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堂客家大圍

滿堂客家大圍

滿堂客家大圍,位於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隘子鎮,始建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竣工於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歷時24年,占地面積達13544.96平方米。

滿堂客家大圍是始興縣現今保存良好的200座左右的客家圍屋中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全廣東省最大的一處客家圍屋之一。滿堂客家大圍是中國民居建築中“方圍”系列的傑出代表,是廣東省規模最大的磚瓦結構圍樓,有“嶺南第一圍”之譽。是客家民居最有特色的建築之一,其建築布局是北方古代城堡和四合院住宅的組合,集古代、近代客家建築風格為一體,有較高的科學和藝術價值,為研究客家民俗風情及近代建築的源流和發展變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源。

滿堂客家大圍於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2016年1月創建國家AAA級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滿堂客家大圍
  • 外文名稱:Mantang Hakka Da Wei
  • 地理位置: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隘子鎮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3544.96平方米
  • 開放時間:早7:00-晚5:00
  • 門票價格:30
  • 著名景點:滿堂圍
  • 創建時間:公元1836年
  • 類似圍屋大萬世居鶴湖新居吉坑世居
  •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特點,結構,裝飾,特點,文物遺存,文物價值,文化活動,保護措施,

歷史沿革

滿堂客家大圍樓為清化豪紳官乾榮所建,建於清朝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竣工於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共歷時24年。
1991年,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題字:滿堂客家大圍。
1996年,滿堂客家大圍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滿堂客家大圍展開創建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保護維修工程。該次維修首期投資300多萬元。
2007年7月,滿堂客家大圍第一期維修工程順利地通過了省文物專家組的檢查驗收,工程質量被評定為良好。
2016年1月,滿堂客家大圍創建國家AAA級景區。

建築特點

滿堂客家大圍既有古代的雄渾樸實的氣勢,又有近代精緻高雅的韻味,集古代、近代客家建築風格為一體,系家族式圍樓。

結構

整座圍樓由青磚、河石、瓦木等構築,並由三個單元組合而成,俯瞰呈“屋包圍、圍包屋”的“回”字形格局,圍樓面闊178.8米,進深83.4米,樓層由二層和五層不同的規格組成,最高的建築體達16.6米。
滿堂客家大圍正門滿堂客家大圍正門
滿堂客家大圍是方形大圍,屬清代磚石結構的四合院式圍樓,由青磚、河石、瓦木等構築,其外觀為一整體,俯瞰呈“屋包圍、圍包屋”的“回”字形格局。圍內則由三個建築群組成:中部為“中心圍”,南部為“上新屋”,北部為“下新屋”。滿堂客家大圍有三個建築單元各四個角,共建有12座觀望樓。
滿堂客家大圍由上、中、下三個小圍樓連線構成,中間圍樓高16.9米,另兩座稍矮的圍樓拱衛其前後。圍樓中有栽花種樹的大院4個,祠堂6個,議事廳17個,天井16個,水井四口,寢室、廚房、儲糧間、雜務間、廁所、牲畜欄舍等大小房間777間,是廣東省規模最大的磚瓦結構圍樓。

裝飾

滿堂客家大樓用料十分考究,牆體的青磚經人工磨製,顯得光滑規整。門框、窗框、台階、廊沿、井台等以花崗岩石條砌成,堅實大方。走廊和庭院的地面用河石鋪砌成花朵和各種圖案,典雅別致。門窗、家几上雕刻著花鳥、動物等圖案並貼上亮閃閃的金鉑,雍容華貴。
滿堂客家大圍滿堂客家大圍

特點

滿堂客家大圍坐向為坐北偏西、向南偏東;整座大圍背靠青山,傍依小河。滿堂客家大圍的牆基格外堅固,一般厚0.6米,其中中圍樓主牆基厚達24-8.2米,全部用河卵石砌成,疊角放花崗岩石條。牆體上布滿了各種瞭望孔、射擊孔。各圍樓僅向外開一扇大門,門板用鐵皮包裹,並有鐵
槓橫頂。若遇盜賊侵擾,大門一關,圍樓便成—座固若金湯的城堡。大門兩側或頂部設有水池,若遇敵人放火燒門,只要打開機關,水池內盛滿的水便會傾瀉而下滅火。
滿堂客家大圍建在兩河交匯的沙灘上,地基鬆軟。150多年過去,地基十分穩健,高大的牆體無一處下沉開裂現象,為民間建築中上乘之作。

文物遺存

客家圍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它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窖洞、廣西的桿欄式、雲南的一顆印一起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五大民居建築之一。
滿堂客家大圍
始興圍樓中同一座圍樓必須是同宗同族直系血統的後代,一般來說是一村一姓聚族而建,每座圍樓都有一個名稱,有的以該姓氏堂號命名,有的以吉祥語命名,如保全、磬石之安、人文蔚起、長安等,匾額落款有乾隆、鹹豐、光緒等建築年號。
滿堂客家大圍的選址反映了客家人傳統的風水思想。滿堂客家大圍位於黃水河與石下水兩河交匯的河灘地上,寓意河邊大船、水漲船高;建築座西北,朝東南,背靠馬尾獅山,朝向七重山,面向東南方水口方向。
滿堂客家大圍總占地面積有2.3萬多平方米,坐向為坐北偏西、向南偏東;整座大圍背靠青山,傍依小河。該大圍由當時該村的官乾榮所建,主體“中心圍”始建於清道光十一年春(公元1836年春),到道光十四年冬(公元1836年冬)中心圍建成竣工,用工將近四年時間。中心圍兩側的“上新圍”和“下新圍”的建造,由於其坐北偏西、向南偏東(此坐向的房屋,在舊時風水上稱為西四宅中的乾宅)的宅向,與圍主官乾榮的命卦犯沖煞,不利動工,故等五年後,“上新圍”和“下新圍”才相繼開工建造,使得整座大圍全部工程在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才得以完全建成,前後整整耗時了24個年頭。
滿堂客家大圍滿堂客家大圍
滿堂客家大圍的左中右(上新圍、中心圍、下新圍)這三個單元,都嚴格遵循儒家觀念和舊時風水的理念進行規劃建造。中心圍略高居中,里外一共有三層,外層是護衛主圍的傍屋;通過正門進入大圍,兩側各有迎客花廳一間,分為男左女右;迎客花廳兩旁一字排開的平房,屬家傭的住房;占地面積有上千平方米的前庭院,地面上全用打磨過的鵝卵石鋪設成各種吉祥的圖案,庭院東側有一口水井,稍遠處有棵柚子樹,另一邊則有一棵芙蓉花樹,寓意為大吉(桔)大利(麗)。後庭院較前庭院小,北面建有一排半月弧形的“壯丁”平房,東西兩側分別種有赤色花和白色花的桂花樹,稱為金桂、銀桂,寓為“金山銀山用不完”。 中心圍兩邊的上、下新圍緊連其左右,主從有序,嚴謹對稱。大圍內總共設有9個大廳,12個院落,4口水井,28個天井,17個議事廳,6個祠堂,大小房間777間;走廊、門框、窗戶、台階、廊檐、井沿、以及家具等,處處都顯精心雕琢的呈祥紋飾圖案;在中心圍北面的空地上,用河卵石鋪設了一個大大的天地陰陽太極圖,即體現出儒家講求的穩重和含蓄,更體現了天地人合一的自然和諧。
滿堂客家大圍滿堂客家大圍
高大、厚重的建築風格,融山光水色於一體的圍樓實際上就是一個家族之城,是一個小小社會。體現了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客家人思想,體現了由雅麗中求清幽,因簡素中求諧美的“外適內和,體寧心恬”的情韻,體現客家人追求居處與身心和諧,從而獲得精神恬寧的境界。

文物價值

滿堂客家大圍既有古代的雄渾樸實的氣勢,又有近代精緻高雅的韻味,集古代、近代客家建築風格為一體,有較高的科學和藝術價值,為研究客家民俗風情及近代建築的源流和發展變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源。

文化活動

1991年,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遊覽隘子客家大圍之後,欣然題字:滿堂客家大圍。
2008年9月,始興在滿堂客家大圍舉辦福滿堂旅遊文化節,滿堂圍景區正式開業。
2017年10月,滿堂客家大圍舉行了“五福迎國慶·滿堂賀中秋”民俗旅遊文化節。

保護措施

1996年,滿堂客家大圍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滿堂客家大圍展開創建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保護維修工程。該次維修首期投資300多萬元。
2007年7月,滿堂客家大圍第一期維修工程順利地通過了省文物專家組的檢查驗收,工程質量被評定為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