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院鎮

濮院鎮

濮院鎮地處長三角平原腹地,滬、杭、蘇中間節點位置,區內有320國道、申嘉湖高速公路、嘉湖公路、嘉桐公路、京杭大運河等交通要道。全鎮總面積60.47平方千米(2017年),轄5個居民社區、14個行政村,總人口81250人(2017年)。

濮院氣候溫和,水網密布,土地肥沃,被譽為“魚米之鄉、百花盛地”,歷史上曾以“日出萬匹綢”成為“嘉禾一巨鎮”,是明清時期江南五大名鎮之一。歷經880多年的悠久歷史,古鎮街區至今保存完好,歷史遺蹟眾多,文化底蘊深厚,風雅質樸,古韻悠悠。改革開放以來,因毛針織產業發展壯大而獲得“中國羊毛衫名鎮”、“中國市場名鎮”、“中國毛衫第一市”、“中國大型品牌市場”、“全國百佳產業集群”、“中國最具商業影響力專業市場”、“中國十大服裝專業市場”、“中國羊毛羊絨服裝第一鎮”、“中國紡織服裝商業20年傑出市場”、“全國百強商品交易市場”和“中國服裝品牌孵化基地”等榮譽稱號。濮院鎮在中國鄉鎮綜合實力500強中列第80位,在中國鄉鎮投資潛力500強中列第19位。是全國重點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全國環境優美小城鎮、國家衛生鎮、浙江省文明鎮、浙江省體育強鎮、浙江省教育強鎮、浙江省科普示範鎮等。

2013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6.94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3.7:49.7:46.6,農民人均純收入21286元。

2016年10月14日,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濮院鎮被列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 2018年5月24日, 2018年5月24日, 濮院鎮入選最美特色小城鎮50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濮院鎮
  • 外文名稱:Puyuan Zhen
  • 別名:幽湖、梅涇、永樂、濮川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浙江省桐鄉市
  • 下轄地區:鳴鳳、梅園、詠梅、錦苑、新生
  • 電話區號:0573
  • 郵政區碼:314502
  • 地理位置:桐鄉市東部略偏北
  • 面積:60.47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81250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翔雲觀、女兒橋、南宋銀杏、香海禪寺、濮侍郎宅
  • 火車站:桐鄉站
  • 車牌代碼:浙F
  • 文學盛會:聚桂文會
  • 盛大活動:中國·濮院國際毛針織服裝博覽會
鎮名來歷,行政區劃,建置沿革,歷史文化,濮院絲綢,鄉鎮名村,一方名村,一方聞人,一方勝跡,大事記,個體經濟,經濟發展,綜合改革,鎮級金庫,濮院市場,相關傳說,民俗風情,歲時風俗,傳統習俗,古鎮茶館,農村建設,地圖信息,

鎮名來歷

濮院鎮古地名為李墟,又稱御兒。隋朝始建的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宋朝建炎以前系一草市,習稱“幽湖”、“梅涇”、“濮川”。唐和北宋時為嘉興縣永樂鄉地。濮院之名,始於南宋,其時屬梧桐鄉。建炎二年(1128),著作郎濮雲翔(濮鳳)隨宋高宗南渡,以附馬都尉駕臨安(今杭州),後遷居幽湖,遂為濮氏世居地。“後居語溪之梧桐鄉,謂鳳棲梧桐,事有適符。”(清《濮川所聞記》)濮鳳六世孫濮斗南擁立宋理宗有功,擢吏部侍郎,賜第稱“濮院”,後移作鎮名。元朝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濮鑒出資構屋開街,建四大牙行,收積機產,“召民貿易”,“遠方商賈旋至”,無羈泊之苦,故又名永樂市。
明宣德(1426~1435)後分隸嘉興、秀水、桐鄉3縣,一鎮而三分為嘉界、秀界、桐界。辛亥革命後,鎮以市河為界,東北屬嘉興縣,稱嘉濮鎮;西南屬桐鄉縣,稱桐濮鎮。1950年5月,合併稱濮院鎮,隸桐鄉縣。1958年,屬濮院公社濮院管理區。1959年6月,恢復縣直屬鎮建制。1965年,改名“卜院”。1989年2月復稱“濮院”。1992年6月,撤銷濮院鄉建制,併入濮院鎮。
濮院鎮人民政府廣場濮院鎮人民政府廣場

行政區劃

濮院鎮轄鳴鳳、梅園、詠梅、錦苑、中新5個社區,新河、永越、永樂、新濮、新星、永聯、新東、新妙智、新聯、新港、紅旗漾、油車橋、星旗13個村委會。
濮院鎮濮院鎮
2007年,將烏鎮鎮西浜村劃歸濮院鎮管轄,調整後的濮院鎮區域面積64.71平方千米,人口4.6萬,下轄14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
2000年,新生鎮轄新東、新妙智、新聯、新港、紅旗漾、油車橋、星旗7個村委會。濮院鎮轄新河、永越、永樂、新濮、新星、永聯6個村委會。
2001年,撤銷新生鎮建制,與濮院鎮合併。濮院鎮轄13村、11居,駐新生路。
2003年11月28日,桐民[2003]125號批准:同意濮院鎮撤銷鳴鳳、大眾、有義、西南、南市、南緯、梅園、北市、南杏、中興、中新11個居民委員會,建立鳴鳳、梅園、詠梅、錦苑、中新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鳴鳳社區:新濮村北埭、南埭以西,市河以北,新生公路以東,新濮村濮北組以南。
梅園社區:市河以南,320國道以北,永樂路、廟橋街以東。詠梅社區:永樂路以西,320國道以北(含市場部分),中興路以東,市河以南。錦苑社區:中興路以西,王母橋港以東,新濮村大其里以南,320國道以北。中新社區:新生集鎮。
面積60.4平方千米,人口4.39萬人(2005年)。2006年,轄5個社區、13個行政村:鳴鳳、梅園、詠梅、錦苑、中新;新河、永越、永樂、新濮、新星、永聯、新東、新妙智、新聯、新港、紅旗漾、油車橋、星旗。鎮政府駐廣場路。郵編:314502。
60.47平方千米(2017年),81250人(2017年)。

建置沿革

2000年,新生鎮轄新東、新妙智、新聯、新港、紅旗漾、油車橋、星旗7個村委會。濮院鎮轄新河、永越、永樂、新濮、新星、永聯6個村委會。
2001年,撤銷新生鎮建制,與濮院鎮合併。濮院鎮轄13村、11居,駐新生路。
2003年11月28日,桐民[2003]125號批准,同意濮院鎮撤銷鳴鳳、大眾、有義、西南、南市、南緯、梅園、北市、南杏、中興、中新11個居民委員會,建立鳴鳳、梅園、詠梅、錦苑、中新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鳴鳳社區新濮村北埭、南埭以西,市河以北,新生公路以東,新濮村濮北組以南。
梅園社區:市河以南,320國道以北,永樂路、廟橋街以東。詠梅社區:永樂路以西,320國道以北(含市場部分),中興路以東,市河以南。錦苑社區:中興路以西,王母橋港以東,新濮村大其里以南,320國道以北。中新社區:新生集鎮。

歷史文化

自宋以來,濮院絲綢業發展形成江南大鎮,鎮民讀書之風日盛,文化發達,宋元明清四朝共有進士26人,舉人86人。民國16年《濮院志》載:“宋為人物之邦,至今士多興於學,外廛者亦類,皆鴻生碩彥”。
濮氏好客,各方學者名流,紛紛來鎮寓居。元至正十年(1350)的春天濮彥仁父子組織“聚桂文會”,東南名士500人以文赴會,由楊維楨閱卷,評其優劣,錄選優秀文卷30稿,出一專集。後世有“自吳毅以下,文皆傳世”之說。
明清寓居鎮之附近的鮑恂、貝瓊、程柳莊等結社濮川;清初舉辦太平文會;嘉慶間岳鴻振、陳世昌等組織冷楓詩社。明初寄寓濮院的名儒宋濂所作《濮川八景》詩,引發了眾多名流唱和,推動了鎮上的詩詞創作。呂坤的《鴛鴦湖棹歌》斟酌舊聞,寓以諷喻,與朱彝尊的《鴛鴦湖棹歌》媲美並傳。清代沈濤的《幽湖百詠》,頌讚了鎮境的歷史、人文、市井、物產、名勝古蹟。乾隆年間,沈堯咨、陳光裕合編《濮川詩鈔》,蒐集29位詩人作品計35卷,其中不乏膾炙人口之作。
清代雍正、乾隆以後,書畫金石、考古收藏等藝術創作與鑑賞之風,亦在鎮上開始盛行。沈履端、徐唏、張弘牧等人,或書畫,或金石雕刻,或收藏鑑賞,均有很深造詣。濮院清代畫家董,行修學博,善畫花卉翎毛。其仿宋本草蟲長卷真跡,經吳昌碩題字,尤為珍品(現存桐鄉縣博物館)。名士沈梓寫下了大量的太平天國史料,其高祖沈東畲作《東畲雜記》,祖父沈韋汀以《幽湖百泳》附之,為濮院留下了寶貴的文史資料。
濮院歷來重視修志,明清以來有15種之多。據濮院志書記載,歷代各家著述有185人380種之多,為鎮民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 清末民初,各種戲曲如京戲、越劇、皮影戲、木偶戲和評話彈詞來濮演出,戲曲表演一般在翔雲觀廟台進行,同時鎮上出現多家書場。上世紀20年代,濮院開始放映無聲電影。40年代,鎮上有了專供演戲的劇場。
濮院明清時辦有義塾、義學、翔雲書院及提倡女子求學的女學社。民國時有敬業、端本(女校)兩所完全國小,13所初級國小以及機織傳習所、機業初等學校等職業學校。1947年濮院旅滬紳商發起創辦私立梅涇初級中學。建國後改建為桐鄉縣第三中學。
濮院鎮濮院鎮

濮院絲綢

濮院是中國·濮綢的故里。自宋代濮氏遷居本地後,農桑和絲織業不斷發展,所產濮綢白淨、細滑、柔韌耐洗,系綢中上品,為歷代皇室官宦普遍採用,在國內享有盛譽,海外也名聞遐爾,繁榮綿延七百餘年。南宋淳熙(公元1174—1189)年間,“輕 素錦,日工月盛,濮院之名,遂達天下”(《 濮川志略》卷一)。
到了明萬曆年間,改土機為紗綢,製造絕工,濮綢之名更著遠近。濮院絲綢業規模不斷擴大,演進為“日出萬綢”的絲織業專業市鎮;及至清康煦、雍正、乾隆年間(1662——1795),絲綢產銷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以濮院為核心的蠶桑絲織區域商品經濟中心。
《浙江通志》記載:“嘉錦之名頗著而實不稱,惟濮院生產之紡綢,練絲熟淨,組織 工,是以一鎮之內坐賈持衡,行商糜至,終歲貿易不下數十萬金”,史稱“工商巨鎮”。當時的濮院鎮萬家煙火,民多以織絹綢為生,所產濮綢品種繁多,綢有花綢,絹有花絹、官絹、籮筐絹、素絹、帳絹、畫絹,綾有花、素、錦,羅有三梭、五梭、花羅、素羅、,紗有花紗、腳踏紗、縐紗等。清朝後期又摹仿湖縐,盛產濮縐。
濮綢行銷全國,尤以“大富貴”、“小富貴”等花樣的濮綢,更受北方人的喜愛競購。
濮院鎮濮院鎮

鄉鎮名村

一方名村

永越村位於濮院鎮南部,依託羊毛衫市場的崛起,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在320國道旁興建門市部,大力發展羊毛衫產業,村級經濟實力迅速壯大。
到1998年底,該村已擁有固定資產2470萬元,村經濟合作社總收入1086萬元,村民人均收入4524元。永越村已跨入浙江省農村經濟強村、嘉興市百強村和桐鄉市四十強村行列。全村家家戶戶開通有線電視,組組戶戶都通上瀝青路。村里給每一戶都進行了家庭財產保險,65周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補貼15元的生活費,幼稚園至國中學生的學雜費也給予補貼。

一方聞人

岳石塵,濮院鎮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生,宋代民族英雄岳飛二十八世孫,文史學家岳珂之後。著名畫家,善繪牡丹、月季、秋菊、松石等,曾多次在北京、上海、杭州、蘇州、長春、吉林等地舉辦畫展。1993年,《岳石塵花鳥畫集》在北京出版,受到書畫界同仁的青睞。
歷年來,其作品曾多次被選送至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泰國等國展出,廣為國內外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現為浙江省文史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分會會員、嘉興國畫院院長、君?藝術院顧問、桐鄉市文聯名譽主席。

一方勝跡

翔雲觀建於元代,在明清時期被譽為江南三大道觀之一。山門巍峨,磚壁高逾數丈,正門上額刻“翔雲高眺”4字,為乾隆時(1736~1795)進士竇光鼐所書。兩邊為馬蹄形門框,東額鐫“春和”,西額鐫“秋爽”。今觀內建築已改原貌,僅存山門,為桐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事記

1982年冬種時,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3年5月,鎮個體勞動者協會成立。
1990年9月,首屆“梅涇文化藝術節”舉行;11月,鎮人民政府集資建立廣播電視站。
1991年10月,開通程控電話,進入國內、國際通信大網。1992年6月,濮院鄉併入濮院鎮;8月,召開擴鎮並鄉後的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同月,鎮農工商實業總公司成立。1995年10月,舉辦全國專業市場建設與發展研討會暨全國首屆羊毛衫、羊絨衫產品展示會。
濮院鎮
1996年12月,被列為全省首批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被評為“東海文化明珠”和省級文化市場管理示範鄉鎮。
1997年,桐鄉至濮院引水工程竣工;被授予省級體育先進鄉鎮榮譽稱號。
1998年,被授予省級衛生城鎮和省級教育強鎮榮譽稱號。

個體經濟

經濟發展

1979年,出現首家由個人集資興辦的羊毛衫廠。此後,羊毛衫個私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1985年底已有個體性質的羊毛衫廠81家。1988年,達到359家,並在320國道南側建起公有民營的羊毛衫門市部80間。
濮院鎮濮院鎮
市場的興起極大地促進了個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到1998年,有羊毛衫個私企業1362家,羊毛衫個私經濟已成為濮院鎮的一個新的經濟成長點。

綜合改革

1996年12月,經省小城鎮綜合改革領導小組批准,濮院鎮被列為全省首批41個綜合改革試點鎮之一。1997年3月起,以戶籍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將建成區內的農民一次性轉為城鎮戶口,基本實現建成區內戶籍一體化管理。投融資體制改革、黨政機構改革、財政體制改革、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都深入進行,取得顯著的成效。

鎮級金庫

中國人民銀行浙江省分行浙銀髮(1998)345號檔案批准,嘉興市首家鎮級金庫——濮院鎮金庫於1998年8月1日開始正式運行,具體辦理濮院鎮中央國庫和地方金庫業務。金庫的設立完善了鎮級財政的功能,加快了財政資金的周轉速度,增強了鎮人民政府的經濟調控能力。

濮院市場

該市場總投資1.6億元,占地面積5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有攤位5063個。分設羊毛衫交易區10個,毛紗市場、輔料市場、服裝城各1個,並建有貨運中心、卸貨中心,為全國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和羊毛衫流行趨勢信息中心之一。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光英為市場題寫“濮院羊毛衫市場”7字。1998年,市場成交額31.5億元。商品銷售至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140多個大中城市,並進入俄羅斯、日本及中東、東南亞諸國。隨著商品輻射面的擴展,去濮院羊毛衫市場觀光、購物已成為江浙滬等地旅遊的一個重要項目。
濮院鎮濮院鎮

相關傳說

天下第一綢
“宋錦人傳出秀州,清歌無復用纏頭;如今花樣新翻出,海內爭夸濮院綢。”濮綢為什麼特別好?這裡有深厚的歷史淵源。
濮院鎮濮院鎮
濮院地處杭嘉湖平原中心,古代有深邃的幽湖傍鎮而過,水網密布,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特別適宜蠶桑業發展,加上水質優良,繅成的“土絲”有別於外地,都是上等好絲。盛唐時,一個名叫諸載的人從中原遷到杭州,帶來了中原較為先進的機織技術。這技術傳到了當時的濮院鎮後,經過當地能工巧匠的進一步改進,“得機杼之巧甲天下”。優質的土絲原料加上先進的織造技術,在工藝上採用與眾不同的“雙格經”製作,生產出來的濮綢具有質地細密,柔軟滑爽,色彩艷麗,牢度特彆強等特點。因此,濮綢與當時的杭紡、湖縐、羅鍛合稱江南四大名綢,不僅遠銷海內外,而且是歷代朝廷的貢綢。
明朝燕王朱棣打著“靖難”旗幟,從北京發兵到南京,奪取了皇位,成為歷史上較有作為的永樂皇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為了壯大明聲威,鞏固國防,又維修了長城,並在山海關上豎起大旗。山海關上風沙極大,用一般絲綢製作的旗幟幾天就被風撕裂。為此守關將軍傷透腦筋,就建議永樂皇帝選用貢綢中最好的綢制旗。永樂帝命大臣把十幾種貢綢分門別類一一平置在案桌上,用一把刀刃鋒利的寶劍在綢布表面水平刮動,以試牢度。其它的綢只颳了一個來回,有的就起了毛,有的裂了縫,唯有濮綢颳了三個來回稍稍起了點毛,永樂皇帝就下令用濮綢製作大旗。
濮綢果然不負眾望,製成的大旗不僅能較長久耐風沙襲擊,而且艷麗的色彩也經久不變。用濮綢製作的大旗,上書“天下第一關”十分壯觀。
濮綢因此聲名愈著,被人稱“天下第一綢”,廣泛用於軍事上製作戰袍、軍帳等。後來的滿清皇朝太平天國義軍等,都長期選用濮綢以作軍用,至今故宮中還能找到濮綢的製成品。
院的翔雲觀在明清時是和蘇州玄妙觀等齊名的江南三大道觀之一,觀內殿閣重複,建築精良,規模宏偉,更以多奇石異樹珍藏為勝。 翔雲觀原玄明觀,始建於五代,至元朝經濮氏家族大規模擴建,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大寺院。觀的後院珍藏著江南奇石——翔雲石。該石與當時崇福福嚴寺的縐雲石並稱江南二大奇石聞名遐爾,玄明觀也因此更名為翔雲觀。該石是在寺觀擴建時從太湖採得,經能工巧匠加工後,造型奇特。石高20餘尺,聳峭玲瓏,石中多洞穴,每逢天將陰雨時洞穴中會噴薄出五色彩雲,環繞其石,底部洞穴中有涓涓細流溢出,日子久了在方石周圍形成一個小池塘,從雲石流出的清泉水,其味清涼甘甜,世人稱之為雲泉,有治病祛災之效。相傳有一年江南大旱人們易子而食。皇上貼出皇榜,招聘呼風喚雨之人。玄明觀張和道長看到乾涸已久的翔雲石又一次噴出五色雲彩,知道不久將有雨來,便斗膽揭了皇榜,搭起祭台,免不了口中念念有詞,裝神弄鬼一番,果然不久便天降甘霖,旱象頓除,龍顏大喜,即封張和道長為真人,撥款重修玄明觀,並賜名為“翔雲觀”。
濮院鎮濮院鎮
觀內還有一倒生奇樹,樹根朝天,樹葉從花壇中部伸展出來,十分繁茂。傳說人稱張半仙的道長張爛頭,有一天走路匆忙,被花壇旁的柏樹枝掛破了道袍,張爛頭一怒之下,將這株柏樹連根拔起,倒插在花壇土中,這株柏樹竟然大難不死,從花壇磚縫隙衍生出繁茂的枝葉,成了觀內又一珍奇之物。
濮院是古絲綢之鄉,市鎮極其繁榮。在翔雲觀內建有機神殿,供奉機神並設有機業公會,統領全鎮機織及絲綢貿易事務。公會規定,凡產銷一匹綢,機戶和商行合捐錢二文,用於翔雲觀的修繕。當時濮院日出萬匹綢,捐款甚豐。到了康熙盛世,翔雲觀內大興土木三易工匠,歷時三年,耗資逾萬,建起了盤絲結頂的大戲台及廂樓等配套設施。
觀內翔雲石曾被列為進貢皇上的花石綱,終因搬運困難而作罷,後在民國時被軍閥所掠,在運輸途中沉舟於太湖。倒生樹在文革時被毀壞。至今只有巍峨的山牆依然偉立,成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項目之一。

民俗風情

濮院自古風俗淳厚,崇禮重恥。一年之中,有諸多節日,各具旨意。每屆除夕,合家團聚,喜辭舊歲;元旦降臨,爆竹喧天,歡度新春。或者選擇良辰,燒香祀祖,祭天拜地、祈求賜予福澤,俾使商賈獲利、五穀豐登;或則同宗共族,鄰里好友,相互往來,為婚嫁吉祥作慶賀等,相沿成習。

歲時風俗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子夜零點開始放爆竹,以迎新年。早晨吃甜湯糰,以取團團圓圓、甜甜蜜蜜之意。也有吃長壽麵,意在長壽。初二開始,親友之間互相走訪拜年。
元宵農曆正月十五又稱燈節,古時稱上元節。IHD,-}有迎龍燈、賽龍舟等習俗,還有吃湯圓的習俗。新年到元宵為止。
二月二農曆二月初二民間有吃撐腰蘿蔔撐腰糕(年糕)之習。兒童競放風箏,里人集資演戲酬神(土地神)以取樂。
三月三農曆三月初三,婦女采野菜花插頭上,有人夏不頭暈之說。清康熙庚子辛丑間(1720-1721),三月三日有佑聖會,屆時糜費千金、艤舟萬計,男女鹹集,娛樂一時。
清明4月5日清明節前一日稱清明夜,吃螺獅,將空殼拋在瓦上,名日挑青。清明日吃清明糰子,互送親友。清明前後十天,家家祭祖上墳。
立夏5月6日立夏日,居家老小均吃麻球。據說可避蚊蟲叮咬。還有燒野米飯,用磚頭、瓦片在露天(最好是在樹下,對準鳥窩)搭成灶。以白米加竹筍、新蠶豆、肉等做成。傳說食後可不疰夏。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吃棕子,吃雄黃豆。門前懸菖蒲艾葉。用雄黃在兒童額上寫“王”字,穿五毒衣,以驅邪。
六月十九農曆六月十九日相傳為觀音成道日。里人有進香、買魚蝦放生的習俗。
六月七乞巧相傳農曆七月初七夜有牛朗織女鵲橋相會之說。此夜可以從“天河”觀看牛朗織女星相移近,里人以為一樂。舊時也有少女學針線乞巧。在七夕傍晚,將預先做好的一隻小繡花鞋,放在茅坑(廁所)邊,口中念念有詞:“坑缸娘娘獨腳仙,教我姑娘好針線。”也有以瓜果懸於庭前,是夜如有蜘蛛繞之謂之“得巧”。還有將風仙花淘成汁,染指甲,據說七月七染,會“染牢”。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俗稱中元節,舊時從十二至十六祭死者亡魂。七月三十農曆七月三十日傳說是地藏王菩薩誕生。這天傍晚家家戶戶插香燭於地,謂插蠟燭;以木屑拌油放在瓦上點燃,名日走路香;用磚疊成塔狀點香其上,稱燈塔;用紙燈放入水面,隨其漂流叫放水燈。現少數人在當日仍插燭於地。
濮院鎮濮院鎮
中秋農曆八月十五月亮圓,人稱中秋佳節。是日吃月餅、南瓜、南瓜籽。半夜看月華,舊時東嶽廟有賞月會。
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民間喜吃赤豆糯米飯,文人喜賞菊飲酒吟詩。
冬至12月12日冬至節前一日稱冬至夜,以酒菜、紙錠祭亡靈。冬至日有吃什麼補什麼之說。
臘月二十三送灶農曆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夜。開始掃屋塵、備年貨;燒赤豆糯米飯祀灶君,用紅紙做的紙轎送灶神;以冬青柏枝繞在麻梗上叫“節節高”;用麥牙糖塗在灶君的“嘴上”,讓灶神上天為人間說好話。
除夕農曆十二月最後一,俗稱年三十。以雞、魚、肉、年糕祀神,稱請年土地。加熱團聚吃年夜飯。是夜通宵達旦謂守歲。飯後長輩給晚輩小孩壓歲錢。此夜任憑果殼丟滿地不掃。

傳統習俗

南宋以來,濮院鎮民間多以蠶桑和織綢絹為生,勤於機杼,故留有關於蠶桑的習慣風俗。
正月祀田柴用長竹一株,將稻柴四面扎縛,豎于田間或空地,又用蘆葦蓋棚,在棚中祀田祖、蠶花諸神,由巫者唱歌,夜間爆竹、花筒齊放,過後舉火送神,以預祝來年田蠶好收成。同時也藉此為樂。養蠶這是和絲綢發展密切相關的。臘月十二蠶生日,舊時蠶娘娘(春蠶農婦)常用米粉作繭圓祀灶,叫蠶圓戲。有歌日:“黃金白金鴿卵圓,小鍋炊火湯沸然,今年生日粉
濮院鎮運動會濮院鎮運動會
蠶大,來歲山頭十萬顆。”現在灶已不祀,但養蠶期間的一些話語諱忌很講究。比如筍不叫筍,叫了蠶要“損”,吃薑不叫姜,叫了蠶要“僵”。忌說“茶”字,因“茶”與“蛇”同音(濮院土話)。
酥羊大面”為濮院鎮傳統飲食,冬春之季各家飯菜館均有出售。羊肉選用當年生的“花窠羊”(取其肉質嫩,膻氣少,山羊最佳,湖羊較次),宰殺褪毛後(不剝皮),洗淨斬成小塊,每塊四市兩左右,疊人大鍋內,每鍋盛八十塊左右,佐PJ,適量醬油、白糖、紹酒、老薑和紅棗(也有放幾個蘿蔔的),急火燒滾後改用文火,一般燜過半夜,於次日凌晨便皮酥肉爛,香氣四溢。麵條用鎮上制面作坊當天搖制的細水面(粗細似線香),人滾開水大鍋里一煮即行撈出(俗稱健面),放入盛有羊肉原湯的大碗內,覆上酥羊大肉(喜肥喜瘦可自挑)一塊,並隨意撒上一些蔥、蒜或辣椒末,就可食用。羊肉酥香肥嫩,香味濃郁,麵條軟潤而富有彈性,湯汁稠厚,油光粼粼,色香味俱佳。

古鎮茶館

時濮院鎮上的茶館幾乎遍及街巷,每天天未亮,茶館裡就已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了。茶館是綢鎮的新聞和經濟信息中心,人們在茶館裡話桑麻,議行情,許多種田、養桑的經驗都通過茶館傳播的,做絲綢生意的更把茶館看成是臨市面,談生意經好地方。濮院的茶館大多臨水面街而築,這樣汲水方便,茶客們進出也方便。古時除了節日和傳統廟會,茶館就是熱鬧的公共場所,打拳頭賣膏藥的,推銷梨膏糖的,唱小曲兒的都往茶館跑。
茶店倌沖開水時,茶客們都要用手指頭在茶桌上輕輕叩幾下,表示五體投地,多謝的意思,這裡有個出典。相傳乾隆皇帝來江南微服私訪,一次,他從嘉興帶著貼身太監來到濮院,他見綢鄉的茶館,是鎮民集居之地,就走進去喝茶,一可解渴,二可察知民情。為了不暴露皇上身份,隨從人員也只得在皇帝旁邊就坐,並想出了個用手指頭代替跪叩之禮的辦法,以表示不衝撞龍體。從此,倒開水敬茶用手指叩桌子的習俗就傳了下來。

農村建設

濮院鎮14個行政村中,永樂、永越已成為省級示範村,除西浜村外,其餘村已爭創為整治村。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圍繞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這個根本目標,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以培育新農民、發展新產業為支撐,以示範村建設和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為切入點,狠抓各項任務的落實,推動了全鎮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2007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7.3億元,比上年增長10.5%;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0790元,比上年增長13%。已獲得中國羊毛衫名鎮、全國重點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全國環境優美小城鎮,浙江省文明鎮、浙江省衛生鎮、浙江省體育強鎮、浙江省教育強鎮、浙江省科普示範鎮等榮譽。

地圖信息

地址: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濮院鎮政府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