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基本信息,疾病簡介,引發原因,發病原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疾病診斷,

基本信息

中文名: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英文名:warm antibody type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疾病簡介

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與紅細胞的最適反應溫度為35~40℃的自身抗體稱為溫抗體,它又可分為不完全性溫性抗體及溫性自身溶血素。溫抗體又可依據化學結構不同分為IgG、IgM、IgA 3類;IgG溫抗體又可分為IgG1、IgG2、IgG3和IgG4亞型。據統計單純不完全溫性自身抗體約占所有自身抗體的68.9%。IgG溫性不完全抗體主要是IgG1和IgG3,IgG2與IgG4少見。

引發原因

發病原因

溫性抗體型溶血性貧血,按其病因均可分為原因不明性(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淋巴增殖性疾病是繼發性溫抗體型AIHA最常見的病因,占一半左右,其次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繼發性溫抗體型AIHA的原發疾病包括所有的造血系統腫瘤(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和原因不明性巨球蛋白血症)、結締組織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感染性疾病特別是兒童病毒感染、免疫性疾病(如低丙種球蛋白血症、異常球蛋白血症、免疫缺陷綜合徵)、胃腸系統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及良性腫瘤(如卵巢皮樣囊腫)。Petz收集1956~1973年文獻報導656例溫抗體型AIHA,其中原發性僅292例(45%),而繼發性達364例(55%)。近年報導尚有甲狀腺功能亢進、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血卟啉病、肺癌、急性重型肝炎、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及戈謝病等伴發AIHA者。

發病機制

紅細胞膜上因吸附IgG而被致敏。不完全抗體致敏的紅細胞健康搜尋不足以立即在血管內破壞而溶血,但可被巨噬細胞反覆吞噬而溶血。巨噬細胞膜上可有1×106IgG的Fc受體(FcR),隨巨噬細胞的活躍程度而增減,受體有3種類型:FcRⅠ、FcRⅡ和FcRⅢ。FcRⅠ幾乎都被血漿內單體IgG所占領。FcRⅡ與雙體IgG相結合鶒,僅FcRⅢ對IgG3及IgG1有重要作用(IgG3>IgG1)健康搜尋,而對IgG2及IgG4無反應。IgG1與FcRⅢ結合後的主要反應為吞噬作用,而IgG3與FcRⅢ結合後則為細胞毒溶解,最後都在脾內破壞。具有IgG3的患者都有溶血徵象,而單獨IgG1者僅65%有溶血反應。因此IgG3對致敏紅細胞的破壞遠較其他亞型嚴重,而IgG4幾乎無反應。紅細胞破壞的速率與紅細胞上吸附的IgG數量不一定成比例。不同病例有同樣IgG數量致敏的紅細胞,其生存期各不相同。
吸附有IgG3或IgG1的紅細胞一旦與巨噬細胞相遇,其接觸部分即有變形,最後被吞噬;往往僅有一部分膜被拖住而消化,膜發生缺損,雖能自行修復,但膜蛋白及磷脂類物質反覆喪失後,紅細胞趨向於球形,最終主要在脾索內阻留破壞。巨噬細胞膜上也有C3b受體,如果紅細胞膜同時被IgG和C3致敏,則可加速脾臟對紅細胞的破壞作用。

臨床表現

發病以女性為多見,尤其是原發性者。從嬰兒至老年都可累及,有報導73%為40歲以上。本病的臨床表現多樣化,輕重不一,以慢性為多。急性發病多發生於小兒,特別是伴有感染者,偶見於成年。起病急驟,有寒戰、高熱、腰背痛、嘔吐和腹瀉。症狀極嚴重,可有休克及神經系統表現,如頭痛、煩躁以至昏迷。慢性起病可先有頭昏及全身虛弱,幾個月後才發現貧血,程度不等。

疾病診斷

診斷溫抗體型AIHA主要依據:①是否有血管外溶血性貧血的證據;②Coombs試驗是否陽性;③是否有其他溶血性疾病的證據;④腎上腺皮質激素類免疫抑制劑治療是否有效。若前2條皆為“是”,則溫抗體型AIHA可確診。若第2條為“否”,則需第3條“否”、第1和第4條“是”,方可確診所謂“Coombs試驗陰性的溫抗體型AIHA”。現有不少人證明,此型AIHA主要是因傳統Coombs試驗方法欠靈敏所致,若改用放射免疫或免疫酶標等較靈敏的方法,則還會有一半左右的“Coombs試驗陰性”患者被測及有溫型抗體。另外,溫型抗體AIHA由於抗體附著在紅細胞表面,可使紅細胞呈球型,故應注意與遺傳性球型紅細胞增多症(HS)相鑑別;HS可有陽性家族史,但無溫型自身紅細胞抗體,AIHA則反之;還可做蔗糖高滲冷溶試驗,該試驗HS陽性,AIHA陰性。
當溫抗體型AIHA被確診後,應進一步尋找可能的繼發病因,特別是淋巴細胞系統疾病、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疾病以及結締組織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