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理學院文史學院

湖南文理學院文史學院

湖南文理學院文史學院整合原中文系辦學力量及原政史系、教育系部分辦學力量,新組建成立於2008年2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文理學院文史學院
  • 創辦時間:2008年2月 
  • 校訓: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為先導
  • 教職工:62人
學院概況,教研成果,人才培養,

學院概況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62人,專任教師57人,其中,教授15名,(進站)博士後2人,博士(含在讀)11名,師資隊伍結構(職稱、年齡、學緣結構等)趨於合理,教學科研梯隊基本形成。學院開辦漢語言文學、新聞學、歷史學、教育學4個專業,設定文藝學、語言學、新聞學、歷史學、教育學、心理學、大學語文6個教研室,成立了文藝鑑賞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丁玲研究所、中國常德詩牆文化研究所、常德歷史文化研究所、細菌戰罪行研究所等8個專題學術研究所。學院目前在讀全日制本科生近1000人,已培養全日制本、專科畢業生11000餘人,函授、夜大、自考等各類成教畢業生近5000人。
漢語言文學專業創辦於1958年,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又相繼創辦了歷史學、新聞學等專業及教育管理、社會學、新聞學等全日制自考助學專業。2001年10月,漢語言文學專業經湖南省教育廳組織專家評審被確定為省級重點建設專業,2005年10月通過驗收評估,確定為省級重點專業。2007年11月,該專業又在教育部實施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質量工程”)中通過評審,批准確立為“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在夯實基礎、注重質量的同時,學院努力提升專業辦學品位,積極凝練學科方向,強化內涵建設,在文藝鑑賞、古籍整理、常德地方歷史文化及侵華日軍細菌戰罪行研究等學科領域多有建樹,體現了一定特色。2006年8月,文藝學學科被確定為湖南省“十一五”重點建設學科,2008年9月,文藝學教學團隊獲準確立為國家級教學科研團隊。

教研成果

半個世紀以來,學院堅持貫徹 “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為先導” 的辦學理念,在教學科研等方面取得了較豐碩的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1999年“升本”至今,全院教師主持或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170多項,出版各類專著70多部,編寫各種教材近40種,撰寫(含參編)工具書等15種,發表論文700餘篇。
教研教改成果方面,劉赤符教授的“中文專業作文科學化系列訓練法”獲國家級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獎優秀獎、“中學語文素質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寫作教學流派的創建”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高師中文專業教育與中學語文素質教育對接的探索”獲省級教學成果獎三等獎;應雨田教授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獲國家級優秀獎;魏飴教授的“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研究”獲省級教改成果二等獎,其研究成果在省內外二十多所高校得到推廣套用,其主編的“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文藝鑑賞概論》及“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大學語文新編》,經教育部推薦為全國各高校廣泛使用。
科研成果方面,文藝學學科注重資源整合,積極凝練自身學術特色。文藝美學研究方向以魏飴教授為帶頭人,以文藝鑑賞美學體系的建構為核心,以“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為主要依託,將文藝美學研究與本科人才培養結合起來,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古代文論研究方向以梁頌成教授為帶頭人,以“環洞庭湖社會發展研究基地”為主要依託,立足於地方文化的研究,頗有特色,《楊嗣昌集》獲得全國優秀古籍圖書二等獎,這一成果帶動了地方作家作品和文論的研究,龍膺、陶汝鼐等地方作家的文集也正在整理、研究、出版中。文學原理(含寫作原理)研究方向以鄒永常教授為帶頭人,以後代主義與傳統文論間的聯繫為研究重點,立足於將傳統融合於現代,把文學原理研究與大學生素質教育結合起來,開設了“文學與人生”、“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等面向全院的素質教育選修課程。課題立項方面,楊萬柱教授、陳致遠教授主持的“日本侵華細菌戰史研究”課題獲準立項2007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07BSS007];梁頌成教授等主持的“《龍膺全集》輯校”被列為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直接資助項目,“柳葉湖-太陽山文化研究、德山-善卷文化研究、屈原-武陵文化研究”系列專題被確定為常德市文化名城建設“點題研究”項目。其它立項課題還有省教育廳資助的在研教研科研項目12項, 省社科規劃辦、社科評審委員會和社科聯科基金資助項目16項。成果獲獎方面,有3項成果獲國家級成果獎,5項獲省級成果獎, 還有6項獲丁玲文學獎。學術隊伍建設成果方面,魏飴教授是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湖南省普通高校學科帶頭人,佘丹清教授是湖南省普通高校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先後有8名教師確定為湖南省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有3人先後擔任省高校高職評審,10人擔任省級以上學會的理事或理事以上職務,有5人分別獲全國和省級優秀教師稱號,有6名教師先後獲得“曾憲梓獎”,5位教師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人才培養

學院為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在學校“六個以” 辦學思想指導下,及時轉變教育觀念,深化教學改革,最佳化課程體系,確立了 “合格+特長”、“素質+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髮現、發展各自特長、志趣和潛力創造條件,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融於教學全過程之中,使學生具備了良好的人文素質和本專業工作的教學科研能力及相關能力。升本以來,我院學生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校紀校規,刻苦學習,積極參加各項文娛體育活動,營造了一個團結、奮進的和諧集體。學生先後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近200篇,獲省級以上獎勵259人次,有450人被評為校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有30人被評為 “湖南省優秀大學生”,學生初次就業率達90%以上,最終就業率(含考研、自主創業等)達100%。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院逐漸形成了“博雅、通達、和諧、進取”的良好傳統與文化積澱。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文史學院將進一步加快建設與發展步伐,主動參與教育競爭,鑄煉內涵,培植特色,打造品牌,為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