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思維

潛意識是相對於“意識”的一種思想。又稱“右腦意識”、“宇宙意識”,腦內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則稱它為“祖先腦”。“靈感”也屬潛意識的一種。 意識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人類覺察到的思維活動,稱為顯意識;一部分是人沒有覺察的,不自覺的思維活動,稱為潛意識(也稱無意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潛意識思維
  • 又稱:潛意識思維
  •  產生: 潛意識與本能
  • 特徵:不自覺性 中性地處理信息
產生原因,基本特徵,認知歷史,生理作用,

產生原因

潛意識與本能
人作為一種高級動物,必然具有動物的特性,必然具有生命力。自然需求、情慾,這些生理欲望會不自覺地左右人的思維,成為潛意識的一部分。生物在長期發展中,由遺傳的傳遞而形成一定行為方式,這就是生物本能,如蜜蜂造窩,蜘蛛織網。人的進化不僅在軀體方面,更重要在大腦,人腦共有3層:新皮層、緣腦和爬行動物腦。新皮層是智人階段產生的,具有思維的物質條件;緣腦是哺乳動物遺傳下來的;爬行動物腦源於爬行動物,從這裡發生本能衝動,所以說潛意識是種族(甚至延伸到爬行動物)發展中被遺傳記錄下來的本能。這些本能通過大腦而形成潛意識。由本能形成的潛意識是存在的,但在人身上不起主要作用,對人類說潛意識主要具有社會屬性。
1.2.2 潛意識是社會存在的產物
人作為自然物有自然需求,人作為社會存在又有社會需求。人的自然需求也要由社會條件來決定,並受文化的制約。人要吃飯、穿衣、生育,這既是生理的,又是社會的。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潛意識主要是人在社會實踐中長期形成的習慣成自然的反映形式。潛意識是後天學習的,是社會實踐得來的。我們常說熟能生巧,習慣成自然。經反覆的實踐形成思維定勢,對相應的刺激便可不假思索地直接反應。社會學講的人的社會化過程是由同化到內化。同化是接受外界的刺激,內化是把刺激變成自己思想的組成部分。這就是潛移默化。經過這個過程便會形成穩定的行為方式,成為習慣。
1.2.3 潛意識的生理基礎
潛意識是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的第一信號系統,沒有與第二信號系統(語言)相聯繫,這與用語言思維的顯意識是有區別的。
潛意識是在腦於中央“網狀結構”失去控制下的思維活動。
潛意識是神經網路的較穩定的聯結方式。當一種認識根深蒂固地存在於人的大腦中成為腦神經的固定通道,相應的刺激進去後,就會按照固有的神經通道直接作出反應。

基本特徵

不自覺性。許多思維活動是在不自覺中進行的。平時說錯話或說走嘴,都不是無緣無故的,潛意識使你說出了不想說的話。還有寫錯字,很多人都有一些習慣性的寫錯字,小時候寫錯的字,形成潛意識,以後經常寫錯,不容易糾正過來。在一些緊急場合,人們會不假思索地立即採取行動,這就靠潛意識的作用。例如,英雄人物不顧安危地衝上去,這就是他的利他的價值觀已經成為他的潛意識。一些邪教成員失去理性的狂熱行為,是歪理邪說成了他無法控制的潛意識。在喝醉時,失去自覺的控制能力,不由自主地說了一些壓抑在心裡的話,平時說酒後吐真言,就是潛意識思維。
中性地處理信息,不能處理否定性的字眼,不一定是正確的。
用天性及習慣回響外來的訊息。
蘊藏著感知認知的信息,能自動地排列組合分類,並產生一些新意念(靈感)。電影大王邵逸夫,經常在思考各種問題的同時,在任何地方,都備有一本記事簿,一旦靈感從潛意識中來,便立刻記下來。這使邵逸夫成就輝煌的事業。
需強烈刺激、重複刺激和自我暗示來建立。一位母親由於莫名的煩躁,對自己調皮的孩子不上進感到焦慮,經常打罵指責自己的孩子,並對孩子說:“你瞎了嗎?這樣的東西都看不見?”或者“你聾了嗎,我講的話你都聽不進去?”在這裡可以看出在打痛孩子肉體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向孩子心靈致入潛意識,可以預見的是:這個孩子將來在他的視覺或聽覺方面肯定會有心理障礙,或者是聽不清充足的音色,或者是看不全充足的顏色。
放鬆時,最容易進入潛意識

認知歷史

潛意識的發現始自催眠術。現代催眠術的原始型態是奧國維也納的醫師梅斯梅爾所創立。但是第一次提出人類具有潛在意識學說的人,是西格蒙德·弗洛依德。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研究了潛意識,並把它發展為心理學、哲學,但他把潛意識歸結為本能的突動,帶有生物主義的性質。弗洛伊德所談的潛意識,是一種與理性相對立存在的本能,是人類固有的一種動力,他認為,人類有一種本能,也就是追求滿足的、享受的、幸福的生活潛意識。這種潛意識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一直在不知不覺中控制著人類的言語行動。在適當的條件下,這種潛意識可以升華成為人類文明的原始動力。他認為潛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它主動地對人的性格和行為施加壓力和影響。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領域時運用了決定論的原則,認為事出必因。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口誤和筆誤,都是由大腦中潛在原因決定的,只不過是以為一種偽裝的形式表現出來。由此,弗洛伊德提出關於無意識精神狀態的假設,將意識劃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
榮格(Jung Cari,1875—1961),瑞士人,創立分析心理學,他把人的心理結構劃分為3個層次,意識層(consciousness)、個體潛意識(personalun consciousness)、集體潛意識(colectiveun consciouness)。意識是可感知的部分,形成“意識自我”,是意識層的看門者,對外界材料進行選擇,不是任何材料都能進入意識中。大腦中不被感知的個體潛意識,是集結在心靈中的情結(complex),它是與情感思維、記憶相關聯的情緒,不自覺地影響著人的思想行為。精神分析就是要解開情結,把人從情結的壓迫下解放出來。人們在遭到重大的挫折,或者對信念的執著追求時都會產生情結潛意識。
霍妮(Karen Hozney,1885—1952),是一位德國女性心理學家,她認為人格的形成不是本能,而是文化及社會條件。文化與社會條件又使人產生焦慮。人的潛意識中存在著兩種基本需要,即安全的需要和滿足的需要,這兩種需要並存且互相對立。一個人想安全,便不願冒風險而獲得滿足,而要冒風險去獲得滿足便不安全,於是這種衝突便形成了人的“基本焦慮”。基本焦慮有時是有意識的,有時是無意識,不自覺地反映在不安的情緒中,霍妮分析當代社會人生活在競爭中,由於競爭而產生敵對和恐懼,加劇了基本焦慮。
霍妮把人的自我分為真實的自我、理想化的自我和現實的自我。真實的自我是天賦潛能的流露;理想化的自我是內心盡善盡美的自然意象;現實的自我是一定文化環境中的現實表現。人本身包含多個自我。
精神分析學派從臨床醫學、心理學的角度研究了潛意識,使過去被忽視的潛意識、非理性領域的問題受到重視,並提出了有價值的思想,其缺點是主要從本能和抽象的人性來研究潛意識,不能完全說明潛意識的本質。
根據辯證唯物主義中的基本原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對意識起決定作用,而意識對物質起反作用,這個反作用又是具有兩面性的。辯證地注意到了意識中不可意識部分即潛意識的消極負面作用。

生理作用

1.5.1 潛意識和顯意識共同承擔思維任務
據研究,顯意識處理的信息量為1010比特,潛意識處理的信息量為1011比特。這就是說潛意識處理的信息量比顯意識的還要大。實際上多半思維任務是在潛意識領域裡進行的。我們見一個熟人,一眼就看出他是誰,這不是邏輯推理,而靠的是潛意識。
1.5.2 潛意識和顯意識是相互轉化的
經過多次反覆或強烈的刺激顯意識可以變為潛意識。相反受刺激後的潛意識又可變為顯意識,因此二者沒有絕對的界限。潛意識大師摩菲博士說過:“我們要不斷的用充滿希望與期待的話,來與潛意識交談,於是潛意識就會讓你的生活狀況變得更明朗,讓你的希望和期待實現”。
1.5.3 潛意識與直覺
直覺是未經推理直接洞察事物的本質。實際上是潛意識直接變為顯意識。潛意識是直覺產生的前提。直覺看起來沒邏輯過程,實際上是潛邏輯在起作用,即大腦內部自動地邏輯連線。
1.5.4 潛意識與思維定勢
思維定勢是思維不自覺的傾向性,是大腦先人為主的穩定狀態。其形成過程是實踐——顯意識——潛意識——思維定勢。顯意識重複多次,其信息就以穩定的狀態存在於大腦中,形成條件反射,遇到同類的刺激就會自動反映出來,形成思維定勢。在科學研究中,人的思路、假設、推理都會不自覺地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正確的思維定勢有利於認識,提高效率,不正確的思維定勢則形成偏見、固執,鑽牛角尖,引向錯誤的思路。
1.5.5 潛意識能幫助大腦儲存記憶
記憶分為暫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兩種。暫時記憶處於顯意識中,比如接電話的時候,對方告訴你一個客戶的電話號碼,你強行記住的這一串數字也許很快就會被遺忘,這就是因為這個記憶是暫時的記憶。而我們的經歷和遭遇,事實上都記憶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分毫不差。它們按照時間或者是按照情緒的連鎖被組織在潛意識中。只是被埋藏在潛意識的深處很久沒有被挖掘出來罷了,但在催眠狀態下,這些塵封已久的記憶也許就會被顯現出來。
會下圍棋的人大概都知道下棋先後次序的重要性,我國棋聖聶衛平對此是深有體會。聶棋聖曾經在一次國際重要圍棋比賽後遺憾地說,自己明明前半盤領先優勢很大,在收官子的階段自己怎么下出了昏招啊!明明是在腦袋裡想好的最佳收官次序,可是在出手下子時卻下出最差的收官次序,真是莫名其妙,結果被別人翻盤了!真遺憾啊!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反過來吧”或者諸如此類意念的潛意識在聶棋聖腦里起了作用!在聶棋聖疲倦的時候,潛意識這個小人兒說:快反過來吧。他的大腦就把最佳的次序與最差的次序反了過來!這種潛意識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聶衛平棋聖早年或青年時期(或許是文革時的)所遭受的肉體痛苦或精神迫害,同時伴隨著“反過來”等意義的語言。
做夢時我們也曾夢見過過去的小事,並與現實發生糅合。
1.5.6 成為情緒的領域
情緒是人的一種能量形式,具有自我保護和宣洩的負面能量作用,用以平衡內心世界。
經歷中所形成的負面情緒未被釋放前,會被存儲在記憶中,成為“記憶倉庫”中的“存貨”,留待日後再處理。處理的方式就是把這些記憶進行再一次的學習,這些負面情緒才可能被徹底地清除。呈現出被壓抑之情緒,讓它得以“合理化”(用以釋放被壓抑的情緒)
當我們遭遇到一些讓自己難以接受的事件的時候,反應方式可能是“合理化”,就像是“阿Q精神”。這其實是潛意識的自我解嘲保護機制,以讓我們接受現實。
1.5.7 經營身體的運作,掌管著生命的藍圖、現時身體狀況的藍圖、最佳生命狀態的藍圖和保存和維持身體的完整性
潛意識負責身體各部分的運作,在此過程中,身體任何一個部位的變化都會自然地在潛意識中有所呈現,因而當身體的任何一個部分發生病變的時候,身體都會自動地調整。
保護和自我癒合的功能,這都是緣於潛意識背後的運作。潛意識的第一個功能就是保護身體的安全。因而,在催眠狀態下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是安全的,當任何有害於身體的指令和狀態發生的時候,我們意識會自然醒覺。這也是我們本能的反應。
像一塊玻璃在我們身旁破裂時,我們會自然而然的閉上眼睛,防止碎片進入。
1.5.8 作為一個具有極高道德標準的個體
潛意識和整體潛意識是聯繫在一起的。因此,在潛意識中有一個自然的反應就是維護系統的平衡和穩定。因為個體會覺察到只有當整體安全的時候,個體才可以安然無恙,個體會自然願意維持系統的穩定存在。所謂“道德”,就是“道的德行”,是這個系統運作的規律。個體的行為符合系統的運作規律就會得到系統的呵護。因此,符合道德的行為是可以維護系統平衡的行為。
例如沉船是男人讓女人和小孩先逃,潛在的意識指示是為了人類種群能延續,更有繁殖希望,而不至於滅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