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空間站

深海空間站

深海移動工作站將主要用於進行海洋科學探索,被喻為海洋里的“天宮一號”。

深海空間站,外形類似一艘小型潛艇,250噸級,長度在22米左右,寬度接近7米,高度在8米左右。未來的空間站,就好比把地面的房間搬到了水下,在狹小的空間儘可能把各種功能都考慮到。2012年5月23日“深海空間站”——小型深海移動工作站模型在北京科博會上首次亮相。

2013年11月3日,中國首個實驗型深海移動工作站已完成總裝,正在進行調試,並將於近期開展水池試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深海空間站
  • 長度:22米左右
  • 寬度:接近7米
  • 高度:8米左右
研發背景,研發進展,結構特點,主要作用,三步計畫,中國情況,意義,

研發背景

該工作站計畫“十二五”期間研製完成。它可以長周期、全天候地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進行作業,成為開發利用深海資源、開展深海科學研究的有力平台。

研發進展

2012年5月23日,第15屆北京科博會主題展覽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開展,本屆主題展覽以“凝聚創新智慧、做強實體經濟”為主題,其中首次設立了海洋科技展區,旨在全面展示中國在海洋技術海洋經濟領域的最新成就,促進藍色國土開發與和平利用。
在北京科博會上首次亮相的“深海空間站”——小型深海移動工作站模型
2013年11月3日,中國首個實驗型深海移動工作站已完成總裝,正在進行調試,並將於近期開展水池試驗。

結構特點

該工作站外形類似一艘小型潛艇,但工作潛深遠大於一般的軍用潛艇,可達1500米;採用電池動力,可在水下連續逗留15—18晝夜,水下航速4節,最大載員12人,正常排水量260噸級,長24米,可攜帶多種水下機器人(ROV)、大型多功能作業機械手、重型水下起吊裝置等。

主要作用

該工作站研製成功後,可為中國深水油氣田開發、海洋觀測網路建設與運行維護、海洋科學研究提供深海作業裝備。它將與水面平台(6000噸級母船,可拖帶工作站,支持其長期水下作業)、穿梭式多功能載人潛水器(往返於工作站與母船之間,具備輸送、維修、通信、救生等功能)構成“一主兩輔”的三元深海作業體系。
深海技術也可兼顧國防。不管是攻擊還是防禦,都可利用海底基地擴大探測能力。深潛科技能力的發展對國防有很大好處。未來若也能在1000、2000米的深海開發旅遊項目,則深海空間站發展前景將更為廣闊。
中船重工702所所長翁震平表示:2013年這個35噸級的實驗平台主要用於驗證、演示深海工作站具有哪些功能,下一步中船重工還將建造300噸級的實驗型深海工作站,而我們最終的目標是研製出1500噸級和2500噸級的深海移動工作站。

三步計畫

根據中國深海空間站的“三步走”計畫,目前第一步小型深海空間站試驗艇的研製已經完成;第二步小型深海移動工作站的研製正在進行中,計畫“十二五”末完成;第三步可以水下逗留時間60天的未來型深海空間站,則還在理論研究階段。
正在研製的小型深海移動工作站是中國深海空間站系統的第二步,整個工作站分為相對獨立的模組。工作站自身搭載有多種作業潛水器和作業工具,這些作業潛水器和作業工具可以互相配合,協同作業,提升了作業能力,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中國未來深海空間站總體技術方案包括工作潛深1000米,自持力60晝夜;總長60.2米、型深9.7米、型寬15.8米;正常排水量2600噸,人員編制33人;裝備核動力系統;以模組化結構形式攜帶AUV/ROV等多類作業裝備。

中國情況

中國深海空間站雛形已現
2013年11月3日,記者從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獲悉,由該集團承擔研製的我國首個實驗型深海移動工作站完成總裝,即將展開水下試驗。
2013年11月,實驗型深海移動工作站正在進行調試,計畫在近期進行水池試驗。已完成總裝的這個實驗平台為35噸級,海底工作時間可達12到18小時,可載6人。
中船重工702所高級工程師邱中梁介紹:“這個實驗平台底部裝載著水下機器人,平台潛到海底後,駕駛人員可以釋放機器人,遙控其進行獨立航行作業。機器人最遠可離開平台100米,工作深度最大可達1500米,可以完成一些物體的抓取和布放工作。”

意義

中國是繼美、法、俄、日後,第五個掌握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
深海空間站代表了海洋領域的前沿核心技術,人類在太空建立的空間站已經運行了很長時間,而深海空間站則罕見報導。幾個大國都在研究,這是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標誌,將把人類活動空間移向深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