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井鄉(甘肅省漳縣下轄鄉)

鹽井鄉(甘肅省漳縣下轄鄉)

舊鄉名,詳見鹽井鎮。原鹽井鄉位於漳縣西南,距縣城2.5公里,古稱鹽川寨,屬城鄉結合部。總面積94.2平方公里,海拔1940~3250米,現轄11個行政村74個社3014戶14086人,耕地面積32433畝;年平均氣溫7.4℃,降雨量450~550毫米,屬濕潤、半濕潤氣候。現有黨總支1個、黨支部19個,黨員465名,其中女黨員72名,農民黨員363名。鹽井鄉文化底蘊深厚。“寶井便民裕國”,源源不斷的滷水滋養了鹽川生生不息的子民,孕育了源遠流長的“古鹽井”文化;元代隴右王汪世顯以及他們的子孫“三王十國公”約200餘人便長眠於此。

2016年5月,撤鄉改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鹽井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甘肅省定西市漳縣
  • 政府駐地:鹽井村
  • 地理位置:甘肅省漳縣西南部
  • 面積:2164.4平方公里
  • 人口:18.5萬人
  • 氣候條件:屬濕潤、半濕潤氣候
  • 車牌代碼:甘J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基礎發展,經濟概況,特色經濟,農業發展,鄉醫療改革,文化發展,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鹽井,古稱鹽川寨,這個有著久遠歷史的繁華古鎮,風華不在,湮沒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早在東漢時期鹽川的井鹽就得到開採,尤其在明萬曆年間是井鹽的鼎盛時期,年產曾達180多萬斤。兩代,北客南賈,往來於鹽川之間,車水馬龍,帶動了鹽川商業及各行業的興盛。 “寶井便民裕國”,源源不斷的滷水滋養了鹽川生生不息的子民,孕育了源遠流長的“古鹽井”文化。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鹽也孕育了一大批文人雅士,養育了一代代質樸的鹽川人。
1949年為鹽井鄉、碧峰鄉,1958年改為鹽井公社,1984年改為鹽井鄉、碧峰鄉。
1996年,鹽井鄉面積59.3平方千米,人口1萬人,轄鹽井、汪家莊、杜家莊、趙家磨、裴家溝、張家嶺、寨兒、立橋8個行政村;碧峰鄉面積82.2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轄前進、菜兒、吊草眼、高峰、許家嘴、回溝門、三牌、水泉兒8個行政村。
?年,撤銷碧峰鄉,併入鹽井鄉。
2016年,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鹽井鄉,設立鹽井鎮。

行政區劃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621125201鹽井鄉:~201 121鹽井村 ~202 220張家嶺村 ~203 122汪家莊村 ~204 220杜家莊村 ~205 220立條山村 ~206 220前進村 ~207 220吊草眼村 ~208 220寨兒村 ~209 220許家嘴村 ~210 220高峰村 ~211 220菜兒村。

基礎發展

鹽井鄉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為鄉域經濟發展鋪墊基石。開通了程控電話,解決了信息閉塞的問題;投資10.5萬元的場鎮街道硬化工程已於年初竣工,徹底改善了場鎮髒、亂、差狀況,並活躍了市場;全長11里的黃嶺、鹽井村道公路已建成通車;浙江浦江縣幫扶、上級大力支持的希望國小已建成投入使用。
甘肅鹽井鄉洋芋種植甘肅鹽井鄉洋芋種植
鹽井鄉境內雖有三座水庫,但受益面小,採取以獎代拔方式投入到各項水利建設中。全鄉新打人工井1130眼,建集中供水站97處,基本上解決了人畜飲用水和生產用水。

經濟概況

近年來,鹽井鄉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不斷深化鄉情、村情、社情認識,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集思廣益,繼承創新,按照依託年產200萬噸新型乾法水泥生產基地、鹽化工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基地“三大基地”,培育壯大勞務、蠶豆、中藥材、草畜“四大產業”,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黨的建設“五大建設”的發展思路,團結帶領全鄉各級幹部和廣大民眾,聚精會神謀發展,全力以赴抓落實,有力地推進了全鄉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特色經濟

鹽井鄉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全鄉經濟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全鄉共輸出勞務人員3337人,勞務經濟收入達910萬元,受到縣委、縣政府的表彰獎勵。為了全面搞好勞務輸轉工作,鄉上充分發揮鄉勞務站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為外出的農民免費提供政策諮詢和就業信息,利用黑板、宣傳單等形式發布就業信息,建立輸出信息庫,保證了勞務輸出的有序性。鹽井鄉加大對勞務輸出的資金投入,及早開展各種技能培訓和“訂單式”培訓,充分發揮返鄉創業人員的示範帶動作用,多次邀請他們現場講解自己的成功經驗,取得良好的培訓效果。為了給勞務輸轉人員提供方便,鄉上簡化外出務工人員手續辦理,為民眾免費購買從縣城至隴西火車站的車票。同時,加強了與輸入地的溝通聯繫,與北京大紅門等服務廠建立雙向對接機制,圍繞培訓、服務、輸轉開展工作,建立起了一批新的勞務輸出基地。通過政府抓、信息引、典型帶,跟蹤服務做保障、輸出基地做依託,全鄉第一季度勞務輸出人數已完成全年任務的一半。
甘肅農村醫保使鹽井鄉農民得實惠甘肅農村醫保使鹽井鄉農民得實惠

農業發展

年平均氣溫7.2度,無霜期15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313小時,年平均降雨500毫米,屬濕潤、半濕潤氣候。
鹽井鄉山場寬,非耕地面積廣,鄉黨委、政府根據這一特點,規劃並分步啟動農業產業化項目。現已集中成片開發果品種植3200畝,其中大棗1000畝、柚子2000畝、雪梨200畝;繼續建設好山羊養殖基地,力爭達到人平一隻山羊;鞏固發展生豬飼養,爭取年出欄生豬8000頭以上。

鄉醫療改革

漳縣鹽井鄉以戶戶參保、人人受益為目標,積極引導農民參加醫療保險,取得了顯著成效。自活動開展以來,鄉上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成立了管理和監督兩個委員會,制定了實施方案,印發宣傳單4000多份,張貼標語350張,懸掛橫幅2條。農民從宣傳中了解到了黨和國家的優惠政策。全鄉參合2440戶11535人,參合率為90.3 %,參合證和參合券全部發放到戶,全鄉已住院報銷34人,報銷金額53888.4 6 元,門診報銷2275戶7089人,報銷金額51712元。

文化發展

漳縣鹽井鄉高度重視“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採取多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大張旗鼓地開展“五五”普法宣傳教育,普法工作進展順利。
全鄉普法對象中包括領導幹部、司法和行政執法人員、企事業技術管理人員、青少年學生和廣大農民民眾。舉辦普法培訓班,培訓各級各類普法骨幹人員100多人,機關幹部、村幹部培訓率達到100 % ,參考率和考試合格率都在96%以上。同時開展了“百名幹部進千家農戶”宣傳教育活動,以學政策法律、學科學技術、促農民增收為主要內容的“兩學一促”活動,義務提供法律服務,發放宣傳材料,通過培訓教育,提高了農村基層黨員幹部依法辦事、民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廣大人民民眾的法律素質有了明顯提高,民主法制意識不斷增強,全鄉基層依法治理面達到90%以上,為“五五”普法進一步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甘肅鹽井鄉種植業甘肅鹽井鄉種植業

風景名勝

“汪氏元墓群”被譽為“海內之最”:元代隴右王汪世顯以及他們的子孫“三王十國公”約200餘人便長眠於此;
1936年,紅四方面軍在鹽井召開中共中央西北局鹽井緊急會議,2005年,縣委、縣政府設立了“紅軍長征鹽井會議紀念館”, 2006年,紀念館被定西市委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市級國防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