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將

漢末三將

東漢末年,民不聊生,戰亂橫行,社會動盪不安。黃巾起義帶來了各地連年的戰火。在東漢朝廷方面,平定各地、穩定大局上居功至偉的三名將領、重臣,即皇甫嵩朱儁盧植,後人在傳習和引用時,習慣將他們合稱為“漢末三將”。他們以威信和將略,給漢末風雨飄搖的亂世帶來了短暫的安定。時人稱頌他們維護社會穩定的功績。如:“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漢末三將”在立下大功後,不居功自傲,不擁兵自重,然而進取不足,沒有餘力也無暇對地方軍閥進行有力且有效的制裁,導致群雄割據的局面無可挽回地形成,東漢朝廷也只能苟延殘喘,在權臣政治下一步步走向覆滅。

漢末三大名將與三國時期三大政權的奠基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曹操曾與皇甫嵩、朱儁共同參與朝廷平定黃巾起義的戰爭;孫堅在平定黃巾的戰爭中,是朱儁的得力部下,並由此獲得了戰功和聲望;劉備則是盧植的學生,從盧植門下得到了廣闊的人脈。

基本介紹

  • 別名:漢末三名將
  • 稱號:漢末三將
  • 成員:皇甫嵩、朱儁、盧植
  • 時代:東漢末年
人物介紹
皇甫嵩
皇甫嵩是度遼將軍皇甫規的侄子,少有大志,好《》《》,習弓馬。初獲舉孝廉茂才,太尉陳蕃、大將軍竇武聞其才而連辟,但不仕,靈帝時入京為征為光祿勛議郎,轉北地太守
漢末三將
皇甫嵩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之亂爆發,幾十天的時間各地都有所回響,京師震動。於是漢靈帝召開了群臣會議,皇甫嵩認為應該要解除黨禁,並且拿出中藏錢及西園廄馬,賞賜給將士,漢靈帝同意。接著召集全國精銳部隊,任命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持節,偕同北中郎將盧植右中郎將朱儁等討伐黃巾賊,而皇甫嵩和朱儁被任命先行討伐肆虐潁川郡的黃巾賊。
皇甫嵩等率領四萬餘人,兩人決定分兵前進,不料朱儁和黃巾渠帥波才會戰失利,波才更進圍皇甫嵩所駐紮的長社(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市東),皇甫嵩所部兵少恐慌,皇甫嵩安定軍心後,看準黃巾軍以草結營,在夜間乘大風火攻,配合領軍衝擊,黃巾軍大亂。騎都尉曹操適時援軍到,皇甫嵩遂與曹操及朱儁合兵大破敵軍,獲封都鄉侯。皇甫嵩、朱儁乘勝進兵汝南陳國,在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西華(今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西南)等地大敗黃巾渠帥波才、彭脫。黃巾一敗再敗,終於潰散,於是三郡黃巾皆被平定。隨後他上表朝廷奏捷,平定三郡功勞歸給朱儁。原派討伐張角的北中郎將盧植得罪小黃門左豐被誣陷獲罪,皇甫嵩又表奏盛讚盧植行軍方略,終令盧植復為尚書
之後皇甫嵩奉命討伐東郡黃巾賊,八月,皇甫嵩在倉亭(今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東北)擊敗黃巾賊,生擒渠帥卜己。而因為盧植及董卓討伐張角不力,於是皇甫嵩受命北討張角。後在廣宗(今河北省邢台市威縣東)與張梁作戰,初因張梁軍精銳而無法擊破,次日皇甫嵩下令閉營休息,觀望黃巾軍,見其有所鬆懈乘夜出進,在清晨雞啼時發起進攻,一直打到下午並大破對方,斬殺張梁,俘獲甚眾。張角已病死,皇甫嵩又開棺戮屍並斬下其首級,傳至京師洛陽。皇甫嵩又和鉅鹿太守郭典於下曲陽(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晉州市西)擊斬張寶,平定叛亂。皇甫嵩因功受封左車騎將軍,領冀州,封槐里侯,食八千戶。
皇甫嵩隨後便請得朝廷免冀州一年的田租以救助饑民,故當時百姓如此歌頌皇甫嵩:“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皇甫嵩撫恤士卒亦很得眾心,而見官吏受賄反倒會賜他財物,官吏們都因而慚愧,甚者還自殺。其時前信都閻忠更勸皇甫嵩乘著平定黃巾的威勢乘時而起,奪取天下,但為皇甫嵩拒絕。
因應北宮伯玉邊章韓遂等人於隴右作亂,皇甫嵩在中平二年(185年)春季就改鎮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守衛園陵,隨後更與入侵三輔的北宮伯玉等人作戰。可是,皇甫嵩屢次作戰無法討平他們,又因黃巾之亂時得罪過宦官趙忠張讓,遂被二人表奏“連戰無功,所費者多”,於當年秋季被征還,被收回皇甫嵩左車騎將軍印綬,削戶六千,改封都鄉侯。
中平四年(187年),涼州王國起兵叛亂,並在次年圍陳倉。朝廷再度起用皇甫嵩為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各率二萬人抵抗。當時董卓想速赴陳倉,但皇甫嵩認為陳倉守備堅固,足以守住王國進攻,可待屢攻不破的王國兵疲然後獲得全勝,不戰而屈人之兵,沒有急急趕去為陳倉解圍。而王國自該年冬季起到明年春季圍困陳倉城總計八十多日,仍然無法攻破,士兵疲累不堪被逼退去,皇甫嵩遂決定進擊王國。董卓又以“窮寇勿追,歸眾勿迫”為由勸阻,然而皇甫嵩說之前不主動進攻是避其鋒銳,現在則是乘其衰敗而進攻,那是疲師而不是歸眾,是沒鬥志的亂兵而非窮寇。於是獨自進攻,留董卓在後,果大破王國軍,王國更敗走而被韓遂等人罷黜,後來韓遂等人便耽於內斗,勢力大為削減。董卓見此,反而忌恨皇甫嵩。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調作并州牧,朝廷要他將屬兵都轉交予皇甫嵩,但董卓不肯,皇甫酈此時建議皇甫嵩發兵討伐董卓,皇甫嵩拒絕,只是將此事上報朝廷,令董卓被靈帝責備,從而更加深了董卓對皇甫嵩的仇恨。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徵召京兆尹蓋勛為議郎,當時皇甫嵩正率領三萬大軍駐守扶風郡,於是蓋勛秘密跟皇甫嵩聯絡,盼望皇甫嵩能起兵討伐董卓。不久後,皇甫嵩也被董卓徵召入京擔任城門校尉長史梁衍建議皇甫嵩出兵討伐董卓。皇甫嵩皆不採納,整裝上道,蓋勛勢單力孤,只好也返回京師了。
入京不久,皇甫嵩便被羅織入獄,甚至即將被處死。幸賴皇甫嵩子皇甫堅壽和董卓一向友善,在逃回洛陽時董卓特地為其設酒宴,但皇甫堅壽在酒宴上質問董卓,甚至叩頭痛哭,使看到的人都不免感動,才使得董卓感悟。於是皇甫嵩才被釋放出來,之後被任命為議郎,又升任御史中丞。到了遷都後,董卓返回長安時,特別命令御史中丞以下的百官要在車前參拜,董卓用手拍了一下皇甫嵩,對他說:“你怕不怕?”,皇甫嵩笑而謝之。
初平三年(192年),王允呂布等殺董卓,又命皇甫嵩攻在郿塢(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的董旻,滅董卓三族。王允掌政後先後升皇甫嵩為征西將軍車騎將軍,董卓部將李傕等後進攻長安,殺王允掌政,又以皇甫嵩為太尉,因流星免官後又拜光祿大夫,遷太常,後病逝,贈驃騎將軍
  • 皇甫嵩撫恤士卒,平時行軍休息時都要營房建好後才會回帳中;士兵都吃飽才會開始吃,故深得軍心。即使位至三公之一的太尉也是如此。
  • 皇甫嵩曾上奏進諫共五百多次,但都會將手稿銷毀,不流傳到外,又尊重有學識能力的人,不會怠慢來訪的人,時人都稱許並接近他。
朱儁
朱儁幼年喪父,母以販繒為生。當時朱儁以孝養母親而知名,當過上虞縣的門下書佐。後上虞縣長度尚欣賞他,向會稽太守韋毅推薦任郡職。後新任太守尹端以朱儁為主簿。後來,另一任會稽太守徐珪舉其為孝廉,遷蘭陵縣令
漢末三將
朱儁
光和元年(178年),交趾郡合浦郡烏滸蠻叛亂,更招引九真郡日南郡人民去進攻郡縣,當地官員都不能制止。同時梁龍率八萬人,和南海太守孔芝一起反叛,攻破郡縣。朝廷任命朱儁為交趾刺史,於家鄉會稽郡招募家兵及所調合五千人進入交趾平亂。朱儁分兩道而入,到交州州界時按兵不動,先遣使到交趾郡探聽叛軍虛實並宣提朝廷聲威,以動搖民眾之心;及後朱儁就與七郡軍隊一同進擊,成功斬殺梁龍,招降數萬人, 很快就平定叛亂。光和四年(181年),朱儁更擊敗烏滸蠻。朝廷論功封為都亭侯,並征他入朝任為諫議大夫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黃巾之亂爆發,朝內公卿因朱儁有才略而推薦他,於是拜為右中郎將、持節,與左中郎將皇甫嵩討伐潁川黃巾叛軍。朱儁初敗於波才,波才於是進圍皇甫嵩所據的長社,皇甫嵩當時以火攻令波才軍驚亂,朱儁就與皇甫嵩及趕至的騎都尉曹操聯軍進攻,大敗波才,殺敵軍數萬。朱儁就以功進封西鄉侯,遷鎮賊中郎將。朱儁又與皇甫嵩乘勝追擊,在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及西華(今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西南)擊敗汝南陳國兩地黃巾餘眾,平定了三郡的叛亂。
隨後朱儁就受詔進平南陽的黃巾軍。當時南陽太守秦頡殺死南陽黃巾渠帥張曼成,餘眾就以趙弘為首並據守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朱儁就與荊州刺史徐璆及秦頡聯手圍攻趙弘,但兩個月都未能攻下,朝廷於是有議徴還朱儁,只因在司空張溫的反對之下才不成事。朱儁及後就急擊趙弘,趙弘戰死,餘眾又以韓忠為首領繼續抵抗。朱儁自以兵少,於是擴大包圍圈並建營壘,起土山看城內情況,並鳴鼓顯示要進攻城的西南。當時城內黃巾都傾力到西南隅防禦,但這卻是朱儁聲東擊西的計畫,他親率五千精兵掩襲城的東北面,並成功入城,令韓忠因畏懼而請降。徐璆、秦頡和朱儁司馬張超皆打算納降,但朱儁認為要攻硬討伐才能有效鎮壓叛亂,納降反而讓他們順境時就進兵侵掠,逆境時就請降,是縱容他們的行為。不過朱儁進攻卻未能擊破敵軍,朱儁登土山望入城內,明白到他們請降不得而又未能出城,故此同心死戰,令他一直難以擊破他們。朱儁於是解圍,韓忠出戰突圍,朱儁進攻韓忠,眾心因包圍已撤而鬆懈,朱儁遂大敗韓忠,乘勝追擊數十里,殺萬餘人。不過因秦頡殺掉投降的韓忠,令其餘眾恐懼不能自安,更以孫夏為首領,退還宛。十一月癸巳日(185年1月11日),朱儁攻宛城,孫夏逃走,至西鄂(今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精山擊敗其部眾,殺孫夏和敵軍萬餘,餘眾於是解散,南陽黃巾被平定。
朱儁在中平二年(185年)進拜右車騎將軍,封錢唐侯,加位特進。後以母喪去官,服喪後任將作大匠,後曾轉任少府、太僕。後黑山賊張燕進攻河內郡,進逼京師,朱儁受命為河內太守,率家兵擊退張燕。後拜光祿大夫,又轉任屯騎校尉,累遷城門校尉、河南尹。
董卓把持政權後,對朱儁頗為忌憚。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州郡起兵討伐董卓,令董卓頗為恐懼,想請公卿們商議,遷都長安,朱儁屢次阻止。董卓雖然厭惡朱儁異己,但貪圖他的高名,於是上表奏請朱儁為太僕,並作為副相國。使者欲宣詔命,朱儁堅決推辭,使得董卓不再有遴選副相國的打算。董卓遷都長安後,朱儁留守洛陽,當時朱儁正與關東諸將交通,圖作其內應,但及後因懼被董卓襲擊,於是棄官逃奔荊州。董卓於是以楊懿河南尹守洛陽,朱儁知道後進兵洛陽,逼走楊懿,但隨後就因當時河南郡地已殘破,資源不足支持他,於是屯駐中牟(今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並向州郡請求派出軍隊支持他討伐董卓,當時徐州刺史陶謙等州郡都派了軍隊來,陶謙更上朱儁行車騎將軍,展開討伐董卓的軍事行動。但朱儁被董卓所派的李傕郭汜所敗,朱儁自知不敵,於是留在中牟不前進。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等誅殺,李傕郭汜等董卓舊將聽從賈詡的建議,進攻長安,最終成功殺死王允,掌握朝權。當時朱儁仍在中牟,陶謙等就以朱儁是名臣,且有戰功,認為可以委以大任,故此與一眾豪傑共推朱儁為太師,並移檄各州,共討李傕並奉迎天子。同時,李傕用太尉周忠及賈詡的計策,徵召朱儁入朝。當時朱儁軍吏都恐懼入關,皆打算回響陶謙的行動。不過朱儁以李傕徵召的詔命是以天子之名所行,以君臣之義應當服從,同時亦打算乘著李傕等人之間的矛盾奪回朝政大權,於是拒絕了陶謙的建議而應召入長安,復任太僕,陶謙等亦唯有作罷。
初平四年(193年),朱儁代周忠任太尉,錄尚書事。明年因日蝕而被免官,改行驃騎將軍事,持節鎮關東。不過,朱儁尚未出發,李傕就在興平二年二月乙亥日(195年3月2日)殺了同為董卓舊將的樊稠,令諸將互相猜疑,郭汜自疑李傕將加害自己而與李傕相攻,長安於是大亂,朱儁於是不出,留拜大司農。後漢獻帝下詔命朱儁與太尉楊彪等十多人遊說郭汜,要他與李傕講和,但郭汜不肯,更留朱儁等人為人質。朱儁性格剛直,不堪受此辱,即日就發病去世。
盧植
盧植年輕時與鄭玄師從馬融,通古今學,為當時大儒。馬融是明德皇后的親戚,家中富裕,馬融平素驕貴,講課時,有美女在堂前輕歌曼舞;盧植始終專心聽講,數年如一日,從不斜視偷看,因此得到了馬融敬重。學成後回家閉門教授。
漢末三將
盧植
建寧元年(168年)時,大將軍竇武因為擁立靈帝而被封侯,身為布衣的盧植,上書規勸竇武辭讓其封爵,但竇武沒有接受。
早年盧植被州郡接連辟命都不接受,在建寧中才征為博士,開始其仕途。熹平四年(175年)因九江有蠻族作亂而獲選任九江太守,並令蠻族歸順,後因病離職。
這段時間盧植專心著作《尚書章句》、《三禮解詁》,期間也有上書朝廷提出對經學的見解。應是這時教導劉備和公孫瓚,地點在河南尹緱氏縣山。
及後南夷反叛,朝廷因盧植在九江對蠻族有恩信而任命他為廬江太守,任內盧植務求境內和平,宣揚重大義理而已。盧植在上任廬江太守後一年多就受征為議郎,並與蔡邕、馬日䃅等在東觀補續《漢記》和校對宮中《五經》記傳。後轉侍中,遷尚書
光和元年(178年),發生日蝕,盧植因此上書漢靈帝批評時弊,但漢靈帝沒有理會。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之亂爆發,四府共推盧植平亂,遂受命拜北中郎將、持節,率北軍討伐黃巾領袖張角。盧植屢敗張角,逼張角退到廣宗(今河北省邢台市威縣東);接著盧植圍困廣宗並修建雲梯預備攻城,攻滅張角。但當時靈帝遣宦官小黃門左豐到前線看作戰情況,有人勸盧植賄賂左豐,但盧植不肯,遂令左豐向靈帝報告:“廣宗的黃巾賊很易消滅,但盧中郎沒有進攻,在等上天誅罰他們。”誣陷盧植作戰不力。靈帝信以為真並大怒,用囚車押回盧植,得免不死,並改派東中郎將董卓接手進攻,但董卓卻在下曲陽(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晉州市西)兵敗。同年因皇甫嵩上書申訴而得復任尚書。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劉辯即位,大將軍何進決意要誅殺宦官,並召當時任并州牧的董卓進京以威嚇反對此舉的何太后。盧植知董卓兇悍難以控制,極力勸止何進但失敗。隨後何進事敗,司隸校尉袁紹仍誅宦官,張讓段珪等挾劉辯及陳留王劉協出走至小平津(今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東)被盧植所率部眾追上,張讓等人投河而死,劉辯還宮。而董卓進京後果然乘亂專權,並召集百官議論廢立。當時百官無人敢言,只有盧植敢出言反對,卻令董卓大怒,更意圖殺害盧植,只因蔡邕議郎彭伯營救才得免官了事。
隨後盧植以老病為由求歸鄉,但怕會遭董卓毒手,於是取轘轅小道離開,當時董卓果然派人追殺,但追到懷縣趕不上才放棄。盧植於是隱居在上谷郡軍都山,不與人交際。袁紹闢為軍師。初平三年(192年)去世。盧植在死前向其子表示要節葬,不用棺槨,只用一塊布帛包裹遺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