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江口

灌江口

灌江口,一說為今江蘇灌雲縣灌南縣響水縣三縣交接處灌河口。一說今四川省灌縣(今都江堰市)有灌口二郎神疑為從李冰的次子故事轉變而來,據說此地有二王廟古蹟。四川省灌縣乃楊戩出身之地,也是楊戩香火之地。民間傳說由來已久,歷經不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灌江口
  • 傳說:楊戩出身之地,也是楊戩香火之地
  • 注意:江蘇灌雲縣和楊戩一點關係沒有
  • 地址:今四川省灌縣
傳說,灌江考證,二郎神,探索淵源,廟宇,推論,地理推斷,孕育開山,藏針之地,魚群集聚,河口神奇,

傳說

關於灌江口有兩種傳說:一種是今四川省灌縣(今都江堰市)有灌口,從二郎神故事轉變而來,據說此地有二王廟古蹟。另一種說為江蘇灌雲縣灌南縣響水縣三縣交接處灌河口。
張幼矩·灌江口/國畫張幼矩·灌江口/國畫
註:江蘇灌雲縣和楊戩一點關係沒有,那只是西遊記里的小說,在秦漢時期四川就已有二郎真君的傳說。

灌江考證

關於二郎神的居住地“灌江口”,一直以來頗有爭議,一說為四川省灌縣(在今都江堰市)灌口,民間多以此地為二郎祭祀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東岸的二郎廟為證,在都江堰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都有拜祭二郎神的傳統並一直流傳至.今,而四川民間對二郎神崇拜也頗為興盛,凡驅儺逐疫、降妖鎮宅、整治水患、節令賽會等各種民俗行為,莫不搬請二郎神;另一說為江蘇省灌河口(在今江蘇省響水縣),因為《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是江蘇淮安人,而響水與淮安毗鄰,據稱吳承恩當年寫《西遊記》之時曾乘舟順灌河而下,渡黃海至花果山一路實地採訪,灌河口與花果山近在咫尺,唇齒相依,吳承恩寫到花果山時很自然要涉及灌河,於是在《西遊記》中便寫出了“二郎神大戰灌江口”這一段,而灌河古稱“灌江”,在今距灌河口不遠的陳家港從前就叫作“二聖港”(二郎神又稱“二聖”或“小聖”)似也可印證這一說法。
另一說為今江蘇灌雲縣灌南縣響水縣三縣交接處灌河口,純是西遊記中撰述,不要誤導後人。四川省灌縣為二郎神家鄉有案可稽,和江蘇的灌雲縣一點關係沒有,那只是西遊記中記載,根據我所提供的資料足以認證四川灌江口為真。後者只是作者將前者加入小說,讓故事更生動,因此兩不相干。

二郎神

二郎神有多個:一是都江堰建造者李凍的次子李二郞,這個傳說由來已久,南宋的朱熹說,“蜀中灌口二郎神,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出來。”
二是道教神祇趙昱趙二郞,相傳趙昱為隋朝人,曾入青城山學道,後因斬殺了興風作浪的蛟龍而受州人崇拜,奉為神明。唐朝時,民眾為趙昱立廟於四川灌江口,俗稱“灌口二郎”。
三是流傳最廣的楊戩楊二郞。明清以來,許多流傳於民間的小說與戲劇,如《二郎寶卷》《封神演義》都將二郎神寫成楊氏後人,現.在人們說起二郎神,都認為他叫做楊戩。

探索淵源

廟宇

中國民間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響相當廣泛的一例。自古以來,俗信多以四川灌口為二郎崇祀為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東岸的二郎廟(又稱二王廟)為證。與此對應,四川民間對二郎神崇拜也最稱興盛,凡驅儺逐疫、降妖鎮宅、整治水患、節令賽會等各種民俗行為,莫不搬請二郎;有關二郎的大量傳說,被編入多種戲劇,甚至影響至地名、山名。然而要問這位二郎神究竟姓什麼,名什麼,卻又是一個被重重迷霧所遮掩的難題。
神像神像
以灌口的二郎廟為例,種種異說所造成的矛盾在此就有集中反映: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此廟應為道觀,所奉二郎神是宋真宗敕封聖號曰“清源妙道真君”的趙昱趙二郎;可是當年此廟中的二郎神塑像,卻是位頂盔戴甲、粉面無須的青年郎君,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額上多一隻眼睛,手執一把三尖兩刃刀,皂靴前還有一條神犬,使人一看便知這就是《西遊記》、《封神演義》中描繪的那位楊戩楊二郎。又讓人驚奇的是,歷代文人墨客在廟中殿閣廊廡所題匾額楹聯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無例外地把二郎神當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來讚頌。倘若有愛尋根究底的香客為此請教廟祝,他們也只好含糊其辭:反正你拜瞻的乃“二郎神”就是了。
到底誰是二郎神的真身,或者換句話講,由四川而蔓延及全國的民間二郎神信仰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推論

歷史上有種種異說,近現代的學人也有許多考證和推論。
李二郎說
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間,領導民眾建成了功德綿延千年的都江堰。而蜀中民間傳說,在這個浩大的工程中,他的次子“二郎”有協助父親鑿離堆、開二江的大功,因而被民眾作為神靈奉祀。此類傳說見於文字記載的時間,似始於北宋。《宋會要》記宋仁宗嘉佑八年封永康軍廣濟王廟郎君神為惠靈侯,並言“神即李冰次子”,表明“二郎”即次子之意。南宋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大概曾去瞻仰過這位“郎君神”,其《吳船錄》稱:“崇德廟在(永康)軍(今灌口鎮)城西門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廟食處也。”《通俗編》引《朱子語錄》進一步點明:“蜀中灌口二郎廟,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其後,這位李二郎曾被元朝封為“英烈昭惠顯聖仁佑王”,被清朝封為“承績廣惠顯英王”。當四川巡撫上疏清雍正帝給二郎加封號時,禮部認為封兒子而不封父親,似不妥當,所以雍正同時給李冰加封“敷澤興濟通佑王”(《清朝文獻通考·群祀考二》)。這就是灌口二郎廟由原名崇德祠改為現名二王廟的由來。由於皇帝敕封,方誌見載,李二郎享祀灌口的說法長期流布全國,尤其受到講究引經據典的士大夫文人的支持。
趙二郎說
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三九引《龍城錄》載,隋朝時有個趙昱,隱居青城山學道,因隋煬帝迫其入仕,出任四川嘉州太守。時有老蛟興風作浪,成一方禍害。趙昱乃持刀投江,沒入水中,與老蛟大戰,頃刻間江水盡赤,石岸半崩,吼聲如雷。最終趙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奮波而出。於是州人頂戴,奉為神明。其後趙昱棄官隱去,不知所終,但又在嘉陵江水漲溢為患時,幾度“顯神”。唐太宗從地方官的奏摺中獲知後,即封他為神勇大將軍,在灌江口為之立廟。後來唐玄宗安史之亂逃到四川時,又加封赤城王。據學人考證,《龍城錄》乃宋人王銍託名唐柳宗元而撰,有關趙昱人江斬蛟的事跡,應在五代時已經流傳,王銍只是作了總結並加以記載。而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稱,在唐太宗封神以前,當地民眾已為趙昱立廟於灌江口,俗曰灌口二郎。北宋真宗時,益州大亂,張乖崖奉旨入蜀治之,曾詣祠下求助於神,事後請皇帝追尊聖號,曰“清源妙道真君”。從此,這位“二郎神”聲望日隆,宋元時代小說戲曲及民間傳說中的二郎神,基本上就是這位趙二郎的形象和“神跡”,並對其後《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神魔小說中二郎神形象的塑造產生了重要影響。
灌江口
楊二郎說
憑藉小說的力量,楊二郎成為明清以來人們最熟悉的“二郎神”。《西遊記》第六回稱他是“顯聖二郎真君,見居灌洲灌江口”,又借孫悟空之口點出其來歷:“當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封神演義》更明指其名叫楊戩,是玉鼎真人的徒弟。
有人指出,遠在北宋初年,“楊二郎”之說就已在民間流傳,如《太平廣記》卷三百四十引《通幽錄》即有盧頊之舅在塔上“與楊二郎(打)雙陸”等語。
李思純認為其原型是南北朝時氐族的英雄人物楊難當,他是氐王楊盛的第二子,繼承長兄楊玄之位,故在傳說中稱為二郎。歷史上楊難當的統治中心在甘肅武都仇池,曾據有宕昌之地,即今鄰近灌口松潘,還曾派兵深入川境。四川本是羌氐族舊地,容易懾服於他的兵威。於是由傳說而信仰而立廟崇祀,便成為唐宋以來所謂灌口神的起源(《江村十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趙逵夫也同意二郎乃氐族之神的看法,並且以豐富的史料證明,氐族先民最早生活在我國西北部,一直保持有“剠(黥)額為天”的習俗,即用刀在額上刻上痕跡,然後在傷口塗上墨,使長入肉中,形成永久的痕跡,看上去像一個豎起來的眼睛,即所謂“天眼”——這就是二郎神有三隻眼的來歷。東漢以還,氐人由今隴南擴散到川北西康,這一帶不僅二郎神的廟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很多,最著名的便是西康的二郎山。《邛崍縣誌》卷三記“蜀中古廟多藍面神像……頭上額中有縱目”,反映了氐人宗教的遺存。唐以後,氐人逐漸融合於漢族和藏族,氐族的三目祖先神即二郎神也隨之成了大一統中華民族神仙世界中的成員。甘藏地區的青衣神,也是三隻眼,恐怕很多與氐藏融合有關,並不是如有的學者所說的來自印度(《三目神與氐族淵源》,《文史知識》1997年第6期)。
另外,也有人提出“楊二郎”可能是“羊二郎”之諧音。如黃芝岡認為灌口二郎的原型是古羌民祖先神大禹,殺羊祭神是羌人的習俗。再證以《博物志》“川西楊姓為羊化子孫”的傳說、無義可釋的川地羊名(羊蒙山羊渠縣、羊飛山)以及范石湖《離堆詩序》所稱“民祭賽(李冰)者率以羊,殺羊四五萬計”的一種祀神習俗,更可推知川中楊姓大都是移人農耕地域的禹裔牧羊民族羌人所改,且能證明無論什麼形象或姓氏的灌口二郎神都是羌氐人始祖大禹的變體(《大禹與李冰治水的關係》,《說文月刊》第2卷第1期)。李思純亦有相似的見解,但他推測灌口二郎最初應是羌氐族的牧神兼獵神。射獵必須攜帶弓矢與獵犬,故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冑持弓矢的,明代小說中二郎神駕鷹牽犬的造型,或由此嬗變。
何以知道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冑持弓矢的呢?這個問題甚至引出了二郎是外國神祇的創見。
二郎是外國神祇的創見。《十國春秋》記,五代時,前蜀王衍“被金甲,冠珠帽,持弓矢而行。百姓望之,謂如灌口襖神”。唐末五代時灌口便有被甲持弓的神像,就是由這條史料獲知的。《說文新附》釋“祆”,稱:“祆,胡神也。從示,夭聲。火千切。”有人考證此“襖神”即波斯的拜火教神祇,而西南一些少數民族確有火崇拜,故推測二郎神之原型應是隋唐時從西域傳進中國的波斯神靈,其後才逐漸本土化。張政烺則認為它是從印度進口的:印度神祇中有個毗沙門天王,也稱北方天王。天王的第二子名獨健,常領天兵護其國界。佛經中有傳說,唐天寶元年(742),大石、康居等五國圍攻安西(今新疆庫車縣),安西向朝廷告急。安西路遠,救兵難到,唐玄宗派高僧不空請毗沙門天王發神兵救援,帶兵出征者即天王二子獨健,他用體碩如蝟的金毛鼠將五國聯軍的弩弦器械全部咬壞,迫使五國退兵。其後玄宗便命天下州府都設壇供養天王及其部從形象,獨健二郎神的廣泛傳播當在此時。外國神傳人中國,常要經過改造,以二郎為趙昱或楊戩,便是土洋結合式的改造結果,但從元明雜劇中所演二郎神之事跡看,並未消除其原是毗沙門天王之子的痕跡(《封神演義漫談》,《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4期)。
石二郎說
楊繼忠指出,據崔令欽《教坊記》,唐初宮廷音樂家曾根據民間詠唱二郎神的曲調製成《二郎神》詞牌,因知二郎神之名在初唐以前就存在,至於李冰次子、趙昱、楊戩等有名有姓的“二郎”,都是宋代及以後人的附會。那么初唐以前就被民間尊奉為神的這位無名無姓的二郎到底是誰呢?1974年3月,灌口都江堰河底出土了一座圓雕——李冰神石人。石人高2.9米,胸前刻有三行銘文:
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水萬世焉建寧是東漢靈帝的年號“鎮水”。這個石人是李冰被當作鎮水之神的最早物證。銘文上說石人有三個,另外兩個又在哪裡呢?1975年1月,距李冰神石人出土處僅37米的同一河底,又出土了一個圓雕石人,高約2.2米,比李冰神石人矮小。其石質、造型風格、侵蝕程度均與李冰神石人一致,可斷定是三神石人之一。至於這個無名神石人的身分,可認為是李冰的侍從之一,另一個尚待出土。李冰是蜀郡太守,按照古制例帶侍從。東漢圓雕很講究對稱美,故侍從必定是兩個。當時這種侍從叫做“郎”,職責是護衛、陪從、助理。人們對李冰神石人可以明確稱呼,但對這兩個無名神石人只好用他們的身分——“郎”來稱呼了。因“郎”有兩個,故簡稱“二郎”,又因它們都是石人,所以又叫“石二郎”。這種稱呼隨著李冰治水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二郎的故事也多起來了,且合而為一,成了一尊新造出來的神。這個造神過程大約歷時四百年左右,在初唐以前完成。唐初詞牌《二郎神》,又名《十二郎》,“十二郎”其實是“石二郎”一音之轉,正可為還原“二郎神”原來是兩個石人之歷史真相提供一點佐證(《二郎神小考》,《文史知識》1982年第1期)。按:北宋趙拚《古今集記》有“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鎮湔江”等語,可知東漢陳壹造三石人鎮水的史實,在後世傳說中已經被訛傳為“李二郎”奉父親之命造三石人鎮水了。這條記載,似可為三石人與二郎神的不解之緣再提供一例旁證。
此外,學人中尚有“二郎神”之原型是白族傳說中“二楞神”、羌族傳說中“羅和二王”、彝族傳說中“支格阿龍”等多種講法,其共同點是都認定此神信仰發端於西南地區,文長不贅。有趣的是,任何一家之見,均能把二郎神信仰的嬗變軌跡講得頭頭是道。如堅持二郎神本是羌族英雄神者,謂李冰本是羌族,他曾領導羌人治水,這就成為日後羌神助人斬蛟治水傳奇的起因,並演繹出“李二郎”故事;其後道教自四川發源,又把這尊少數民族崇拜的神靈吸收到自己的眾神體系中,變成了“趙二郎”。反之,堅持二郎神信仰肇端於二郎獨健崇拜者則認為,由於不能容忍這位異方神祇對灌口的“侵入”,道家遂以趙昱來與之抗衡;又由於二郎獨健畢竟是其他民族的神祇,要他來救援安西與巴蜀人民的生活似有點勉為其難,因而就產生了一種創造本民族二郎神的需要,於是當地民眾便由趙昱斬蛟治水的神跡,想到了歷史上的李冰,乃有“李二郎”傳奇的發生。而堅持李冰治水史跡和石人鎮水實為“二郎神”信仰之基礎的學者,則以出土文物和歷史文獻的相互印證,認定其他種種“二郎”都是釋道所造、文人學士的附會……
孰是孰非,相爭不下,未知誰能提出足以使各家俱能認同的高見,最終撥開縈繞在灌口的歷史迷霧。

地理推斷

孕育開山

灌河,又名潮河,東通黃海,西接運河,全長72.5公里,為響水灌南兩縣分界的一條古老的出水河道。也是重要的水上交通樞紐。
灌河的入海口,有一座開山,它既是鹽阜平原上獨一的山,也是獨一孤懸在海中的島。地處北緯34°31'47",東經119°52'15",海拔36.4米,總面積19.5畝,離陳家港海岸7.5公里。開山島全由墨褐色岩石構成,怪石嶙峋,陡峭險峻,兀踞在海天之間,煙波浩淼之中。大有“波浪看如倒,蓬萊望若林”之詩境。登島舉目遠眺,只見水天一色,海鷗翔集,追逐點點白帆,使人賞心悅目;漫步海島山徑,只聽濤聲陣陣欲摧島,海風習習入仙境,如置身於世外桃源
相傳二郎神楊戩擔山趕大陽,從灌河口經過,掉下一塊石子,後長成小島,歷經滄桑,漸有漁民在島上定居,這座小島也就成了一個小漁村。後人為了紀念二郎神,特在灌河口北岸修了一座二郎顯聖真君廟。淮安吳承恩寫的《西遊記》,第六回中講孫悟空大戰二郎神的故事:玉帝差大力鬼王到灌江口傳旨,要二郎神前往花果山捉拿孫悟空。孫悟空便變做二郎神模樣,徑去灌江口,占了二郎顯聖真君廟,說的就是這個地方。
吳承恩寫《西遊記》時,曾從淮安坐船經灌河出海去連雲港花果山,途經灌河口時,突遇狂風惡浪,只得靠岸停泊避風。次日,吳承恩登岸散步解悶,看到海上日出勝景,喜不自勝,信口吟詩道:
日出滄海東,精光射天地。
俄然忽西擲,似是海神戲。
走不多時,吳承恩來到二郎顯聖真君廟,廟內供奉著二郎神,三隻眼,手執三尖兩刃刀,腳踏吠天犬,十分威武。廟後還有一座土地廟,奇怪的是,棋桿不豎在廟前而豎在廟後。廟內住持秋月法師告訴他,多少年前,孫悟空在這裡和二郎神斗過法,孫悟空七十二變,還是鬥不過二郎神,被打得大敗,沒法逃遁,只好變個土地廟,尾巴沒處藏,就變了根拱桿豎在廟後。吳承恩將這個故事寫進書中。

藏針之地

《聚仙》中的灌江口副本,傳說棲鳳坡有個來自西方的商人,叫青禹。此人來自異邦,此番來到中原,是想收集東方難得一見的寶貝,好帶回去把玩。這其中有蟒蛇麟、鳴狐毛髮、鐵甲鱷魚牙等等,其中最難獲得的是貫海神鋼。據說這種材料極其有限,上古之時,治水的大禹用十四斤神鋼混合普通鋼鐵造了二十隻銅牛和四十塊用來攔截水流的銅塊。上古有個水神叫無支祁,企圖毀壞由火神祝融建築的天柱,被大禹用銅牛沉在了水底,就在渭水河附近。貫海神鋼的位置,也就是關押上古罪神無支祁的灌江口。有人受混沌魔力蠱惑,想要放出罪神無支祁,以加強混沌軍團的實力,就托青禹前往找出無支祁的所在。青禹收了好處,家人也被軟禁起來,自當全力去辦。這無支祁的法力極其強大,連火神祝融都不是他的對手,雖然他的法寶已經投入東海做了定海神針,但就算沒有法寶,在世間也是罕有敵手。眾所周知,金屬能引雷,但凡是名貴金屬,引雷的本性就更突出。於是青禹就用了這個辦法:用貫海神鋼引雷,通過雷落下的方向去尋找無支祁。

魚群集聚

人們來開山島旅遊,還可以看到一些天然奇觀,“大魚朝拜龍王”,便是奇觀之一,沿灌河口向西距響水口十二華里的河北岸,原有龍王廟一座。每逢農曆閏月之年的夏秋季,多有大魚成群由海口隨漲潮順灌河而上,至龍王廟一帶即轉回。
一九七○年五月,就發生過一個大魚群長約三里許,最大的一條數十米長,小的也有一兩米,上午八時左右經響水口過去,至十時魚群又返回,引得無數人站立河堤觀看。大魚在河中遊動時,有的還躍出水面。好似向人們顯示其威風。社會上就傳為這是“大魚朝拜龍王”。其實,因龍王廟以西,河面狹窄,河水較淺,大魚游至此地,又開始退潮,大魚不能再向上游去,而必須隨流而下,就是非閏月之年,也有“大魚朝拜”之事。
灌河沿岸。一年四季皆可捕到各種鮮魚,尤其在每年芒種以後至中秋節這一期間,上市的四鰓鱸魚,大的一條數十斤,小的幾斤不等。灌河之四鰓鱸魚,比松江的大而且肥,其香、色、味可與“松江鱸魚”比美。游開山島,品嘗四鰓鱸,定會感到“上下往來人,但愛鱸魚美”的絕妙佳境。

河口神奇

開山島雖為彈丸之地,但因位於灌河口,地形險要。
傳說:有一天,一隻裝滿銅錢的大船從這裡經過,一個海龜精作怪,掀起數丈浪頭,眼看商船就要沉沒。船工們拚命將船駛於島下,把銅錢搬進島上山洞藏起來。誰知海龜精半夜偷上小島,噴出毒氣,把島上的人和樹木都毒死了,從此,這座瑰麗多姿的小島,變成光禿禿的小山。
許多年後,有一對年老夫婦常來小島附近捕魚。一天,他們正欲收網時,颳起大風,掀起巨浪,老夫婦好不容易把漁船靠泊小島,登島避風,因過度疲勞很快睡著了。半夜時分,老兩口被凍得醒來直打哆嗦,老頭拉著“蘆桿”站起來活動身子。忽然間,身後山上顯出一個一人多高的洞口,裡面黑黝黝的,什麼也看不清。老兩口去洞中避寒,剛行幾步,腳下發出金屬撞擊聲,老頭伸手拾起幾塊,用昏花的眼睛一瞧,原來是銅錢。老兩口忘了勞累和寒冷,把銅錢一摞摞往外搬。太陽出來了,大海恢復了平靜。老兩口將滿載銅錢的小船搖離了小島,回到了漁村。後來,漁民們紛紛按老人的指點去取寶,小島找到了,洞卻不見了,原來老人拄著的“蘆桿”是打開洞門的鑰匙,老人走時,忘在洞裡了,儘管後來人找來很多粗壯的蘆桿,想打開洞門,可都掃興而歸,從此,人們便稱這小島為銅錢山。又過很多年,人們企望獲得山肚裡藏的銅錢,又將這座小島改名叫開山。
開山島雖為彈丸之地,但因位於灌河口,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1939年,侵華日軍從灌河口登入,首先占領了開山島,並在灌河入海口南岸築一炮樓,遺址猶存。建國後,開山島由濟南軍區部隊駐守,山上修築了軍事設施,部隊撤防後,才允許遊人登島參觀遊覽。這個島上,有好幾個山洞,就像迷宮,人們可以在山洞中看到海,如果不熟悉路,卻很難順順噹噹走出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