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陶瓷

漢代陶瓷

漢代用泥土為坯胎、經入窯燒制的器物。主要是各種飲食器、貯藏器等容器,也包括其他生活用具,以及專為隨葬而製作的冥器。因年代和地區的差異,器物的種類形態、製法、紋飾及燒成溫度等都有所不同。大體上可分灰陶硬陶釉陶青瓷 4大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代陶瓷
  • 朝代:漢代
  • 類型:陶瓷
  • 種類:4大類
藝術特點,發展簡史,器物種類,灰陶,硬陶,釉陶,青瓷,最高成就,實物賞析,

藝術特點

兩漢前後延續了近五百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正是在兩漢期間中國完成了從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的過渡,同時也完成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最終過渡。
從中國陶瓷發展史來說,兩漢時期正值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過渡的時期,至兩晉時,原始瓷已基本遭淘汰而完成了歷史性的轉變。西周至漢早期制瓷業並無飛躍發展,恐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王公貴族風行使用精細的金銀器或青銅製品,而一般勞苦大眾則多用竹木器或陶器。到了漢代瓷業有很大的發展,當時東南一帶窯場密布,陶車拉胚成型替代了泥條盤築法,使瓷胚製做更加精細。釉料也有了大的改進,釉層明顯加厚,光澤強,玻化好,胎釉結合緊密。經對浙江出土漢代瓷器標本的科學測試分析表明,當時瓷器胎體緻密,透光性強,已呈完全燒結狀態,顯氣孔及吸水率較原始瓷明顯下降,抗彎曲強度已達710千克每平方厘米,接近或相當於現代瓷器的標準。現藏於浙江省上虞縣文管所的一件東漢越窯青釉四系罐,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平底,胎質灰白細膩,釉色青綠澤潤,胎釉結合緻密,已完全看不到任何原始青瓷的特徵了。
漢代陶塑藝術風格的形成,與當時風行的美學思潮有關。漢代思想家認為“求美則不得美,不求美則美矣”,人應該到廣闊的外部世界中去尋求美、占有美。這種美學思潮,不僅突出地表現了處在上升時期的漢代統治階級力求占有和支配廣大外部世界的熱切渴望、堅毅信心和強大力量,而且使得包括陶塑在內的整個漢代藝術都注目於廣闊的現實世界。因而從歷史到現實的各種對象、各種事物、各種場景、各種生活,都為漢代藝術家所關注、所表現。在藝術表現形式上,漢代美學家蔑視“雕纖之文”,推崇一種博大崇高之美,用漢代思想家劉安的話講就是“畫者,謹毛而失貌”。只有抓住對象的本質特徵,作粗輪廓勾劃,才能體現和傳達對象的內在精神,表現作者對客觀生活的審美評價。這就是包括陶塑在內的漢代藝術,處處呈現出一種雄渾豪放氣勢的根本原因之一。
漢代陶塑既是中國古代陶器工藝發展的結晶,又是處於中國封建社會上升時期大氣磅礴的漢代文化的產物。漢代陶塑由於紮根於現實主義土壤之中,注重反映社會生活,同時在藝術風格上追求簡樸古拙、雄渾豪放而又充滿活力的藝術格調,使得它不僅在陶器工藝發展的長河中,而且在中國整個藝術發展的洪流中,都閃爍著不朽的光輝。它既為後人研究漢代社會生活提供了豐富而真實的形象資料,又為中國傳統雕塑、繪畫和其他工藝的發展,開闢了無限廣闊的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漢代陶塑不愧為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

發展簡史

漢代是陶瓷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漢代藝術陶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超過了以往。西漢的陶塑繼承了秦代藝術風格,深沉雄大。西漢時較有特色的獨立俑還有陝西鹹陽楊家灣漢墓出土的彩繪指揮俑。這個俑像頭扎圍巾,下垂紅色飄帶,身穿紅白相間的戰袍,外披黑色甲衣,腰間系帶,足蹬高筒靴。此俑以簡潔、洗鍊的手法,鮮明的色彩,突出了指揮者的神氣,十分動人。不過漢代最有特色的獨立俑也許要數東漢時的說唱俑。四川成都出土的說唱俑,所塑的說書藝人眉飛色舞,五官舒展,上身袒露,鼓腹挺胸;左臂抱一鼓,右臂握棒指向前方;右足蜷曲,左足前伸。正如漢代傅毅《舞賦》中所說:“論其詩不如聽其聲,聽其聲不如察其形。” 東漢陶俑則以四川陶俑最為典型,造型生動活潑,手法簡潔洗鍊,具有濃厚的生活與時代氣息,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關係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四川漢代陶俑多為泥質紅陶,火候較低,胎較粗松。
彩繪雙鳥怪獸陶壁壺 西漢彩繪雙鳥怪獸陶壁壺 西漢
漢代是中國陶瓷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廣泛施釉,有學者認為是受羅馬及歐洲人製造琉璃技術的影響,國為當時的人們與上述地區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漢代人重視墓葬,成為習俗,殉葬品力求豐富而精細,被稱為“明器”,它與祭器之別在於它是專門供死者在陰間所用而非為生者用具。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質品、金屬製品、木質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為陶製品,因為這種材質可歷千年而不腐敗。除飲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摹擬生活場景,加以縮微,如陶製的樓閣、倉房、灶台、獸圈、車馬、井台、奴僕等等,營造虛幻環境供死者享用。明器當中的壺、尊、盆、罐之類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設一層粉彩,並不與胎體相融,稍摩擦便脫落;小型生活場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綠色低溫鉛釉,這種鉛釉有毒性已被當時人們所知曉,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並不使用。對陵墓的重視,使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種特殊建材 “壙磚”。“壙”就是指墓穴,壙磚體積較大,內部為空心,外表飾有圖案,可連續排列,也可獨立成為畫面。磚面圖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這是後世陶瓷器表面印花工藝的雛形。
此外,在漢代陶器當中,瓦當的藝術成就也非常突出。漢代的陶瓷器,造型渾厚而飽滿,許多器形模仿銅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燒成溫度約在950度到1000度之間,為低溫釉,所以今天所見到的漢器表面出現有細微碎紋。到漢代為止,我國北方使用的饅頭窯已基本達到比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時已出現比較成熟的龍窯,增大窯室的同時也縮短了燒成時間。

器物種類

灰陶

灰陶是漢代最主要的陶系,已普及到全國各地。漢代灰陶容器是繼承商周以來的傳統而進一步發展,在製作技術上達到更高的水平。一般都呈青灰色,火候均勻,燒成溫度約在攝氏1000度以上,質地堅實。凡屬圓形的容器,其坯胎多系輪制,形狀規整,表面較光滑。除了隨著陶輪的旋轉而刻劃的少許平行的弦紋及一些局部幾何形劃紋和印紋以外,基本上是素麵的。西漢前期,少數容器如瓮、罐之類,偶爾還帶有一些不甚明顯的繩紋;西漢中期以後繩紋則基本上絕跡。有些灰陶器繪有彩色的花紋,稱“彩繪陶”,其花紋的陶器燒成後才繪描的,易於脫落。這種“彩繪陶”只發現於墓葬中,不見於居住址,可見是專為隨葬而作的。有些灰陶器表面塗漆,是模仿當時的漆器。戰國時代流行的陶豆在西漢前期還偶有所見,但不久即消失。戰國後期開始出現的陶鍅,盛行於西漢,東漢時已不見。戰國末年出現的造型奇特的“鴨蛋形壺”,流行於秦和西漢前期,西漢中期以後就極為少見。陶鼎和陶鐘是漢代最常見的仿銅陶器,流行的時期甚長。其他容器如瓮、罐、盆、樽、盤、碗等,在整個漢代都大量存在,它們的形態隨著年代的推移而演變。西漢前期少數帶有繩紋的瓮、罐等尚有為圜底的,從西漢中期以後,除了三足器和圈足器以外,幾乎所有的器物都為平底。還有一些日常用具如案、燈、熏爐及撲滿之類,既非飲食器,亦非一般的貯藏器,為前代所少見或未見。
彩繪陶奩 東漢彩繪陶奩 東漢
隨著喪葬習俗的改變,漢代還盛行製作各種明器,種類甚多,數量很大,主要也屬灰陶的系統。最初出現的是倉和灶,在秦代和西漢前期的墓中即有所見,但普遍流行則在西漢中期以後。其他如井、磨、豬圈、樓閣、碓房、農田和陂塘等模型,以及豬、羊、馬、狗、雞、鴨等動物偶像,自西漢中期以後,相繼出現,到了東漢, 種類和數量均增多。在漢代,有大量各式各樣的陶俑用於隨葬。

硬陶

流行於長江以南,包括廣東、廣西、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及江蘇南部等地區,用當地一種密度較大、粘性較強的粘土製成。與灰陶相比燒成溫度更高,陶質更堅硬,故稱硬陶。漢代的硬陶是繼承華南地區自新石器時代後期以來的“幾何印紋硬陶”的傳統。一般圓形的容器,主要亦系輪制。器物表面往往拍印細密的方格紋,或刻劃有波狀紋、鋸齒形紋,等等。器物的種類,多屬瓮、罐、壺、盒、碗等容器。有些器物,如匏形壺、三足罐、四聯罐或五聯罐等,在形態上具有顯著的地方性特色。

釉陶

漢代制陶業的一項新發明,是濃厚的棕黃色和綠色的釉陶燒成溫度約為攝氏 800度左右,內胎呈磚紅色。釉藥中含有多量的氧化鉛,故稱“鉛釉”;由於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所以也稱“北方釉陶”。開始出現於西漢中期,先在陝西中部和河南流行,西漢後期,迅速普及到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東漢時,長江流域也有所見。棕黃色的釉陶出現較早,綠色的釉陶出現較晚,但東漢時後者大量流行,較前者更為普遍。器物種類有鼎、鐘等仿銅容器,也有倉、灶、井、樓閣等模型及雞、狗等動物偶象。由於陶質不堅,釉也易於脫落或變質,只存在於墓葬中而不見於居住址,可以認為是專供隨葬用的。鉛釉陶器在西漢中期突然出現,可能是由於漢通西域以後,受到西亞方面釉陶影響的關係。但也有人認為,雖然西亞的釉陶與漢代的鉛釉陶同屬低溫燒成,但釉的成份不同,兩者未必有關。南方各地的硬陶上有時有一層薄釉,或黃或綠,顏色都很淺,燒成溫度甚高,是屬於商周以來傳統的青釉。西漢中後期至東漢前期,有一種附有雙耳的陶瓶,胎壁呈紫褐色,甚堅硬,頸部和肩部施較厚的綠色釉,也屬青釉系統。
青釉瓷瓮東漢青釉瓷瓮東漢

青瓷

東漢後期,首先是在浙江省紹興、上虞一帶,開始出現了青瓷器。釉呈淡青色,質地和火候等都符合瓷器的標準。器形主要是廣口、扁圓腹、平底的四系罐。同樣的四系罐在安徽省亳縣東漢末年的曹氏墓中亦有多量的發現,釉色光亮,質地純淨,說明當時青瓷器的製作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青瓷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陶瓷史上的重要創新。

最高成就

漢代陶藝最高成就可以說是鉛釉陶的生產。我國帶釉陶器早在商周時期即有發現,但生產少。西漢宣帝以後,在關中、河南等地較多出現,東漢普及全國,數量大增,成為漢代一個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種。這種釉陶器,胎體是陶,釉是以銅和鐵的氧化物作呈色劑,鉛的氧化物作助熔劑的釉。鉛釉陶燒成溫度低,大多為 700℃,所以叫低溫鉛釉陶器。鉛釉陶器的特點是:釉的熔融溫度低,高溫下粘度小,流動性較大可以比較均勻地覆蓋在器物表面,冷卻後的釉清澈透明,平整光滑,玻璃質較強,指數較高,光彩照人,有很高的裝飾作用。由於燒成溫度低,胎體不結實,釉中鉛含量高,所以不大作食器,大多作裝飾器和明器,漢代幾乎全作明器,器形有:鼎、盒、壺、倉、灶、井、水碓、磨、樓閣、池塘等等。漢代鉛陶的大量燒製成功,不僅是漢代陶器的一大成就和特點,開創我國低溫釉陶大量生產之先河,而且對我國漢以後陶器生產影響深遠,唐代的三彩陶,宋明的琉璃釉陶均從中發展而來。

實物賞析

西漢
江蘇儀征市劉集聯營趙莊出土。高19.1、口徑9.6厘米。灰白陶質。
青釉陶熏青釉陶熏青釉陶熏青釉陶熏
器作字母口,淺腹,下腹斜折,倒置豆形足,蓋頂中部凸起一稜柱,頂端立一鳥,作振翅欲飛狀。
現藏江蘇省儀征市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