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爵位

清代爵位有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宗室男子爵位,宗室女子爵位,異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清代有爵位的皇族成員大表系,

宗室爵位

宗室男子爵位

宗室男子爵位共分十二級,只授予愛新覺羅的子孫們,分別是
1、和碩親王(年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以下爵位依次減半)Hoso i Cin Wang
2、多羅郡王Doro i Giyūn Wang
3、多羅貝勒Doro i Beile
4、固山貝子Gūsa i Beise
(以上四種為高級爵位,貝子是當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個別皇子只封得鎮國將軍..親王郡王補服為前後胸加兩肩共四團龍,貝勒為前後兩團正蟒,貝子為兩團行蟒)
5、奉恩鎮國公Kesi be Tuwakiyara Gurun be Dalire Gung
6、奉恩輔國公Kesi be Tuwakiyara Gurun de Aisilara Gung
7、不入八分鎮國公Jakūn Ubu de Dosimbuhakū Gurun be Dalire Gung
8、不入八分輔國公Jakūn Ubu de Dosimbuhakū Gurun de Aisilara Gung
(公爵以上為超品,補服均為正蟒方補。所謂“入八分”是八種標幟,表示其顯赫的身分。如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其中皮條是指車上有皮鞭可驅散擋路的人,背壺是指車上可帶暖壺,護眼指雙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當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9、鎮國將軍(相當於一品武官,補服為麒麟)Gurun be Dalire Janggin
10、輔國將軍(相當於二品武官,補服為獅子)Gurun de Aisilara Janggin
11、奉國將軍(相當於三品武官,補服為豹子)Gurun be Tuwakiyara Janggin
12、奉恩將軍(相當於四品武官,補服為老虎)Kesi be Tuwakiyara Janggin
(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種又細分為三等,如一等鎮國將軍、二等鎮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僅俸銀和祿米有差別)
宗室封爵一般每傳一代就要自動降低一級,如親王死了,其子降爵位為郡王,其孫降爵位為貝勒等。低於奉恩將軍的稱作閒散宗室,視四品官待遇,但因開國軍功或特別受寵等原因授封的王爺可以世襲罔替,世代保有王爺爵位的稱作鐵帽子王,有清一代共有12家鐵帽子王,分別是禮、睿、豫、鄭、莊、肅、怡、恭、醇、慶10個親王和順承、克勤2個郡王。

宗室女子爵位

宗室女子的爵位分別是:
1、固倫公主:居京師俸銀400兩、祿米400斛,下嫁外藩俸銀1000兩、俸緞30匹
2、和碩公主:居京師俸銀300兩、祿米300斛,下嫁外藩俸銀400兩、俸緞15匹
3、郡主:居京師俸銀160兩、祿米160斛,下嫁外藩俸銀160兩、俸緞12匹
4、縣主:居京師俸銀110兩、祿米110斛,下嫁外藩俸銀110兩、俸緞10匹
5、郡君:居京師俸銀60兩、祿米60斛,下嫁外藩俸銀60兩、俸緞8匹
6、縣君:居京師俸銀50兩、祿米50斛,下嫁外藩俸銀50兩、俸緞6匹
7、鄉君:居京師俸銀40兩、祿米40斛,下嫁外藩俸銀40兩、俸緞5匹
8、六品格格:居京師俸銀30兩、祿米30斛,下嫁外藩俸銀30兩、俸緞3匹
宗室女子額駙待遇:
1、固倫公主額駙:居住京師俸銀300兩、祿米300斛,外藩俸銀300兩、俸緞10匹
2、和碩公主額駙:居住京師俸銀250兩、祿米250斛,外藩俸銀255兩、俸緞9匹
3、郡主額駙:居住京師俸銀100兩、祿米100斛,外藩俸銀100兩、俸緞8匹
4、縣主額駙:居住京師俸銀60兩、祿米60斛,外藩俸銀60兩、俸緞6匹
5、郡君額駙:居住京師俸銀50兩、祿米50斛,外藩俸銀50兩、俸緞5匹
6、縣君額駙:居住京師俸銀40兩、祿米40斛,外藩俸銀40兩、俸緞4匹

異姓功臣爵位

異姓功臣9等爵:
1、公爵
2、侯爵
3、伯爵(上三者超品)
4、子爵(正一品)
5、男爵(正二品
6、輕車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均分一等、二等、三等三個等級)
7、騎都尉(正四品
8、雲騎尉(正五品)
9、恩騎尉(正七品)
世爵俸祿為:
一等公歲支俸銀700兩,二等公685兩,三等公660兩
一等侯又--雲騎尉635兩,一等侯610兩,二等侯585兩,三等侯560兩
一等伯又--雲騎尉535兩,一等伯510兩,二等伯485兩,三等伯460兩
一等子又--雲騎尉435兩,一等子410兩,二等子385兩,三等子360兩
一等男又--雲騎尉335兩,一等男310兩,二等男285兩,三等男260兩
一等輕車都尉又--雲騎尉235兩,一等輕車都尉210兩,二等輕車都尉185兩,三等輕車都尉160兩;
騎都尉又--雲騎尉135兩,騎都尉110兩,雲騎尉85兩,恩騎尉45兩?
還有不列等的閒散公255兩,閒散侯230兩,伯品級官205兩,子品級官180兩,男品級官155兩,輕車都尉品級官130兩,騎都尉品級官105兩,雲騎尉品級官80兩。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銀1兩,兼支給米1斛
我們比較耳熟的清代異姓功臣中,如和珅原襲三等輕車都尉,後晉爵至一等忠襄公;曾國藩授封一等毅勇侯;李鴻章授封一等肅毅伯;左宗棠授封一等恪靖伯;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賜號驃勇巴圖魯,授封一等男爵。而且在中華民國初年的軍閥、內閣重臣、封疆大吏、社會名流等人中,我們還經常見到這些人的姓名前加有爵號,這是因為他們或世襲、或實封有各種爵號,雖然已改朝換代,但歷史的印記或遺老遺少的秉性不能改變的緣故
清代的公、侯、伯爵均分三等,地位都是在一品之上。雍正以前,爵位沒有名字,雍正之後,開始賜予封號,公爵封號最多四個字,整個清朝只有4人,而且全部都是在乾隆年間,他們是:
1、一等誠嘉毅勇公,姓富察氏,名明瑞,字筠亭,滿洲鑲黃旗人,屬於乾隆皇后富察氏外戚集團?
2、一等誠謀英勇公,姓章佳氏,名阿桂,字廣庭,滿洲正藍旗人,後改隸正白旗,其父是大學士阿克敦,阿桂本人是乾隆末年的領班軍機大臣,與和珅關係不睦,但都是乾隆寵幸之臣?
3、一等嘉勇忠銳公,姓富察氏,名富康安,字瑤林,滿洲鑲黃旗人,其父是大學士傅恆,傅恆本人是乾隆第一位皇后富察氏(孝賢皇后)的弟弟,被封為一等忠勇公,保和殿大學士(此職為三殿三閣大學士的最高等級,傅恆死後,就再無人取得過此大學士級別,原為第二的文華殿大學士就相當於最高的大學士)。傅恆有四子:富靈安(僅獲雲騎尉世職,當過總兵、副都統)、富隆安(是乾隆女兒和嘉公主的丈夫,父死後,承襲一等忠勇公)、富長安(乾隆死後,與和珅一起獲罪,嘉慶帝讓其監督和珅自盡,卻未殺他,後來任正黃旗滿洲副都統)、富康安(屢立戰功,金川平,論功封三等嘉勇男,後晉封嘉勇侯;平台灣林爽文亂,進一等嘉勇公;平廓爾喀,加賜一等輕車都尉;前往安南國平亂途中加封嘉勇忠銳公;平苗人起義,進封貝子;後病死軍中,追封郡王。其子德麟,襲貝勒,遞降至未入八分王,世襲罔替)?
4、一等武毅謀勇公,姓吳雅氏,名兆惠,字和甫,滿洲正黃旗人,孝恭仁皇后(雍正帝母親吳雅氏)族孫?

蒙古爵位

清廷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任命為札薩克(旗長)。札薩克世襲,根據清廷的規定和法令處理旗務,並接受清廷的監督。札薩克之下設協理台吉、管旗章京、梅倫、筆帖式等僚屬,協理旗務。旗內的土地和屬民由札薩克支配,旗下設佐,為基本軍事單位,每佐設佐領一人,轄旗丁一百五十人,在旗札薩克領導下,審理丁冊,徵收稅課,排解糾紛,傳遞信件及徵發人丁。佐領之下設驍騎校、領催,協助位領辦理軍政事務。每六佐復設一參領統轄。在佐之下,每十戶設一什長,為最低一級行政單位的管理人。清統治者為了不使旗札薩克享有獨立權力,訂出會盟制度,在旗之上設盟,合數旗而成。盟不是實質性的管理單位,只是一種實行監督的組織,一般不設辦理盟務的衙門。只是在盟內各旗會盟時“簡軍實、閱邊防、理訟獄、審丁冊”。盟設正副盟長各一。每3年會盟一次,各盟均有固定的會盟地。盟長由理藩院於盟內各旗札薩克中選人賽清帝任命兼攝。盟長的主要任務是充當會盟的召集人,不能直接干預各旗內部事務,也無權擅自發布政令,只是對各旗札薩克起監督作用,並充當旗札薩克與清政府的中間人。蒙古舊有的部,只在名義上保存下來,不具有任何行政職能。封爵為:
1親王
2郡王
3貝勒
4貝子
5鎮國公
6輔國公
7札薩克台吉
8一等台吉(塔布囊)
9二等台吉(塔布囊)
10三等台吉(塔布囊)
11四等台吉(塔布囊)
12固倫額駙
13和碩額駙
14郡主額駙
15縣主額駙
16郡君額駙
17縣君額駙
外蒙古四部:土謝圖汗,賽音諾顏,車臣汗,扎薩克圖汗,下轄旗八十六個,計:土謝圖汗部20旗,屬汗阿林盟;三音諾顏部22旗,厄魯特2旗,屬齊齊爾巴克盟;車臣汗部23旗,屬克魯倫巴爾和屯盟;札薩克圖汗部18旗及輝特部1旗,屬札克必拉色欽比都哩雅諾爾盟。
青海蒙古共置西蒙古和碩特、綽羅斯輝特土爾扈特等部28旗、喀爾喀部及諾門罕1旗,為1盟,由西寧辦事大臣兼任盟長。
河套等部蒙古藩封
賀蘭山厄魯特一旗,貝勒一人,鎮國公一人。
烏蘭烏蘇厄魯特二旗,貝子二人。
推河厄魯特,一等台吉一人。
額爾濟內土爾古特一旗,貝勒一人。
都爾伯特十四旗,特古斯庫魯克汗一人,親王一人,郡王一人,貝勒二人,貝子四人,輔國公二人,台吉五人。以上各部落,悉聽定邊左副將軍裁定。察哈爾遊牧一旗,聽治於察哈爾都統
西藏蒙古藩封
輔國公二人,一等台吉一人,噶布倫四人(內一人用輔國公兼之)。戴釵迦耍詘腿耍安家蝗耍げ卮蟪冀謚啤

清代有爵位的皇族成員大表系

肇祖而下,世系始詳,事跡未備,四傳至興祖。
○清興祖(清太祖之曾祖父,名福滿)諸子,均號“寧古塔貝勒”
德世庫(興祖第一子)
劉闡(興祖第二子)
索長阿(興祖第三子)
清景祖-覺昌安(興祖第四子)
包朗阿(興祖第五子)
寶實(興祖第六子)
○清景祖(清太祖之祖父,名覺昌安)諸子
武功郡王-禮敦(景祖第一子)
慧哲郡王-額爾袞(景祖第二子)
宣獻郡王-齋堪(景祖第三子)
清顯祖-塔克世(景祖第四子)
恪恭貝勒-塔察篇古(景祖第五子)
○清顯祖(清太祖之父,名塔克世)諸子
清太祖-努爾哈赤(顯祖第一子)
誠毅勇壯貝勒-穆爾哈齊(顯祖第二子)
莊親王-舒爾哈齊(顯祖第三子)
二貝勒-阿敏(舒爾哈齊第二子)
鄭親王-濟爾哈朗(舒爾哈齊第六子,鐵帽子)
靖定貝勒-費揚武(舒爾哈齊第八子)
通達郡王-雅爾哈齊(顯祖第四子)
篤義剛果貝勒-巴雅喇(顯祖第五子)
○清太祖(名努爾哈赤,年號天命)諸子
廣略貝勒-褚英(太祖第一子)
安平貝勒-杜度(褚英第一子)
敬謹親王-尼堪(褚英第三子)
禮親王-代善(太祖第二子,鐵帽子)
克勤郡王-岳託(代善第一子,鐵帽子)
穎親王-薩哈璘(代善第三子)
順承郡王-勒克德渾(薩哈璘第二子,鐵帽子)
謙襄郡王-瓦克達(代善第四子)
鎮國勤敏公-阿拜(太祖第三子)
鎮國將軍-湯古代(太祖第四子)
三貝勒-莽古爾泰(太祖第五子)
輔國公-塔拜(太祖第六子)
饒餘郡王-阿巴泰(太祖第七子)
溫良貝子-博和託(阿巴泰第二子)
端重親王-博洛(阿巴泰第三子)
安親王-岳樂(阿巴泰第四子)
清太宗-皇太極(太祖第八子)
鎮國公-巴布泰(太祖第九子)
和碩貝勒-德格類(太祖第十子)
鎮國將軍-巴布海(太祖第十一子)
英親王-阿濟格(太祖第十二子)
輔國公-賴慕布(太祖第十三子)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第十四子,鐵帽子)
豫親王-多鐸(太祖第十五子,鐵帽子)
○清太宗(名皇太極,年號崇德)諸子
肅親王-豪格(太宗第一子,鐵帽子)
輔國公-葉布舒(太宗第四子)
承澤親王-碩塞(太宗第五子,後改號莊親王,鐵帽子)
鎮國公-高塞(太宗第六子)
輔國公-常舒(太宗第七子)
清世祖-福臨(太宗第九子)
輔國公-韜塞(太宗第十子)
襄親王-博穆博果爾(太宗第十一子)
○清世祖(名福臨,年號順治)諸子
裕親王-福全(世祖第二子)
清聖祖-玄燁(世祖第三子)
榮親王(世祖第四子,未命名,二歲薨)
恭親王-常寧(世祖第五子)
純親王-隆禧(世祖第七子)
○清聖祖(名玄燁,年號康熙)諸子
直郡王-允禔(聖祖第一子)
理親王-允礽(聖祖第二子,廢太子)
誠親王-允祉(聖祖第三子)
清世宗-胤禛(聖祖第四子,初封雍親王)
恆親王-允祺(聖祖第五子)
淳親王-允佑(聖祖第七子)
廉親王-允禩(聖祖第八子)
貝子-允禟(聖祖第九子)
敦郡王-允礻我(聖祖第十子)
履親王-允祹(聖祖第十二子)
怡親王-允祥(聖祖第十三子,鐵帽子)
寧郡王-弘皎(允祥第四子)
恂郡王-允礻題(聖祖第十四子)
愉郡王-允礻琵(聖祖第十五子)
果親王-允禮(聖祖第十七子)
簡靖貝勒-允禕(聖祖第二十子)
慎郡王-允禧(聖祖第二十一子)
恭勤貝勒-允祜(聖祖第二十二子)
誠貝勒-允祁(聖祖第二十三子)
諴親王-允秘(聖祖第二十四子)
○清世宗(名胤禛,年號雍正)諸子
端親王-弘暉(世宗第一子,八歲薨)
清高宗-弘曆(世宗第四子,初封寶親王)
和親王-弘晝(世宗第五子)
懷親王-福惠(世宗第七子,八歲薨)
○清高宗(名弘曆,年號乾隆)諸子
定親王-永璜(高宗第一子)
端慧太子-永璉(高宗第二子,九歲薨)
循郡王-永璋(高宗第三子)
榮親王-永琪(高宗第五子)
哲親王-永琮(高宗第七子)
儀親王-永璇(高宗第八子,八十八歲薨)
成親王-永瑆(高宗第十一子,七十二歲薨)
貝勒-永璂(高宗第十二子)
清仁宗-顒琰(高宗第十五子,初封嘉親王)
慶親王-永璘(高宗第十七子,其孫奕劻封為鐵帽子王)
○清仁宗(名顒琰,年號嘉慶)諸子
穆郡王(仁宗第一子,未命名,二歲薨)
清宣宗-旻寧(仁宗第二子,初封智親王)
敦親王-綿愷(仁宗第三子)
瑞親王-綿忻(仁宗第四子,其孫載漪改號端郡王)
惠親王-綿愉(仁宗第五子)
○清宣宗(名旻寧,年號道光)諸子
隱郡王-奕緯(宣宗第一子)
順和郡王-奕綱(宣宗第二子,二歲薨)
慧質郡王-奕繼(宣宗第三子,三歲薨)
清文宗-奕詝(宣宗第四子)
恭親王-奕訢(宣宗第六子,鐵帽子)
醇親王-奕譞(宣宗第七子,鐵帽子)
鐘郡王-奕硉(宣宗第八子)
孚郡王-奕譓(宣宗第九子)
○清文宗(名奕詝,年號鹹豐)諸子
清穆宗-載淳(文宗長子)
憫郡王(文宗第二子,生未命名,薨)
○清穆宗(名載淳,年號同治)無子
○清德宗(名載湉,年號光緒,奕譞次子,過繼給鹹豐帝為嗣)無子
○清末帝(名溥儀,年號宣統,載灃長子,過繼給同治帝為嗣)無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