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術(漢語辭彙)

催眠術(漢語辭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催眠術(hypnotism),源自於希臘神話中睡神Hypnos的名字,它是運用心理暗示和受術者潛意識溝通的技術,因為人類的潛意識對外來的信息的懷疑、牴觸功能會減弱,因此施術者會用一些正面的催眠暗示(又稱信息,例如信心、勇氣、尊嚴)替換受術者原有的負面信息(又稱經驗,例如焦慮、恐懼、抑鬱),從而讓受術者能夠產生和原有不同的狀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催眠術
  • 外文名:hypnotism
  • 起源:希臘神話
  • 誘導因素:放鬆、單調刺激、集中注意等
發展歷程,分類,操作流程,諮詢範圍,神經症,生理障礙,兒童行為障礙,神經系統疾患,其他用途,催眠作用,催眠理論,注意事項,自我催眠,催眠邏輯,催眠語,要點,暗示方法,催眠療法,催眠與睡眠,催眠誘導,誤解答疑,催眠溝通,

發展歷程

簡單地說:催眠術是利用心理暗示進行溝通的技術。
複雜地說:催眠術是繞過表面意識而進入潛意識輸入語言或肢體語言的行為。
理論地說:催眠是心理暗示行為,施術者通過語言、聲音、動作、眼神的心理暗示在受術者的潛意識輸入信息,改變其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受術者可以閉上眼睛,也可以不用閉上眼睛,甚至會無意識接受了催眠師的心理暗示。催眠的深度因個體的催眠感性、催眠師的威信與技巧等的差異而不同。
據歷史記載,公元1774年奧地利的麥斯麥醫生,他以“動物磁力”的心理暗示技術開創了催眠術治療的先河。
1841年英國醫生布雷德爾出版了一本書——《神經催眠術》,在此書中他正式把心理暗示技術定名為“催眠”。
在催眠定名後的170多年歷史,催眠術最初是多套用於心理治療,在近代的數十年間,催眠開始涉及到更多領域,比如醫學麻醉、婚戀、教育、運動、職場、警務和演藝等領域。
在一些對催眠術不太熟悉的人眼中,可能會覺得催眠術非常的神秘,類似於一種巫術或者說魔術,其實催眠術就是在古代的巫術中發展過來的。催眠狀態是一種類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識恍惚心理狀態。而催眠術就是運用心理暗示等手段讓被催眠者進入到催眠狀態的一種心理暗示技巧,這種心理暗示技巧包括如放鬆、單調刺激、集中注意、想像等方法,將人誘導進入到催眠狀態之中。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在古代就有很多類似於催眠的記載,只是當時的科學並不發達,其催眠更偏向於宗教,當然其也可以“製造記憶”,直到了十八世紀奧地利的麥斯麥醫生以“動物磁力”的心理暗示技術開創了催眠術治療的先河,他的理論也不科學,依然帶著宗教神秘色彩。
到了1841年,英國著名的外科醫生布雷德才以科學的理論來證實催眠是一種類似睡眠的狀態,並將這種使人進入清醒和睡眠之間的狀態的方法稱為催眠術。
催眠術催眠術
催眠主要有兩種基本形態,那就是父式催眠與母式催眠。父式催眠就是以命令式的口吻發布指示,讓你感到不可抗拒,而不得不臣服。在催眠過程中,常常根據不同的對象,或同一對象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下選擇使用不同的催眠方式。 所謂母式催眠就是用溫情去突破受術者的心理防線,也就是一種柔性攻勢。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可以被催眠的,而且催眠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這主要兩方面的條件,一是催眠師的素質和技能要高,二是被催眠者情況。被催眠者如果受暗示性較強,對催眠術持信任態度,催眠即可進行。
催眠術起源於18世紀,最初帶有欺騙性質,被稱為“江湖魔術”。當時德國醫生弗朗茨·梅斯梅爾博士發明了一種神奇的療法,可以治癒各種無法解釋的怪病。在昏暗的燈光和虛無縹緲的音樂中,他向病人灌輸一種只有他可以控制的看不見的“催眠氣流”。這樣經過催眠之後,病人就會痊癒了。儘管最終證明梅斯梅爾博士所言並非全部屬實,然而他是第一個發現思想可以控制而影響身體的人。
英國眼科醫生詹姆斯·布萊德博士在治療實踐中採用了這個發現,1842年他根據希臘語的“睡眠”一詞發明了英文單詞“催眠”。19世紀,印度醫生成功地運用催眠術作為麻醉劑,甚至用於截肢手術,直到發現麻醉用的乙醚後這種做法才棄之不用。
總體來說,催眠術在19世紀曾引起研究的熱潮,包括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也曾深受催眠術的影響。進入20世紀後的前三十年間,人們對此的研究被冷落下去。它在治療精神病方面受到了一些重視與套用,並取得了一些成功。相對而言,在一戰期間,這種治療方法還只受到少數人的重視,到了二戰期間,它已受到了廣泛的注意,在治療由戰爭帶來的身心疾病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20世紀後期,實驗心理學家們的介入,使得對催眠術的研究與探索步入了一個新的層次,英國、美國醫生催眠家協會陸續建立,並出版了各自的科學雜誌。
在中國,可以說“催眠”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在《內經》中也有提及。古代的“祝由術”,宗教中的一些儀式,如“跳大神”等都含有催眠的成分,只不過當時多是用來行騙的,或是一種迷信活動。在歐美,很早就有人傾力研究催眠。記錄較早的是18世紀在巴黎有一位喜歡心理治療奧地利醫生名叫麥斯麥爾(FranzAntonMesmer)的“催眠”,1775年,他能夠通過一套複雜的方法,用磁鐵作為催眠工具,套用“動物磁力”治療病人,其中包括能使病人躺在手臂上面。並用神秘的動物磁氣說來解釋催眠機理,按現代理解那就是一種暗示力。據傳法國政府準備出很多錢購買他的治療方法,但他都不肯,這可能是由於他自己也不清楚。
後來,一位蘇格蘭醫生布雷德(James‘Braid)對該現象發生了興趣,能夠給手術病人引起麻醉,於19世紀提出“催眠”一詞,並對催眠現象作了科學的解釋,“hypnos”(即睡眠的意思)一詞改為“hypnosis”(催眠),使得催眠術有了廣泛的傳播,至今一直沿用這一術語。後來,在前蘇聯生物科學家巴浦洛夫帶領一班人多年系統深入的研究下,催眠有了長足的發展,催眠真正成為一門有理有用的套用科學。如今在很多國家有名望的大學、醫院裡,都設有催眠研究室,並積極開展著把催眠套用於醫學、教學、產業等領域的可行性研究。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努力探討催眠術的奧秘, 使其不斷科學化,系統化,因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 重視。心理學家發現催眠術是打開人們心扉的鑰匙, 它能給人以智慧和啟迪,而最主要的,它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技術,能使許多疑難怪症康復如初,使焦慮憂鬱的情緒瞬間即逝,從而體驗到人生的溫馨與樂趣。數千年的實踐證明,催眠術在心理治療上具有一定的套用價值。
遺憾的是由於催眠術長期以來為宗教神職人員所掌握,又為一些江湖術士所利用,使它的聲譽受損,遭到非議。特別是在中國,由於政治上的種種原因,催眠術長期得不到應有的承認。隨著心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化和提高,催眠術作為心理治療技術,近幾年也引起了中國心理學界和醫學界的重視,同時也受到各界的關注,對它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套用越來越廣泛,催眠術獲得了新生。

分類

心理治療催眠技術誘發催眠的方法各異,命名繁多,至今仍無統一的分類,現根據不同的施術方式、時間和條件,為您介紹幾類最常見的心理治療催眠術劃分方式。
1.按施術者來分:
①自我催眠,即自己為自己進行催眠的方法;
②他人催眠,即由催眠師負責施行的心理治療催眠方法。
2.按暗示條件來分:
①言語催眠,即運用語言進行暗示的催眠法;
②操作催眠,即非言語性的催眠法,它是運用行為、動作、音樂或電流等作為暗示性刺激,達到催眠狀態。
3.按意識狀態來分:
①覺醒時催眠,即在意識清晰時進行暗示性催眠;
②睡眠時催眠,即在睡眠狀態下所進行的心理治療催眠技術。
4.按催眠程度來分:
①淺度催眠,即受術者進入淺層催眠狀態,如呈寧靜、肌肉鬆弛狀態;
②中度催眠,即受術者達到中層催眠狀態,如呈無力、迷茫狀態;
③深度催眠,即受術者達到深層催眠狀態,如呈僵直或夢行狀態。
5.按催眠對象和手段來分:
①人的催眠,即使人進入催眠狀態的心理治療催眠術;
②動物催眠,即使動物進入催眠狀態的催眠術;
③麻醉藥物催眠,即套用麻醉藥物,如阿米妥鈉、硫噴妥鈉等麻醉藥物,使人進人催眠狀態;
④非麻醉藥物催眠,即用無麻醉作用的藥物作為暗示性刺激,以達到催眠的方法,如使用葡萄糖酸鈣等藥物。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治療催眠技術並非對所有人均起效,只有受暗示性較高的患者催眠的效果才比較理想。另外,患者在接受心理治療催眠的全程並不會失去全部的主觀意識,因此患者也不必對催眠產生牴觸心理。

操作流程

催眠的特點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斷、自主意願行動減弱或喪失,感覺、知覺發生歪曲或喪失。在催眠過程中,被催眠者遵從催眠師的暗示或指示,並做出反應。催眠時暗示所產生的效應可延續到催眠後的覺醒活動中。以一定程式的誘導使被催眠者進入催眠狀態的方法就稱為催眠術。
暗示是用言語、手勢、表情等使人不加考慮地接受某種意見或做某事,催眠就是暗示作用。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催眠是採用特殊的的行為技術並結合言語暗示,使正常的人進入一種暫時的,類似睡眠的狀態,催眠狀態也可由藥物誘發,分為自我催眠與他人催眠,自我催眠由自我暗示引起;他人催眠在催眠師的影響和暗示下引起,可以使病人喚起被壓抑和遺忘的事情,說出病歷,病情,內心衝突和緊張。催眠還可以作為一種治療方法(既催眠療法)減輕或消除病人的緊張、焦慮、衝突、失眠以及其他的身心疾病。催眠是用來改善和治療人們心靈創傷的療法。

諮詢範圍

神經症

抑鬱症,酒癮症,菸癮症,強迫症,焦慮症,緊張症恐懼症,口吃症,怯場症,自卑症,厭食症,固執症,恐病症,厭學症,疑病症網癮症,神經官能症,妄自菲薄症,自我完美症,自毀自賤症,神經衰弱症,脾氣暴躁症,過度壓力症,惶恐不安症,自信缺乏症,書寫痙攣症,過度食慾症,食慾缺乏症,情感挫折症,失戀痛苦症,親子代溝症,擇業茫然症,精神緊張症,離休綜合症,抑鬱自閉症,社交恐怖症,產後憂鬱症。
催眠術催眠術

生理障礙

過度自慰症,陽痿早泄症,異常性心理,性心理障礙,急慢性胃炎潔癖,胃痛,神經性哮喘,神經性尿頻遺尿性慾缺乏症,性功能障礙,陽痿,早泄,夢精遺精,麻痹性癔病,舞蹈症,癲癇,面神經麻痹,神經性心臟病,月經閉止,痛經,經血過多。

兒童行為障礙

包括咬指甲,拔頭髮,遺尿,口吃等兒童不良行為,兒童退縮行為兒童多動症

神經系統疾患

包括面神經麻痹,偏頭痛,神經病,失眠,先天性神經衰弱,神經性頭痛,更年期綜合症神經衰弱。

其他用途

增強自信心,增強行動力,提升銷售業績不良習慣的改變,提高記憶力,提高學習能力,克服恐懼,如戒酒,戒菸,減肥,減輕壓力,術後鎮痛,疼痛控制,無痛分娩,減輕癌和關節疼痛,改善肌體抵抗力,破壞或消除由於病毒引起的濕疣和其他疾病等等。

催眠作用

(1)催眠可以建立信心,肯定自我價值:改善你的自我觀感,導正負面行為。增進自信與自許,強化自尊,善處逆境心情。
(2)催眠可以增加心靈財富:心靈財富豐富的人,它是對自己滿足的,金錢無處不在,當你需要時,它自然能出現,讓我們時時刻刻豐富自己的心靈。
(3)催眠可以控制體重與飲食問題:更新飲食習慣,促成體重增減,維持適當目標體重,增強體能與運動動機。
(4)催眠可以消除睡眠困擾:脫離事務、職業煩惱。自我催眠帶來欲睡前奏,醒來有如充電飽滿。
(5)催眠可以處理生活各式壓力:學習減壓或消除壓力技巧,改善特殊行為模式,降低血壓,放鬆身心。
(6)催眠可以掌握演說能力:不再害臊,終止羞怯。獲得談話信心,消除面談緊張,降低演出、 演講或講課的恐懼。
(7)催眠可以終止焦慮、恐慌、恐懼與恐怖症:消除對事務的恐懼,如登高、航空旅行、人群、蜘蛛、疾病等。學習面對事務之不同反應,以新的正確的態度克服恐懼。
(8)催眠可以改善生活品質:以積極的動機,目標的設定及達成,實現個人的滿足。以成功般的滿足舒適心靈。
(9)催眠可以克服學習困難:增強教學技巧,改善學習習慣,提升記憶力與集中力,導正學習態度,增強應試技巧。
(10)催眠可以增強運動表現:強化運動成效,集中重點,啟發成功感、勝利感、成就感。增強毅力與協調性。增強全方位的意向態度。
(11)催眠可以提升個人創造力:開啟寫作、繪畫、表演藝術潛能。啟動創作動機。增強洞察力,問題解決能力。
(12)催眠可以促進健康身體:緩解及減低慢性病症狀,如結腸炎、肌肉痙攣和潰瘍。控制氣喘、偏頭痛等。緩解皮膚疾病。改善免疫系統與促進自然痊癒。
(13)催眠可以疼痛控制:安全、自然的方法以替代麻醉,如外科手術止痛、燒傷止痛,牙醫止痛等。控制慢性病的病痛,如關節炎或背痛。
(14)催眠可以革除壞習慣建立新習慣:增強積極動力,提升正面行為。消除負向思考,解脫忿怒、憂鬱、挫折。
(15)催眠可以協助自然生產:減低疼痛,輕鬆分娩,恢復迅速,建立親子親密關係。
(16)催眠可以解除感情與肉體創傷:重現並去除人生創傷或悲劇事件。搜尋記憶,年齡回溯,時間回溯。

催眠理論

1. 部分退化(partial regression)理論
催眠使受試者思維退化至某種較幼稚的階段,失去了正常清醒時所具有的控制,落入一種較原始的思維方式,因而憑衝動行事並進行幻想與幻覺的製作。
催眠術催眠術
2.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理論
認為是受試者在催眠者的誘導下過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個角色。受試者對角色的期望和情景因素,使他們以高度合作的態度做出了某些動作。很多學者堅持催眠是意識的另一種狀態,而不是角色扮演,即使最合作的受試者也不會同意在不給麻醉藥的情況下進行手術。
3. 意識分離(dissociation in consciousness)理論
希爾加德根據實驗觀察,認為催眠將受試者的心理過程分離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同時進行的分流。第一個分流是受試者所經歷的意識活動,性質可能是扭曲的;第二個分流是受試者難於察覺、被掩蔽的意識活動,其性質是比較真實的,希爾加德稱之為“隱蔽觀察者”。意識分離是生活中一種經常出現的正常體驗,例如長途駕車的人對路上狀況作出了一些反應,多不能回憶,即是由於當時意識明顯地分離為駕馭汽車與個人思考兩部份了。

注意事項

.實施催眠的環境和時間設定
環境設定:最好選擇安靜、舒適、溫馨的環境,有利於放鬆心情的環境,使人能自然而然地感到輕鬆、舒適和安全。
時間設定:一般一次催眠一個小時左右,根據催眠中要解決的不同問題視具體情況調整。作為治療性的催眠最起碼5次治療,第一次為適應性治療,第二次才真正開始治療;一般每10次為1個療程。當然,由於個體差異有人並不一定需要做完整個療程就全面恢復。
.接受催眠調整期間的生活習慣
每次治療前要排空大小便,不要吃得太多太飽;消除雜念,以平和的心態對待治療;絕對禁止飲酒(飲酒後會出現頭昏、頭痛、煩躁等反應),儘量不服用人參、激素等;儘量保持有規律的生活制度;向催眠師真實反映治療後的體驗和變化。
.實施催眠的禁忌症
雖至今未見催眠暗示伴發嚴重後果的實例報導,但實施催眠仍應注意選擇適應症,同時注意禁忌症,避免可能出現的不良情況。禁忌症範圍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精神分裂症或其他重性精神病。這類病人在催眠狀態下會促進病情惡化或誘發幻覺妄想。
2 .腦器質性精神疾病伴有意識障礙的病人。催眠可使得症狀加重。
3 .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腦動脈硬化心力衰竭等。
4. 對催眠有嚴重的恐懼心理,經解釋後仍然持懷疑態度者。

自我催眠

人類具有利用自我意識和意象的能力,可以通過自己的思維資源,進行自我強化、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療。實際上.人們早已套用自我催眠暗示,如宗教儀式、印度的瑜伽術、中國的氣功術等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實施自我催眠。 催眠暗示在人類的生活中具有很大作用。當人在清醒狀態下暗示雖也有作用,但在催眠狀態下,暗示的內容進入潛意識領域更具有強大而持久的威力。在催眠狀態下的暗示,不僅能夠改變身體的感覺、意識和行為,而且還可以影響內臟器官的功能。
腦科學研究證明,大腦前額葉不僅與意識和思維等心理活動有關,而且前額葉與調節內臟器官活動的下丘腦之間也存在著緊密的纖維聯繫。這種結構上的聯繫可能是人類能主動利用意識和意象來調節和控制內臟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質基礎。
潛意識對調節和控制人體的呼吸、消化、血液循環、免疫反應、物質代謝以及各種反射和反應均起著很大作用。許多研究證明,在催眠狀態下暗示身體處於不同狀態,代謝率就出現相應的變化,如催眠暗示正在從事重體力勞動時,代謝率可上升25%,套用自體發生訓練法進行自我催眠,使心身放鬆後,代謝率比平時的安靜狀態降低15~20%。
通常採取仰臥或坐位,使身體各部均處於舒適放鬆的姿勢下練習。先把注意集中於自己的身體感覺,內視自己,進行自我催眠和暗示。首先不斷地利用“信心、勇氣和滿足等積極性情感和美好的意象驅除“煩悶、不安和悲傷”等各種消極性情感,進而有針對性地對自己進行自我規劃、自我強化、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初期練習應選擇比較安靜的環境,每天多次練習,逐漸變為每天有規律地練習2-3次,較易收效。每次5-20分鐘。初學者每次時間不宜過長,時間稍長容易出現注意渙散,入睡和不知不覺中使注意緊張等缺點。因此應適當縮短每次練習時間,甚至也可把一次練習分為幾個階段,每段只練習幾分鐘。
(1)減除心理應激,改善睡眠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和身體的免疫功能,防治各種心身疾病;
(2)增強記憶力、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3)矯正各種不良習慣及減肥;
(4)治療性功能障礙及痛經、盆底肌鬆弛、更年期綜合症;
(5)控制疼痛;
(6)提高體育訓練和比賽成績等。
總之,現代許多人都在成功地套用自我催眠暗示來保護心身健康。今後隨著醫學的發展,許多疾病都將有相應的疫苗預防和治療,以各種心理技術來控制疾病和開發人的心身潛能,將成為未來醫學的主流。

催眠邏輯

在所有典型的催眠現象中,最令人感興趣的現象之一就是催眠邏輯。“催眠邏輯”一詞由奧恩(1959)最先提出,其基本意思是,已被催眠的人可以同時相信在不相容的觀點或知覺,而並不知道它們是互不相容的。奧恩(1962)說,如果要被催眠者對椅子作負性想像(即想像椅子已不在原處),那么當要他們睜著眼睛在室內行走時,他們會控制自己不碰到椅子,但她們仍然堅持說看不見椅子。這便是催眠邏輯的一種表現。沒有催眠邏輯的人,就會碰撞到椅子上面(鮑爾斯,1976)。
在這類實驗中,有的還不清楚被催眠者是否真正相信椅子已不在原處;或者椅子尚在原處,但他們已經不能看見它。如果他們相信椅子尚在原處,只是看不見它,那么他們在看不見椅子的時候還能迴避它,這也並不是違背邏輯的,因為被催眠者可能還記得椅子的位置。若將椅子移動地方,這種試驗就要完善得多。其道理是,在椅子移動之後,如果被催眠者一方面報告看不見椅子,一方面又迴避摸著椅子,這就更清楚地說明其反應的不相容性,因為他們再也不能憑記憶知道椅子的位置。
催眠術催眠術
與此相似的另一種催眠邏輯現象是有人報告的“雙重”幻覺。其表現是,在催眠師的指導下,被催眠者幻視見一個物體,而這個物體已在屋裡;或者幻視見一個人,而這個人正在步入室內。這都是雙重幻覺催眠邏輯。
不過,麥克唐納和史密斯(1975),席漢、奧布斯托和麥康基(1976),以及席漢(1977)等人發現,並非所有報告講的都是雙重幻覺,有不少被催眠者是假裝看見了雙重幻覺。此外,雙重幻覺的不相容性也有疑問。這裡要分析一下被催眠者對幻視物體之真實性的相信程度,他們不能認為幻視物體只不過是想像的產物。如果他們真正相信幻視物體是客觀存在的,那么看見一個以上的物體便不合乎邏輯。
當然,即便是這種情況,也有一些道理可以合理解釋雙重物體是能夠並存的。如果被催眠者知道兩個物體中有一個是幻覺,那既無不相容性可言。因為當被催眠者被告知幻視物體是幻覺時,它便可以消失。透明幻覺是催眠邏輯的又一種表現。所謂透明幻覺就是被催眠者報告,他們透過幻視物體看見了真正的物體(詹森,馬厄和巴伯,1972;席漢等,1976)。
同樣,也有些被催眠者所報告的這一現象是假的。看見一個被另一物體完全遮掩住的物體,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不過,幻覺沒多少規則可遵循,對大多數被催眠者來說,幻覺的一個性質可能就是被催眠者可以透過它看見對面的物體。催眠邏輯是一種難以捉摸的現象。雖然不少人報告了它的存在,但是越仔細地分析它,它就越難把握。
其主要原因在於不知道被催眠者是真正相信看見的物體是真實的,還是認為那是一種幻覺:是真正相信並不存在那個物體,還是認為那是一種負性幻覺。若要否認催眠邏輯現象的存在,也並不困難。然而,催眠邏輯仍然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希望今後能有更深入的研究,通過分析被催眠者的認識,使這裡提出的一些問題獲得解決。在作這些研究時,或許要採用與席漢和麥康基(1982)相似的方法。

催眠語

要點

抓住緩急強弱的節奏有人曾極端地說,催眠術的奧秘無非就是催眠說話術和呼吸法。
所謂說話術,並非像電視、電台的廣播員念新聞稿那樣,只要念準確就行,也不像演員只要死記住台詞便萬事大吉。它有些象表演藝術家的工作,其實行過程可以稱得上是在演出一場話劇:他將人物推上空白的舞台,以最初的情況設定並構成劇目,一邊推敲劇情一邊完成劇本。決定該劇目成功與否的關鍵,就是具體的說話方法,即施術者語言的緩急強弱的節奏。
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有助於劇情進展及烘托劇目效果的方法。口才是極具個性的,生來就有好有差,即使追隨好的榜樣,也不見得如期得到提高。況且,以文章的形式表示“說話法”也是很難做到的事情。儘管如此,還是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一邊研究抑揚頓挫的功夫,一邊閱讀本章為好。重要的是,根據情況的發展及被催眠者的催眠狀態,做出適合自己的演出筆記之類的計畫,不斷加以練習。除此之外,別無良策。

暗示方法

關於暗示的做法,前面已經提到幾次,有人對其要點進行了總結(分為兩節介紹):
①不使用疑問式
像“你能做嗎?能做好的話試試看”這樣的說法,有時會使對方產生躊躇或表示出毫無理由的拒絕態度,以致阻礙進展。說話內容一定要把狀況具體化並帶結論性,如“你的胳膊已經不能彎曲”,“你就這樣倒向後方。”
②不用命令語氣
催眠說話術大致可分為權威語氣和教誨語氣兩種。權威語氣——預言性地指示動作的方法,如“你就這樣站立起來”;教誨語氣——暗示可能性的溫和說法,如“你可以那樣站立起來”。相反,“快做!”這樣的命令式,會導致失掉信賴(基於信賴的依存關係),因此實屬禁止之列。
③將來式優於現在進行式
“現在,你做……”這樣的說法,不如像“下面,我拍一下手,你將……”用這種具有給與喘息之機的魚貫的將來式預告暗示,更容易使被催眠者採取行動。
④注意擬造形象
比如在進行催眠美容時,採用“你的腰部漸漸的收緊變細”這種說法,不如像“就像女明星的腰那樣地……”的說法,更能使被催眠者容易從暗示中浮想其具體的形象來。
⑤注意反覆效果
催眠說話法,換句話說就是“反覆說話法”。因為在催眠狀態淺的情況下重複暗示的效果更大,所以應該像領著幼兒學走路一樣,反覆暗示相同的動作,向表面意識的傳達與向無意識的暗示傳達,存在著相當的“時差”。要用實際的感覺抓住這種差別,並在注意反覆效果的前提下說話。

催眠療法

催眠療法是利用人的受暗示性,通過言語暗示引到一種類似睡眠的狀態即催眠狀態。病人在這種狀態中對治療者的言語指示產生巨大的動力,引起較為深刻的心理狀態的變化,從而使某些症狀減輕或消失,疾病明顯好轉。
本療法的具體作法如下:
1.治療前,要向病人說明催眠的性質的要求,把治療目的步驟講清楚,以取得病人的同意和充分合作。其次,要測試人的受暗示性程度,這是催眠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測試暗示性的方法很多,現介紹以下四種簡易方法,測前告訴病人要對他的神經系統進行測查:
(1)測查嗅覺的靈敏度:用事先備好的3個裝有清水的試管,請病人分辨哪個裝有水,哪個裝有淡醋或稀酒精。分辨不出得0分,挑出後兩種的一種得1分,挑出兩種得2分。
(2)測查平衡功能:令病人面牆而立,雙目輕閉,平靜呼吸兩分鐘後,然後治療者用低沉語調緩慢地說:“你是否感到有點站不住了,是否開始感到有點前後(或左右)搖晃,你要集中注意,盡力體驗你的感覺,是否有點前後(或左右)搖晃,前後(或左右)搖晃”,停頓30秒,重複問話3次後,要病人回答,如感到未搖晃者得0分,輕微搖晃者得1分,明顯搖晃者得2分。
(3)測查記憶力:令病人看一彩色畫,畫面畫的是一個房間內有一個窗戶,藍色的窗簾和兩把椅子。30秒後走彩色畫。問:①“房間裡有3把還是4把椅子?②窗簾是什麼顏色,淺綠色的還是淡黃色的?③房間有2個窗戶還是3個窗戶?”若回答與問話一致,則具有暗示性,每一問得1分,若回答與畫面一致則得0分,此項測查可得0~3分。
(4)測查視覺分辨力:在白紙中畫一直徑4厘米、間距為8厘米的兩個等大圓圈,中間分別寫12與14(或14~15)兩個數字。要病人回答哪個圓圈大,若回答一樣大得0分,若回答其中之一者得1分。通過四項測查病人可得0~8分,分數愈高者表示病人暗示性愈強,被催眠的可能性就愈大。
2.治療時,房內光線要雅淡,要靜,室溫適中。讓病人坐在舒適的沙發上。先調整呼吸,使它平靜有規則,進而使全身肌肉處於放鬆狀態。治療者在旁實施催眠時一般採用直接或間接兩種方法。直接法是憑著治療者的威信,用簡短、明確、權威性的言語或輕柔的撫摸頭部即使病人進入催眠狀態。間接法是藉助“催眠藥”如對面牆上發亮的燈光,或單調深沉的“拍節器”。
一般催眠治療多採用間接法。令病人凝視或傾聽催眠物,同時治療者給予言語暗示,用單調、低沉、肯定、柔和的言語反覆暗示,病人愈來愈疲倦、眼皮緊了、變重了、睜不開了……,隨即暗示其上肢、下肢、全身都鬆弛無力了,病人隨治療者的暗示而進入催眠狀態。
催眠狀態的深度一般分為三種:輕度、中度和深度。
輕度催眠狀態:病人閉眼、軀體肌肉處於鬆弛狀態,眼瞼發僵,思維活動減少,不能按治療者的暗示行動,如睜眼,只能揚動眉毛,有時出現自動活動,事後病人訴說他未睡著,周圍一切都聽到,都知道,就是不能也不想睜眼,只感覺全身沉重、舒適。
中度催眠狀態:病人瞌睡加深,皮膚感覺遲鈍,痛閾值提高,順從。事後病人說他開始突然睡著了,後來又醒了,問他:治療者跟他說了些什麼?做了些什麼?病人只能記起催眠初期治療者的言語和行動。
深度催眠狀態:病人的感覺明顯減退,對針刺不起反應,事後完全不能記憶起他在催眠中的言行,而實際上病人完全按照治療者的指示回答和行動,故又稱夢行。
3.本療法的適應症主要是神經症和某些心身疾病:如癔症性遺忘症癔症性失音或癱瘓、恐怖症夜尿症慢性哮喘、痙攣性結腸、痙攣性斜頸、口吃等。消除某些心身障礙和頑固性不良習慣效果更好。一般採用輕度催眠用來消除各種症狀,在催眠下直接向病人進行言語暗示,肯定其有關症狀在醒來後必將消失。催眠加深時可進行催眠分析,病人較易地將被壓抑而遺忘的精神創傷說出來而找出其致病的心理因素,也可進行催眠麻醉順利地進行外科手術。此外,還可利用此療法進行集體催眠,治療酒精中毒症或麻醉藥成癮者。
4.治療初期,每周進行2~3次,以後每周1次,一般不超過10次,每次治療結束時,用言語暗示病人繼續睡下去,後轉入自然睡眠。或告訴病人,聽到計數10倒數至1後即可醒來,或讓病人重複治療者的計數,告訴他數到5時即可醒來一直數到1為止。解除催眠狀態不宜過於急促,最好慢慢地讓病人醒來。
5.據有經驗的催眠治療家統計,人群中能進入催眠狀態的約占70~90%,僅有25%的能達到深度催眠。在有經驗的治療者指導下輕度的催眠或覺醒狀態下暗示常能收到較好的療效。由於此療法的實施是一件嚴肅的事情,選擇病人要嚴格,一般須由受過訓練的精神科或其他臨床醫生和心理學家擔任。

催眠與睡眠

儘管誰都要睡眠,但很明顯,誰也不能從自己的體驗中得到大量的睡眠知識。在這一領域裡,正是由於科學研究方法的誕生,特別是腦電圖(EEG)的發明,便使得關於睡眠與夢的知識爆炸性地增長。在做腦電圖記錄時,要將電極置於頭皮上,測量腦的電活動變化。德門特和克萊曼(1957)通過記錄腦電圖而分別出睡眠的四個不同階段。在第1期睡眠中,腦電圖呈現高頻、低幅的波形,與清醒休息狀態(0期)的波形相近,只是較不規則。在這期睡眠中,人們正在打瞌睡。而且若從這期睡眠中醒來,人們甚至否認正在瞌睡。
第III期睡眠的腦電圖以大而低的波形為其特徵,偶爾見有短時的、有節律的低頻波(稱為“棱形”波)。第2期睡眠較第I或睡眠為深。第3期睡眠又較第II期睡眠為深。在這一期睡眠中,腦電圖的波形更不規則,其間也有梭形波,只是其波幅較高;偶爾也可能出現大而慢的波形。第4期是最深度的睡眠,在腦電圖上以大而慢的波(6彼)為其特徵。此外還有眼快動(REM)期睡眠,這時人們正在做夢。在一夜的睡眠中,人們平均要經歷5段眼快動睡眠,每段間隔大約90分鐘。眼快動睡眠穿插在一夜睡眠的各期之間。
被催眠者腦電圖的波形與睡眠者腦電圖的2、3期波形和4期的波形好像有很大差別(埃文斯,1982)。例如在催眠過程中幾乎沒有第4期6波的跡象出現。徹脫克和克拉烏茲(1959)討論過第1期睡眠與催眠在腦電波上的相似性。這種相似當然部分是由於催眠師暗示受術者感到瞌睡,正在閉上自己的眼睛,甚至題上1—2秒鐘。或者正如埃文斯(1979,1982)指出,它是由腦電圖記錄的不敏感性所致;催眠與睡眠的腦電活動本來可能存在差異,但這種差異為腦電記錄時的過多干擾所掩蓋。可以預料,如果為受術者施加“覺醒”誘導,而不是相反的“睡眠”誘導,那么其腦電波將有很大差異。(班亞,梅扎羅斯、格雷古斯, 1981)
為什麼催眠曾被視為是與睡眠相同的狀態,這一點是很清楚的。在別人看來,正在睡眠的人與經過“睡眠”誘導催眠了的人在表現上報相似;二者顯然都可產生不隨意活動,如生動的做夢。睡眠與催眠的另一個可能的相似之處在於,有人(埃文斯,1977)發現受術者在接受哈佛集體催眠易感性量表A表的測試時的得分與他們的夜間入睡能力有關。埃文斯(1982)認為,這種相關可能是因為人體記憶體在一種控制意識水平或意識狀態的機制;而該機制無論在人們進入催眠還是進入睡眠時都發揮作用。除了上述相似之處以外,人們一般認為睡眠與催眠是大不一樣的兩種狀態。

催眠誘導

催眠誘導(hypnoticinduction)是以產生高度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為特徵的一個系統程式。它會引起人們被動的放鬆,反應性降低,注意範圍變得狹窄和幻覺增強。誘導催眠的技術有多種,通常是催眠者不斷反覆地用輕聲告訴被試他感到了疲倦、發困和朦朧欲睡,並且清楚地描述應該發生的身體感覺,如你的兩臂在下墜,腳在發熱,眼皮變得沉重,抬不起來了等等。在這種情況下,許多被試就逐漸地接受影響進入了催眠狀態。
大量研究結果指出人們對催眠的受暗示性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有1/10的人對催眠誘導根本沒有反應,在另—一極端最容易接受催眠的人也只有1/10。每個人對催眠的反應性是一種穩定的可測量的特質,可以通過各種特定的量表進行測查,其中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希爾加德(ErnestHilgard,1965)的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Stanfordhyp— noticsu~eptibilitvscale,SHSS)被公認最為有效c至於受暗示性的實質,過去人們曾認為那屬於一種人格特質,與易受吸引和表象清晰有關,但研究表明二者的相關很低。再考慮其他方面,發現對催眠的受暗示性與一個人的態度和期望密切聯繫,凡對催眠持積極態度,相信催眠的可能性,同時又對該催眠者表示信賴時,他就容易很好地配合接受,暗示並取得成功。這也與中國在宗教信仰上常用的一句諺語“心誠則靈”正相符合。

誤解答疑

1 問:催眠術是否就是會讓人睡覺?
答:催眠術並不是催人入睡的技術,催眠狀態和睡眠狀態也有很多區別。雖然表面看起來好像睡著了一樣,但其實受術者和催眠師保持著密切的感應關係,他的潛意識活動在催眠師的引導和幫助下發揮積極的作用;雖然催眠狀態下也是在休息,但休息的深度和質量高於一般的睡眠,有時只睡了十多分鐘,感覺就象睡了很久。雖然催眠術對於治療睡眠問題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它不僅僅限於這一個方面的作用,而是可以對人的身心狀態進行全面的調整。
2 問:催眠中被催過去後會不會醒不過來了?
答:催眠過程中受術者和催眠師保持著密切的感應關係,所以看起來受術者好像什麼都不知道,但其實他在和催眠師進行潛意識的溝通,與外界保持著聯繫,在催眠師的指令喚醒後就會醒來。當然,如果任其催眠狀態持續下去,則可進入自然的睡眠狀態,經過充分睡眠後受術者也會自然醒復,不會有任何副作用或者不良後果。同樣,在正常的自然睡眠狀態中,也可以通過催眠術轉入到催眠狀態,這稱為睡眠性催眠術。
3 問:催眠就是要讓人什麼都不知道了,然後就會發生一些神奇的改變嗎?
答:催眠並不是要剝奪人心理活動的能力,雖有意識活動的水平降低,但人的潛意識活動水平反而更加活躍,這時有的受術者會有迷迷糊糊意識不清的感覺,好像只能聽到催眠師的聲音;而有的受術者覺得自己很清醒,什麼都聽得見,甚至認為自己完全沒有被催眠,這些感覺在催眠狀態下都可能會出現,也都不會影響催眠的進行和治療效果。當然,受術者越是按催眠師的指令去感受和體驗(而不是去檢驗),就越有利於從催眠中獲得更多有益的東西。
4 問:在很多影視文學作品中看到被催眠後催眠師要人乾什麼人就會去乾,要人說什麼人就會說什麼,是真的嗎?這樣會不會被別人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隱私?
答:很多影視文學作品中關於催眠的描寫都有誇張和失實的成分。每個人的潛意識有一個堅守不移的任務,就是保護這個人。實際上,即便在催眠狀態中,人的潛意識也會象一個忠誠的衛士一樣保護自己。催眠能夠與潛意識更好地溝通,但不能驅使一個人做他的潛意識不認同的事情,所以不用擔心會被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秘密。並且,即便不是屬於隱私,但作為催眠師來說,也應該對於催眠過程中的情況為受術者保密,這是基本的職業道德。
5 問:催眠就是被暗示,所以是不是只有哪些沒有主見或者意志不堅定的人,或者那些文化水平素質低沒有檔次的人才會被催眠?
答:催眠現象產生的原因相當複雜,暗示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並不是全部內容。催眠感受性是正常人都具備的一種心理特徵,所以並不是說只有缺乏主見的人才會被催眠;同時,根據催眠學界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催眠現象產生的第一層次是物質層次——腦神經系統功能;第二層次是個人心理活動的接受情況。由此看來,那些越容易接受催眠的人往往是那些腦神經系統功能狀態良好,心理活動功能強效率高而且敏銳的人,所以我們可以看見往往越是文化水平高、心理素質好、感受性敏銳的人越能夠從催眠中獲得好處,而過於年幼的兒童和過度衰老的老人以及生活中的低智慧型者因為腦神經系統功能狀態不佳而難於被催眠。
6 問:催眠對心理健康會不會有不良影響?
答:催眠術本身是一種非常安全的心理調整和治療技術,只要施術者規範操作,不會對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即便催眠後有感不適,也能在下一次催眠中得以解除,不會給受術者留下“後患”。當然,由於催眠術的特殊性,在實施催眠,特別是帶有心理治療和訓練內容的催眠時,應該由接受過專業訓練並有實踐經驗的催眠師實施催眠, 在催眠中,還有不少即使在學理上也是難以解釋的神奇現象,例如感覺超敏現象(催眠師如果暗示被催眠者正有一塊燒燙的金屬放在他的身上,那么被催眠者的皮膚上就會真的出現燙傷的痕跡)、行動和知覺的分裂、記憶的恢復和催眠後遺忘症等催眠狀態中常規出現的現象。
這也就是催眠術為什麼富有刺激性與挑戰性的地方,也是迄今為止仍難以被學術界完全接受的原因之一。乍一看催眠給人以神秘、魔術般的印象,這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認真研究一下催眠就會知道,催眠不是像魔術、占卜那樣虛幻的東西,也不僅僅是催眠、被催眠這一單純的過程,實際上,它有著非常嚴密、完整的理論,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大有作為的科學。

催眠溝通

一般催眠是催眠師利用催眠術與被催眠者的潛意識進行溝通。藉由直接暗示與間接暗示,引發被催眠者的原有但不被覺知的潛能。如果本身沒有的潛能則可透過暗示的方式聯想模彷出來。譬如設定一個情境,讓被催眠者進入,利用情境的情況設定,由催眠者體驗。當情境設定是愉快的,被催眠者可將原本的悲傷情緒做轉換或釋放。這些情緒的轉換可以引發被催眠者本身的情緒癒合能力,進而達到催眠師預設的效果。當被催眠者帶者轉換的情緒回到現實情況時,遇到類似悲傷的事件時,原有的悲傷情緒將會減低,進而演變成習慣。催眠是有時間效力的。因為這是新加上的情緒習慣,必須常常配合自我催眠的練習,才可能將新加上的行為情緒習慣定型,成為自己真正的習慣。
超意識催眠溝通是結合催眠、深層溝通、NLP為技術基礎,融合心理學、超心理學、宇宙實像、靈學、行為分析為溝通理念,藉由個桉本身困擾已久的事件、情緒、心理、生理反應為探討的媒介,由催眠溝通師引導個桉自己道出過程,並由催眠溝通師引導個桉深入了解自己的潛意識想要表達的意念。引領個桉通盤的了解事件始末,藉由語法的不同,讓個桉自己體會在同一個事件上,深層的自我所表達的多種意念及情緒反應。超意識催眠溝通是讓個桉去了解原本舊有行為習慣的形成原由,並從更超然的角度去理解這些事件的發生是為了什麼目的,又要如何改善,讓個桉心甘情願的用自己提出的新習慣去取代舊有的行為,並願意持續將新的習慣轉成正向的行為。即為由當事者內心去解脫自己原有的束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