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濮院鎮

浙江濮院鎮

濮院鎮位於桐鄉市東部略偏北,西南距梧桐鎮9.6公里,總面積35.6平方公里,其中鎮區面積2.2平方公里。320國道穿境而過,京杭大運河貫穿鎮北。濮院素有“以機為田,以梭為耒”的傳統,“濮綢”久享盛譽,明清時是江南著名的絲綢專業市鎮。近年來,羊毛衫編織業崛起,濮院羊毛衫市場聞名遐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濮院鎮
  • 總面積:35.6平方公里
  • 鎮區面積:2.2平方公里
  • 位於:桐鄉市東部略偏北
濮院鎮-地名由來,濮院鎮-歷史文化,濮院鎮-行政區劃,濮院鎮-濮院絲綢,濮院鎮-相關傳說,

濮院鎮-地名由來

濮院鎮古地名為李墟,又稱御兒。秦朝始建的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宋朝建炎以前系一草市,習稱“幽湖”、“梅涇”、“濮川”。宋高宗南渡,著作郎濮鳳以附馬都尉駕臨安(今杭州),後遷居幽湖,遂為濮氏世居地。其六世孫濮斗南援宋理宗有功升任吏部侍郎,詔賜其第濮院,鎮因此得名。元朝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濮鑒出資構屋開街,建四大牙行,收積機產,“召民貿易”,“遠方商賈旋至”,無羈泊之苦,故又名永樂市。

濮院鎮-歷史文化

自宋以來,濮院絲綢業發展形成江南大鎮,鎮民讀書之風日盛,文化發達,宋元明清四朝共有進士26人,舉人86人。民國16年《濮院志》載:“宋為人物之邦,至今士多興於學,外廛者亦類,皆鴻生碩彥”。
濮院鎮
濮氏好客,各方學者名流,紛紛來鎮寓居。元至順間(1330一1333年)濮彥仁父子組織“聚桂文會”,東南名士500人以文赴會,由楊維楨閱卷,評其優劣,錄選優秀文卷30稿,出一專集。後世有“自吳毅以下,文皆傳世”之說。明清寓居鎮之附近的鮑恂、貝瓊、程柳莊等結社濮川;清初舉辦太平文會;嘉慶間岳鴻振、陳世昌等組織冷楓詩社。明初寄寓濮院的名儒宋濂所作《濮川八景》詩,引發了眾多名流唱和,推動了鎮上的詩詞創作。呂坤的《鴛鴦湖棹歌》斟酌舊聞,寓以諷喻,與朱彝尊的《鴛鴦湖棹歌》媲美並傳。清代沈濤的《幽湖百詠》,頌讚了鎮境的歷史、人文、市井、物產、名勝古蹟。乾隆年間,沈堯咨、陳光裕合編《濮川詩鈔》,蒐集29位詩人作品計35卷,其中不乏膾炙人口之作。
清代雍正、乾隆以後,書畫金石、考古收藏等藝術創作與鑑賞之風,亦在鎮上開始盛行。沈履端、徐唏、張弘牧等人,或書畫,或金石雕刻,或收藏鑑賞,均有很深造詣。濮院清代畫家董,行修學博,善畫花卉翎毛。其仿宋本草蟲長卷真跡,經吳昌碩題字,尤為珍品(現存桐鄉縣博物館)。名士沈梓寫下了大量的太平天國史料,其高祖沈東畲作《東畲雜記》,祖父沈韋汀以《幽湖百泳》附之,為濮院留下了寶貴的文史資料。
濮院歷來重視修志,明清以來有15種之多。據濮院志書記載,歷代各家著述有185人380種之多,為鎮民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清末民初,各種戲曲如京戲、越劇、皮影戲、木偶戲和評話彈詞來濮演出,戲曲表演一般在翔雲觀廟台進行,同時鎮上出現多家書場。上世紀20年代,濮院開始放映無聲電影。40年代,鎮上有了專供演戲的劇場。
濮院明清時辦有義塾、義學、翔雲書院及提倡女子求學的女學社。民國時有敬業、端本(女校)兩所完全國小,13所初級國小以及機織傳習所、機業初等學校等職業學校。1947年濮院旅滬紳商發起創辦私立梅涇初級中學。建國後改建為桐鄉縣第三中學。

濮院鎮-行政區劃

2007年,將烏鎮鎮西浜村劃歸濮院鎮管轄,調整後的濮院鎮區域面積64.71平方千米,人口4.6萬,下轄14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
2000年,新生鎮轄新東、新妙智、新聯、新港、紅旗漾、油車橋、星旗7個村委會。濮院鎮轄新河、永越、永樂、新濮、新星、永聯6個村委會。
濮院鎮
2001年,撤銷新生鎮建制,與濮院鎮合併。濮院鎮轄13村、11居,駐新生路。
2003年11月28日,桐民125號批准:同意濮院鎮撤銷鳴鳳、大眾、有義、西南、南市、南緯、梅園、北市、南杏、中興、中新11個居民委員會,建立鳴鳳、梅園、詠梅、錦苑、中新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鳴鳳社區:新濮村北埭、南埭以西,市河以北,新生公路以東,新濮村濮北組以南。梅園社區:市河以南,320國道以北,永樂路、廟橋街以東。詠梅社區:永樂路以西,320國道以北(含市場部分),中興路以東,市河以南。錦苑社區:中興路以西,王母橋港以東,新濮村大其里以南,320國道以北。中新社區:新生集鎮。
面積60.4平方千米,人口4.39萬人(2005年)。2006年,轄5個社區、13個行政村:鳴鳳、梅園、詠梅、錦苑、中新;新河、永越、永樂、新濮、新星、永聯、新東、新妙智、新聯、新港、紅旗漾、油車橋、星旗。鎮政府駐廣場路。郵編:314502。

濮院鎮-濮院絲綢

濮院是中國·濮綢的故里。自宋代濮氏遷居本地後,農桑和絲織業不斷發展,所產濮綢白淨、細滑、柔韌耐洗,系綢中上品,為歷代皇室官宦普遍採用,在國內享有盛譽,海外也名聞遐爾,繁榮綿延七百餘年。南宋淳熙(公元1174—1189)年間,“輕素錦,日工月盛,濮院之名,遂達天下”(《濮川志略》卷一)。
濮院鎮
到了明萬曆年間,改土機為紗綢,製造絕工,濮綢之名更著遠近。濮院絲綢業規模不斷擴大,演進為“日出萬綢”的絲織業專業市鎮;及至清康煦、雍正、乾隆年間(1662——1795),絲綢產銷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以濮院為核心的蠶桑絲織區域商品經濟中心。《浙江通志》記載:“嘉錦之名頗著而實不稱,惟濮院生產之紡綢,練絲熟淨,組織工,是以一鎮之內坐賈持衡,行商糜至,終歲貿易不下數十萬金”,史稱“工商巨鎮”。當時的濮院鎮萬家煙火,民多以織絹綢為生,所產濮綢品種繁多,綢有花綢,絹有花絹、官絹、籮筐絹、素絹、帳絹、畫絹,綾有花、素、錦,羅有三梭、五梭、花羅、素羅、,紗有花紗、腳踏紗、縐紗等。清朝後期又摹仿湖縐,盛產濮縐。
濮綢行銷全國,尤以“大富貴”、“小富貴”等花樣的濮綢,更受北方人的喜愛競購。

濮院鎮-相關傳說

天下第一綢 絲綿
“宋錦人傳出秀州,清歌無復用纏頭;如今花樣新翻出,海內爭夸濮院綢。”濮綢為什麼特別好?這裡有深厚的歷史淵源。
濮院地處杭嘉湖平原中心,古代有深邃的幽湖傍鎮而過,水網密布,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特別適宜蠶桑業發展,加上水質優良,繅成的“土絲”有別於外地,都是上等好絲。盛唐時,一個名叫諸載的人從中原遷到杭州,帶來了中原較為先進的機織技術。這技術傳到了當時的濮院鎮後,經過當地能工巧匠的進一步改進,“得機杼之巧甲天下”。優質的土絲原料加上先進的織造技術,在工藝上採用與眾不同的“雙格經”製作,生產出來的濮綢具有質地細密,柔軟滑爽,色彩艷麗,牢度特彆強等特點。因此,濮綢與當時的杭紡、湖縐、羅鍛合稱江南四大名綢,不僅遠銷海內外,而且是歷代朝庭的貢綢。
明朝燕王朱棣打著“靖難”旗幟,從北京發兵到南京,奪取了皇位,成為歷史上較有作為的永樂皇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為了壯大明聲威,鞏固國防,又維修了長城,並在山海關上豎起大旗。山海關上風沙極大,用一般絲綢製作的旗幟幾天就被風撕裂。為此守關將軍傷透腦筋,就建議永樂皇帝選用貢綢中最好的綢制旗。永樂帝命大臣把十幾種貢綢分門別類一一平置在案桌上,用一把刀刃鋒利的寶劍在綢布表面水平刮動,以試牢度。其它的綢只颳了一個來回,有的就起了毛,有的裂了縫,唯有濮綢颳了三個來回稍稍起了點毛,永樂皇帝就下令用濮綢製作大旗。
濮綢果然不負眾望,製成的大旗不僅能較長久耐風沙襲擊,而且艷麗的色彩也經久不變。用濮綢製作的大旗,上書“天下第一關”十分壯觀。
濮綢因此聲名愈著,被人稱“天下第一綢”,廣泛用於軍事上製作戰袍、軍帳等。後來的滿清皇朝,太平天國義軍等,都長期選用濮綢以作軍用,至今故宮中還能找到濮綢的製成品。
翔雲觀與翔雲石 翔雲觀
院的翔雲觀在明清時是和蘇州玄妙觀等齊名的江南三大道觀之一,觀內殿閣重複,建築精良,規模宏偉,更以多奇石異樹珍藏為勝。
翔雲觀原玄明觀,始建於五代,至元朝經濮氏家族大規模擴建,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大寺院。觀的後院珍藏著江南奇石——翔雲石。該石與當時崇福福嚴寺的縐雲石並稱江南二大奇石聞名遐爾,玄明觀也因此更名為翔雲觀。該石是在寺觀擴建時從太湖採得,經能工巧匠加工後,造型奇特。石高20餘尺,聳峭玲瓏,石中多洞穴,每逢天將陰雨時洞穴中會噴薄出五色彩雲,環繞其石,底部洞穴中有涓涓細流溢出,日子久了在方石周圍形成一個小池塘,從雲石流出的清泉水,其味清涼甘甜,世人稱之為雲泉,有治病祛災之效。相傳有一年江南大旱人們易子而食。皇上貼出皇榜,招聘呼風喚雨之人。玄明觀張和道長看到乾涸已久的翔雲石又一次噴出五色雲彩,知道不久將有雨來,便斗膽揭了皇榜,搭起祭台,免不了口中念念有詞,裝神弄鬼一番,果然不久便天降甘霖,旱象頓除,龍顏大喜,即封張和道長為真人,撥款重修玄明觀,並賜名為“翔雲觀”。
觀內還有一倒生奇樹,樹根朝天,樹葉從花壇中部伸展出來,十分繁茂。傳說人稱張半仙的道長張爛頭,有一天走路匆忙,被花壇旁的柏樹枝掛破了道袍,張爛頭一怒之下,將這株柏樹連根拔起,倒插在花壇土中,這株柏樹竟然大難不死,從花壇磚縫隙衍生出繁茂的枝葉,成了觀內又一珍奇之物。
濮院是古絲綢之鄉,市鎮極其繁榮。在翔雲觀內建有機神殿,供奉機神並設有機業公會,統領全鎮機織及絲綢貿易事務。公會規定,凡產銷一匹綢,機戶和商行合捐錢二文,用於翔雲觀的修繕。當時濮院日出萬匹綢,捐款甚豐。到了康熙盛世,翔雲觀內大興土木三易工匠,歷時三年,耗資逾萬,建起了盤絲結頂的大戲台及廂樓等配套設施。
觀內翔雲石曾被列為進貢皇上的花石綱,終因搬運困難而作罷,後在民國時被軍閥所掠,在運輸途中沉舟於太湖。倒生樹在文革時被毀壞。至今只有巍峨的山牆依然偉立,成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項目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