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縣

漳縣

漳縣隸屬於甘肅定西市,因戰略地位重要被認為是漢王朝的“西陲屏障”而名障縣,唐朝天授二年更名武陽縣,明洪武年間因“漳水瀠洄潤地、寶井便民裕國”而改名漳縣。

漳縣位於甘肅省中南部,地處西秦嶺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東連武山縣,西鄰卓尼縣,南靠岷縣,北與隴西縣渭源縣接壤,總面積2164.4平方公里,人口20.587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056萬人(2010年),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漳縣是“中國蠶豆之鄉”、“中國沙棘之鄉”,2008年8月被中華環保聯合會命名為“中國綠色名縣”,2005年被中國登山協會命名為“中國國家攀岩隊訓練基地”。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漳縣
  • 外文名稱:Zhangxian County
  • 別名:武陽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甘肅省定西市
  • 下轄地區:轄10個鎮、3個鄉
  • 政府駐地:武陽鎮
  • 電話區號:0932
  • 郵政區碼:748300
  • 地理位置:甘肅省中南部,定西市南部
  • 面積:2164.4平方公里
  • 人口:20.5876萬人(六普,2010年)
  • 方言中原官話秦隴片
  • 氣候條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貴清山遮陽山
  • 火車站漳縣站
  • 車牌代碼:甘J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勢,氣候,水文,土壤,自然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政治體制,經濟概況,概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歷史文化,文化現象,名優特產,旅遊,

建制沿革

漳縣上古為《禹貢》雍州之地。
漳縣漳縣
先秦至東漢為犬戎氐羌居所。
東漢,章帝元年(公元76年)始設立縣治,因戰略地位重要被認為是漢王朝的“西陲屏障”而名障縣。
魏、、南北朝仍為障縣。
唐,武后天授二年更名武陽縣,屬隴右道。武德中為吐蕃占據。
北宋置鹽川寨,金改寨為鎮。
,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升鎮置障縣。
明,洪武年間因“漳水瀠洄潤地、寶井便民裕國”而改名漳縣。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縣廢,併入隴西縣。
民國二年(1913年),復置漳縣
1949年8月13日,漳縣解放。
1958年,撤銷併入武山縣。
1961年,復置漳縣。
2016年5月17日,經省民政廳研究批覆,同意撤銷定西市漳縣大草灘鄉、殪虎橋鄉、鹽井鄉、四族鄉、石川鄉、草灘鄉,設立大草灘鎮、殪虎橋鎮、鹽井鎮、四族鎮、石川鎮,草灘鄉撤鄉改鎮後更名為貴清山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漳縣轄10個鎮、3個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漳縣位於甘肅省中南部,地處西秦嶺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西鄰卓尼縣、東連武山縣,北與隴西渭源縣接壤,南與岷縣接壤。漳縣南北長74公里,南北寬57公里,總面積2164.4平方公里。地處東經103°57′38"至104°45'04",北緯34°25'43"至34°57'42"之間。
漳縣

地勢

漳縣境內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1640米—3941米,相對高差2301米。

氣候

漳縣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其主要特點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蒸發量大,冬春寒冷而乾燥,秋季溫涼而濕潤,日較差大,光能充足,災害頻繁。
貴清山仙橋貴清山仙橋
漳縣年平均降水量458.3毫米,年蒸發量1494.5毫米,氣溫8.6℃,日照時數2086.4小時,太陽總輻射每平方厘米119.09千卡,無霜期180天。

水文

漳縣有漳河、龍川河、榜沙河三條主要河流,鐵溝河、胭脂河、黑虎河等七條較大支流。河道總長154.2公里,年徑流量3.785億立方米,其中漳河平均徑流量2.408億立方米。

土壤

漳縣耕地土壤有黑壚土黑土紅土褐色土綿土、淀土和潮土7個土類。麻土、黑壚土、大黑土、潮土、黑土、紅土、黑紅土、山地耕種褐色土、黃綿土、河淀土、洪淀土、鹽化潮土12個亞類,23個土屬,38個土種。
漳縣漳縣
黑壚土,漳縣的主土類,面積50846.67公頃,分布面廣,而土壤瘠薄,肥力不足,缺磷少氮。
黑土10613.33公頃,占4.84%,屬地帶性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但主要分布在高寒陰濕地帶,農作物生長有一定的局限性。
紅土13486.67公頃,占6.12%,因屬岩性土壤,自然肥力高,後勁足,質地粘重,土性緊,透氣透水性差。
褐色土11053.33公頃,占5.04%,腐殖質層厚,有機質含量高,土性涼。綿土5800公頃,占2.65%,土壤疏鬆,質地均一,多為粉砂中土壤,通氣透水,耕性良好,但有機質含量低,土壤肥力差,不保水肥。
淀土6660公頃,占3.04%。分布海拔低,光熱水豐富,土層隨著洪水灌淤施肥而逐年加厚,肥力增高。
潮土80公頃,占0.04%,土質硬,通層濕潤,肥力極差。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漳縣河流年徑流量3.785億立方米,加上入境水1.796億立方米,總計5.581立方米。漳縣人均有水2.889立方米,屬豐水區,有地下水天然補給量每年1.1374億立方米。水質良好,無污染。可利用水量2.7944億立方米,余水2.48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漳縣位於黃土高原和西秦嶺的過渡地帶,截止2009年,境內發現紅柱石、岩鹽、石灰岩、黃金礦、螢石礦菱鐵礦重晶石等礦種。其中,紅柱石礦位於東泉鄉馬路里村,儲量1929.55萬噸(2009年);岩鹽可開採儲量9000萬噸(2009年);石灰岩漳縣漳縣儲量約80億立方米(2009年);黃金礦位於東泉鄉境內,黃金礦的礦石量為124000餘噸(2009年);菱鐵礦主要分布於大草灘鎮的黃崖溝及小嶺溝一帶;重晶石主要分布於大草灘、殪虎橋一帶,礦石儲量約35.9萬噸(2009年)。

生物資源

漳縣植物包括農作物、樹木、牧草等,其中農作物有25科68種,野生藥材有440餘種。樹種約有25科35屬99種,主要有雲彬、冷彬油松、樺、椴、楊、柳、榆、椿、漆等。牧草大約有600餘種,採集鑑定47科192種,產草量較高,牧草質量好。
漳縣漳縣
動物主要包括家畜家禽和野生動物。家畜有牛、馬、驢、騾、羊、豬,家禽有雞、鴨、鵝,野生動物有、羚、鹿、獐等30餘種珍貴動物,魚類有細鱗鮭面魚草魚鯉魚狗魚娃娃魚等。

土地資源

漳縣耕地面積46.77萬畝(其中水澆地面積5.0771畝、梯田地14.67萬畝),宜林面積81萬畝,森林面積39萬畝,天然草場面積141.43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原131.2萬畝)。

人口民族

人口

漳縣人口情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戶數總人口男性女性非農業人口
52657戶
205876人
106552人
99324人
19056人

民族

截至2008年,漳縣有漢族、回族、藏族、東鄉族等10個民族。

政治體制

縣委書記:黨建中劉靜
縣委副書記、政府黨組書記、縣長:
縣委副書記、縣委黨校校長、縣總工會主席:李安花
縣委副書記(掛職):王永慶
縣委常委、紀委書記:趙暉
縣委常委、縣政府黨組副書記、副縣長:周成平
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賈元
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曉明
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黎輝
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包俊林
縣委常委:李曉毅

經濟概況

概述

2012年,漳縣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2.6億元,比2011年增長14.3%;固定資產投資29.3億元,比2011年增長44.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8億元,比2011年增長92.5%;大口徑財政收入1.21億元,比2011年增長34.2%;財政支出9.85億元,比2011年增長2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億元,比2011年增長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56元,比2011年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3541元,比2011年增長19.6%。

第一產業

漳縣農業主產小麥、蠶豆青稞、馬鈴薯、胡麻等。
2012年,漳縣農作物播種面積46.77萬畝,其中糧食作物25.63萬畝,經濟作物16.14萬畝,蔬菜7萬畝;漳縣糧食總產量62304噸,藥材總產量19532噸,蔬菜總產量64778噸。大家畜5.4146頭(匹),牛飼養量達3.12萬頭,其中出欄2184頭;羊飼養量達10.58萬隻,其中出欄2.13萬隻;生豬飼養量達16.8萬頭,其中出欄10.46萬頭;家禽飼養量達42.6萬隻,其中出欄27.35萬隻;肉、蛋、奶總產量1.14萬噸;漳縣養殖水面面積650畝,產量352噸。2012年,漳縣擁有各類農機具16954件(套),農機總動力153500千瓦。
漳縣漳縣
2012年,漳縣有4個農業產業化企業,農產品加工業年產值5500萬元,漳縣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12個(其中在工商部門註冊登記66個),會員人數10250人,輻射帶動20654戶;漳縣土地流轉總面積為2.5萬畝。

第二產業

漳縣工業有井鹽水泥、化工、地毯、食品加工等。
2012年完成工業增加值2.16億元,比2011年增長80.1%,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22.7%。漳縣工業集中區發展規劃通過初評,漳縣特色農產品加工園完成規劃編制,完成水泥廠建設項目一個,完成投資5.5億元,實現產值3.8億元,上交稅金700萬元。漳縣鹽業實現產值9100萬元、增加值3290萬元,其當地碘鹽品牌的精製碘鹽創建為甘肅名牌產品,。城市天然氣開發利用工程土建基本完工,設備安裝完成50%。非公有制經濟新增產值100萬元以上私營企業3家、個體工商戶580戶,完成增加值2.7億元,實現稅金2300萬元,分別比2011年增長16.7%和18%。

第三產業

2012年,漳縣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5.9億元,比2011年增長14.2%,漳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億元。
2012年,漳縣金融機構存貸餘額分別達到20.9億元和8.4億元,比2011年增長29.8%和33.5%。
2012年,漳縣實現綜合旅遊經濟收入1.6億元,比2011年增長22.6%。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08年,漳縣有中學和職業中專共30餘所。
2012年,漳縣高考本科上線434人,增加36人。漳縣二中、漳縣職業中專完成整體搬遷,建成新寺幼稚園並實現招生。改造中國小校舍3000平方米,2.12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享受免費營養餐。

社會保障

2012年,漳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4%和96%,全縣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在職職工工傷保險、城鎮職工團體意外傷害保險參保率均達100%。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分別提高16%和36%,年人均分別達到2556元和1488元。發放城鄉低保金6777萬元,農村五保供養金199萬元。2012年,漳縣發放強農惠農富農資金1.01億元,為全縣幹部職工平均每人每月新增津補貼392元,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均提高到8%。

醫療衛生

截至2008年末,漳縣共有醫院、鄉鎮衛生院和各類保健院29所。主要醫院有漳縣中醫院、漳縣人民醫院。
2012年,漳縣新農合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參合率達到95.3%,補償參合農民醫藥費4729.5萬元。漳縣中醫院、婦幼保健站完成整體搬遷,縣醫院改擴建項目全面完成建設任務,30所村衛生室竣工驗收。引進招錄醫療專業技術人才81名。

歷史文化

文化現象

漳鹽文化
西周時,因為先民們在這方土地上掘井熬鹽而得名鹽井。
漳縣漳縣
東周時因為鹽井的鹽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引起了周朝諸侯國秦國的重視,所以,統治者在鹽井設定了相當於縣級建置的鹽川寨。
西漢時,昭帝劉弗陵曾於公元前83年主持召開了著名的鹽鐵會議,會上御史大夫桑弘羊以甘肅鹽鐵官營的成效為論據,發表了著名的《鹽鐵論》,提出了:“鹽鐵之利,所以佐百姓之爭,足軍旅之費,務蓄積以備乏絕,所給甚眾,有益於國……”的理論,他的這一理論和治鹽方略,兩千年來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東漢時,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在鹽川正式設定障縣,並在全國28個郡設專職鹽官,障縣鹽產歸隴西郡鹽官管理。
故有“先有漳鹽,後有漳縣”的說法。

名優特產

漳縣的名優特產有:碘鹽、岷歸、岷貝(即甘肅貝母)、野生黨參冬蟲夏草蠶豆、馬鈴薯、韭菜、黃瓜、蘋果、文冠果蕨菜烏龍頭細鱗鮭氂牛肉等。其中碘鹽尤為著名。

旅遊

漳縣現有國家森林公園1處,新石器文化遺蹟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
貴清山
貴清山一角貴清山一角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由貴清山、貴清峽兩個景區組成,是西北首屈一指的自然山水風景名勝區,距縣城36公里。景區有斷澗仙橋、三峰環翠、禪林掛月、南谷瀑布等25個景點100多個景觀。1997年被命名為國家森林公園,2005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遮陽山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攀岩隊訓練基地。景區地處秦嶺西端與岷山交匯地帶,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由西溪、東溪、夷門山三部分組成,有玉筍峰、芸叟洞、千丈潭、三醉石等25個景點120個景觀。2005年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國家攀岩隊訓練基地。2005年至2007年,國家體育總局和我縣連續三年在遮陽山成功舉辦了漳縣旅遊文化節暨全國攀岩精英賽,在國內有一定的影響力。
汪氏元墓群
該墓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截至2012年7月,該墓為國內已發現延續時間最長的一處元明時期家族墓地,是同時期國內保存最完整、占地面積最大的元代墓葬群。墓主身份高,葬有元代開國功勳隴右王汪世顯及其子孫200餘人,隴右汪氏家族自唐宋以來“襲越國公十二世”,一家“為官者一百八十餘人”,著名的有“三王十國公”,3位駙馬,文官中三品以上15人,翰林學士12人,武官16 人。迄今共出土各類文物735件,其中被省博物館收藏225件,玻璃蓮花盞托、元銅鏡、彩陶侍俑、御賜金牌,特別是元哥釉青花大碗均屬國內罕見的文物精品,是研究元明歷史的珍貴史料。
漳縣漳縣
中共中央西北局鹽井會議會址
據史料記載,中共中央西北局鹽井會議是紅軍總司令朱德主持召開的一次緊急會議,是紅軍長征在甘肅召開的岷州、榜羅、鹽井、洮州四大會議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存各類革命文物40餘件,2005年設立“中共中央西北局鹽井會議紀念館”,為市級國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國家級珍稀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區
該保護區是當前甘肅唯一以秦嶺細鱗鮭、水獺等水生野生珍稀動物保護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時,縣內還有雷公峽、韓家溝丹霞地貌露骨山、大爺洞、鐵籠山等30多個後續旅遊景區(點)資源,為發展旅遊業奠定了良好的後續資源基礎。
漳縣漳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