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鱗鮭

細鱗鮭

細鱗鮭,Brachymystax lenok (Pallas, 1773) ,因鱗細小而得名。屬鮭形目鮭科細鱗魚屬。俗稱:山細鱗魚、江細鱗魚(東北),閭魚、閭花魚、金板魚、花魚(陝西),梅花魚(甘肅),小紅魚(新疆)。英文名:Lenok。在黑龍江流域是一種重要的經濟魚類。肉肥美,含脂量高(3.8-7.7%),體大,一般重1公斤,最大個體可達8公斤。此外,卵也相當名貴。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細鱗鮭
  • 拉丁學名:Brachymystax lenok  (Pallas, 1773) 
  • 別稱:閭魚, 金板魚, 花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鮭形目
  • :鮭科
  • :細鱗魚屬
  • :細鱗鮭
  • 分布區域黑龍江流域鴨綠江,秦嶺,朝鮮,俄羅斯
  • 編號:5389
  • 定名人:Pallas
  • 年代:1773
  • 生存環境:山區急流,礫石底質河段
  • 模式產地:葉尼塞河
  • 英文名:lenok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分布範圍,魚類特點,相關報導,

外形特徵

細鱗鮭的體形為中等大小,略呈紡錘形,稍側扁,體長為17—45厘米,體重為0.5—1.5千克,最大個體可達6—8千克。吻鈍,微突出,上頜稍長於下頜。口小,在身體前端,位置較低,口裂抵達眼的中央。唇較厚。上頜骨寬而且外露,後端伸達眼中央的下方。眼較大,位於頭的側上方,
細鱗鮭細鱗鮭
眼的上緣幾乎與頭的上緣持平,兩眼之間平坦或中央微凸。兩鼻孔很鄰近,約位於吻中部。鰓孔大,位於側面,向前達眼的中央或稍前下方。牙齒較多,上頜齒46枚,下頜齒26—28枚,犁骨齒齶骨齒各有一行尖齒共約32枚,排列呈馬蹄形。舌厚,前端游離,舌上也有齒,左右各5枚,排列呈V字形。有假鰓。鰓耙19—24個,外行為長扁形,內行小塊狀。鰓蓋膜分離亦不連與狹部。體表被圓形鱗片,非常細小,頭部無鱗,側線稍呈側上位,側線鱗約有140—150個。背鰭外緣向後傾斜,平直或微凹。脂鰭臀鰭相對,脂鰭基稍後於臀鰭基。胸鰭位於側中線的下方,呈尖刀狀。腹鰭位於體長中點的稍後處,其起點正對著背鰭基的中部,鰭基有一個長形腋鱗。尾鰭淺叉狀。肛門緊靠臀鰭基的前方。身體背部黑褐色,背鰭前顏色較深,兩側為淡絳紅色,至腹側漸呈銀白色。背部及身體兩側側線鱗以上及脂鰭上還散布多個長圓形黑藍色圓斑。腹鰭為棕色。在繁殖季節,身體側面渲染的紅色更加艷麗。

生活習性

細鱗鮭是冰川時期日本海來自北方的殘留魚類,喜歡棲息於水溫較低,水質較好的河川支流中。細鱗鮭以動物為食,也是淡水魚類中比較貪食的種類之一。從4月底到8月為它的攝食旺季,早晚攝食活動非常頻繁,陰天則全天攝食。食物主要有小魚、魚卵、類,以及蜉游、飛蟻、瑩火蟲、瓢蟲牛虻和其他昆蟲等,飽食後胃內食物可以達到自身體重的10%。採食的時候,它還能經常跳出水面捕捉飛在水上的昆蟲,一天可食100多個、蠅等。它在吞食魚卵時,往往也把水底的樹葉或枝條的碎片一併吞入。細鱗鮭的胃很大,為白色彎管狀,胃壁很厚,但腸非常短,僅為體長的三分之二,有幽門盲囊65—75個。
細鱗鮭細鱗鮭

生長繁殖

秦嶺細鱗鮭(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在秦嶺山區,一般於5—6月產卵,此時河水剛剛解凍不久,水溫約為6—10℃,產卵區一般都是水流清澈、流速較緩,底層為砂礫,水深1米左右的靠近岸邊的環境,產卵前有逆水溯游的現象。雌性的懷卵量一般為4000—8000粒,卵為沉性卵,卵粒較大,橙黃色或淡黃色,直徑約為3—4毫米,一次排完。細鱗鮭的幼體生長和性成熟均較緩慢,1歲齡時體長約為13—16厘米,3—5歲齡時達到性成熟。冬季則在江河中的深水潭或河道的深槽中等地方越冬,俗稱為“歸坑”。它屬於陸封冷水性魚類,即生活於低於20℃的淡水或鹹水內,但產卵繁殖需要在16℃以下,河床為砂礫或礫石的江河內的狹溫性魚類,大多分布在河川的上游。 細鱗鮭為冷水性魚類,多棲息於水溫較低、水質清澈的流水中,冬季在支流的深汀或大江中越冬,幼魚鑽入石縫或亂石堆里越冬。初春,江河解凍時,由河川中游溯河向上游進行產卵洄游。秋季結冰前(8月以後)則從上游溪流順水向大江或河川遷移。性成熟時間為3-5冬齡,體長約420毫米左右。產卵為4月中旬至6月,水溫為4-12℃,產卵在水質清澈、水流較緩的砂礫底質的江段或哨口的下端。
親魚繁殖後大量死亡,尤其以雄魚為多。仔魚喜歡潛伏在砂礫空隙之間,不常遊動,通常以小魚、水生昆蟲、岸邊生活的小動物以及植物為食。極貪食,其胃內食物可占本身體重的10%左右,更能捕食為自身身體長二分之一大小的魚類。每天食慾最旺的時間是早晨和傍晚,其它時間多潛伏在溪流兩岸有蔭蔽的水底。產卵後的食慾特別旺盛。

分布範圍

細鱗鮭在我國北方分布較為廣泛,主要有東北地區黑龍江流域鴨綠江、圖門江和遼河上游等,華北地區的北京、河北北部白河上游、灤河上游,以及西北地區的新疆額爾齊斯河及其支流,以及流經甘肅和陝西秦嶺渭河支流等。在國外,還見於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蒙古和朝鮮的河流之中。
秦嶺細鱗鮭被列為國家II保護動物,它是細鱗鮭的一個我國特產亞種,由我國學者發現並定名,僅以“點狀”分布於流經甘肅渭源岷縣漳縣甘谷張家川和陝西隴縣、周至的渭河及其支流,以及流經陝西太白、佛坪漢江支流等地。它與產於黑龍江等地的細鱗鮭的主要區別是體形較小,性成熟年齡較早,沿背鰭基及脂鰭上各有4—5個圓黑斑,體斑稍大,幽門盲囊側線鱗和第一鰓弓外行鰓耙的數目均較少等,野外數量十分稀少。

魚類特點

細鱗鮭體內具鰾。鰾是魚類在胚胎髮育過程中由消化管前部向外突出並逐漸延長擴大形成的囊狀體,它還與消化道以短的鰾管相連。鰾管消失的魚類被稱為閉鰾類,如鱸形目的種類;鰾管終生保留的魚類被稱為管鰾類,如鯉形目、鮭形目的種類等。閉鰾類的鰾一般僅有1個室,但通鰾類的鰾變化較大,有1個室的,如鰻鱺等,有2個室的,如鯉魚等,有3個室的,如鯿魚等。細鱗鮭為通鰾類,僅具1室,鰾長而大,呈圓錐形,壁很薄,後端尖而且伸過肛門。
細鱗鮭細鱗鮭
魚類從一個水層到另一個水層,必須調節體內的壓力,也就是調節自己身體的比重才能達到。鰾的主要功能就是起這種調節魚類身體比重的作用。當魚處於水中一定的深度時,鰾內蓄積的氣體恰好能使魚體的比重與水環境的比重相等,魚就不再上升或下沉。如果魚需要游向深處,由於水環境的壓力增加,鰾中便釋放出一部分氣體,魚的體積縮小,使身體比重加大,就可以適應新水層的壓力。如果魚需要游向水的上層,則恰與上述的情況相反。但是,鰾調節魚體內壓力的過程較為緩慢,如果魚類需要在水中快速升降,鰾的存在反而成為障礙,所以鯊魚鮪魚等游速很快的魚類體內均沒有鰾。此外,一些棲息於水底環境,很少向上遊動的魚類也沒有鰾。

相關報導

細鱗鮭勇跳“龍門”
鯉魚跳龍門只不過是傳說中的神話故事,而執行大熊貓野外監測任務的隊員們卻在日前親眼目睹了類似的奇特景象,只不過故事的主角是一種名叫細鱗鮭的珍稀魚類。
監測隊員在黑龍潭附近被偶然看到的一幕吸引住了,只見一條條一尺多長的魚從小瀑布下的水潭裡向上高高躍起,試圖越過小瀑布到上游去。再來看一下慢動作,雖然它們擺動身體,奮力的向上躍起,但是強大的水流還是毫不留情的將它們拍打下去。據專家介紹,這種魚名叫細鱗鮭,是國家2級水生保護動物。 野生動物野外監測專家鄭松峰:它需要洄游到上游水溫比較低的沙灘河彎里進行產卵繁殖,它在洄游的過程當中遇到了一個瀑布,所以它都要拚命地不斷地來衝刺,想回到上游尋找它產卵的場所。據介紹,秦嶺細鱗鮭主要分布在秦嶺以北的山間小溪河流中。在長青保護區內的酉水河一帶曾經有細鱗鮭活動,但是在保護區成立之前,由於過度捕撈,這裡的細鱗鮭已經基本絕跡。1998年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資助下,長青保護區投放了3000多尾細鱗鮭魚苗,在酉水河中進行野生放養,經過了3年多的繁殖,2002年沿河觀察,經常可以看見三五成群的細鱗鮭在水中遊動,據專家介紹,目前,酉水河大約有細鱗鮭8000-12000尾左右,野生種群正在得到逐步恢復。
細鱗鮭細鱗鮭
秦嶺發現
2015年9月,陝西華縣大鯢水生野生動物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理人員在保護區例行巡查時,發現瀕危物種秦嶺細鱗鮭野生種群。
秦嶺細鱗鮭屬魚綱、鮭形目、鮭科、細鱗鮭屬,分布於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漢水北側支流湑水河、子午河上游的溪流中。該物種為中國所特有,屬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由於生存環境受到破壞,致使在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人口較多的地區,資源量急劇減少,所能見到的也多為2-3齡的未成熟個體,在海拔1200米以上人口稀少地區尚有一定數量,已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屬瀕危物種。
此次在華縣大鯢保護區發現秦嶺細鱗鮭,在渭河下游及其支流屬首次,該種群達20餘條,最大個體達0.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