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瓷

漢代瓷是指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生產的瓷器。漢代是瓷器手工業大發展的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代瓷
  • 釋義:漢代瓷器
  • 時間: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 朝代:漢代
簡介,特點,灰陶,青瓷器,窯和作坊,青銅器,青銅器特徵,越窯,瓷罐,瓷壺,瓷瓶,瓷尊,白瓷,相關報導,

簡介

漢代瓷器,漢代用泥土為坯胎、經入燒制的器物。主要是各種飲食器、貯藏器等容器,也包括其他生活用具,以及專為隨葬而製作的明器。因年代和地區的差異,器物的種類形態、製法、紋飾及燒成溫度等都有所不同。大體上可分灰陶硬陶釉陶青瓷4大類。磚瓦也是陶製品,但系建築材料,一般不包括在陶器中。
但在西漢初期、由於經過楚漢戰爭和與匈奴的長期戰爭,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包括瓷器生產在內的手工業發展緩慢。兩漢初青瓷日用器皿不多,主要是仿青銅禮器,如壺、瓿、罐、鼎、盒、鐘、敦等。西漢中期,仿青銅禮器的青瓷日漸減少,實用器增多。西漢晚期的青瓷器以、勺為主,已經不見仿青銅禮器。西漢青瓷原料中氧化鋁和氧化鐵比例提高,這就需要在較高溫度中燒成,然而當時的窯爐尚未改進,從而導致漢初青瓷比不上戰國青瓷,有的坯體沒有燒結,處在釉陶水平上,胎釉含鐵理高,瓷器顏色呈醬黃、醬褐和黑褐色,黑褐色瓷器就是東漢發展起來的黑瓷。
漢代瓷

特點

西漢瓷器成型用陶車手工拉坯,器身和器底分別製作,然後粘接而成。釉層普遍加厚,由於含鐵量增高,釉色大多數褐綠色或醬褐色,器物內壁施一層薄釉,外壁只在口沿及肩上部施釉,腹中部和下部露胎。瓷器裝飾主要在肩部刻劃的兩條陰弦紋構成的裝飾區間內刻划水波紋、雲氣紋、卷草紋、人字紋等。有的貼上細細的泥條,壓成凸弦紋,或在流動的雲氣之間刻劃神獸飛鳥動感強烈,很有氣勢。到了東漢,西漢常見的仿青銅器造型逐漸消失,日用器物罐、壺、瓶、碗、盆、盤、洗增多。新出現在些比較特殊的器形,如五聯罐。此類罐主體是
一個侈口直頸罐,頸部較長,在肩部四周粘接4個同樣的小罐。再如人形燈,高47.8厘米,燈碗成淺盤形,燈座塑成一巨人形象,人的眼、鼻都刻劃出來,口部刻成方形孔,胸前抱一碩大老鼠,人的肩、手和腿上均攀爬許多老鼠。背面釉下刻“吉祥”二字。東漢瓷器的裝飾,主要是一些工藝簡單的刻划水波紋、弦紋、香熏上鏤刻三角紋,壺類器物的肩部貼上鋪首,五聯罐上有的貼塑猴子和爬蟲等。東漢青瓷與春秋戰國、西漢原始青瓷相比,質量有很大提高。浙江出土標本胎體透光性增強,已完全燒結,顯氣孔率和吸水率降低,分別為0.62%和0.28%,燒成溫度已達到1260℃~1310℃,抗彎強度達每平方厘米710千克。通體施玻璃質釉,釉層明顯加厚,有較強的光澤,透明度增強,胎釉結合緊密牢固,胎釉交界處可看到相當多的斜長石晶體自胎向釉生成並形成一個密合層,使釉層不易剝落。但東漢青瓷畢竟還比較粗糙,泥料的選擇、坯泥的捏煉也都欠精,在顯微鏡下能看到層狀長方形小孔,氣泡明顯,還殘存少量的雲母殘骸和雜質。湖南地區東漢墓里出土一些青瓷、淺灰胎,釉層薄而均勻,釉色很淡,說明青釉如果減少含鐵量,以弱還原焰焙燒,其釉色可以淺淡,如果以氧化焰焙燒,即有燒出白瓷的可能性。
漢代瓷

灰陶

灰陶是漢代最主要的陶系,已普及到全國各地。漢代灰陶容器是繼承商周以來的傳統而進一步發展,在製作技術上達到更高的水平。一般都呈青灰色,火候均勻,燒成溫度約在攝氏1000度以上,質地堅實。凡屬圓形的容器,其坯胎多系輪制,形狀規整,表面較光滑。除了隨著陶輪的旋轉而刻劃的少許平行的弦紋及一些局部的幾何形劃紋和印紋以外,基本上是素麵的。西漢前期,少數容器如瓮、罐之類,偶爾還帶有一些不甚明顯的繩紋;西漢中期以後繩紋則基本上絕跡。有些灰陶器繪有彩色的花紋,稱“彩繪陶”,其花紋的陶器燒成後才繪描的,易於脫落。這種“彩繪陶”只發現於墓葬中,不見於居住址,可見是專為隨葬而作的(見彩圖)。有些灰陶器表面塗漆,是模仿當時的漆器。戰國時代流行的陶豆在西漢前期還偶有所見,但不久即消失。戰國後期開始出現的陶鍅,盛行於西漢,東漢時已不見。戰國末年出現的造型奇特的“鴨蛋形壺”,流行於秦和西漢前期,西漢中期以後就極為少見。陶鼎和陶锺是漢代最常見的仿銅陶器,流行的時期甚長。其他容器如瓮、罐、盆、樽、盤、碗等,在整個漢代都大量存在,它們的形態隨著年代的推移而演變。西漢前期少數帶有繩紋的瓮、罐等尚有為圜底的,從西漢中期以後,除了三足器和圈足器以外,幾乎所有的器物都為平底。還有一些日常用具如案、燈、熏爐及撲滿之類,既非飲食器,亦非一般的貯藏器,為前代所少見或未見。
漢代瓷

青瓷器

東漢後期,首先是在浙江省紹興、上虞一帶,開始出現了青瓷器。釉呈淡青色,質地和火候等都符合瓷器的標準。器形主要是廣口、扁圓腹、平底的四系罐。同樣的四系罐在安徽省亳縣東漢末年的曹氏墓中亦有多量的發現,釉色光亮,質地純淨,說明當時青瓷器的製作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青瓷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陶瓷史上的重要創新
漢代瓷

窯和作坊

漢代瓷
燒制灰陶的窯,以河北省武安縣午汲古城遺址發現的為例,窯築在平地上,窯室較寬、較高,火道不長。燒制硬陶和青瓷的窯,以浙江省上虞等地發現的為例,窯築在山腳的坡面上,窯身細長,前低後高,有一定的傾斜度。後者有利於通風,使燒制的溫度能提得更高。陶器是最普遍的生活用品,製作又比較容易,所以多為私營的小規模作坊所製造。但漢代各地官營的手工業作坊也製造陶器,它們往往印有戳記,如洛陽漢河南縣城遺址出土的陶器印有“河亭”、“河市”字樣,河南陝縣漢墓中出土的陶器印有“陝亭”、“陝市”字樣等。根據漢河南縣城遺址的發掘,可以判斷印有“河亭”字樣的年代較早,屬西漢前期;印有“河市”字樣的年代較晚,屬西漢後期。戳印中的“亭”和“市”的意義相同,都是指漢代各城市中由官府管理的手工業商業區

青銅器

青銅器的藝術魅力表現在王個方面:構思巧妙的形態、富麗精緻的紋飾、風格多樣的銘文書體。
中國的青銅工藝,始於夏代。最興盛的時期是商代和西周。所以,一般都以商、周兩代的青銅器作為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的代表。戰國晚期,青銅器開始由盛轉衰。到了漢代,青銅器已逐漸失去了禮器的意義,造型也基本擺脫了商周青銅器神秘、厚重的風格,顯得靈便、精巧,適應現實生活的需要。這個時期在這類青銅器中,也出現了許多精美絕倫的作品。早期的青銅器中生活實用器較少,進入漢代以後,青銅器中的生活實用器十分普遍。它們以實用美觀高度統一引人注目。
漢代瓷
在中國青銅器發展史上,漢代雖然已處在衰退期,但漢代的銅器製造業規模依然很大,銅製品的數量和種類也非常多。器物特點是輕便、精巧、實用,但也有一些青銅器是素麵厚胎,特別是這一時期所留下的青銅精品,顯示了漢代在青銅鑄造方面卓越的藝術成就。

青銅器特徵

(1)西漢初期(高祖至景帝)的青銅器,基本為素麵主要承自秦式,但一般三足更矮。敦盒形。壺有大小型並存,大型壺腹下部略呈收縮之狀,腹比秦壺要鼓;小型壺的腹部較瘦長,經常鑄出變形螭紋。鍅此時更流行,有的做得很講究,通腹有鑲嵌綠松石的三角雲紋。青銅兵器中,劍、戈、矛、鏃等仍存在。
漢代瓷
(2)西漢中期至東漢早期(西漢武帝至東漢章帝)是漢代青銅器最發達的時期,也是漢代青銅器新風格最終形成的時期。這時期最多見的青銅器是鼎、壺、鍅、鋗、鍪、洗、甗、尊、勺、耳杯、盤、焦斗、燈、奩、博山爐、熨斗、鎮、帶鉤、銅鏡等。
(3)東漢中晚期(和帝至獻帝)青銅器又有了新的變化。此時使用較多的銅器日用品有:鐘、扁壺、盆、釜、甑、焦斗、燈、博山爐、爐、熨斗、尊、耳杯、虎子、車馬器、帶鉤、銅鏡、璽印等。此時青銅器的特點是器物比以前輕薄,錯金銀技術在裝飾中幾乎消失,鎏金仍多,鎏金器也出現了細線陰刻雲紋。總之,兩漢時代青銅器的內容極其豐富,在器物用途上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器為主,在器物的特徵上強烈表現出時代風貌。

越窯

越窯是世界上目前已知最早開始燒制瓷器的瓷窯,位於中國東部杭州灣南面的寧紹平原(今浙江省東北部)。早在戰國初期(約BC450),越窯出產的原始青瓷就以胎制細膩而聞名,至東漢後期(約AD150)更創燒出了真正的瓷器,以青瓷為上品。因其釉色澄澈透明,觀之如一泓清水,故有“千峰翠色”之美稱。五代時,越窯瓷器被成為“秘色”瓷,據說是由於吳越王將越窯定為官窯,庶民不得使用之故。宋代以後,隨著南北瓷業的大發展,特別是景德鎮的興起,越窯逐漸成為歷史的陳跡。
漢代瓷
是瓷器製作中最早出現的瓷品。其特色是釉色呈青黃、淡黃、純青等色,故稱青瓷。青瓷共有四個發展階段:一、漢唐五代青瓷。這是最早的青瓷,窯場以浙江的上虞、蕭山等地為主,稱越窯青瓷。色澤蒼古幽雅,質感如冰似玉;二、宋代官窯青瓷。這是釉色發展到八種,窯場擴大到把大窯系,釉色以天青色為主,呈現出春水般的柔和清澈和美玉般的華潤豐盈;三、宋元龍泉窯青瓷。這是中國古代青瓷藝術的高峰,釉層肥厚如凝脂,以粉青和梅子青最具魅力。四、元代哥窯青瓷。元末時期特徵是色青,濃淡不一。釉面瑩潤多斷紋,風格類南宋官窯,以仿古為特色。

瓷罐

瓷罐的一般特點為大口,短頸,深圓腹,底成圈足。東漢時開始出現。至隋唐時,器腹上流行糸的裝飾。罐的形制很多,有帶糸罐、瓜棱罐、石榴罐、將軍罐、大吉罐、天字罐、塔式蓋罐以及蟋蟀罐和鳥食罐等。以明、清時景德鎮窯的製品為佳。
漢代瓷

瓷壺

古代盛水器皿。瓷壺自漢代開始出現,晉以前無把,在肩部安系或在頸部飾雙耳。唐時,帶把壺流行。壺的型式多樣,有執壺梨壺提梁壺、三系壺、多穆壺僧帽壺賁巴壺花澆水柱等。

瓷瓶

瓷瓶是古代盛液體或插花的器皿。特點是腹大,口小,身高,底瘦。瓷瓶最早出現在南朝,仿壺狀的鴨蛋口瓶可能是瓷瓶的最早產品。隋唐時開始流行,宋時普遍燒制。元明清三代燒制的瓷瓶以景德鎮的產品最為名貴,器形也最為豐富。主要有梅瓶、玉壺春瓶、天球瓶、棒槌瓶、蒜頭瓶、葫蘆瓶、膽式瓶、瓜棱瓶、象腿瓶、賞瓶等。

瓷尊

瓷尊出現在宋代,作陳設用品。一般特點是比瓶矮,敞口,粗腰,口大於腹或口底相若。清時景德鎮的產品最為多樣,有鳳尾尊、馬蹄尊、牛頭尊、太白尊、觀音尊、搖鈴尊、萊菔尊、絡子尊、魚簍尊等各種式樣,以顏色釉和彩繪品種為常見。

白瓷

白瓷的誕生,是瓷器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為後來各種彩繪瓷器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根據考古發現,目前可以確定的開始持續燒制白瓷的時間,大約是在北齊時期(AD551~557)。最早的白瓷瓷窯遺址則是長江以北地區的唐代瓷窯,其中以河北邢窯最為著名。但到了唐末五代時,質量更好的曲陽定窯白瓷漸漸取而代之。其他燒造白瓷的唐代次要還有河南的鞏縣、鶴壁、密縣、登封、郟縣、榮陽、安陽諸窯,山西的渾源、平定二窯,陝西的耀州窯和安徽的蕭窯。迄今為止,在長江以南地區尚未發現有燒造白瓷的唐代遺址。本世紀五十年代發現的景德鎮勝梅停、石虎灣和黃泥遺址,是已知的江南地區最早的白瓷窯址,時間上已屬五代時期(AD906~960)。
漢代瓷

相關報導

2006年09月09日,黃山市黃山區綜合經濟園區在項目施工過程中發現古墓一座,出土瓷瓿1件。
漢代瓷
據介紹,此瓿為典型的東漢盛器,高6厘米、口徑11厘米,底徑16.5厘米,全身飾表釉,鼓腹,肩部有獸形雙耳,上腹有三道子母弦紋。它的發現為考證該地區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目前,此瓿已移交區博物館收藏。
據悉,此前的今年7月1日至3日,黃山區已在區城南獅形山道路施工工地發現一處古人類遺址,採集了鼎足、盉把、鬲足、甗腰、豆等陶片標本,通過調查和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取證,發現該遺址有新石器和商周兩種文化因素,並暫定名為“獅形山新石器、商周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填補了黃山區新石器時期向商周時期發展的空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