠣᠷᠤᠬᠣᠲᠠ Wudan Town
  • 別名:寶日浩特(音譯)、紫城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
  • 下轄地區:5個社區、25個行政村、18個嘎查
  • 政府駐地:柳林路
  • 電話區號:0476
  • 郵政區碼:024500
  • 地理位置:翁牛特旗中部
  • 面積:1868.42平方公里 
  • 人口:38198人(2017) 
  • 方言:蒙語、國語
  • 氣候條件:中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 著名景點:勃隆克、燈籠河、玉龍沙湖、紅山湖、其甘、梵宗寺等。
  • 機場:赤峰玉龍機場
  • 火車站:赤峰站
  • 車牌代碼:蒙D
  • 地方特產:蒙古靴、奶皮子、奶豆腐等
  • 所屬國家:中國
  • 經濟類型:農業、畜牧業
建制沿革,歷史沿革,行政代碼,基本概況,民族風情,地域歷史,發展情況,城建發展,農業發展,工業發展,旅遊發展,礦產資源,文化教育,設施建設,基本介紹,設施,

建制沿革

歷史沿革

1949年設山嘴子區,1956年設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翁牛特旗中西部,距旗政府9千米。1996年,面積406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轄山嘴子、疙瘩窩鋪、七分地、九分地、半分地、新地、驛馬吐、東道、烏蘭板、興隆地、下唐家地、高家窩鋪、林家地13個行政村。
1958年分屬山咀子公社和烏丹公社,1984年析置四道杖房鄉。位於翁牛特旗中北部,距旗政府17千米。1996年,面積217平方千米,人口0.8萬人,轄四道杖房、頭道杖房、牌樓溝門、大新井、新房子、四道窩鋪、六道窩鋪7個行政村。
2001年,撤銷四道杖房鄉,併入頭分地鎮。2006年,撤銷山咀子鄉、朝格溫都蘇木、巴嘎塔拉蘇木、布力彥蘇木,將4蘇木鄉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制和原頭分地鎮的四道杖房、排樓溝門、大新井、五道窩鋪4個村(即原四道杖房鄉轄境)併入烏丹鎮。合併後烏丹鎮總面積2081.74平方千米,總人口118559人,轄19個嘎查、24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鎮政府駐原烏丹鎮政府所在地烏丹。

行政代碼

150426100:~001 121新華社區~002 121古城外社區~003 121全寧社區~004 121永興社區~005 121河南社區~200 122西門外村~201 122雙窩鋪村~202 122北大廟村~203 122北門外村~204 122東門外村~205 122東甸子村~206 122東園子村~207 122橋東村~208 122橋南村~209 122石家營村~210 122楊家營村~211 122東道村~212 220山嘴子村~213 220七分地村~214 220九分地村~215 220新地村~216 220驛馬吐村~217 220長漢布村~218 220疙瘩窩鋪村~219 220烏蘭板村~220 220興隆地村~221 220德日蘇嘎查~222 220白塔子嘎查~223 220三星他拉嘎查~224 220下泡子嘎查~225 220布日敦嘎查~226 220花果營嘎查~227 220白音漢嘎查~228 220哈達圖嘎查~229 220沙布日台嘎查~230 220阿日山嘎查~231 220布力彥嘎查~232 220胡日哈嘎查~233 220布敦花嘎查~234 220呼和蘇勒嘎查~235 220巴嘎他拉嘎查~236 220哈日敖包嘎查~237 220其甘嘎查~238 220白音胡交嘎查~239 220四道杖房村~240 220排樓溝門村~241 220大新井村~242 220五窩鋪村

基本概況

烏丹鎮,設轄5個社區、25個行政村、18個嘎查。205省道和G16赤大高速公路過境。是赤峰市南北交通要衝。古蹟有清代梵宗寺(俗稱北大廟),元代全寧古城遺址。景點有布日敦諾爾湖、其甘諾爾旅遊點。
烏丹鎮,原名“紫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中西部,是翁旗的旗政府所在地。距離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約九十Km,而從赤峰市驅車去的首都北京也只需4-7小時,坐火車也只要十小時就可到達.烏丹鎮是赤峰市與北部的旗縣區交通等的必經之地,當地人身處紅山文化的發源地,熱情好客!

民族風情

祭敖包
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區普遍進行的祭祀活動。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的意思為“高堆子”。原是指在遊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會典》所記:蒙古“遊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志者,壘石為志,謂之敖包”。後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於是,原來的界標、路標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而且可以根據需要選址建造。過去內蒙各盟旗、蘇木和寺廟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還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還有各自的名稱。
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讚頌駿馬和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主要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和鄂爾多斯牧區。通常在農曆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兩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全羊席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和烏蘭牧騎文藝演出或放電影等活動。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遊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每年在夏秋之交舉行,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蒙古族年節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乾薩日阿",即白色的月。夏季水草豐茂、牛羊肥壯的時節,草原要舉行那達幕大會,具體時間自定,這種節日性活動,規模可大可小,甚至一個家庭就可以舉辦。屆時方圓幾十里、上百里內的牧民都會舉家騎馬趕車(現在基本已改為現代交通工具)前去參加。其他節日還有由生產活動、宗教祭祀儀式演變成的祭敖包、馬奶節、剪羊毛節等。此外,還有一個重大的祭事活動,這就是成吉思汗陵祭奠。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在鄂爾多斯伊金霍洛舉行四次隆重的祭奠活動。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開元”之意。關於蒙古年節傳說不一。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蒙古族年節,雖然與漢族春節一致,並吸收了一些漢族習俗,如吃五更餃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傳統習俗。農牧區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點篝火,以示合家團圓,辭舊迎新。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迎新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在整個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會看到穿著節日盛裝的牧民帶著酒香和歌聲,和著馬蹄或汽車機車的伴奏,結伴走親訪友的熱鬧情景。
蒙古族待客
熱情好客,待人誠懇,是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美德。一見客人邊握手、邊問好:"塔賽奴!"(您好)。客人進入蒙古包後,家庭主婦便向客人雙手敬獻噴香的奶茶。同時擺上黃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炒米等食品,供客人食用。客人要住宿,晚飯就是手把肉、美酒、麵條或蒙古包子等。客人告別時,全家出蒙古包歡送,祝客人一路平安,歡迎再次光臨。現在的農區一般同漢族一樣,炒各種菜加美酒招待客人。
獻哈達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傳統禮節。哈達是一種禮儀用品。拜佛、祭祀、婚喪、拜年以及對長輩和貴賓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達。哈達以絲綢為料,一般為白色、淺藍色和黃色。長度通常為五尺左右,寬度不等。有的繡有"雲林"、"八寶"等民間花紋圖案。對長輩獻哈達時,獻者略彎腰向前傾,雙手捧過頭,哈達對摺起來,折縫向著長者;對平輩,雙手平舉遞給對方;對小輩,一般將哈達搭在脖子上。
蒙古族婚俗
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13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公元13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求親,是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如果女方家同意,就可以定親。
蒙古族多彩的服飾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飾似乎很簡單,無非就是一件袍子,一雙靴子而已。其實,蒙古族的服飾是非常複雜而豐富多彩的。不僅各地形制有別,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之別。
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如下:
首飾
大致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耳墜等,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如"顧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約1尺,頂部為四邊形,上面包裹著五顏六色的綢緞,綴有各種寶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雞尾毛等裝飾物,製作精美,絢麗多姿。
婦女們平時一般多罩頭巾。頭巾大約丈余長,顏色多種多樣。質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喜歡將頭巾纏在頭上,然後在右側挽一個小結,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已婚婦女們則用頭巾包住頭頂後,纏一圈,不留穗頭。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繡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花紋圖案的帽子。帽頂上有紅色穗子和閃光明亮的帽頂寶石。
傳說這種習俗始於成吉思汗時期。當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之後,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顱上飄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強大之精神常在。從結婚、告別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婦女們便要開始佩戴雍容華貴的盛裝首飾了。蒙古族的盛裝頭飾,以鄂爾多斯地區的最為典型。這種頭飾漢譯為"頭帶",主要由"連垂"和"發套"兩部分組成。不僅製作工藝精湛,而且多用數百顆珊瑚、數十條銀鏈、珍珠串和許多銀環、銀片以及瑪瑙、玉石等穿綴而成。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面、琳琅滿目。一付頭帶一般都重達三、四斤,有的可達十餘斤。據說一付高檔的頭帶,過去往往要用幾群好馬或數百峰好駝才能換取。
蒙古袍
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雲捲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臥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蒙古民族服裝的配套部件之一。蒙古人愛穿靴子,蒙古靴分分布靴、皮靴和氈靴三種,根據季節選用。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製成,穿起來柔軟、輕便。皮靴多用牛皮製成,結實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樣大體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捲的三種,分別適宜在沙漠、乾旱草原和濕潤草原上行走。氈靴用羊毛模壓而成。蒙古靴做工精細考究,靴幫、靴靿上多繡制或剪貼有精美的花紋圖案。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創造出來的,非常適應自然環境。騎馬時能護踝壯膽,勾踏馬鐙;行路時能防沙防害,減少阻力,又能防寒防蛇。

  

地域歷史

”烏丹“蒙文名音譯為“寶日浩特”,譯成漢語為“紫城”。為避“紫禁城”之諱更名為“烏丹”。“烏”為黑,“丹”為紅,二色相和即為紫色。
烏丹鎮是一座具有1000多年建城史且歷史文化底蘊極為深厚的城鎮,遼代為全寧路,元代更名為魯王城。清代舉人趙玉豐曾賦詩《烏丹城懷古》,詩句“四面樓台公主第,萬家燈火魯王城”,描寫了當時烏丹城的繁華景象。
關於魯王城,清鹹豐九年恩科舉人(翁牛特旗人)趙玉豐(字藍士號庚伯)有《烏丹城懷古》詩曰:
大元王氣起開平,北建雄藩館帝甥。
四面樓台公主第,萬家燈火魯王城。
當年戰壘巡刁斗,此日荒田拾破鐺。
落馬河邊重回首,滿山禾黍自縱橫。
元代詩人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寫道:
東城無樹起西風,百折河流繞塞通。
河上驅車應昌府,月明偏照魯王城
梵宗寺位於赤峰市翁牛特旗烏丹鎮西北4公里處,是該旗僅存的一座較完整的古建築群。整個建築群由山門(天王殿)、正殿、東西配殿、後殿(丈八佛殿)、關帝殿、經卷殿等組成.此寺始建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竣工於乾隆八年(1743年)。梁枋、額枋遍布彩繪人物、游龍、飛鳳、禽鳥、花卉,形態各異,頗具匠心。每門均為格扇門。屋頂皆為布筒瓦頂,均有蓮花或獸面三角形式滴水和圓勾頭。

發展情況

城建發展

概況
翁旗委、政府提出了“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高水平管理、建宜居城鎮”的小城鎮建設指導思想和目標定位,經過不懈努力,翁旗建制鎮已發展到8個,城鎮化率達30%,旗域範圍內已初步形成以城關鎮烏丹鎮為中心,以國家級重點鎮烏敦套海鎮、自治區級重點鎮海拉蘇鎮為依託,以星羅棋布的小城鎮為紐帶,聯繫廣大農村牧區腹地的城鎮體系格局。宜居宜業的城鎮發展目標,助推了翁旗城鎮建設的美麗嬗變。
基礎設施建設
科學論證,規劃先行,為打造和諧宜居城鎮提供先決條件。翁旗加大對規劃修編工作的檢查督促力度,編制出台了《翁旗縣域村鎮體系規劃》。重新編制了《烏丹鎮城市總體規劃》。編制了《城鎮建設控制性詳細規劃》。在規劃的編制設計上,堅持打造宜居城鎮的理念,統籌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對給水排水、集中供熱、污水及垃圾處理一次性規劃設計到位。城關鎮的強弱電路、給排水管網、通訊網路、供熱管道全部放入地下,保證了規劃的科學性。在少郎河南組團規劃用地面積21.67公頃、總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的行政商務辦公區,在規劃的17個重點建設項目中,公安局、法院、烏丹鎮、教育局、宏遠公司、文博大廈即將開工建設。在建的烏丹一中總用地面積12.4公頃,建築面積69260平方米。在行政商務辦公區內,利用原垃圾填埋場3.83公頃建設生態公園一處,同時規劃了80公頃商貿物流園區,商貿物流園區客貨綜合運輸區已經開工建設,年內將有部分功能投入使用。在少郎河北組團規劃了占地25公頃的集農副產品交易、副食百貨、數碼家電、餐飲娛樂為一體的金色陽光廣場。為實現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打造赤峰衛星城的目標,翁旗委、政府因勢利導提出了“西移、南擴、北進、滾動發展”的思路,重新修編了《烏丹西城區修建性詳細規劃》,規劃總面積5.58公里,完成3.18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修編後的烏丹鎮城區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構建了“八橫八縱”的城市道路整體框架,形成了以少郎河為軸心的河南、河北兩大組團。</P>
城鎮建設管理
構築平台,大力扶持,為加快全旗小城鎮建設培土築基。為盤活存量土地資產,最佳化土地資源配置,節約和合理利用土地,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保證城鎮建設順利實施,在全旗小城鎮開發建設中,翁旗大膽探索以土地經營城市的理念,突出政府對土地的調控作用。幾年來,通過企業轉制、礦產整合、征地拆遷、溝壑治理等,共分期分批對各蘇木鄉鎮土地進行儲備,其中烏丹鎮儲備建設用地4864畝,烏敦套海鎮儲備建設用地820畝,海拉蘇鎮儲備建設用地1100畝。所儲備的土地全部通過招拍掛的方式公開出讓,所獲收益主要用於征地拆遷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良性循環發展。建立對口扶持制度。旗直有關部門對口扶持重點鎮,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或項目,幫扶重點鎮的發展;加強小城鎮管理機構建設,在全旗各蘇木鄉鎮統一設定了“城建所”。加大旗級財政對小城鎮建設的投入。針對翁旗小城鎮分布廣、地域差別大、發展上存在不均衡的問題,翁旗堅持把競爭激勵機制和動態管理機制引入小城鎮建設管理工作中,著力在全旗範圍內營造小城鎮建設相互競爭的良好局面。每年開展一次小城鎮建設示範鄉鎮的評選表彰活動,採取“以獎代補”的形式,調動各地區抓好小城鎮建設工作的積極性。2009年末,翁旗召開的小城鎮建設示範鎮表彰工作會議,旗政府專門拿出300萬元資金,表彰獎勵了小城鎮建設示範鎮。
城鎮化建設進程
聚力建設,加強監管,全力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翁旗在烏丹鎮西區建設中共投入資金2.3億元。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投資2500萬元啟動了玉龍橋、清泉路、紅山橋建設;投資3290萬元開通了西城區、河南區的“三路一街”,即:玉龍路、清泉路、紅山路和郎河街,總長度3930米,總硬化面積86600平方米,埋設管網總長度22000米;投資1.3億元,計畫用兩年時間完成少郎河治理任務,完成1.5公里河道整治,建鋼閘一座。本著打造精品化、規模化住宅小區的理念,在少郎河北組團規劃住宅小區12個共150萬平方米,正在建設的百合小區總建設面積47萬平方米。已開工建設的紅山路、新華街兩側商業街總長1730延長米,總鋪築面積14.52萬平方米。為打造城市服務業品牌,引資1億元建設綠海明珠四星級賓館項目。為緩解城市集中供熱矛盾,整合集中供熱資源,引資2億元,在烏丹鎮西城區建設高標準集中供熱站一處,設計供熱面積800萬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占地60畝,年內完成投資8000萬元,實現供熱50萬平方米。投資4260萬元,建成污水處理廠一處。投資1980萬元的垃圾處理廠建設掃尾工程正在進行中。從城鎮建設需求出發,翁旗出台了《烏丹鎮舊城改造管理辦法》,將舊城改造與棚戶區建設、經濟適用房建設、廉租房建設相結合。2009年,翁旗共建廉租房4棟384套19205平方米,經濟適用房2棟167套1萬平方米。2010年舊城改造完成魯王小區、吉祥家園錦繡家園和三中東側小區建設共13.5萬平方米155戶的任務;完成林業棚戶區改造235戶19777平方米的任務;完成216戶1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建設任務。投資206萬元實施了5條小巷治理工程,治理長度1510延長米,硬化巷道9700平方米。

農業發展

翁牛特旗烏丹鎮加大設施農業發展力度,通過成立組織、明確思路、組織參觀、分解任務、制定獎懲措施等,1-6月份,已落實設施農業2030畝,其中:落實塑膠大棚300畝,其中雙窩鋪村100畝春棚已定植;落實8個日光溫室小區1730畝。其中:常漢布、山咀子、興隆地三個日光溫室小區已開工建設,8月份可實現定植。山咀子設施農業小區與正在實施的移民搬遷項目捆挷使用資金,將山咀子村三家組26戶、127口人實施搬遷。
日光溫室日光溫室
完成日光溫室水利規劃10處,完成塑膠大棚水利規劃2處。落實塑膠大棚600畝,完成任務的87%,栽植品種為硬果西紅柿和彩椒,落實日光溫室1430畝,完成任務的143%,其中:常漢布村230畝日光溫室小區已開工建設,山嘴子、東甸子、四道杖房、北大廟、興隆地、黑塔子等六個200畝設施農業小區也將開工建設,預計8月份可實現定植。工作中,重點解決了三個問題。一是解決設施農業資金籌措難問題,計畫成立11個農牧民信用互助協會,登記證,其他10個協會按規範化要求,相關材料已上報,正在等待審核批准。二是解決銷售市場問題,計畫在長常漢布村建銷售市場一處,占地面積20畝,地塊已落實。三是解決技術服務問題,除旗里派的一名技術員外,又聘請了一名技術員,實行蹲棚指導,全程跟蹤技術服務。
畜牧業發展
2008年,翁牛特旗烏丹鎮始終把畜牧業結構調整作為工作的重點,與時俱進,開創性地開展工作。
畜牧業發展取得新成績
截止2008年6月末,全鎮牲畜總頭數43.5萬頭(只、口)。羊存欄32.8萬隻;牛存欄3.7萬頭,其中:奶牛1.7萬頭;豬存欄5.1萬口,其中:野豬54口;雞存欄70萬隻,其中:珍珠雞1620隻。全鎮羊出欄9.8萬隻,育肥牛出欄2.5萬頭,預計年末將達3.5萬頭,豬出欄1.5萬口,雞出欄35萬隻。全鎮牧業產值可達3億元,同時,把肉牛養殖作為畜牧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發展百頭以上養牛大戶26戶,建奶站5個,建養牛專業村10個,成立養牛信用協會10個,落實養牛貸款3000萬元,東園子村年出欄育肥牛達到1.5萬頭,僅此一項可使全村年增加收入1000萬元,已成為全旗及至全市的典型。
烏丹鎮烏丹鎮
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
重點實施了棚圈項目、圍欄封育項目和飛播種草項目。其中:棚圈項目13200平方米已全部落實到戶,經旗畜牧局和鎮政府初檢,85%以上的戶已敲定,其餘正在備料,最晚明春敲定。實施圍欄封育項目1萬畝,分別落實到西拉沐淪河沿岸的布力彥嘎查、呼日哈嘎查、阿爾山嘎查、哈圖嘎查,現已基本完成,個別地方準備工作也已全部就緒,12月份以前能全部完成。飛播牧草完成1萬畝,效果良好,出苗率達90%。
畜禽防疫取得新成效
按照上級業務部門的部署,鎮政府制訂了畜禽防疫工作意見,下發了《關於切實加強動物防疫工作的實施方案》,全鎮聘請防疫員6人,使嘎查村級防疫員達到30人,通過實行防疫員包嘎查村工作制度,落實每個防疫員的防疫任務,春季防疫密度達到100%,在全旗檢查中名列第一,秋季防疫工作現也已全面展開,羊防疫14.8萬隻,牛防疫2.6萬頭,豬防疫2.8萬口,雞防疫22萬隻,計畫11月5日前能全部完成。
四、品種改良取得新成果。本著促進畜牧業向優質、高產、高效方向發展的原則,通過政策引導、示範帶動、項目推進等得力措施,狠抓了畜牧業“種子工程”,強力推進牛品種改良工作,按照上級要求,在全鎮開展了劣質公牛去勢會戰,全鎮設立牛人工改良點23處,配備改良技術員23人,去勢獸醫12人,18日,對改良技術員進行了培訓,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共去勢劣質公牛1647頭,去勢率達100%,劣質公牛全部淘汰,人工授精10026頭,受胎率89.6%以上。

工業發展

該鎮鎮內重點企業15家,其中建築企業3家、鉛鋅企業4家、瑩石企業2家、其它企業6家。重點項目11個,在建項目11個,分別是:李振水投資天通礦業鉛鋅採選項目、通遼王偉利投資的綠洲礦業大理石開發項目、遼寧烏蘇里經貿公司山東東嶽集團合作整合瑩石資源、紅山區熊國強投資的新房子葉臘石探采項目、河南劉勝雷投資的銀豐礦業八分地少龍山鉛鋅探采項目、元寶山常玉與松山區李秉全合作投資的翁旗金源礦業鉛鋅探采項目、寧城王振軍投資的興隆地鉛鋅探采項目、松山區李秉全投資的新地黑山咀鉛鋅探采項目、林東常國柱投資的三盛龍鉛鋅探采項目、張廣投資的誠鑫礦業鉛鋅探采項目、疙瘩窩鋪瑩石探采項目。

旅遊發展

梵宗寺坐落於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烏丹鎮北4公里處,占地4公頃,是翁牛特旗僅存的一座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內蒙古大草原上一座較大的藏傳佛教聖地
梵宗寺始建於1318年(元延祐五年),始稱護國寺,後毀於明末清初戰火。清朝雍正年間,翁旗王爺在原址重建護衛寺,但該寺竣工不久,被1735(清雍正十三年)的一場特大山洪沖毀。清乾隆八年(1743年),翁牛特旗第五代扎薩克篷斯克,按照喇嘛的意願,把將護衛寺遷至烏丹城西北的山坡上,就是現在梵宗寺的寺址。當年修建梵宗寺共花費白銀16萬兩,由蓬斯克及其福晉宏吉達籌集。寺院建成後,乾隆皇帝御賜刻有滿、漢、藏、蒙四種文字的匾額,賜名梵宗寺,意為“佛教發祥之地”,為翁牛特旗旗廟(王爺家廟),總攬全旗喇嘛廟務,隸屬於北京雍和宮管轄,是一座漢藏合壁成的古代建築。梵宗寺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最盛時住寺僧人達500餘。此處在元代稱魯花島,當時是前三面環水,後而足重巒相連。因而寺院是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地勢由南向北逐漸升高,寺院隨山勢高低形成階梯式院落。
梵宗寺位於赤峰市翁牛特旗烏丹鎮西北4公里處,是該旗僅存的一座較完整的古建築群。整個建築群由山門(天王殿)、正殿、東西配殿、後殿(丈八佛殿)、關帝殿、經卷殿等組成.此寺始建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竣工於乾隆八年(1743年)。梁枋、額枋遍布彩繪人物、游龍、飛鳳、禽鳥、花卉,形態各異,頗具匠心。每門均為格扇門。屋頂皆為布筒瓦頂,均有蓮花或獸面三角形式滴水和圓勾頭。
建築特點
整個寺院建築皆為正殿和配殿對稱式,三進院落,一進院落是天王殿,東西有轉經殿、關帝殿、鐘鼓樓和各五間的客堂。二進院是寺院的中心大殿,也稱大經堂,是日常舉行佛事活動的場所,是重檐歇山二層樓式宏偉建築。東西有五大金剛和羅漢殿。三進院正中是單檐歇山式彌勒殿,兩側是時輪金殿和度母殿,東西配殿是延壽三尊殿和藏經殿,殿宇皆為青磚灰瓦木架結構,多為硬山七檁小式木結構。每個殿宇的屋脊形式各異,額枋和梁枋上下都有絢麗多姿的彩繪,人物、游龍飛鳳、禽鳥、花卉,形態各異,匠心獨具。建築物上的浮雕內容豐富多彩,有仙靈鳥、山水花鳥,幾何圖案等,雕工精細,形神兼備,整個院內有大小佛殿11座。“文革”期間梵宗寺遭到嚴重破壞。1987年以來旗人民政府多方籌措資金修復梵宗寺。梵宗寺寺主、中國藏經系高級佛學院教務長、副研究員、第五世活佛丹迥·冉納班雜(漢名吳占有),1998年以來先後投資200餘萬元修復梵宗寺。
修復後的梵宗寺占地4公頃。整個建築群由寺前廣場、天王殿鼓樓、客堂、僧房、轉經殿、羅漢殿、五大金剛殿、大雄寶殿(大經殿)、延壽三尊殿、大藏經殿、彌勒殿(未來佛殿)、時輪金剛殿、二十一度母關帝殿組成,是赤峰地區規模較大、建築風格獨具特色的古建築群。也是翁旗僅存的一座較完正的古建築群。現存115間,總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
現況
1985年梵宗寺正式列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依法正式登記為宗教活動場所。梵宗寺是內蒙古草原著名寺院,尤其是內蒙古東部草原上主要佛教朝拜聖地之一,也是內蒙古地區著名的旅遊勝地。
玉龍沙湖旅遊區玉龍沙湖旅遊區位於烏丹鎮布日墩嘎查境內。距赤峰108公里,國道直通。是一個以沙湖自然景觀和蒙古族風情為主要特色的旅遊區,聞名中外的“中華第一龍”出土騰飛的地方。旅遊區內有5萬畝草原。草原與茫茫無邊的科爾沁沙地相連。沙漠中的布日墩湖面積達1.4萬畝。湖中又有十多座沙島。形成沙中有湖、湖中有島、島上有草、草中有鳥的奇特沙湖景觀。每年6--10月份,這裡藍天麗日,沙白水碧,草綠林翠,遊人如織。年接待中外遊客20餘萬人。主要接待設施:大蒙古包多功能廳2座,傳統蒙古包15頂,淋浴、水洗廁所、歌舞表演廳等。主要活動項目:游泳、划船、快艇、自駕摩托艇、水上觀鳥、蒙古族歌舞表演、騎馬、射箭、蒙古族風味餐、沙浴、滑沙等。
勃隆克沙漠旅遊區勃隆克沙漠旅遊區位於翁牛特旗以北,是觀賞自然奇景和體驗蒙古族風情的好去處。這裡有金色的沙山、碧綠的湖水、如茵的草原、奇異的怪石。種種看似奇異的組合就這樣完美地融在一處,讓人如在夢中一般。
旅遊區內還特別設有觀賞區、娛樂區、生態建設示範區等,主要項目包括賽馬、射箭、滑翔、滑沙、快艇、皮划艇、游泳、垂釣、水上遊戲、沙漠駝隊探險等,遊樂之餘,可以到民族餐廳品嘗內蒙古風味菜餚。
其甘旅遊度假區:
其甘旅遊度假區位於烏丹鎮境內,距旗政府所在地烏丹鎮35公里,距赤峰市區125公里,旅遊區有近2萬畝水面的其甘諾爾,有可垂釣、游泳、划船的1000畝水面的月牙湖,有面積近300平方公里的松樹山,山上有99座山峰和多種野生植物,有油松、沙地松、林松、五角楓、蒙古櫟暴馬丁香、合歡、檸條山株子等喬灌木48種之多,其中暴馬丁香是全國稀有樹種,沙地油松面積全國之最,山中奇峰、怪石、景觀眾多。景區內還有近萬畝的沙漠,其中起伏高大的沙漠可供人滑沙、沙浴,還可乘本地區獨有的“沙漠之舟” 白駱駝在景區內遊玩。其甘旅遊區還是我國重要的影視劇拍攝基地,這裡集沙漠、草原、湖泊、名山於一體的獨特風光,吸引了許多影視攝製組的目光。電視劇《司馬遷》,影片《白駱駝》等六部影視劇大都是這裡我完成的。
景區內建有蒙古特色的度假村一座,特大型蒙古包多功能廳一座,中型蒙古包18座,客房24間,可同時接待400人旅遊團隊一次性餐飲住宿。
阿爾山風景區:阿爾山是烏丹鎮境內著名的風景區,面積約12萬畝,轄區內有阿爾山淖爾、古樹林、索道等景點,風光堪稱一絕。
阿爾山淖爾:蒙古語,意為“聖水湖”,此湖蕩漾在阿爾山境內,西南部的胡日哈山南麓,水面約66000平方米,西、北、南三面環沙湖中有泉噴出,隆冬不凍,四季皆涌,鯉、鯽、鰱等天然魚類悠然嬉逐,湖畔蘆葦叢生、沙柳密布,常有鷗、鶴、天鵝、雁等水禽棲息,湖的西南方沙丘佇立,陽坡半腰有一新月狀平台,這裡植被種類繁多,黃柳苔草茂盛,泉水遍地出,只聞深深水聲,難見粼粼波光,泉水向東、向南呈扇狀漫緩而下。水流展布很寬,匯為無數道小溪,流出半里許即成河流,河寬約8米,蜿蜒向東,注入西拉沐淪河,這條河當地牧民稱“阿爾山寶力高聖水泉)”。阿爾山之南,沙丘連綿起伏,如大海涌浪,丘間牧草葳莛,灰柳、紅柳茂密。長灌澄湖,清溪泉涌,黃沙綠柳,蘆花飛舞,宛如鵝翔天際,鴨浮綠波,牛馬駝群群隨處可遇,碧水青天,馬嘶雁叫。構成阿爾山淖爾的獨特景觀。
阿爾山寶力格的水,能治療痛、瘡、疥、癬等多種皮膚病,患者用此泉水洗浴或熏洗一段時間則痊癒,此湖是翁牛特旗最後一任執政五拉沁旺楚克洗浴療養之地,一到夏季,五盟八旗的達官貴人來這裡療養者絡繹不絕。
古榆怪柳林阿爾山村落中分布著千畝古榆林,樹齡多在百餘年以上,多者已有300年以上歷史,現存樹齡最長的兩棵古榆,稱為佛手樹,殘段高兩米,胸徑達1米,上有五顆子樹,形似佛手,故名。古榆林枝繁葉茂,林下芳草萋萋,仿佛一座天然高爾夫球場,林中 還點綴著許多牧民人家,牛羊悠閒地在林中吃草,好似一幅幅超脫塵世的風景畫。“聖水湖”周圍還分布有大面積的怪柳林,古樹各俱情態、景色怡人,遊人去處,留戀忘返。湖畔河灘上古柳扶疏,虬枝老態龍鐘,樹齡三百餘年,面積達200多畝。
西拉沐淪河峽谷:位於阿爾山風景旅遊區北的西拉沐淪河畔。峽谷寬150米,深70米,上遊河水流經峽谷時突然變窄,湍流飛旋,濤聲振天,踞高臨下,奇險無限。

礦產資源

烏丹鎮礦產資源豐富,有金、銀、鉛鋅、瑩石、石灰石、大理石等多種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原山嘴子鄉、四道杖房鄉境內,已有15家企業在鎮內進行探採礦,其中:鉛鋅礦8處,建選廠5處,瑩石礦6處,建選廠2處,其它礦點1處。

文化教育

教育
全鎮轄完全國小17所,幼稚園2所,教學點15個,在校小學生4969人,幼兒人數945人,在崗教職工694人,專任教師合格率達100%,自治區教學能手2人,自治區骨幹教師1人,市級教學能手18人,學科帶頭人13人,骨幹教師79人,旗級教學能手59人,學科帶頭人18人。
文化體育
全鎮有活動室5個,主要分布在五個社區,內有跑步機、棋牌、等健身器材,各種娛樂器材齊全。全鎮有健身操隊、秧歌隊、太極拳隊、門球隊等43支,每天晚上,在紫城廣場、體育場活動,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

設施建設

基本介紹

烏丹鎮作為翁牛特旗的城關鎮,是赤峰市通往北部旗縣的必經之路,但我鎮自然條件相對較差,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能力低。為了徹底改變這種面貌,勤勞務實的紫城人在鎮黨委、政府的帶領下,正在進行著艱苦卓絕奮鬥,基礎設施建設已得到較大的改善。

設施

2006年以來,在上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我鎮新修油路60餘公里,整修鄉村砂石路870.56公里,對全鎮90%以上的小巷進行了整修和硬化,硬化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基本實現了近郊鄉村道路柏油化,遠郊鄉村道路主幹線砂石化目標。我鎮已形成了以赤大白鐵路赤大高速、省道S205線、縣級道X228線為主,鄉村公路為輔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電力設施。完成了電力自動化工程建設,2006年以來,新建變電站1座,架設6千伏農電線路150.49公里,新架礦區、磚廠等企業13KV生產專線59.66公里,農戶通電照明率達到98%以上。
拉通網通公司有線電話線路290.62公里,全鎮(農)話總容量達到12748門,小靈通用戶12692戶;網通寬頻3148戶;中國移動基站16座,手機用戶81624戶,中國移動手機用戶占全鎮總人口的68%。
建成覆蓋全鎮的光纖網路,有線電視用戶發展到16000戶,覆蓋面達到40%,城區覆蓋率達到98%。
繼續堅持以水源工程為中心,大力實施節水灌溉項目。打配機電井42眼,埋設管道11.2千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積8400 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800畝。完成商品糧基地建設項目1萬畝;完成圍欄封育1.5萬畝,飛播補播2萬畝。
全面加快西區建設和舊城改造步伐,拓寬城鎮發展空間。積極支持房地產公司投資開發臨街靠路和有開發價值的居民平房區,促動房地產開發、商貿流通、餐飲服務等個體工商企業的快速發展。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面積22.4萬平方米。完成西區柳林路、 玉龍路和古城街的一街兩路風景植樹任務。共栽植行道樹1100株。協助旗建設部門建設玉龍公園,修建了西山景區0.5公里的上山水泥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